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鱧

(鱧科鱧屬一種動物)

鎖定
烏鱧[wū lǐ](學名:Channa argus),又名黑魚、財魚、烏魚、蛇頭魚,屬於鱸形目鱧科鱧屬魚類。 [1-2]  成年烏鱧體長大約為40~60釐米,最大長度可達1米;一般體重約為0.5~1千克,最大8~9千克。 [4]  [19]  烏鱧體肥而延長,前部圓筒狀,後部側扁。頭大而尖長,前部略扁平,後部稍隆起,顱頂覆蓋有不規則鱗片。吻短而圓鈍,口大,口裂稍斜,下頜稍突出。口內牙齒叢生,上頜有細齒帶,下頜兩側牙尖鋭。 [14]  體色呈灰黑色,頭背和體背較暗較黑,腹部淡白,體側各有不規則大黑斑約11個,沿背中線有1行小黑斑。 [21] 
烏鱧是大型底棲性淡水魚類。原產於東亞太平洋水系的河流流域,世界分佈範圍可從朝鮮半島、中俄邊境的黑龍江流域、烏蘇裏河流域一直延伸至興凱湖,南至長江流域。 [4]  在中國主要分佈於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山東、河北、遼寧等省。 [1]  後被廣泛引入日本、中亞國家以及北美東部。烏鱧是一種兇猛的肉食性魚類,以其他魚類、青蛙、甲殼類動物和昆蟲為食。 [4]  它具有適應其捕食行為的特殊口器結構,主要採取伏擊的捕食方式。 [8-9]  烏鱧在不同生長階段選擇不同的食物。 [6]  [10]  [14] 
2007年12月12日,烏鱧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 [18]  2020年,烏鱧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為無危物種。 [11] 
中文名
烏鱧(wū lǐ) [2] 
拉丁學名
Channa argus [3] 
別    名
黑魚 [2] 
烏魚 [2] 
蛇頭魚 [2] 
財魚 [2] 
外文名
Snakehead、Northern Snakehead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動物界(Animalia) [3]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3] 
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 [3] 
鱸形目(Perciformes) [3] 
鱧科(Channidae) [3] 
鱧屬(Channa [3] 
烏鱧(Channa argus [3] 
分佈區域
世界:從朝鮮半島、中俄邊境的黑龍江流域、烏蘇裏河流域一直延伸至興凱湖,南至長江流域 [4]  中國: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山東、河北、遼寧等省 [1] 
命名者及年代
Cantor,1842 [3]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 [18]  (2007年)
棲息環境
各種類型的淡水棲息地 [5] 

烏鱧形態特徵

烏鱧體型

烏鱧的體型較大,成年烏鱧體長大約為40~60釐米,最大長度可達1米;一般體重約為0.5~1千克,最大8~9千克。 [4]  [19]  整體形態體肥而延長,前部呈圓筒狀,後部呈側扁。 [1] 

烏鱧頭部

烏鱧的頭部特徵顯著,呈大而尖長的形狀,前半部稍微扁平,後半部略呈凸起,頭頂覆蓋着不規則排列的鱗片,而且具有發達的粘液孔。短而圓鈍的吻部,口較大,口裂稍微傾斜,伸向眼睛後下緣,下頜稍微突出。 [14]  口內佈滿牙齒,上頜有一細齒帶,而下頜兩側的牙齒尖鋭,外緣前方有一排細齒,內緣的齒尖強,都埋藏在粘液膜中。頭部的骨骼,如犁骨和齶骨,都有着毛狀的齒,且還具有一行大犬齒。 [20]  [21] 
烏鱧的眼睛相對較小,位於頭部的前上方,距離吻端很近,兩隻眼睛之間有平寬的眼間隔。鼻孔每側各有兩個,前鼻孔呈管狀,位於吻的前緣稍微上方,而後鼻孔較小,呈圓形,位於眼睛的前上方。鰓裂較大,左右的鰓蓋膜相互連接,不與頰部相連。鰓耙呈結節狀,排列比較稀疏。 [20]  [21] 
此外,烏鱧的鰓弓背側有大的洞穴狀結構,內含有第1鰓弓上鰓骨以及舌頜骨的上皮組織,形成鰓上器官。 [20]  這個器官的鰓上粘膜層有着發達的毛細血管,能夠直接吸取空氣中的氧氣,是一種在水中缺氧時的輔助呼吸器官。 [21] 

