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鎖定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位於揚州城市中央,東臨大運河、南靠明清古城,建成於1988年,總面積約為12.23平方千米,核心保護區面積2平方千米。 [2-4]  [7]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根據不同的景觀特徵,分為瘦西湖、蜀岡、唐子城、宋夾城、綠楊村五個區域,瘦西湖景區融“古城文化、湖上園林、人文生態、運動休閒”於一體,形成了一個相互銜接、開放包容的整體。是以古城文化為基礎,以重要歷史文化遺蹟和瘦西湖古典園林羣為特色,與城市緊密相依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3]  [7] 
1988年8月,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10年,瘦西湖獲評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4年。瘦西湖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 [2]  [4]  [10] 
中文名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1] 
地理位置
揚州城市中央,東臨大運河、南靠明清古城。 [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13]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6:00-21:30
景點級別
AAAAA級 [10] 
佔地面積
12.23 m² [3-4] 
著名景點
宋夾城 [19] 
唐子城 [4] 
綠楊村 [25-26]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歷史沿革

【主詞條:瘦西湖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綜述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5張)
唐代以前的揚州城址均在今揚州西北郊蜀岡上。春秋時吳王夫差在此築邗城;戰國時楚懷王在此築廣陵城;漢吳王劉濞在此築吳國都城。後歷經南北朝至隋唐皆為郡城。唐代除在蜀岡上築子城外,又將城址向蜀岡下擴大,稱羅城;宋代有蜀岡上下三城。揚州的古城遺址,以唐城最有名,現城垣遺蹟尚存,是中國保存完好的唐代城池遺址之一。瘦西湖原先並不是湖,它原名保揚河、保障河,是蜀崗山微波峽水流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澗水曲折流入大運河的一段自然河道,主要起排洪和水上交通的作用。瘦西湖最早的兩段水體形成於隋代。宋元時期,與城壕連接成一個更大範圍的水系,成為揚州城的西護城河。瘦西湖水道沿用歷代揚州城護城河,並經人工疏浚、鑿通,最終在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形成一條連貫細長又富曲折變化的線形水體。揚州城與古運河(邗溝)同生共長,作為揚州城水系重要成分的瘦西湖,通過多條河道與大運河相連,始終與大運河保持水源相通。 [3-4]  [5-6]  [9]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發展

明代,由於大運河的整修,揚州重新成為南北交通的要道及兩淮地區鹽業的集散地,瘦西湖由於年長日久,湖心淤塞,鹽商便出資疏浚,並在東西兩岸又建造了部分園林,湖上名橋——紅橋(即今大虹橋) 就建於此時。明末富商貴族們紛紛在沿河兩岸,不惜重金聘請造園名家擘畫經營,充分利用瘦西湖長河如繩的水系,相形度勢,打造了其“領略不盡,玩味無窮”的園林意境。 [9] 
清代,乾隆年間清高宗南巡,隨着揚州的鹽業興盛,地方的紳商們爭寵於環工,為了能一邀乾隆帝“御賞”為榮,“三十里樓台”應運而生,園林建造爭奇鬥豔,標新立異。《揚州畫舫錄》中記載“家家住青翠城堙”、“處處是煙波樓台”的壯觀景象,瘦西湖園林景觀在清代康乾時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時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 [9] 
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後,揚州鹽業衰退,湖上園林也逐漸蕭條荒廢。此後這裏又經歷了太平天國時期的戰亂,殘破不堪,光緒年間恢復了一小部分五亭橋,小金山。 [12] 
民國九年(1920年),鄉紳陳臣朔在五亭橋東側建鳧莊。 [12] 
1979年,為了保護好蜀岡唐城遺址,揚州市成立市唐城遺址文物保管所,所址設在觀音禪寺內。 [4] 
1980年,瘦西湖恢復了二十四橋、熙春台、卷石洞天等景點。 [12] 
1986年,為落實宗教政策,唐城遺址文物保管所所址遷觀音禪寺東側蜀岡南沿,主要工程包括展覽廳、仿古闕樓和城牆,於80年代末建成並開放。 [4] 
1988年8月,蜀岡一瘦西湖被國務院列為“以古城文化為基礎,以歷代古城遺址和瘦西湖湖上園林為特色,具有風景遊賞、旅遊休閒、生態體驗等功能的城市風景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蜀岡一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4]  [8] 
進入21世紀後,瘦西湖景區不斷擴容,從萬花園、傍花村的建設到宋夾城考古遺址暨體育休閒公園的落成,再到雙峯雲棧、萬松疊翠等景點的恢復,蜀岡一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的面積從6.67平方千米擴大到12.23平方千米。 [3] 
2005年12月,揚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揚州市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黨工委、管委會(屬市委、市政府派出機構,正縣級建制)。 [7] 
2007年,瘦西湖恢復四橋煙雨、石壁流淙等景點。 [12] 
2013年12月,揚州瘦西湖隧道順利貫通。 [12]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地理環境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位置境域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位於揚州城市中央,東臨大運河、南靠明清古城,總面積約為12.23平方千米,核心保護區面積2平方千米。 [2-4]  [7] 
瘦西湖及其周邊地圖 瘦西湖及其周邊地圖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地形地貌

