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蛟龍轉鼓

鎖定
蛟龍轉鼓是流傳於陝西省傳統民間習俗,主要流傳於關中地區。蛟龍轉鼓起源於明朝,是一種集舞蹈、鼓樂於一體的獨特陝西地區傳統民間鼓舞,由幾十人乃至幾百人同時表演,表演者頭戴金冠、身着古裝、足穿黑靴、臉罩面具、手敲鑼鼓鐃磬、口吹馬號,邊奏邊舞,能變化出“梅花”、“月牙”、“五星”等幾十種陣形,演繹出關中漢子的剽悍之美和中國鼓文化的磅礴氣 [7] 
中文名
蛟龍轉鼓
類    別
傳統民間習俗
流行地區
關中地區 [7] 
所屬地區
陝西·咸陽·乾縣
遺產編號
Ⅲ—5
遺產類別
民間舞蹈
遺產級別
省級
申報人/申報單位
咸陽市乾縣

蛟龍轉鼓背景介紹

民間打擊樂舞。流傳於乾縣王村、梁村、姜村鎮一帶。始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宦官梁梅告老還鄉,將宮中鼓樂教習村民,經數百年發展而成,久演不衰。樂隊一般有六鑼、七鼓、十四鐃,另有二人吹長號(現已由步號替代),一人指揮,共30人組成。因樂器以飾有蛟龍圖案的大鼓為主,打擊時帶有跳躍、旋轉、易鼓、換位等舞蹈動作而得名。其打法分坐鼓、轉鼓兩種。坐鼓演奏,鼓在前排,鑼插其間,鐃在後排,號分兩邊;轉鼓演奏,鼓擺成梅花形,鐃、鑼、號呈弓形站在後排。全樂分三段,第一段為“蛟龍出海”,長號引鳴,鑼鼓響應,猶如蛟龍探頭,漸出水面;第二段為“蛟龍翻背”,擂鼓者按節奏舞動雙槌,跳躍旋轉,鼓槌和大鐃上下翻飛,勢若蛟龍狂舞,進入高潮;第三段為“蛟龍入宮”,鼓樂由激越高昂漸趨緩慢平和,以至收束。每年正月十三日,王村鎮鑼鼓樂隊從各條街道邊行邊打,最後會集於村東三義廟前,對陣擂打。1982年參加西北音樂周,受到獎勵。 [7] 

蛟龍轉鼓內容介紹

乾州蛟龍轉鼓屬大型民間廣場鼓舞藝術,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表演形式分“座鼓”和“轉鼓”。表演“座鼓”時,鼓行前排,鑼插其間,鐃鈸置後,號手兩邊,鼓只敲打,而不轉舞;表演“轉鼓”時,場面變形,指揮居中,號手站立兩旁,多面鼓圍成一個大圓圈或幾個小圓圈,鑼居中後排,鈸分立左右兩側成月牙形。鼓手們邊鼓邊舞,舉棰亮鈸,東蹦西跳,左旋右轉地變化“梅花形”、“一字形”、“月牙形”、“五角形”等鼓陣,令人眼花繚亂、目不睱接。 [1] 
蛟龍轉鼓
蛟龍轉鼓(11張)
“蛟龍轉鼓”共分三個樂章:首先長號引鳴,似虎吟虎嘯,隨之鑼鼓、鐃鈸擊奏,猶如蛟龍從水中騰空欲躍,稱之為“蛟龍出海”或“蛟龍探頭”。接着擊鼓者以舞蹈動作敲着隨之騰躍旋轉,猶如“蛟龍翻騰”,故名“蛟龍翻背”,繼而樂舞在鏗鏗鏘鏘的快節奏中隨着馬號的長嘯結束,故稱為“蛟龍擺尾”或“蛟龍入宮”。樂舞演奏可連續交替進行,其曲調變化有“風攪雪”、“長流水”、“十樣錦”等,表演者在轉鼓時跳躍的矯舞可謂舞步一絕,主要有平擊鼓,高跳擊鼓,鯉魚翻身,鳳凰單翅等舞蹈動作。 [2] 