烏鱧身體

烏鱧的身體覆蓋着中等大小的圓鱗,特別是在頭部和軀幹上。頭部的鱗片呈不規則的骨片狀。側線位於體側中部,在臀鰭起點上方彎曲向下,延伸至尾鰭基部。頭部有明顯的小孔或小凹坑,形成了項背枝、眼上枝和眼下枝,同時,前鰓骨枝延伸到下頜下方。 [5] 
背鰭的基底很長,起點在腹鰭基部的前上方,後部的鰭條超過尾鰭基部,總共有49~53根鰭條。臀鰭的起點在背鰭的第16~17根鰭條的下方,臀鰭基底的後端大致與背鰭基底的末端相對,總共有31~35根鰭條。腹鰭相對較小,起點在背鰭的第4~5根鰭條下方,末端不延伸到肛門,一共有6根鰭條。胸鰭呈圓形,鰭端伸過腹鰭的中部,總共有17根鰭條。尾鰭也呈圓形。 [5] 
烏鱧整體形態 烏鱧整體形態

烏鱧內部形態

烏鱧的腹膜呈白色,食道相對較短,與胃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胃的形狀呈囊狀,包括賁門部、胃本部和幽門部,胃壁比較厚實。幽門括約肌與小腸分隔開,腸道相對較短,大約是體長的71%,呈2~3個的折彎狀。在胃與腸相接的地方,有兩個形狀獨特的幽門盲囊,它們呈指狀,長度超過胃的長度,這是適應肉食性魚類較短消化道的一種補償機制。鰾是單室的,較長,前部呈粗管狀,後部逐漸擴大,並深入到尾柄部,沒有鰾管。肝胰管連接到胃和小腸相接的地方。肝臟位於食管的下方,呈土黃色,分為左右兩葉。膽囊位於肝臟的右葉上,呈墨綠色。 [5] 
烏鱧腹部顏色 烏鱧腹部顏色

烏鱧體色

烏鱧的體色呈灰黑色,頭部和身體的上半部分較為深暗,腹部呈淡白色。身體側面有大約11個不規則分佈的大黑斑,沿着背中線有一行小黑斑。頭部側面有兩條黑色的縱帶狀紋,而頭部下部和胸腹部有褐色小點點綴。鰭的顏色為淡黃色,奇數背鰭上有黑白相間的斑點,偶數背鰭上則有不規則的斑點。 [21] 
烏鱧體色 烏鱧體色

烏鱧棲息環境

烏鱧是典型的底棲性淡水魚類,可以適應各種類型的淡水棲息地,喜歡棲息在水渾濁、水草茂盛、底質為淤泥的靜水或水流較緩的水域,如河流、湖泊、水庫、河溝及池塘等水體,但在水流湍急的河段很少棲息。烏鱧是鱧科中最為耐寒的物種,對高温也有較強的耐受性,在0~41℃水温範圍內都能生存,適宜的水温範圍是16~30℃,20~25℃時生長最快。 [5]  此外,烏鱧在適應水體方面表現出很強的適應性。它可以在pH值範圍為3.1~9.6的水體中存活,無論是在淡水還是鹹水環境中都具備生存能力。 [6]  烏鱧主要選擇生活在小於2.5米深的淺水區,但同時也能穿越深水區域,以達到產卵的場所。 [4]  [7] 
另外,在少水或無水的潮濕地帶,它們仍能生存很長時間。在夏季多雨、棲息地食物短缺或其它生態條件不適的環境下,烏鱧可以越過塘基,移居到附近更適合它們的水域棲息。 [6] 
烏鱧在水裏遊蕩 烏鱧在水裏遊蕩

