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蛟洋

鎖定
蛟洋地處閩西中部,全鄉面積228平方公里,有25個行政村,約5萬人口,是上杭縣面積最大和行政村最多的鄉鎮。蛟洋原是傳統的農業鄉鎮,近年依託交通區位優勢,縣委、縣政府在蛟洋創辦第二工業區,蛟洋由此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開始了由農業向工業,由鄉村向城鎮的快速轉型。2007年被列為全市重點扶持的鄉鎮工業集中區;2009年被列為全市10個重點扶持建設的中心鎮之一。在2009年12月召開的全市城市發展大會上,被列為中心城市向外拓展的三個“工業新城”之一。
中文名
蛟洋
所屬地區
閩西中部
面    積
228 km²
人口數量
0.0005 億

蛟洋地理環境

蛟洋是一個新興工業重鎮,擁有約5萬常住人口,大部分為客家人。境內國道,省道,高速公路,鐵路縱橫交錯,是閩西連接閩南、閩北、廣東、江西的重要交通樞紐。蛟洋文昌閣為中共閩西一大會址,也是具有一定藝術價值的古代建築。 [1] 

蛟洋歷史文化

清朝中葉,上杭蛟洋人民為了祈求文化昌盛,於村中心倡建了文昌閣。從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歷時13年才建成,後又於文昌閣之左右兩側分設天后宮、五穀殿。文昌閣外觀六層,實為四層。一至三層分別安奉了孔子、文昌帝君、文魁星的神像,頂層為傘狀懸柱結構。據説,蛟洋自從建了文昌閣後,果然文運亨通,才士輩出。每年三月初三,全鄉文人紳士都紛紛集會於此高閣,“稱觴祝遐”,以為“省身克己之助”。辛亥革命後,文昌閣改辦為學校——廣智小學,鄧子恢等人就曾任教於此,開展革命活動。1929年7月中旬毛澤東同賀子珍、蔡協民。江華、曾志等人前往上杭蛟洋文昌閣指導召開了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毛澤東親自修改的政治決議案。大會之後,閩西各地認真貫徹“閩西一大”,“武裝鬥爭”、“抽肥補瘦”的土地革命精神,呈現出一派“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喜人景象。
蛟洋文昌閣 蛟洋文昌閣
故鄉蛟洋,也算得上小有名氣。故鄉系附在神秘偉岸的“八閩母親山”——梅花山南面山麓,莽莽羣山包圍着的小村莊是個坦坦盆地二條清澈的小河穿村蜿蜒而過,像二隻蛟龍嬉戲,河流交匯處的回龍橋右側矗立着一寶塔式建築,日文昌閣。
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象徵,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信仰,一個民繫有一個民系的圖騰,一個文化之鄉有一個文化之鄉的標誌一大凡文昌閣就是這種標誌一大凡比較尊師重教崇文敬孔的地方就有文昌閣,遠者且不説,近如我們閩西,長汀有文昌閣,連城有文昌閣,上杭有文昌閣,落處在我的故鄉——上杭蛟洋的文昌閣規模最大,名氣也最響。翻閲了蚊洋傅氏族譜,族譜中記載説文昌閣始建於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建成,歷13年。後於閣之左右分設天后宮、五穀殿。 既然名曰文昌閣,少不了與讀書人崇敬的聖人孔子有瓜葛。的確,文昌閣的一層到三層曾分別供奉了孔夫子、文昌帝君以及那奇醜無比卻極善讀書的魁鬥星君的神像,只可惜,不知什麼時候,孔子、文昌帝君和魁星已乘黃鶴離去,空留高閣獨自在此間。於是,當我走進文昌閣,空曠無物的大廳傳遞給我的信息是莫名的寂寥和茫然。當初文昌閣始成,每逢農曆二月初三,春意盎然,村裏的鄉紳文士相約登臨文昌高閣,把盞臨風,吟詩作賦,稱觴作遐,好一番風光的熱鬧場面。據説此閣建成後,蛟洋人民果然“文運亨通”,難怪清未上杭才子丘復嘆言:“古蛟於杭之北,山川磅礴,代出瑰諱卓榮之士。”可此間凝聚包涵了蛟洋人民多少艱辛與勤奮?且聽文昌閣二樓中堂這麼一幅對聯:半夜藜光燭影樓,讀破五車,倏忽褡衫拋白紵;凌霄彩色凝瓊閣,成酣萬蟻,須臾餅餡啖紅綾。鳳起蚊騰。70多年前,蛟洋革命風雲如波濤洶湧,而今的蛟洋經濟建設轟轟烈烈,這是另一種的如波濤洶湧的風雲,在這種波濤激盪下,蛟洋變了,變得更加生氣勃勃,更加吉祥喜慶了,於是不由得為故洋的昨天感嘆,也不由得為蛟洋的今天欣慰,更不由得要為蚊洋的明天喝彩。
“蛟得雨雲洋運拓,文光牛鬥閻長輝。”
巍巍文昌高閣喲,你是文明開化的標誌,更是故鄉永遠的驕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