蛟龍轉鼓主要特徵

蛟龍轉鼓的最大特徵是:鑼鼓聲韻鏗鏘有力,表演場面氣勢磅礴,秦鼓風韻剽悍,既鼓之舞之,又足以蹈之,既可以聆聽到震撼心絃的鼓樂聲,又可以看到騰躍旋轉、英姿颯爽的舞蹈動作。令人耳目一新,心曠神怡。
蛟龍轉鼓除具有鼓舞的表演特點外,其鮮明特色突出在“跳”和“轉”上,“人繞鼓轉,鼓繞鐃轉”跳的動作又分為異地跳和原地跳;轉的動作又分為自轉和公轉。鼓點彷彿驟雨急落,鐃鈸好像飛雪漫舞,節奏複雜洶湧澎湃,跳躍舞姿優美動人,已積澱凝結出中華文化藝術遺產特徵,毋庸置疑。 [3] 

蛟龍轉鼓主要價值

蛟龍轉鼓作為視聽藝術具有顯明的音樂美感,節奏歡快,悦耳動聽,催人奮進,為廣大人民羣眾所青徠,在活躍羣眾文化生活、陶冶情趣、凝聚民心和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舞蹈,從服飾到舞姿,它是中國保留較為完整的原生態形式的優秀民間廣場舞蹈,對研究中國鼓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具有獨特價值。它是華夏五千年農耕文化的產物,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已被分別編入《中國民舞集成·陝西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陝西卷》和《中國民間文化》及《陝西省優秀民間文化名錄》等叢書。是鼓樂與舞蹈藝術的完美結合,鼓出了秦人的精神風貌,舞出了中華民族之魂,對振興中華民族和弘揚民族先進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藝術魅力亦與“安塞腰鼓”相媲美,有望成為國際性文化品牌。 [4] 

蛟龍轉鼓歷史淵源

乾州蛟龍轉鼓,歷史淵源,據史料記載,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屬明代嘉靖年間的宮廷樂舞。保存600多年的《梁氏族譜》佐證,乾縣王村鎮梁氏世祖梁世明,在第七代出了一個在朝為宦官的梁忠,在朝廷的51年裏梁忠學會了朝賀樂舞和轉鼓藝術。公元1593年(神宗萬曆21年),年愈古稀,告老還鄉,遂將鼓舞藝術帶到民間,以王村鎮為中心世代相傳。因鼓壁周圍飾有“蛟龍”圖案,並以鼓作舞,鼓之舞之,故名為“蛟龍轉鼓”。 [5] 

蛟龍轉鼓相關內容

蛟龍轉鼓的樂器有鼓、鑼、鈸和二馬號等,表演者頭飾金冠,臉戴面具,身穿宮廷古裝,足蹬馬靴,雄姿英發,威風八面。表演起來氣勢磅礴,技藝精湛,催人奮進,耐人尋味,具有秦地之雄風,秦人之剽悍,秦韻之風采,倍受羣眾喜愛。先後在各類文化藝術節上,展示了矯健的身姿和強烈的藝術魅力。
1958年榮獲陝西省第三屆民間音樂舞蹈大獎賽“一等獎”和“優秀表演獎”;1982年分別參加咸陽市《秦都音樂會》和西北音樂團《長安音樂會》,受到文化藝術界廣泛關注和好評;1985年春節,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所和陝西省民舞集成辦公室聯合錄製“蛟龍轉鼓”形象資料;1993年央視“民族風情”欄目組拍攝絲綢之路時特地前往乾縣拍攝蛟龍轉鼓的表演場面;1995年參加首屆“中國乾陵女皇菊花展”,受到海內外遊客的高度讚譽;同年又代表咸陽市參加第六屆江蘇太湖藝術節;1999年參加咸陽市春節晚會;2000年被省文化廳調赴參加“東晉桃源世紀游龍會”表演活動;2004年乾縣王村鎮被陝西省文化廳命名為民間藝術“轉鼓之鄉”;2004年8月央視《華夏文明》欄目組拍攝“乾州蛟龍轉鼓”,在央視國際頻道CCTV-4節目中全球播放,反響強烈。陝西文化信息網視頻點播欄目頭條在線,其點擊率之高,評論甚好。2005年在第三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研討會暨咸陽市民間文化藝術展演開幕式上,乾州蛟龍轉鼓為晚會首演節目,閃亮登場,壯觀的場面和精彩的表演贏得觀眾雷雨般掌聲,受到許嘉璐副委員長及海峽兩岸與會文化專家的好評。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