烏鱧分佈範圍

烏鱧原產於東亞太平洋水系的河流流域,世界分佈範圍可從朝鮮半島、中俄邊境的黑龍江流域、烏蘇裏河流域一直延伸至興凱湖,南至長江流域。 [4]  在中國主要分佈於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山東、河北、遼寧等省。 [1]  此外,該物種已被廣泛引入日本和中亞地區中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以及北美東部。 [4] 
烏鱧世界分佈範圍圖 烏鱧世界分佈範圍圖

烏鱧生活習性

烏鱧覓食行為

烏鱧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以其他魚類、青蛙、淡水甲殼類動物以及水生昆蟲為主要食物來源。 [4]  其捕食器官的構造與其肉食性相適應。口腔內具有特化的捕食口器,口咽腔較為寬大,與食道相接處具有放射狀排列的褶皺,具有較大的伸縮性,可以吞食較大的整尾餌料魚。基舌骨支持着三角形而遊離的舌,具有4對全鰓,鰓耙數目少,並特化為球狀突起,表面佈滿棘狀小刺,有利於控制食物,還對食物具有一定肢解作用。口腔內的齒能夠緊緊咬住獵物,有效防止其逃逸。 [8]  [9] 
烏鱧的捕食對象隨其體長而變化。在體長3釐米以下的幼魚階段,主要以撓足類、枝角類和搖蚊幼蟲為食; [6]  當體長達到3~8釐米時,其食性轉變為主要捕食水生昆蟲幼蟲、蝌蚪、小蝦和小魚; [10]  而當體長達到20釐米以上的成魚階段,則以各種小型雜魚為主要捕食對象,例如泥鰍、白魚、赤眼鱒、餐條魚以及刺鰍。此外,成魚還捕捉青蛙和蝦類等獵物。這種食性的逐漸變化使得烏鱧能夠在不同生長階段充分利用周圍環境中的多樣化食物資源。 [6]  [10]  [14] 
烏鱧採用伏擊的方式進行捕食。它們通常隱藏在草叢或其他掩蔽物附近,一旦發現靠近的魚類或蝦類,就會迅速衝過去,一口吞下獵物。它們的攝食量相當大,最大胃容量甚至可達體重的60%。 [6]  烏鱧具備出色的游泳和跳躍能力,有時甚至能夠躍出水面,捕捉水中的昆蟲,成年烏鱧的躍出高度可達1米以上。 [8]  [9] 
烏鱧覓食 烏鱧覓食

烏鱧節律行為

烏鱧通常表現出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更喜歡在黃昏和夜晚活躍,特別是在靠近岸邊的水生植被中覓食。 [8]  [9]  [4]  它們在不同季節選擇不同的活動水層,春末時在水體的上層活動,夏季則更多地在下層活動。到了深秋,它們常常潛伏於水體深處,而在嚴寒的冬季,烏鱧會蟄居在水底,有時甚至將身體埋在泥土中越冬。 [6]  成年烏鱧則更傾向於獨自行動,是獨居的掠食者,展現出較強的領地意識,但在例如食物來源不足等極端條件下,它們會分散開各自覓食。 [4] 

烏鱧溝通與感知

烏鱧具有發出少量噪音的能力。成熟的烏鱧在覓食時被觀察到發出呼嚕聲,而當它們浮到水面呼吸時則會發出點擊聲。它們還具有較好的視力,更喜歡在低光照條件下捕獵,甚至被發現攻擊水外(例如樹枝上)的昆蟲和其他非水生動物。此外,還具有化學感知的能力。它們能夠通過嗅到水中的血液化學物質痕跡來感知附近水域是否有受傷的動物,或者是否有食物來源。 [4] 

