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蛟龍

(神話傳説中的生物)

鎖定
蛟龍,漢語詞彙。拼音:jiāo lóng 釋義:即,是古代神話中的神獸,擁有龍族血脈的水獸(包括魚蛇等水族)在朝龍進化時的其中一個物種,只要再渡過難劫就可以化為真龍,都有強大的力量。
龍在中國傳説中是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麒麟、龜)之首。龍代表着神聖皇權,統治四海之力。
中文名
蛟龍
外文名
Jiao-loong
拼    音
jiāo lóng
近義詞
蛟鯨 蛟蛇 蛟宮 麒麟 [4] 
地    區
中國
定    義
古代神話中的神獸
所屬種族
龍族

蛟龍出處

《禮記·中庸》:“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4] 

蛟龍例句

1、古代傳説的兩種動物,居深水中。相傳蛟能發洪水,龍能興雲雨。
《禮記·中庸》:“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楚辭·離騷》:“麾蛟龍以梁津兮,詔西皇 使涉予。” 王逸 注:“小曰蛟,大曰龍。”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述異·蛟龍利害懸殊》:“然則龍與蛟之為利害相去懸殊矣。蛟有害無利者也,龍降澤於民,為利甚溥。”
2、即蛟。
《莊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七:“ 唐 陸禋 《續水經》嘗言:‘蛇雉遺卵於地,千年而生蛟龍屬。 漢武帝 元封 中, 潯陽 浮 江 親射蛟於 江 中,獲之乃是也。’”
明 沈璟 《義俠記·報怨》:“看千尋鐵索鎖蛟龍,擒飛虎。”
左建明 《三個通信兵》九:“在那翻滾的黑浪裏,彷彿有無數條蛟龍張着血盆大口,要吞噬他的戰友 高樺 。” [4] 

蛟龍古籍記載

,龍之屬也。池魚,滿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飛置笱水中,即蛟去。――《説文
其中有虎蛟。注:“蛟似蛇四足,龍屬。”
母龍曰蛟。――《抱朴子
義興水中有蛟。(蛟,這裏指鼉,鱷一類的動物。)――《世説新語·自新》又如:蛟虯(蛟與虯。虯:古代傳説中一種有角的小龍。亦泛指水族);蛟螭(蛟龍。螭:傳説為蛟龍之屬的一種動物);蛟兕(蛟龍與兕牛)
又有古書説是無角龍
蛟,龍屬。無角曰蛟。――《韻會 [1] 
乘六蛟兮蜿蟬。―-《九思·守志

蛟龍歷史淵源

蛟龍號搭載歐德順甲骨文《蛟龍》潛海科考 蛟龍號搭載歐德順甲骨文《蛟龍》潛海科考
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説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説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多它]龍,小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説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徵,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蛟龍若遇雷電暴雨,必將扶搖直上騰躍九霄,渡劫後方可化龍

蛟龍傳説

蛟龍古代起源

據説當年鯀奉天帝之命治水,他看到了當時地面上的人們受到洪水的侵逼,四處逃竄,無法打獵耕種,幾乎快要生存不下去了。但是鯀對於這樣大規模的洪水所能想出來的辦法就只有圍堵。眼看着這些洪水不斷的突破他的堤防和水壩,鯀再也不能忍受眼睜睜看着凡人受苦卻無能為力的無力感了,於是他決定盜取天庭的寶物“息壤”——這是一種會不斷生長的土壤,能夠使得鯀的圍堵不會再失效。在“息壤”的幫助下,凡人們脱離了洪水的災難,開始離開的貧瘠的山丘和洞穴,在地面上重新開始生活。
鯀看着這些凡人能夠因為他的幫助而開始安居樂業,感到十分的欣慰。正準備要回去天庭交差的時候,天界的主人堯對於“息壤”被盜,感到十分的震怒。於是收回“息壤”,讓洪水重新肆虐地面,原先安居樂業的景象又成為一片汪洋。鯀束手無策,不但無法拯救這些凡人,自己也被堯用雷電殛死(“昔堯殛鯀於羽山……”——《左傳·昭公十七年》)。
治水失敗的鯀懷着滿腹的怨恨,被雷電殛死了之後,不但死不瞑目,屍身經過了三年都不腐壞。堯唯恐鯀的屍身會產生什麼異變,於是派出勇士用鋒利的吳刀將鯀的屍身剖開,但是沒有料到鯀的怨氣醖積在腹中,變成了一隻黃龍,這隻黃龍也就是鯀的兒子禹(“鯀死,三歲入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山海經·海內經》,郭僕注引《歸藏·啓噬》;“鯀殛死三歲不腐,副之以吳刀,是用出禹。”——《路史·後紀》,注引《歸藏·啓噬》)。長江三峽中的“斬龍台”和“錯開峽”據説是當年禹斬掉一隻亂開水道,險些誤了大事的孽龍的地方。接着建立的夏王朝,既是中國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也是一個以龍為圖騰的氏族。

