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蛛形動物

鎖定
蛛形動物指的是動物界中相當大的一綱,約有6萬種,蛛形動物屬於蛛表綱節肢動物,陸生,主要為肉食性。蜘蛛大多捕食無脊椎動物(尤其是昆蟲)為生。分屬11目:蜘蛛目、蠍目、偽蠍目、避日目、有鞭蠍目、裂盾目、須腳目、無鞭蠍目、節腹目、盲蛛目和蜱蟎目。分佈全球,從沙漠到熱帶雨林均有。除蜱蟎外,身體分為頭胸部和腹部。
中文名
蛛形動物
外文名
Arachnid
定    義
蛛形綱節肢動物的統稱
包    括
蜘蛛目、盲蛛目、蠍綱、避日目等
分    佈
從沙漠到熱帶雨林均有
領    域
生命科學

蛛形動物簡介

全世界大概有7萬多種蛛形動物,幾乎遍佈世界的各個角落,主要包括蜘蛛、蠍子、蜱和蟎等動物,是節肢動物中的第二大類,數量僅次於昆蟲。絕大部分蛛形動物都是生活在陸地上,以小動物為主要食物。蛛形綱動物通常有8條腿,軀體分為頭胸部(前部與中部)和腹部(後部)兩部分,具有有毒的螯肢,並常用這種螯肢向獵物體內注射消化液,等消化液將獵物液化後,就可以吸食獵物了。蠍有6條腿,兩把鉗子似的須肢,用來抓住獵物。多數蛛形動物為卵生,只有少數幾種是胎生 [1] 

蛛形動物特徵

頭胸部有6對附肢。第1對是螯肢,有的有鉗,螯肢有毒囊,螯牙中空,用以注射毒汁。第2對是觸肢,在不同目中變異很大。多數雄蜘蛛的觸肢是生殖器官。有的蛛形類用肺呼吸,有的用氣管呼吸。許多種類的蜱和蟎寄生,有毒蜘蛛和毒蠍對人有危險,有些甚至會帶給人類及動物疾病,如恙蟲、疥癬蟲及多種壁蝨,均為衞生害蟲;紅蜘蛛則為作物害蟲。各種類在外觀及體形上差異極大,有大到長達40釐米的非洲大黑蠍,也有小至生存在昆蟲氣管內的細蟎。雜食性的蟎及壁蝨的習性經過特化,屬於非典型的蜘蛛綱動物。半數以上寄生在各種動物身上,真正的蜘蛛種類約有4萬種。
包括黑寡婦及各種蠍在內的寇蛛屬分佈範圍從墨西哥杜蘭戈、格雷羅到美國亞利桑那州,它們以毒液注入獵物體內,使其神經受損,甚至死亡 [2] 

蛛形動物蛛形動物與人生的關係

蜘蛛捕捉昆蟲,對害蟲防治方面有一定意義。如南方早春時,海南棉、桑、馬尾松等樹上,球腹蛛的數量很多,因此對捕食害蟲起相當大的作用。蜘蛛絲比蠶絲纖細得多,在光學測量儀器以及大炮瞄準器上可作劃十字和刻度線之用,不但如此,蜘蛛絲還可紡成纖維,作衣物之用。事實上法國人曾用絡新婦這一屬的蜘蛛絲紡織手套、牀上用品等東西。只因成本高,尚未有人認真利用達一資源。我國還利用蠍子、蜘蛛仿藥材,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裁,蜘蛛可治的病不下數十種,譬如可用蜘蛛代替壟寧醫治瘧疾。蛛形綱中以蜱蟎目對人類的危害最大。危害農作物較嚴重的有棉紅蜘蛛,又叫火龍,它們成羣聚集在棉葉背面,刺傷葉表皮,吸食液汁,被害的棉葉出現紅色,乾枯脱落。除棉外,還可危害麥、豆、瓜、果樹等。麥蜘蛛在我國有兩種,都是春季小麥的大害,使麥葉發黃枯萎。柑桔鏽蜘蛛在華南危害柑桔甚大。受害的樹其葉赤色,枯萎,受害的果表皮被損壞,變為褐色,有鏽斑,品質也變劣,嚴重的還造成落果。麪粉壁蝨(Aleurobius farinae)嚴重危害儲藏的麪粉和麥粒。
直接危害人體健康的有疥癬蟲,寄生於人體的皮膚內,形成濃泡,即所謂疥瘡。為疾病媒介者如恙蟲,其病原體在齧齒動物體內,經恙蟲傳染給人,畔恙蟲病。解放前,廣州市恙蟲病每年都會發作,今已基本消滅。據蘇聯巴甫洛夫斯基的研究,蘇聯在墾荒時每每得到未經記載的奇異疾病,是由於壁蝨(即蜱)、恙蟲仁即蟎)和昆蟲等節肢動物把野生動物的疾病傳播給人類的結果。達就是著名的自然疫源地學説。我國現在大力展開自然疫源地的研究。此外家畜,家禽等由於壁蝨和恙蟲的侵害而患疥蟎病(或稱疥癬病)。蜱還能傳染牛、馬、羊的血孢子病,而以牛蜱(Marga-ropus)所傳染的牛血孢子蟲病最為厲害,常引起重大損失。蠍子刺人可引起劇痛 [3] 