烏鱧生長繁殖

烏鱧生長特性

親魚將卵產出後,會潛伏在巢的下方或附近巡遊,守護魚卵。這種保護行為會持續到魚苗孵化出來,並能夠自由遊動和獨立攝食,通常需要大約4周的時間,此時魚苗長至2釐米,此時魚苗已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 [4]  [6] 
在水温31℃時,魚卵只需28小時即可孵化;而在26℃、20℃和18℃的水温條件下,孵化時間分別需要36小時、2天和5天。 [4]  [17]  剛孵化出來的魚苗只有3.8~4.3毫米長,呈現頭大尾小,形狀類似蝌蚪。 [17]  由於卵黃囊的存在,新生的魚苗遊動能力較弱,只能側卧漂浮在水面下,並以卵黃囊為主要營養,維持12天左右。接下來,它們逐漸開始開口攝取外界的食物,直到卵黃囊完全被消耗完畢。 [8]  [9] 
烏鱧具有快速的生長速度,但其生長狀況會受到生存環境的影響而有所差異。一般來説,當年孵化的烏鱧幼魚平均體長可達15釐米,重約50克左右。根據1963年在太湖採集的標本數據,不同年齡組的烏鱧體長和體重有所變化,比如1冬齡幼魚體長在14.2~19.2釐米之間,體重在115~428克之間;2冬齡體長在24~28釐米,重在350~760克;3冬齡魚體長在32.9~38釐米,重在600~1000克。在捕獲的魚類中,500克左右的體重最為常見,而最大的個體甚至可達5000克。 [17] 

烏鱧繁殖方式

烏鱧的性成熟年齡在2~3歲之間,通常當它們的體長達到20~30釐米,體重約為500克左右時,即表示它們進入性成熟期。 [17] 
烏鱧在不同地區的產卵季節略有不同。在中國華南地區,它們主要在4月中旬到9月中旬進行產卵,其中5月和6月是最盛產的時期。而在華中地區,產卵期集中在5月到7月,尤以6月為主。 [17]  烏鱧選擇湖泊、池塘、河溝等近岸水域,特別是水草繁茂、避風的淺水地帶作為產卵場。這些地方通常底質為淤泥。 [6]  產卵的方式是雌魚和雄魚配對後,雌魚用口採集產卵場周圍的水草,然後將水草攬成一個浮在水面上呈圓圈形的巢,直徑約1米。產卵通常發生在寧靜的早晨日出之前。雌魚首先靠近水面,腹部朝上成仰卧姿態,緩緩搖動身體產卵,然後雄魚以相同的姿勢排放精子。 [17] 
烏鱧的懷卵量大約為兩萬粒左右。它們的卵呈圓形,呈金黃色,具有油球,是典型的浮性卵,沒有黏性,直徑大約在1.98到2.2毫米之間。 [4]  [17] 
此外,烏鱧在其原產地與引入地的產卵次數存在顯著差異。以阿穆爾河為例,原產地的烏鱧每年能夠多次產卵,高達5次。然而,在被引入到波托馬克河和哈薩克斯坦等地後,烏鱧的繁殖頻率明顯降低,每年僅產卵1~3次。此外,原產地的烏鱧在2~3齡時達到性成熟並開始產卵,而在引入地,它們可能在不到2齡時就開始繁殖。 [4] 
烏鱧及其幼苗 烏鱧及其幼苗

烏鱧人工養殖

烏鱧養殖條件

首先,應選擇體型強壯、無疾病和損傷、體重在500克以上且已性成熟的雌雄烏鱧作為親魚。這些親魚將被臨時養在池塘中,親魚培育池的面積宜適中,一般在200~300平方米之間,水深為65~100釐米。為了提供適當的棲息環境,可以在池內種植水草。在此階段,親魚的飲食主要包括小魚、小蝦等餌料。如果沒有專用的培育池,也可以將烏鱧的親魚與其他家養魚類(如家魚、鯉魚)混養。 [6]  [17]  [10] 
苗種培育的養殖池應保持在100到300平方米的面積範圍內,蓄水深度宜為1.2~1.5米,池底淤泥厚度應在20~30釐米之間。池子的四周應設置高60釐米的聚乙烯網布圍欄,以確保水源和水質良好。 [10] 
池塘在消毒處理後,即可開始放養育苗。為確保水質良好,應注意及時清除殘餘餌料,排除底泥,每3天進行一次水的換新。 [6]  魚苗最適應中性偏酸性的水體,需要注意水體的酸鹼度。放養密度不宜過大,每日餵食4到5次。 [10] 
水族箱中的烏鱧 水族箱中的烏鱧