蛟龍龍是什麼動物

龍的原型究竟是什麼動物一直眾説紛紜,要揭開這個謎團須從華夏民族的悠久歷史去溯古尋源。
原始人類從採集野果和漁獵轉向以種植為生的時候,穀物成了主要食物,而收穫數量就決定了人們的生存質量。還處在幼年時期智慧尚不發達的古代人,面對自然界變化無常頻繁發生的各種災害,既無法理解也無力控制,又不甘心聽任自然擺佈,於是就寄希望出現一些可以左右自然力以幫助抵禦災害的神靈,企圖通過祈禱和供奉這些神靈偶象以求得護佑。
蛟龍 蛟龍
在華夏民族的發祥地黃河流域,受温帶季風氣候影響,洪澇災害對人威脅極大,所以渴求有一種能主宰雨水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神靈便是古代先民的最大願望。處在不同地域和環境中的古代人類,由於受到身邊不同自然物的益處和害處,因此,人們心目中代表自然物精華和靈氣的對象各不相同,某種生活在身邊的動物就是最常用的造神素材,於是我們的祖先便創造出一種以我國特有的鼉屬鱷科爬行動物揚子鱷為原型的寓意性主水神靈形象——龍。
揚子鱷這種曾與恐龍共同生活了一億多年仍奇蹟般保持了原始形態的“活化石”是如何被塑造成龍呢?夏商朝以前,黃河流域的環境像《水經注》記載的“雜樹交蔭,雲垂煙接”,曾是山清水秀植被豐富的地方,古氣象學表明氣候還相當温暖潮濕,因此生活着許多揚子鱷。由於揚子鱷猙獰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陸地兩棲生活的奇特習性以及經常半潛水中似隱似現的詭秘行蹤,引發古人對它產生了既恐懼又敬畏的心理,所以在眾人眼中具有威嚴和神秘感的動物——揚子鱷便成了主水神靈形象的必然選擇對象。

