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蜂鼓

鎖定
蜂鼓,瓷制混合擊奏膜鳴樂器,是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瑤族和毛南族等民族的一種細腰鼓。因其腰細、兩頭粗、鼓身形似蜂腰而得名,也稱“嶽鼓”“橫鼓”“勐咽”“如叨”“長鼓”“腰鼓”“瓦鼓”“黃泥鼓”。蜂鼓形體較小,常用於民間歌舞伴奏,是必不可少的樂器之一。在民間歌舞中,它既是重要的伴奏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常由奏者邊奏邊舞,頗富地方特色。 [2] 
蜂鼓陶瓦鼓腔,細腰。髹漆圖案。長約55釐米。鼓面均鞔牛羊皮。鼓皮固於鐵圈,設繩勾若干.繫繩於兩圈之間互牽。廣西百色、靖西流傳的蜂鼓,鼓皮以釘固定鼓皮。演奏時鼓掛於項,一手持鼓槌擊小鼓面,另一手拍大鼓面。亦可雙手拍擊。 [1] 
中文名
蜂鼓
外文名
Bee drum
別    名
嶽鼓、橫鼓、勐咽、黃泥鼓
所屬分類
瓷制混合擊奏膜鳴樂器
起源時間
唐代

蜂鼓歷史淵源

蜂鼓歷史悠久,它是流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細腰鼓,它和朝鮮族的杖鼓同出一源。在古代不僅叫作杖鼓,還有拍鼓、正鼓和魏鼓(因北魏時使用普遍)之稱,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花腔腰鼓,出臨桂職田鄉,其土特宜鼓腔,村人專作窯燒之,油畫紅花紋,以為飾。”周去非嶺外代答》:“腰鼓,靜江腰鼓,最有聲腔,出於臨桂職田鄉”。用陶瓷製作蜂鼓由來已久,它源於唐代陶瓷細腰鼓。宋人筆記中記載的臨桂職田鄉以燒製“腰鼓”腔著名,叫作“窯燒腔”,當為歷史上盛產蜂鼓精品之地。在其鄰近的永福縣及藤縣、容縣等宋代窯址中,都曾出土了完好的窯燒腔,它與現代民間流傳的蜂鼓相比,只是中間的鼓腰略長。北宋陳暘樂書》對鼓的形狀、製作和用途記述道:“……大者以瓦,小者以木類,皆廣首纖腹。……右擊以杖,左拍以手,後世謂之杖鼓、拍鼓,亦謂之魏鼓。每奏大麴入破時,與羯鼓、大鼓同震作,其聲和壯而有節也。”在敦煌唐代壁畫,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樂舞浮雕中,都有敲擊細腰鼓的舞樂圖,其鼓形和奏法與今日廣西地區的蜂鼓極為相似。 [2]  [3] 

蜂鼓形制結構

蜂鼓鼓身多為陶製(蜂鼓的鼓身用黃泥捏成,然後入窯燒為陶瓷),廣首纖腰,兩端粗大,中間細小,全長50~64釐米,鼓腔的一端呈圓球狀,鼓面較小,最大直徑20~22釐米,頂端敞口(鼓面)較小,直徑只有7~10.5釐米;鼓腔的另一端呈喇叭形,鼓面較大,直徑達16~19釐米。鼓腰細如蜂腰,直徑5.8~8釐米,鼓腔兩端相通,壁厚1釐米,中間銜接處較細而實,形如蜂腰。鼓的兩端蒙以牛皮或羊皮,鼓皮附於圓形鐵圈之上,鐵圈四周置鐵鈎數個,通過繩索聯結繫緊,並可調節鼓皮的張力,以改變音高和音色。在廣西百色地區靖西縣等地,也有木製的蜂鼓,鼓皮不用繩索繃緊,而直接用鼓釘固定在鼓的兩端,鼓身塗以朱漆,兩端繪有黃色小菱形圖飾,外表也很美觀。 [2]  [3] 

蜂鼓演奏技巧

演奏蜂鼓時,將蜂鼓系以綵帶橫掛在腹前或胸前,圓球狀一端鼓面置於左側,喇叭狀一端鼓面置於右側,既可用雙手拍擊兩端鼓面,也可用左手執木製或竹製圓頭鼓棰敲擊左側球狀―端鼓面,用右手拍擊右側喇叭狀一端鼓面。蜂鼓圓球狀一端的鼓面發出清脆明亮的“噠噠”聲(高音);喇叭狀一端的鼓面發出深沉渾厚的“通通”(低音)。兩端發出的音音高雖不固定,但通常為五度關係。它常與小鼓、鑼、鈸、鈴等民間樂器一起用於合奏,也為師公戲、師公舞、蜂鼓舞等民間歌舞和曲藝伴奏。陶瓷制的蜂鼓音色清晰、明亮;木製的蜂鼓柔和、動聽。蜂鼓也可以置於鼓架上進行演奏。 [2] 

蜂鼓主要分類

定音蜂鼓
1987年,廣西音樂工作者黃仲裕、張穎中與蘇州民族樂器三廠合作,設計製成一套系列定音蜂鼓,共十面。鼓腔由性能接近陶瓷的玻璃鋼製成,通過螺桿調節皮膜的張力,可獲得所需的音高,其調音範圍為大三度。每面鼓都置於設有機械裝置的鼓架上,可任意調整鼓的角度和高度。演奏時,系列定音蜂鼓中間豎向排列八面,兩邊各橫置一面,既可用鼓棰敲擊,又可用雙手拍擊。棰擊音色清脆明亮,拍擊音色含蓄柔和,音域a~el,可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戲曲、歌舞伴奏。 [4] 

蜂鼓代表曲目

傳統曲目有《莫一大王》《布伯》《三元》《盤古王》《梁祝》《三國》等。
新曲目有《歌唱英雄韋春芳》《老李煮雞》《農機迷》《老李和小李》《農伯招工》等。
1976年7月由彭壽荷演唱、陳爾蓋伴奏的《歌唱英雄韋春芳》參加廣西曲藝代表隊赴京演出。 [5] 
參考資料
  • 1.    應有勤,孫克仁編著,中國樂器大詞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教育出版社,2015.12,第112頁
  • 2.    王秀萍著,中國民族樂器簡編,新華出版社,2013.12,第71頁
  • 3.    覃金盾主編,壯族原生態音樂,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08,第34頁
  • 4.    覃金盾主編,壯族原生態音樂,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08,第35頁
  • 5.    中國曲藝志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廣西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 廣西卷,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2009.10,第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