烏鱧病害防治

烏鱧如若管理不善會引起各種疾病,例如白皮病、車輪蟲病、紅線蟲病,一般會引起這些疾病的原因通常是放養密度過大或池塘平時的清潔不到位引起的,為防止這些疾病的發生,平時多注意池塘的衞生,在放養的過程中,放養密度不易過大,如若已患病,應採取一系列的藥物治療,比如使用抗生素來消殺池塘。 [10] 

烏鱧保護現狀

烏鱧保護級別

2007年12月12日,烏鱧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 [18] 
2020年,烏鱧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為無危(LC)物種。 [11] 

烏鱧物種現狀

烏鱧分佈廣泛,且被廣泛引入其他地區,整體上沒有受到重大威脅,但其種羣數量仍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而有所下降。 [11] 

烏鱧主要威脅

烏鱧面臨的主要威脅包括過度捕撈和水族貿易。在康卡湖等地區,烏鱧是漁業的次要目標,種羣數量相對較少,可能受到過度捕撈的威脅。此外,烏鱧也成為業餘和體育釣魚的目標,對其數量和分佈產生一定影響。 [11] 

烏鱧物種危害

烏鱧物種入侵

由於意外引入、水產養殖或漁業活動、垂釣、水族貿易及活魚貿易中的逃逸或故意釋放等原因,烏鱧被引入到多個國家,包括日本、前蘇聯和美國,並於 2023 年被評為入侵物種。 [15-16] 

烏鱧生態影響

烏鱧是一種貪婪的頂級掠食者,天敵很少,該物種具有嚴重影響本地魚類以及其他甲殼類動物、昆蟲和其他生物羣的巨大潛力。烏鱧能夠在各個生命階段對本地種羣產生負面影響,從捕食魚卵到食用成魚。此外,烏鱧還是疾病和寄生蟲的媒介,可能影響人類和本地物種的健康;它們還會影響本地的水生生態系統,並對商業漁業或其他行業產生負面影響,導致經濟損失或水體娛樂使用質量下降。 [15] 

烏鱧防治措施

烏鱧已被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列入聯邦管制的有害魚類清單,並自2002年10月起禁止在美國進口和州際運輸。在美國,漁民和商業捕魚者被要求在釋放之前殺死並冷凍所有的烏鱧,並立即向當地的漁獵部門報告。此外,他們還會使用一些化學藥劑進行化學清除,例如魚藤酮,電捕魚和網捕魚也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根除效果。 [15] 

烏鱧種間關係

烏鱧天敵

烏鱧的天敵較少,但仍會被一些大型食魚捕食者捕食,例如較大的魚類、鳥類、鱷魚、海龜和水獺等。此外,研究發現東部食蚊魚(Gambusia holbrooki)會進入烏鱧的巢穴中捕食它們的卵。 [4] 

烏鱧寄生

與大多數魚類一樣,烏鱧也受到多種寄生蟲的影響,包括黏體動物(Myxozoans)、囊尾幼蟲(Cysticercus)、Gryporhynchus cheilancristrotus、莖雙穴吸蟲(Posthodiplostomum)等寄生蟲。 [4] 

烏鱧主要價值

烏鱧經濟價值

烏鱧是琴康湖漁業的重要目標魚類,也是中國主要的養殖魚種之一。 [11]  此外,經過冷凍處理的烏鱧魚片是中國對外出口的主要水產品之一。 [12]  烏鱧生長速度快、產量高,且主要以野雜魚和雜蝦為食。在中國內蒙古的部分湖泊,由於過度捕撈導致湖泊富營養化,魚類規格較小,這為養殖烏鱧提供了天然的餌料優勢。烏鱧養殖的成功為該地區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並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 [13] 

烏鱧食用價值

烏鱧不僅是一種美味的食用魚類,而且具有多重優點。其肉質鮮嫩,味道美味,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每100克烏鱧肉中,蛋白質高達19.8克,脂肪僅有1.4克,碳水化合物為1.2克。 [8]  [9]  [14]  此外,烏鱧肉富含人體所需的鈣、磷、鐵、鋅等多種營養成分,使其成為一種營養豐富的食材。 [8]  [9]  該魚油油脂中脂肪酸種類豐富,尤其是一些例如油酸、亞油酸、二十二六烯酸等不飽和脂肪酸較高,被人們製成了可食用的魚油。 [12] 