景區所在的蜀岡在揚州城的西北,海拔30—40米,猶如一道天然屏障橫亙在揚州城區的北部。此岡形成於第四紀晚更新世,距今約20萬年。自春秋時期至唐宋,蜀岡一直是古揚州城的所在地。 [4]  蜀岡地理上屬於丘陵,通常部分學者會將這片丘陵歸入江淮丘陵,蜀岡即是江淮丘陵的餘脈。瘦西湖自然風光帶和湖上園林,則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岡腳下,其中水面佔2/5。是一組由煙水平橋、山亭水榭、曲折河道組成的自然風光帶。 [4]  [14] 
瘦西湖水面風光 瘦西湖水面風光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氣候特點

瘦西湖區域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向温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區,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盛行風向隨季節有明顯變化。 [13]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水文特徵

瘦西湖是從清代揚州城北垣綿延至蜀岡的狹長水體,水上面積700畝 [15]  ,總長約4.5千米,寬度約13—116米,由隋唐大運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時代的城壕連綴而成的帶狀湖泊 [5]  ,屬於典型的小型淺水湖泊。瘦西湖上游源水來自京杭大運河、古運河,河道水質一般。瘦西湖原河道淤泥堆積厚度普遍在0.5—1米,河道兩側坡地常年雨水沖刷,水土流失嚴重,湖區底部淤泥堆積。2020年12月11日,瘦西湖對湖區進行了為期近4個月的全面清淤疏浚,清淤後的瘦西湖主航道拓寬至12米。 [16]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資源狀況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植物資源

瘦西湖區域內植物資源豐富,物種繁多。被子植物佔絕大部分,雙子葉物種最多。其中含15種以上共4科34屬102種,科、屬、種分別佔整個植物系的6.2%,23.3%,35.3%,以灌木及小喬木為主,是喬灌木羣落的主要構成部分;含10—14種共3科15屬35種,其中科、屬、種分別佔整個植物系的4.6%,10.3%,12.1%,以裸子植物為主,喬木類占主導地位,忍冬科的以灌木類型栽植;含5—9種共8科20屬50種,其中科、屬、種分別佔整個植物系的12.3%,13.7%,17.3%;含2—4種共28科55屬80種,其中科、屬、種分別佔整個植物系的43.1%,37.7%,27.7%;僅含1種共21科21屬21種,佔整個植物系的32.3%,14.4%,7.3%。 [17] 
瘦西湖荷塘的荷葉 瘦西湖荷塘的荷葉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動物資源

瘦西湖鳥類資源豐富,有記錄的鳥種近80種,其中不乏一些珍稀或難見鳥類也在景區出現,如壽帶鳥、鷹鵑以及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鶚和雀鷹等。景區常見鳥類有30多種,留鳥中優勢種羣有白頭鵯、烏鶇、灰喜鵲、黑臉噪鶥、黑尾蠟嘴雀等,常見鳥有棕背伯勞、戴勝、棕頭鴉雀、白鶺鴒、白腰文鳥、普通翠鳥、金翅雀、小鷿鷈、黑水雞、褐頭鷦鶯、鵲鴝、灰椋鳥(部分候鳥)、絲光椋鳥(部分候鳥)、大山雀、灰斑鳩、珠頸斑鳩、麻雀、領雀嘴鵯、銀喉長尾山雀等;候鳥中,優勢種有在瘦西湖已成為留鳥的斑嘴鴨和綠頭鴨、夜鷺、池鷺、小白鷺等,常見種有家燕、紅脅藍尾鴝、黃眉柳鶯、黃腰柳鶯、黃葦鳽、斑鶇、中白鷺、須浮鷗、紅嘴鷗、灰頭鵐、白眉鵐、北紅尾鴝、紅嘴相思鳥等。 [18] 
瘦西湖的鳥類實拍 瘦西湖的鳥類實拍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主要景點

