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蛛網膜下隙

鎖定
軟腦膜與蛛網膜之間的腔隙,內有腦脊液,它上與腦蛛網膜下隙溝通,下端止於第2骶椎水平。
中文名
蛛網膜下隙
外文名
Subarachnoid Space
別    名
蛛網膜下腔 [1] 
學    科
解剖學
部    位
腦部

蛛網膜下隙蛛網膜的生理學意義

包裹腦和脊髓的三層結締組織膜中的中間層。無血管網狀透明薄膜層。由纖細的膠原纖維和散在的彈性纖維構成。外表面光滑,內表面發出許多細的、有分枝的小梁,與軟膜相連。蛛網膜內表面、小梁表面及軟膜外表面都襯有單層扁平上皮。上皮圍繞成的空腔即蛛網膜下腔,腔內充滿腦脊液,並有較大的血管穿行。蛛網膜向硬膜靜脈和靜脈竇凸入形成蛛網膜絨毛或蛛網膜粒,為腦脊液入靜脈的主要途徑。

蛛網膜下隙蛛網膜的解剖結構

蛛網膜下隙腦部

蛛網膜(arachnoid)薄而透明,缺乏血管和神經,與硬腦膜之間有硬膜下間隙,與軟腦膜之間有蛛網膜下間隙。蛛網膜下間隙內充滿腦脊液,此間隙向下與脊髓蛛網膜下間隙相通。腦蛛網膜除在大腦縱裂和橫裂處以外,均跨越腦的溝裂而不深入溝內,故蛛網膜下間隙的大小不一,此間隙在腦表面的某些部位擴大稱蛛網膜下池。在小腦與延髓之間有小腦延髓池,臨牀上可在此進行穿刺,抽取腦脊液進行檢查。此外,在視交叉前方有視交叉池;在兩側大腦腳之間有腳間池;腦橋腹側有橋池;胼胝體壓部下方與小腦上面前上方和中腦背面之間有四疊體上池,其內有松果體和大腦大靜脈。
蛛網膜緊貼硬腦膜,在上矢狀竇處形成許多絨毛狀突起,突入上矢狀竇內,稱為蛛網膜粒,是蛛網膜成簇狀的延伸物。腦脊液可通過此顆粒進入靜脈系統。這些小的突起可以壓迫顱骨,形成顱蓋骨內面的凹陷。通常在上矢狀竇、橫竇和其他一些硬腦膜竇附近可以觀察到這些顆粒的存在。蛛網膜粒是適應從蛛網膜下間隙向靜脈系統輸送腦脊液而形成的具有虹吸作用的結構。

蛛網膜下隙脊髓

蛛網膜下隙位於脊髓蛛網膜與軟脊膜之間,隙內充滿腦脊液,向上經枕骨大孔與顱內蛛網膜下隙相通,向下達第2骶椎高度。此隙在第1腰椎至第2骶椎水平高度擴大,稱終池(terminal cistern),池內有腰骶神經根構成的馬尾和軟脊膜向下延伸的終絲。由於成人脊髓下端平第1腰椎下緣,而馬尾浸泡在終池的腦脊液中,故在第3~4或4~5腰椎間進行腰椎穿刺,不會損傷脊髓和馬尾。腰穿時穿經的層次依次是皮膚、淺筋膜、深筋膜、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硬脊膜、硬膜下隙和脊髓蛛網膜,最後達終池。
(圖冊“蛛網膜下隙的解剖位置”參考資料: [1-2] 
蛛網膜下隙的解剖位置
參考資料
  • 1.    姜國華. 局部解剖學[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6.
  • 2.    崔慧先,李瑞錫. 局部解剖學[M].第9版.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