烏鱧相關文化

烏鱧影視文化

烏鱧因其在某些地區的入侵性而成為了一種引人注目的物種。這一現象不僅令科學界關注,也在娛樂界引發了一些創作靈感。有些導演據此創作了幾部以烏鱧入侵為題材的恐怖電影,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科學怪魚(《Frankenfish》)和蛇頭魚(《Snakehead Terror》)。這些電影很可能以烏鱧入侵的真實故事為基礎,將其描繪成了令人膽戰心驚的怪物,融合了恐怖和驚悚的元素。 [22] 

烏鱧世界紀錄

根據國際釣魚協會的報告,2013年6月1日,位於美國弗吉尼亞州(Commonwealth of Virginia)斯波特夕法瓦尼亞縣(Spotsylvania County)的居民卡萊布·紐頓(Caleb Newton)成功地在阿奎亞溪和波托馬克河交匯處釣到了一條巨大的烏鱧。這條烏鱧的體重達到了驚人的17磅6盎司,相當於約7.9千克,創下了世界紀錄。這一成就超過了之前2004年在日本香川縣三木市捕獲的17磅4盎司(約7.8千克)的烏鱧,成為新的記錄保持者。 [23] 
參考資料
  • 1.    烏鱧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4-03-14]
  • 2.    烏鱧  .物種2000[引用日期2024-03-14]
  • 3.    烏鱧  .ITIS[引用日期2024-03-14]
  • 4.    Channa argus  .ADW[引用日期2024-03-14]
  • 5.    馬達文.稻田養殖烏鱧 鬍子鯰 羅非魚 淡水白鯧: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25-28
  • 6.    龐顯炳.淡水水產動物健康養殖技術: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388-390
  • 7.    Lapointe, N., J. Odenkirk, P. Angermeier. 2013. Seasonal movement, dispersal, and home range of northern snakehead Channa argus (Actinopterygii, Perciformes) in the Potomac River catchment[J]. Hydrobiologia, 2013, 709: 73-87
  • 8.    肖光明.烏鱧高效生態養殖新技術:海洋出版社,2012:4-14
  • 9.    伍漢霖、金鑫波、倪勇.中國有毒魚類和藥用魚類: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267
  • 10.    周偉慶等.魚類中藥材動物養殖技術: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13-18,21-22
  • 11.    Channa argus  .iucn[引用日期2024-03-14]
  • 12.    張權,王為,吳思紛,鍾比真,彭斌,李金林,胡明明,塗宗財.黑魚油精製過程中品質及風味成分變化[J].食品科學,2023,44(12):208-216
  • 13.    王俊,金曙光,馮偉業.淺析內蒙古自治區烏鱧養殖的可持續發展[J].華北農學報,2004,19(F12):24-28
  • 14.    《漁業科技報》系列專題資料.烏鱧 黑魚 的人工養殖技術資料彙編:漁業科技報社,1993:9-13
  • 15.    ‘Channa argus (northern snakehead)’  .Cabidigitallibrary[引用日期2024-03-14]
  • 16.    烏鱧  .全球入侵種資料庫[引用日期2024-03-14]
  • 17.    黃永濤.名特優水產品養殖實用新技術:海南攝影美術出版社,1994:195-197
  • 18.    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引用日期2024-03-14]
  • 19.    Channa argus, Snakehead : fisheries, aquaculture, aquarium  .fishbase[引用日期2024-03-14]
  • 20.    邢蓮蓮,楊貴生,高武,肖麗娟. 烏鱧骨骼系統的解剖[J]. 內蒙古大學學報,, 1997, 28(5): 678-686.
  • 21.    李思忠.黃河魚類志: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7:323-324
  • 22.    Can the Snakehead Fish Survive on Land?  .snopes[引用日期2024-03-14]
  • 23.    Spotsylvania resident Caleb Newton snags world-record snakehead  .國際釣魚協會[引用日期2024-03-1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