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蜂蜜

(古文作品)

鎖定
《蜂蜜》是選自《天工開物·甘嗜》的一篇古文,作者是明朝著名科學家宋應星
拉丁學名
bee
別    名
bee
動物界
分佈區域
世界各地
中文學名
蜜蜂

蜂蜜天工開物·蜂蜜

蜂蜜原文

蜂蜜 蜂蜜
凡釀蜜蜂普天皆有,惟蔗盛之鄉則蜜蜂自然減少。蜂造之蜜出山崖土穴者十居其八,而人家招蜂造釀而割取者,十居其二也。凡蜜無定色,或青或白,或黃或褐,皆隨方土、花性而變。如菜花蜜、禾花蜜之類,百千其名不止也。凡蜂不論於家於野,皆有蜂王。王之所居造一台如桃大,王之子世為王(1)。王生而不採花,每日羣蜂輪值,分班採花供王。王每日出遊兩度(春夏造蜜時),遊則八蜂輪值以侍。蜂王自至孔隙口,四蜂以頭頂腹(2),四蜂傍翼飛翔而去,遊數刻而返,翼頂如前。畜家蜂者或懸桶檐端,或置箱牖下,皆錐圓孔眼數十,俟其進入。凡家人殺一蜂、二蜂皆無恙,殺至三蜂則羣起螫人,謂之蜂反。凡蝙蝠最喜食蜂,投隙入中,吞噬無限。殺一蝙蝠懸於蜂前,則不敢食,俗謂之“梟令”。凡家蓄蜂,東鄰分而之西舍,必分王之子去而為君,去時如鋪扇擁衞(3)。鄉人有撒酒糟香而招之者。
凡蜂釀蜜,造成蜜脾,其形鬣鬣然(4)。咀嚼花心汁吐積而成。潤以人小遺(5),則甘芳並至,所謂“臭腐神奇”(6)也。凡割脾取蜜,蜂子多死其中,其底則為黃蠟。凡深山崖石上有經數載未割者,其蜜已經時自熟,土人以長竿刺取,蜜即流下。或未經年而攀緣可取者,割煉與家蜜同也。土穴所釀多出北方,南方卑濕,有崖蜜而無穴蜜。凡蜜脾一斤煉取十二兩。西北半天下(7),蓋與蔗漿分勝雲。選自《天工開物·甘嗜》

蜂蜜註釋

(1)王之子世為王:蜂王之子世世為王,這是古人的想象,並無根據。
(2)頂腹:頂蜂王之腹。
(3)鋪扇擁衞:眾蜂列如扇形,擁衞新蜂王。
(4)鬣鬣(liè liè)然:如馬鬃一樣。
(5)小遺:小便。
(6)“臭腐神奇”:化臭腐為神奇。
(7)西北半天下:西北所產蜂蜜佔了天下的一半。

蜂蜜原文翻譯

釀蜜的蜜蜂普天之下到處都有,但是在盛產甘蔗的地方,蜜蜂自然就會減少。蜜蜂所釀造的蜂蜜,其中十分之八是野蜂在山崖和土穴裏釀造的,出自人工養蜂的蜜只佔十分之二。蜂蜜沒有固定的顏色,有青色的、白色的、黃色的、褐色的,隨各地方的花性和種類的不同而不同。例如,菜花蜜、禾花蜜等,名目何止成百上千啊!
不論是野蜂還是家蜂,其中都有蜂王。蜂王居住的地方,造一個有如桃子般大小的台,蜂王之子世代繼承王位。蜂王一生之中從來不外出採蜜,每天由羣蜂輪流分班值日,採集花蜜供蜂王食用。蜂王在春夏造蜜季節每天出遊兩次,出遊時,有八隻蜜蜂輪流值班伺候。等到蜂王自己爬出洞穴口時,就有四隻蜂用頭頂着蜂王的肚子,把它頂出,另外四隻蜂在周圍護衞着蜂王飛翔而去,遊不多久(約幾刻鐘)就會回來,回來時還像出去時那樣頂着蜂王的肚子並護衞着把蜂王送進蜂巢之中。
餵養家蜂的人,有的把蜂桶掛在房檐底下的一頭,有的就把蜂箱放在窗子下面,都鑽幾十個小圓孔讓蜂羣進入。養蜂的人,如果打死一兩隻家蜂都還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打死三隻以上家蜂,蜜蜂就會羣起而攻擊螫人,這叫做“蜂反”。蝙蝠最喜歡吃蜜蜂,一旦它鑽空子進入蜂巢那它就會吃個沒完沒了。如果打死一隻蝙蝠懸掛在蜂巢前方,其他的蝙蝠也就不敢再來吃蜜蜂了,俗話叫做“殺一儆百”。家養的蜜蜂從東鄰分羣到西舍時,一定會分一個蜂王之子去當新的蜂王,屆時蜂羣將組成扇形陣勢簇擁護衞新的蜂王而飛走。鄉下養蜂的人常常有噴灑甜酒糟而用它的香氣來招引蜜蜂。
蜜蜂釀造蜂蜜,要先製造蜜脾,蜜脾的樣子如同一片排列整齊豎直向上的鬃毛。蜜蜂是吸食咀嚼花心的汁液,一點一滴吐出來積累而成蜂蜜的。再潤以採來的人的小便,這樣得到的蜜就會特別甘甜和芳香,這便是所謂的“化臭腐為神奇”的作用吧!割取蜜脾煉蜜時,會有很多幼蜂和蜂蛹死在裏面,蜜脾的底層是黃色的蜂蠟。深山崖石上的蜂蜜有的幾年都沒有割取過蜜脾,已經過了很長時間蜜脾就自己成熟了,當地人用長竹竿把蜜脾刺破,蜂蜜隨即就會流下來。如果是剛釀不到一年的而又能爬上去取下來的蜜脾,加工割煉的方法同家養的蜜蜂所釀造的蜂蜜是一樣的。土穴中產的蜜(“穴蜜”)多出產在北方,南方因為地勢低氣候潮濕,只有“崖蜜”而無“穴蜜”。一斤蜜脾,可煉取十二兩蜂蜜。西北地區所出產的蜜佔了全國的一半,因此可以説能與南方出產的蔗糖相媲美了。

蜂蜜作品簡介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於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蜂蜜作者簡介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江西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次考中舉人。但以後五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五次跋涉,見聞大增,他説:“為方萬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聞”。他在田間、作坊調查到許多生產知識。他鄙棄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紈絝子弟”與“經士之家”。在擔任江西分宜縣教諭(1638~1654)年間寫成了《天工開物》。
他在《序》中描寫這段情況時説:“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乞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贗真,而缺陳思之館。”(想加以驗證而無錢,想與同人們討論真偽而無場館),只得“炊燈具(備)草”,日夜寫書,但“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縣學教官)。期間,他將其長期積累的生產技術等方面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由其朋友涂紹煃資助刊行。稍後,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長汀縣)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明亡後作為明遺民,約在清順治年間(公元1661年前後)去世。宋應星一生講求實學,反對士大夫輕視生產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