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蜂窠馬兜鈴

鎖定
蜂窠馬兜鈴(學名:Aristolochia foveolata Merr.)是馬兜鈴科馬兜鈴屬 草質藤本;莖柔弱,無毛,具縱稜。葉革質,戟形或卵狀披針形,頂端長漸尖,基部耳形,灣缺深1-1.5釐米,裂片擴展,長圓形,下垂或向內彎,裂片擴展,長圓形,下垂或向內彎,種子卵狀三角形,背面平凸狀,具小疣點,腹面凹入,中間具種脊,淺褐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 [1] 
圖片取自中國植物圖庫 [2] 
中文名
蜂窠馬兜鈴
拉丁學名
Aristolochia foveolata Merr.
別    名
高氏馬兜鈴(台灣植物誌)
蜂窩馬兜鈴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馬兜鈴目
馬兜鈴科
馬兜鈴屬
蜂窠馬兜鈴
分佈區域
中國南部及菲律賓

蜂窠馬兜鈴形態特徵

蜂窠馬兜鈴 蜂窠馬兜鈴 [2]
草質藤本;莖柔弱,無毛,具縱稜。葉革質,戟形或卵狀披針形,長7 -14釐米,寬2-2.5釐米,頂端長漸尖,基部耳形,灣缺深1-1.5釐米,裂片擴展,長圓形,下垂或向內彎,長1-1.5釐米,寬5-10毫米,上面無毛,下面網脈上被茸毛,茸毛常與網脈成垂直方向;基出脈5-7條,近基部兩側脈延伸至中部以上,網脈在葉下面明顯隆起,網眼清晰;葉柄長3-5釐米,具縱稜,無毛。
花單生或二朵聚生,稀多朵排成總狀花序,腋生;花梗纖細,長1-1.5釐米,近頂端於花後常向下彎,近基部具小苞片;小苞片卵狀披針形,長1-2釐米,寬1-3毫米,具明顯中脈和網脈,下面稍被毛,基部楔形,無柄;花被(僅見花蕾)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急遽收狹成管,管口擴大呈漏斗狀;檐部一側極短,另一側延伸成舌片;花葯卵形,着生於合蕊柱上;子房圓柱形,長6-8毫米,6稜,稜粗糙。
蒴果長圓形或倒卵形,頂端圓形,基部漸狹,長2-2.5釐米,直徑約1.5釐米,無毛,6稜,成熟時褐色,由基部向上6瓣開裂,果柄亦隨之開裂成6條;種子卵狀三角形,長寬均約4毫米,背面平凸狀,具小疣點,腹面凹入,中間具種脊,淺褐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 [1] 

蜂窠馬兜鈴生長環境

蜂窠馬兜鈴 蜂窠馬兜鈴 [1]
生長於海拔400-600米山區路旁、灌叢中。

蜂窠馬兜鈴分佈範圍

分佈於台灣(屏東)、福建崇安)、廣東從化)、廣西(陸川)。菲律賓亦產。模式標本採自菲律賓。 [1] 

蜂窠馬兜鈴主要價值

蜂窠馬兜鈴 蜂窠馬兜鈴
用途功能:廣西民間用根和葉煎水治療豬瘟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