蛛形動物蜘蛛綱

幾乎所有的成年蜘蛛都有八條腿,由於昆蟲有六條腿,蜘蛛蛛可以容易地與昆蟲區分開來。然而,蜘蛛也有另外兩對附屬物,已經適應餵養,防禦和感覺知覺。第一對,這種螫角,用於餵養和防禦。下一對附屬物須肢,已適應於餵養,運動或生殖功能。對於避日目,這些觸鬚相當於腿,所以這些動物似乎有十條腿。蟎蟲類和節腹目的幼蟲只有六條腿;當他們蜕皮成若蟲時,第四對通常會出現。然而,蟎蟲是可變的:以及八隻,有六隻甚至四隻腿的成年蟎蟲。
蜘蛛蛛通過它們沒有觸鬚或翅膀的事實進一步區別於昆蟲。他們的身體分為兩個體節,叫前體節,或頭胸部和後體節,或腹部。頭胸部源自頭部和胸部的融合,通常由單個未分割的甲殼覆蓋。腹部以更原始的形式分割,但是不同節段之間發生不同程度的融合。它通常分為一個前胸部和後腹部,雖然這只是清晰的見於蠍子,但像蜱蟎亞綱,腹部部分被完全熔化。甲尾節存在於蠍子,但它已被改為刺,同樣還存在於裂盾目和須腳目中。
像所有節肢動物一樣,蜘蛛具有外骨骼,並且還具有軟骨樣組織的內部結構,稱為內皮細胞,某些肌肉羣附着於其上。在盲蛛目一些甚至腹內骨鈣化。

蛛形動物蠍綱

大多數體長3~9釐米。中國最常見的東亞鉗蠍。雌蠍約長5.2釐米,雄蠍4.8釐米。最小的 中東的小鉗蠍僅1.3釐米,最大的非洲波蠍可達18釐米。已滅絕的石炭紀的蠍長44~86釐米。
頭胸部短寬,近四邊形,背面由1塊堅硬的背甲包圍。背甲上密佈突起或縱脊,中央部位有1對大的中眼,長在眼丘上。在背甲的兩前側緣(除一些生活在洞穴和落葉層中的種類外)各有2~5個小的側眼排成一列(東亞鉗蠍每側3個,共3對)。腹面大部分為足的基節遮住,胸板很小。頭胸部由6節組成,仍保留6對附肢:1對 螯肢、1對觸肢和4對步足。 螯肢小,位於背甲前緣的前方,分3節:第1節小;第2節粗壯,內末角延伸成不動指;第3節是一個末端分成雙叉的可動指,它與第2節的不動指相嵌合,這些指的相對面均有齒。觸肢十分強大,着生於背甲前緣的兩側,既可捕食,又可禦敵。觸肢分6節:基節、轉節、腿節、脛節、掌節(有一不動指,又稱上鉗指)和可動指(下鉗指)。步足分7節:基節、轉節、腿節、膝節、脛節、跗節和前跗節,末端有2爪。4對步足的基節互相密接形成頭胸部的大部分腹壁。螯肢、觸肢的基節和第1、2步足基節的 顎葉(或稱內葉)包圍一個口前腔。口位於口前腔的底部,正對着第2足左右顎葉相接處,它的上方是位於口前腔中部的1個發達的 上唇。第3、4基節有1個胸板(東亞鉗蠍的胸板為五角形)。
前腹部一般分7節,各節短寬。背面有堅硬的背板。腹面在胸板 後方有2片生殖口蓋,打開後可見一個多褶壁的生殖孔。生殖口蓋後方有一橫孔,功能不詳。生殖口蓋是由腹部第1節的附器演變而來。第2節的腹板呈短把狀,兩側各連一櫛狀板,板的下方有成排的香蕉形齒。東亞鉗蠍雌體櫛狀板約有16~20個齒,雄體約有19~25個齒。櫛狀板上有豐富的感覺器,與生殖有關。第3~7節腹板大,兩側有側膜與背板相連,側膜有伸縮性,與身體的肥瘦變化相適應。第3~6節腹板上各有1對氣孔,共4對,內通書肺。
後腹部(即“ 尾部”)由5個圓柱形節組成,窄而長。 鉗蠍的各節背中線有一凹溝,背板與腹板合成1個幾丁質的環,節上一般有縱行的齒脊多條。第5節之後為一袋狀尾節,內有1對白色毒腺,外面各包一層肌肉。毒腺通出細管,兩管分別開口於毒針近末端上部的兩側。肛門開口於第5節腹面後緣的節間膜上。

蛛形動物避日目

避日目動物大型,體長達7釐米。前體的背甲分兩部分:一片大的前背甲,其前緣中部有一對眼;一個短的後背甲。僅第一胸節與頭部癒合而成 頭胸部,後三個胸節遊離。腹部大而分節。 螯肢特別大,長度超過前體,分兩節,組成鉗。 觸肢象 步足,末端有一特殊的粘附器官用於捕食。第一對步足較小,具觸覺功能;其餘三對行走用。第四步足下方有獨特的球拍狀器官可能有感覺功能。

蛛形動物蜱蟎類

蜱蟎(ticks and mites)是一羣形態、大小、生活習性和棲息地多種多樣的小型節肢動物,有植食性的,有捕食性的,有的是其他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體的寄生物。分佈於世界各地,包括沙漠和北極,山頂和海底,江河和温泉,在土壤中、植物、動物和貯藏物上更為常見。世界上已知的蜱蟎種類約有5萬種左右,有學者估計,自然界中蜱蟎的種類有50萬種以上。
參考資料
  • 1.    廖春敏編著,動物知識百科,西苑出版社,2010.06,第40頁
  • 2.    溥奎主編,動物地理 上,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08,第49頁
  • 3.    江靜波等編著,高等學校教材 無脊椎動物學(修訂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5年12月第1版,第2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