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蛇鯖

鎖定
蛇鯖屬脊椎動物門,又稱帶鯖。和大西洋帶魚屬於類似種類,外形也很相似,腹鰭已經退化,部分種類甚至完全消失,但是尾鰭、臀鰭卻還存在,因體形較接近鯖魚的種類,所以被認為是大西洋帶魚的同類中,向鯖魚類進化過程中的中間魚類。分佈於全世界熱帶至温帶的深水海域。
中文名
蛇鯖
動物界
脊椎動物門
輻鰭魚綱
鱸形目
蛇鯖科

蛇鯖蛇鯖屬

蛇鯖屬魚類全球僅蛇鯖(Gempylus serpens Cuvier et Valenciennes,1829)1種,為大洋性兇猛魚類之一,我國南海和台灣海峽有分佈。
有關蛇鯖的早期生活史研究,Lutken最早報道採自中國海的體長9.5mm蛇鯖稚魚和體長980mm的蛇鯖成魚,其後又在墨西哥附近、秘魯以及大西洋的赤道附近都採集到成魚標本;Voss採集了美國佛羅里達海域2種形態特徵截然不同的、隸屬於蛇鯖屬的仔稚魚,將其定為Gemphylus A(22尾體長為3.5-21.5 mm的樣品)和Gemphylus B(8尾體長為4.4-11.6mm的樣品),Voss(1954)認為,由於蛇鯖屬魚類僅蛇鯖1種,因此,有可能其中的一種是蛇鯖,也有可能兩種都不是蛇鯖;Jones(1960)、orbunova(1982)和Belyanina(1982)分別描述了蛇鯖仔稚魚的形態;Moser(1981)在論述海洋仔稚魚的形態以及功能特徵和Fahay(1983)在描述西北大西洋蛇鯖仔稚魚形態時將Voss(1954)鑑定為Gem ph ylus B的仔稚魚確認為蛇鯖[與此同時,Fahay(1983)將Voss(1954)鑑定為Gem ph ylus A的仔稚魚確認為隸屬於雙棘蛇鯖屬(Diplospinus Maul.1948)的多紋雙棘蛇鯖(Diplospinu.s multistriatus Maul.1948)];Miller et al. (1977)在夏威夷羣島採集到體長5.3mm的蛇鯖仔魚並報道了其形態;Collette et al. (1984)在論述鯖亞目魚類系統發育時簡要描述了體長5.6mm的蛇鯖仔魚形態;()zawa(1986)描述了日本南部海域體長3.2-6.0mm的蛇鯖仔稚魚形態;西川康夫(1987)詳細描述了體長3.50-26.41mm的蛇鯖仔稚魚形態以及前鰓蓋骨刺和腹鰭鰭棘 [1] 

