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蛇形浮動

鎖定
蛇形浮動亦稱聯合浮動,蛇行於洞中的匯率體制,是西歐共同體各國在佈雷頓森林體系面臨危機時,為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貨幣區域而建立的在成員國相互之間保持固定的匯率,對外則共同實行浮動匯率的一種匯率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憑藉自己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明顯優勢,以佈雷頓森林體系為基礎,建立了美元的世界霸權地位,迫使西歐各國對美國及美元嚴重依賴。 [1] 
中文名
蛇形浮動
別    名
聯合浮動
在佈雷頓森林體系下,各國貨幣都按其名義含金量同美元確定一個固定比價 (平價或法定匯率),並且規定匯率波動的幅度不得超過平價上下各1%。非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意,各會員國不得隨意改變平價。會員國有義務把匯率波動維持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的幅度內。在這種體制下,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是相對穩定的。這就是佈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固定匯率制崩潰後,各國都普遍實行浮動匯率,有的是單獨浮動,而有的則實行聯合浮動。史密森協議所規定的4. 5%的波幅限制已無人遵守。但共同體國家仍然維持着匯率波動幅度為平價上下各1. 125%的蛇形浮動。不過,蛇雖在,而洞卻已不存,這就變成了離洞之蛇了。蛇形浮動體制是一種可調整的中心匯率制。雖然匯率波動被限制在平價上下各1.125%的幅度內,但這個固定比價本身是可以調整的。由於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貨幣之間平價匯率的調整便不可避免。1973年6月,西德馬克對參加蛇形浮動的其他成員國的貨幣升值5. 5%,9月荷蘭盾也升值5%。1976年10月,蛇形浮動中的傾向受到外來投機的衝擊,西德馬克對比利時、盧森堡法郎和荷蘭盾升值2%,對丹麥克朗升值6%。1977年4月和8月,丹麥克朗對其他各成員國的貨幣兩次貶值,幅度分別為3%和5%。到1978年,西德馬克又對挪威和丹麥克朗升值4%,對比利時、盧森堡法朗和荷蘭盾升值2%。可見,匯率平價也是經常發生變動的。參加蛇形浮動的成員國也經常發生變動。1972年5月,英國、愛爾蘭、丹麥和挪威加入蛇形浮動,但6月又宣佈退出。1972年10月,丹麥重新加入蛇形浮動。1973年2月意大利宣佈退出。1974年1月,法國由於法朗受到衝擊而退出蛇形浮動,1975年7月又加入,但不久又退出。到1978年歐洲共同體籌建歐洲貨幣體系時,參加蛇形浮動的國家只剩下聯邦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挪威等6個國家。在這中間,非歐洲共同體國家奧地利和瑞士曾於1975年加入,但隨即又宣佈退出。蛇形浮動只是一種各國之間鬆散和自願結合,對各成員國並無任何約束力,因而蛇形浮動是不穩固的。儘管如此,蛇形浮動的嘗試,為最終建立歐洲貨幣體系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1979年3月13日,歐洲貨幣體系正式建立,標誌了蛇形浮動歷史使命的終結。
參考資料
  • 1.    李偉民.金融大辭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