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殼綱簾蛤目馬珂蛤科動物)

鎖定
蛤是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無脊椎動物的統稱,已知12000多種。殼白色,無光澤,厚實,圓形,具明顯的同心圓紋;內臟團前後各有一束閉殼肌連於兩殼之間,用以閉殼。有強大、肌肉質的足。埋於水底泥沙中近表面處至0.6米深處,很少像某些其他雙殼類動物那樣在水底移動。 [3] 
蛤分佈於聖羅倫斯灣至墨西哥灣一帶的潮間帶的淺水水域,埋於水底泥沙中免受波浪之擾。蛤將水從進水管吸進,又從出水管排出,從而進行呼吸和攝食。鰓上無數纖毛擺動將水流驅動,另一些纖毛將流入的水流中的食物濾出,與黏液黏結,運入口中。幼體自由游泳一個短時間,然後沉埋於水底生活,少數蛤類,如芽蛤屬的種類,進行體內受精和發育。 [3] 
蛤肉的營養價值豐富,而蛤殼中則含碳酸鈣、磷酸鈣、硅酸鎂、碘、溴鹽等。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在文蛤中有一種叫蛤素的物質,有抑制腫瘤生長的抗癌效應。《本草經疏》中記載説:“蛤蜊其性滋潤而助津液,故能潤五臟、止消渴,開胃也。鹹能入血軟堅,故主婦人血塊及老癖為寒熱也。”味鹹寒,具有滋陰潤燥、利尿消腫、軟堅散結作用。 [3] 
別    名
蛤蜊
動物界
軟體動物門
雙殼綱
簾蛤目
馬珂蛤科
分佈區域
淺海沙中
中文學名
發    音
ge

簡介

蛤(clam)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Bivalvia)無脊椎動物。已知12,000多種,其中約500種棲於淡水,其餘的為海棲,雙殼類通常棲於砂質或泥質的水底。嚴格來説,蛤指具兩片相等的殼的雙殼類動物。內臟團前後各有一束閉殼肌連於兩殼之間,用以閉殼。有強大、肌肉質的足。蛤通常埋於水底泥沙中近表面處至0.6公尺(約2呎)深處。很少像某些其他雙殼類動物那樣在水底移動。多數蛤類棲於淺水水域,埋於水底泥沙中免受波浪之擾。深海團結蛤(Abra profundorum)曾在太平洋中4800米深處發現。 [1] 

習性

蛤將水從進水管吸進,又從出水管排出,從而進行呼吸和攝食。鰓上無數纖毛擺動將水流驅動。另一些纖毛將流入的水流中的食物濾出,與黏液黏結,運入口中。雌體將卵釋入水中,在此與雄體排出的精子相遇而受精。幼體自由游泳一個短時間,然後沉埋於水底生活,少數蛤類,如芽蛤屬(Gemma)的種類,進行體內受精和發育。 [1] 

種類

蛤類的體型大小差異極大,小者如骨節心蛤屬(Condylocardia),長僅0.1毫米;大者如產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大硨磲(Tridacna gigas),寬1.2米。
許多蛤類,包括圓蛤、嚴蛤、女神蛤和海螂可食。簾蛤科(Veneridae)的可食種類有北圓蛤(Mercenaria mercenaria,又稱櫻桃核蛤、小頸蛤、硬殼蛤)和南圓蛤(M. campechiensis),北圓蛤長約7.5~12.5釐米;殼白色,無光澤,厚實,圓形,具明顯的同心圓紋;分佈於聖羅倫斯灣至墨西哥灣一帶的潮間帶,是大西洋沿岸最重要的食用蛤。南圓蛤長約7.5~15釐米;殼白色,重而厚實,分佈於乞沙比克灣至西印度羣島一帶的潮間帶。
太平洋女神蛤(Panopea generosa)分佈於從阿拉斯加至下加利福尼亞沿岸,鑽入潮灘60~90釐米深的泥中;殼白色,橢圓形,長15~20釐米;重量可達3.6公斤。大西洋女神蛤(P. bitruncata)與之相似,分佈於從北卡羅來納至墨西哥灣一帶沿岸海域。
海螂(Mya arenaria)俗稱軟殼蛤、長頸蛤、蒸蛤,為湯和雜燴的常用材料。分佈於所有海洋,鑽入深10~30釐米的泥中;殼呈灰白色,卵圓形,長7.5~15釐米。
斧蛤屬(Donax)的種類也常用於肉湯和雜燴,南斧蛤(Donax variabilis)長1~2.5釐米;粉紅色、黃色、藍色、白色或淡紫色,分佈於從維吉尼亞至墨西哥灣多沙的海灘。北斧蛤(D. fossor)長1~12毫米;黃白色,有淡藍色輻射線紋;棲於長島至新澤西州開普梅(Cape May)一帶的淺水水域。
通常不作為食品的蛤類包括血蛤科(Sanguinolariidae),中韌蛤科(Mesodesmatidae),籃蛤科(Corbulidae),幫鬥蛤科(Pandoridae)、色雷斯蛤科(Thraciidae)和海筍(piddock)。肌朿蛤屬(Myalina)已滅絕,在地層對比方面十分重要。 [2] 