蛇鯖特徵

後期仔魚:體長3.75mm的後期仔魚,體微扁,延長,頭部不顯得大。吻稍尖,下頜略長於上頜,口裂較深,達眼中央稍後的下方。鼻孔1個,位於吻部的中間。眼中等大,眼徑與吻長相等。前鰓蓋骨後緣出現2個小刺。背鰭基底形成,胸鰭小扇形,腹鰭芽狀。腹囊長形,肛門位於體中央偏後,距吻端的距離為體長的66.00%。上下頜端有黑色素胞。眼上方的顱頂部有大的星狀黑色素胞。體側背緣以及肛門上方體側的腹緣各有1列星狀黑色素,體側中部中線上也有幾個大的星狀黑色素。脊索末端平直。體長4.50mm的後期仔魚,頭部顯得大,尾部細長。下頜較上頜尖長。吻長與眼徑等長。口裂較深,上下頜生有小牙。腹囊長梨形。消化管末端細長,肛門位於體中央偏後。背鰭起點位於胸鰭基部直上方,有棘7根,前3根棘的後緣有小刺,背鰭鰭棘後仍有較低的鰭膜與尾鰭鰭膜相連。腹鰭出現棘1鰭條。胸鰭出現8-9根鰭條。上頜骨刺明顯。前鰓蓋骨骨刺2個,鰓蓋骨骨刺1個。上下頜端有黑色素胞。顱頂部的黑色素明顯。鰓蓋骨後緣和腹囊上方出現濃密的細點狀黑色素。體側背緣、腹緣和體中線上的黑色素變化不大。可數肌節50對,脊索末端平直。
稚魚:體長5.50mm的稚魚,前額較平坦,頭頂隆起。第一背鰭可數鰭棘10根,第二背鰭鰭基和臀鰭鰭基形成並出現少量的短鰭條。尾下骨形成。鰓蓋骨骨刺增大。各部黑色素的分佈和形狀變化不大。體長10.20mm的稚魚,外形側扁,頭部顯得大,頭長為體長的37.20%。上下頜生有尖牙。鼻孔分化成2個。七頜骨刺明顯,前鰓蓋骨骨刺較前期變小,鰓蓋骨骨刺增至2個。眶上骨骨刺發達。第一背鰭鰭棘20根,第二背鰭2棘13鰭條。臀鰭2棘13鰭條,臀鰭鰭棘後緣有小刺。腹鰭1棘1鰭條,腹鰭鰭棘兩側有鋸齒狀小刺。尾鰭淺叉形。腹囊長形,肛門後移,距起點的距離為體長的76.00%。上下頜端仍有黑色素胞,上下頜上各出現l列小星狀黑色素。顱頂有許多小型菊花狀黑色素。頭後體側的背緣出現許多星點狀的黑色素,直達尾部。腹囊上緣以及肛門上方的體側也出現許多星點狀黑色素。尾柄中間出現2個大的星狀黑色素。腹囊上下緣以及直腸部有色素沉積。脊索末端向上彎曲。體長34.00mm的稚魚,外形變得細長,魚體較圓。頭部較小,前額平坦,口水平位。上下頜犬牙明顯。眼徑小於吻長。眶上骨嵴隆起不明顯。前鰓蓋骨骨刺開始退化。鰓蓋骨骨刺仍尖利、明顯。第一背鰭鰭棘22根,第二背鰭1棘12鰭條,其後出現5個小鰭。臀鰭2棘12鰭條和5個小鰭。腹鰭鰭棘兩側仍有小刺。尾鰭淺叉形。上頜黑色素成星點狀,下頜黑色素成長星狀。腹囊有星點狀黑色素。體側中線上出現1行星點狀黑色素。體側背緣黑色素沉積。第一背鰭鰭棘間膜滿布點狀黑色素。尾鰭上出現星狀黑色素 [2] 

蛇鯖分佈

本科分佈於全世界熱帶至温帶的深水海域皆有分佈。

蛇鯖分類

本科包含16個屬24個種。當中兩個屬(棘鱗蛇鯖屬及異鱗蛇鯖屬)各包括一個種,俗稱油魚。 蛇鯖最大的種是杖蛇鯖(Thyrsites atun),長大後可長達2米。
雙棘蛇鯖屬 Diplospinus
短鰭蛇鯖屬 Epinnula
蛇鯖屬 Gempylus
異鱗蛇鯖屬 Lepidocybium
遊棘蛇鯖屬 Nealotus
新蛇鯖屬 Neoepinnula
無耙蛇鯖屬 Nesiarchus
副雙棘蛇鯖屬 Paradiplospinus
紡錘蛇鯖屬 Promethichthys
短蛇鯖屬 Rexea
皇蛇鯖屬 Rexichthys
棘鱗蛇鯖屬 Ruvettus
杖蛇鯖屬 Thyrsites
黑鰭蛇鯖屬 Thyrsitoides
擬蛇鯖屬 Thyrsitops
湯加蛇鯖屬 Tongaichthys

蛇鯖蛇鯖科

蛇鯖科,Gempylidae,本科魚類分佈於全球熱帶和亞熱帶海區。常為深海魚共有17屬23種 [3] 
參考資料
  • 1.    萬瑞景,張仁齋著,中國近海及其鄰近海域魚卵與仔稚魚,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1,第299頁
  • 2.    萬瑞景,張仁齋著,中國近海及其鄰近海域魚卵與仔稚魚,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1,第300頁
  • 3.    顧惠庭主編,世界魚類郵票影集,學林出版社,2013.07,第2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