蛟龍幻化形象

龍的幻化形象具有揚子鱷的全部基本特徵:1、披滿鱗甲的身軀;2、長顎大口和位於頭頂的翹鼻;3、鋒芒畢現的錐型尖牙;4大而圓的突起眼睛;5粗壯的長尾;6、強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橫條紋的腹部。
為了彌補揚子鱷禿頭尖尾有損神靈形象的缺陷,古人發揮了充分的想象力,給它添加了角、須、尾鰭以及把背部縱向排列的突起角質棘刺也變換成鋸齒狀背鰭,並拉長軀體以渲染氣勢,充實裝飾效果,於是揚子鱷就被塑造成了傳説中描繪的張牙舞爪、能騰雲駕霧的龍形象了。雖然經過藝術誇張後,想象中的龍與現實中的揚子鱷有了許多不同之處,但對比之下,仍可看到揚子鱷——長顎、尖牙、披鱗、利爪等主要特徵。
後來黃河流域由於人為破壞生態,刀耕火種,亂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氣候變冷,適宜於暖濕環境的揚子鱷難以生存便逐漸絕跡了(現僅存於我國安徽省南部)。因為揚子鱷在現實生活中不復存在,人們記憶中的印象淡化消失,只留下祖先們創造的龍形象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結果龍與揚子鱷成了兩種不同的概念,龍形象的來歷開始變得撲朔迷離。 [2] 
早期的龍是無角的,1987年河南濮陽發掘出土的一個6000年前古墓葬中就曾發現用蚌殼擺的龍(揚子鱷)圖形。在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龍形象也是大頭長尾的爬行動物。有角龍的形象見於商代甲骨文和青銅器上,山西省出土的一個商代青銅器龍紋觥的造型翹鼻、張口、利齒畢現,器身兩側紋飾與揚子鱷的體紋完全相同。四川大足南山的雲龍石刻雕塑則更是一個無角無須、蹩眉瞪目、活靈活現的揚子鱷形象。
漢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龍字便是大口、曲體的動物形象。龍字的讀音則是雷聲的模擬音。古人視龍為雷雨之神,《山海經》中就有“雷澤有神,龍身而人頭。”的記載,每當風雨欲來時的電閃雷鳴啓發了古人,認定雷電與龍有密切的關係,因此,“隆隆”的雷聲成了龍字的讀音。時至今日,揚子鱷在我國南方民間的俗稱仍是“土龍”、“豬婆龍”。 [2] 
人的認識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古往今來,許多有關龍的記載、傳説、民俗都與揚子鱷的生活習性相關。揚子鱷生活在河湖沼澤地帶,《左傳》中“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就是指龍(即揚子鱷)與蛇是同樣生活於類似環境之中,習性相近的兩種動物。揚子鱷在水邊打造迷宮似的地下洞穴,洞深距地面2—3米,平時也多棲息水中,故人們想像出“龍王居住在水底龍宮”的神奇景象。而在看到每當發洪水時揚子鱷因洞穴被沖毀四處逃避,便認為“龍王在興風作浪”,豈不知揚子鱷也是洪水的受害者。揚子鱷以魚、蛙、蚌等為食,蚌殼內多有珍珠,鱷生性兇殘,長期飢餓時還會自相殘殺。當有人看到揚子鱷爭食蚌類時,嘴裏吐出珍珠,便有了“二龍戲珠”之説。揚子鱷是六月交配,七月產蛋,雄鱷是通過叫聲尋找雌鱷的(鱷是唯一會叫的爬行動物),而每年六月正是黃河流域多雨夏季的開始,於是人們把揚子鱷響亮的叫聲與風雨的來臨聯繫在一起,認為“龍可以呼風喚雨”。 [3] 
説文解字》中描述“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世界上僅有揚子鱷與密西西比鱷兩種生活在温帶需要冬眠的鱷。因氣候原因每到初冬時它們便進入冬眠期,當春天(農曆二月)大地解凍時,蟄伏了一冬天的它們開始外出活動,同時也到了黃河流域開始下雨的季節,先民們把二者也聯繫在一起,於是就有了祭祀“二月二,龍抬頭”的風俗。 [3] 
諸如此類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在唐宋以前,我國南方也有灣鱷韓愈的《祭鱷魚文》就是寫給灣鱷的。周處所除的蛟,能成三害必然時常傷害人畜,而揚子鱷沒有傷人記錄(不排除古代有,但肯定不多。而且揚子鱷體型小能力也有限),而東南亞澳大利亞時常有灣鱷傷人記錄,廣西北海的鱷魚傷人,兇手也是灣鱷。並且揚子鱷古時多稱鼉龍,所以在下認為蛟龍應該更可能是灣鱷(與前文作者不同)在古代文獻中,這種巨鱷一直被稱作“蛟龍”,它與蜥蜴存在着密切的關係。
龍是祭神文化的特定產物,古籍中説:“水以龍。”可見龍是作為主水神靈被創造出來的(傳説中的龍王),關於龍與古代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有關的説法,沒有充分的依據。有文字記載以來,遠古各氏族都是以漢字姓氏作標誌的,沒有用動物圖形作標誌的記載。遠古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很低,還不能用邏輯的方法思考問題,只能用類比、表象的方法認識事物,要創造一種綜合各種動物特徵的虛擬動物形象,是古代先民難以做到的,因此,龍不是虛擬的動物。《爾雅·翼》中談到龍有“九似”(角似鹿、頸似蛇、爪似鷹……)是指龍的局部形態與一些動物相似而已,並沒有具體指龍是綜合九種動物特點創造的。即使是古代外國民族的崇拜標誌也都是實有動物(鷹、虎等)或人獸結合(獅身人面)的形象。 [3] 
至於龍與其它實有動物一起出現在十二生肖中也很自然,因為在夏商以前,古人所指的龍就是現實中的揚子鱷,而鱷是全球範圍人們普遍關注崇拜的動物之一,在埃及以及希臘的十二生肖中也都有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