食用功效

蛤蜊性味冷,無毒(《嘉佑本草》)。味鹹,寒,無毒(《日用本草》)。味甘,大寒,無毒(《飲膳正要》)。保健功能是滋陰,利水,化痰,軟堅。治消渴,水腫,痰積,痞塊,癭瘤、崩、帶、痔瘡(《中藥大辭典》)。 《本草經疏》説:“蛤蜊其性滋潤而助津液,故能潤五臟,止消渴,開胃也。鹹能入血軟堅,故主婦人血塊及老癖為寒熱也。”《本草會編》:“蛤蜊,生東南海中。白殼紫唇,大6~9釐米者,閩、浙人以其肉充海錯,亦作為醬蘸,其殼火煅作粉,名曰蛤蜊粉也。”
類似蛤蜊的動物還有西施舌和文蛤。西施舌又稱車蛤,為蛤蜊科西施舌的肉,生活於淺海泥沙灘,我國沿海均有分佈。性味甘鹹,平;滋陰養液,清熱涼肝,明目。

營養價值

蛤肉的營養價值豐富,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在文蛤中有一種叫蛤素的物質,有抑制腫瘤生長的抗癌效應。
姜炒蛤絲是一種用蛤絲製作的菜餚 姜炒蛤絲是一種用蛤絲製作的菜餚

藥用價值

蛤蜊味鹹寒,具有滋陰潤燥、利尿消腫、軟堅散結作用。《本草經疏》中記載,説:“蛤蜊其性滋潤而助津液,故能潤五臟、止消渴,開胃也。鹹能入血軟堅,故主婦人血塊及老癖為寒熱也。”除這種傳統用法外,還對蛤蜊組織進行化學提取,提取物稱為蛤素。動物實驗證明,蛤蜊對小鼠的肉瘤和腹水瘤都有抑制作用和緩解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蛤蜊肉燉熟食用,一日三次可治糖尿病。蛤蜊肉和韭菜經常食用,可治療陰虛所致的口渴、乾咳、心煩、手足心熱等症。常食蛤蜊對甲狀腺腫大、黃疽、小便不暢、腹脹等症也有療效。(《本草經集註》)
功效作用
蛤蜊肉以及貝類軟體動物中,含一種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作用的代爾太7—膽固醇和24—亞甲基膽固醇,它們兼有抑制膽固醇在肝臟合成和加速排泄膽固醇的獨特作用,從而使體內膽固醇下降。它們的功效比常用的降膽固醇的藥物谷固醇更強。人們在食用蛤蜊和貝類食物後,常有一種清爽宜人的感覺,這對解除一些煩惱症狀無疑是有益的。
蛤蜊忌與田螺、橙子芹菜同食。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142 千卡
蛋白質 24.2 g
脂肪 1.6 g
膽固醇 50 mg
飽和脂肪酸 0.3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0.2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0.3 g
碳水化合物 5.9 g
葉酸 7 μg
112 mg
32 mg
327 mg
628 mg
65 mg
2.7 mg
0.84 mg
維生素A 149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2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07 mg
煙酸(煙酰胺) 0.58 mg
維生素B6 0.02 mg
維生素B12 18.63 μg
維生素D 0.1 μg
維生素E 1.12 mg
維生素K 0.3 μg
展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