  • 宋夾城
宋代揚州有“一地三城”之説,其中,宋夾城位於寶祐城和宋大城之間,至今已有800多年曆史。2006年,瘦西湖擴容時,宋夾城遺址被發現,經揚州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研究,出土的城牆磚上刻有部隊番號,這説明當時有全國各地的軍隊都曾在此修牆、駐防。即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後,揚州的戰略位置由過去的中心城市轉變為“邊疆”城市,宋夾城也成為抗金抗元的國家軍事防禦體系的一部分。基於宋夾城的重要歷史文化價值,2009年,揚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對宋夾城遺址實施全面保護,並打造為集生態、休閒、旅遊、健身等功能於一體的宋夾城體育休閒公園。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充分利用宋夾城護城河及其兩側獨特的自然條件,在保護濕地原始風貌的前提下,逐步建成一個具有揚州歷史文化和瘦西湖風情的濕地公園,宋夾城體育休閒公園也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一。 [19-21] 
宋夾城體育休閒公園
  • 唐子城
唐子城遺址區位圖 唐子城遺址區位圖 [23]
唐子城是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的子景區之一,也是1996年國務院頒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揚州城遺址(隋至宋)的重要組成部分,揚州的古城遺址,以唐城最有名,現城垣遺蹟尚存,是國內目前保存完好的唐代城池遺址之一。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唐代揚州規模很大,僅次於當時的京城長安和東都洛陽。揚州唐城由兩重城組成,蜀岡上為一小城,即子城,亦稱牙城或衙城,為官衙集中之地;蜀岡下為一大城,即羅城,為居民區和工商業區。蜀岡上的子城保存得比較完整。除部分城牆被破壞外,夯土城垣均高出地面,南城牆是沿蜀岡邊緣夯築的,西起觀音山,向東偏北至鐵佛寺之東,長1300米,如今地面上已無痕跡,經鑽探證明,地面以下還保存近4米厚的夯土牆。西城牆南起觀音山,向北直至西河灣村,長1400米,保存依然完整,夯土城垣高出地面10米,城外有護城河。北城牆三折,東界江莊之北,長2050米,除中間一段被破壞外,其餘夯土城垣均高出地面5—6米。東城牆二折,長1500米,保存較好,夯土牆均高出地面6米以上。經考古鑽探,在子城內探出南北道路和東西道路各一條,南城牆中間部位有一座南門,東城牆南段有一座東門。北門和西門在修築公路時被破壞,僅保留着北門和西門的城牆缺口,子城的西南角、西北角和東北角,都保存着很高的角樓基礎,西南角現為觀音禪寺的所在地。 [4]  [22-23] 
現唐子城區域建有揚州唐城遺址博物館、揚州漢廣陵王墓博物館、崔致遠紀念館三個專題展館。 [24] 
唐子城相關圖片
  • 綠楊村
揚州城紅園範圍內問月橋至新北門橋地段,史上就叫“綠楊村”,其前身為“綠楊城郭”,系清乾隆時期北郊24景之一。1958年創立紅園(初名:揚州花木商店),為金魚和鳥類的繁殖基地及花木盆景生產園。2004年,為整合揚州市旅遊資源,揚州市政府將紅園盆景併入揚州盆景園,充實了隨後創建的“揚派盆景博物館”。揚州紅園原來的生產基地(綠楊村一帶)則被打造為紅園花鳥市場。2017年,紅園市場原有的花鳥魚蟲市業態搬遷至花都匯,紅園進行了重新的整合規劃。現北護城河邊的紅園地塊已打造成一處新型的休閒遊覽地。因為當地市民的提議,此地歷史上是著名的“綠楊村”,“綠楊村”是一個承載着厚重歷史信息,又具有獨特文化韻味的名稱,後此地名稱遂恢復歷史上沿用的“綠楊村”名稱。 [25-26] 
綠楊村護城河風光 綠楊村護城河風光 [26]

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所獲榮譽

1988年8月,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4] 
1999年,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被列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7] 
2006年,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被評為創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先進單位。 [7] 
2007年,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 [7] 
2009年3月24日,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獲得“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的稱號,成為江蘇省第一家獲得該稱號的風景名勝區。 [7] 
2010年,瘦西湖景區獲評國家5A級旅遊景區。 [10] 
2014年,瘦西湖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 [2]  [10] 
2019年12月19日,瘦西湖景區獲評“2019年度最具創新智慧景區”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