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虹鱗肋毛蕨

鎖定
虹鱗肋毛蕨(學名:Ctenitis rhodolepis (C.B. Clarke) Ching)是叉蕨科、肋毛蕨屬植物。植株高80-140釐米。根狀莖粗壯,直立或斜升,粗約2釐米,頂部及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狹披針形;葉柄長45-60釐米,基部粗7-8毫米;葉片三角狀卵形,長45-90釐米,基部寬40-60釐米;羽片8-10對,下部幾對近對生;第二對起的羽片橢圓披針形並稍呈鐮刀狀;葉軸及羽軸禾稈色,上面密被有關節的棕色毛,下面密被與葉柄上部的同樣的鱗片;各回小羽軸兩面均被有關節的淡棕色毛,下面還疏被與葉軸上的同形而較小的鱗片。孢子囊羣圓形,每末回小羽片有3-5對,生於小脈中部,位於主脈與葉邊之間。
分佈於中國、孟加拉國、印度、不丹、斯里蘭卡、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波里尼西亞等亞洲及太平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生長於海拔500-36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下潮濕的岩石上。
虹鱗肋毛蕨的根莖可以入藥,性味辛、温。祛風除濕。主治痹證。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虹鱗肋毛蕨
拉丁學名
Ctenitis rhodolepis (C.B. Clarke) Ching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蕨綱
亞    綱
薄囊蕨亞綱
真蕨目
叉蕨科
肋毛蕨屬
肋毛蕨組
虹鱗肋毛蕨
命名者及年代
(C.B. Clarke) Ching,1938 [2] 

虹鱗肋毛蕨形態特徵

虹鱗肋毛蕨
虹鱗肋毛蕨(8張)
植株高80-140釐米。根狀莖粗壯,直立或斜升,粗約2釐米,頂部及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狹披針形,長1.5-2釐米,先端纖維狀,全緣,開展,薄膜質,紅棕色。葉簇生;葉柄長45-60釐米,基部粗7-8毫米,棕色,向上禾稈色,上面有兩條縱溝,基部以上密被鱗片,鱗片闊披針形,長約3毫米,先端漸尖,近全緣,貼生併為密復瓦狀,薄膜質,紫棕色並有虹色光澤,基部着生,脱落後留下黑色的痕跡;葉片三角狀卵形,長45-90釐米,基部寬40-60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四回羽裂;羽片8-10對,下部幾對近對生,向上的互生,彼此接近,稍斜向上,基部一對羽片最大,三角形,長20-40釐米,基部寬15-2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截形而不對稱,其下側特別伸長,柄長4-6釐米;第二對起的羽片橢圓披針形並稍呈鐮刀狀,長15-20釐米,基部寬6-8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截形,二回羽裂;基部羽片的一回小羽片8-10對,間隔6-10毫米,互生,近平展,下部幾對的柄長3-5毫米,向上的近無柄,基部下側一片最大,長圓披針形,長9-15釐米,基部寬5-7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截形,羽軸上側的小羽片比下側的短;二回小羽片10-12對,互生,近平展,彼此接近,下部幾對分離或有短柄,向上的近無柄,基部下側一片與其上的同大或稍大,披針形,長3-4釐米,基部寬1.3-1.6釐米,短尖頭,第三對以上的基部與一回小羽軸合生,深羽裂達有狹翅的二回小羽軸;裂片7-10對,稍斜向上,彼此接近,長圓形,長6-8毫米,基部寬3-4毫米,鈍頭或截頭,全緣或下部幾對羽裂達1/3-1/2。葉脈羽狀,小脈4-5對,單一或二叉,斜向上,兩面均明顯並疏被有關節的紅棕色毛。葉厚紙質,幹後暗綠色,下面疏被貼生的灰白色短腺毛,邊緣疏被有關節的棕色睫毛;葉軸及羽軸禾稈色,上面密被有關節的棕色毛,下面密被與葉柄上部的同樣的鱗片;各回小羽軸兩面均被有關節的淡棕色毛,下面還疏被與葉軸上的同形而較小的鱗片。孢子囊羣圓形,每末回小羽片有3-5對,生於小脈中部,位於主脈與葉邊之間。 [3]  囊羣蓋小而早落孢子囊形體瘦小,柄較長而有三排細胞,囊壁薄而由一層細胞構成,有縱行而下部中斷的環帶。孢子囊內的孢子母細胞經減數分裂形成四分體,進而發育形成具單倍(n)染色體的孢子,孢子黃褐色,為兩面型,赤道面觀腎形,極面觀橢圓形,外壁厚而具疣狀紋飾,孢子長約30.04微米,赤道面寬約22.30微米,極面寬約27.04微米。 [4] 

虹鱗肋毛蕨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孟加拉國、印度、不丹、斯里蘭卡、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波里尼西亞等亞洲及太平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中國分佈於四川(峨眉山、重慶、南川、峨邊、雅安、城口、灌縣、馬邊、巫山、天全、江安) 貴州(貴陽、德江、清鎮、平伐、遵義)、雲南(蒙自、貢山、麗江、麻栗坡、馬關、西疇、彝良)、江西(安遠、崇義、尋烏、定南)、湖北(宜昌、巴東、合豐)、廣東(連平)、廣西(羅城)、福建(南靖)、台灣(基隆)。生長於海拔500-36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下潮濕的岩石上。 [3]  虹鱗肋毛蕨是中國南方常見的石灰岩指示植物,喜温吸半陰環境,耐旱,喜生於鈣質土。 [5] 

虹鱗肋毛蕨生長習性

虹鱗肋毛蕨具有兩個獨立生活的植物體世代。生活史有明顯的世代交替現象。其孢子體遠較配子體發達。孢子體有根、莖、葉器官的分化及維管組織的分化,能產生大量孢子,適於在空氣中散佈,配子體退化,只能在陰濕的環境中生活,有性生殖不能離開水。 [4] 
  • 絲狀體
為幼原葉體。孢子播種後,歷經約4-6個月的時間開始萌發。細胞分裂為切線型。原葉體的原始細胞橫裂形成彎曲的絲狀體,絲狀體細胞長圓柱形,葉綠體分佈均勻,孢子的壁保留在基部,絲狀體上部細胞分裂增多,已開始出現毛及精子器原始細胞。 [4] 
  • 原葉體
絲狀體上部細胞分裂增多而形成長匙形片狀體,其頂端中央出現生長點,為分生組織,分生組織縱橫分裂,片狀體增大,左右兩邊細胞分裂快,形成原葉體的兩,中央逐漸凹陷,呈對稱的心臟形。原葉體綠色,較薄,細胞內具葉綠體,能行光合作用為自養的植物體,闊倒卵形,寬度大於長度,一般寬約8-10毫米,長約6-8毫米,邊緣一層細胞,外側邊緣有時呈波狀,原葉體成熟快,壽命短。精子器與頸卵器產生在同一個原葉體上。 [4] 
  • 毛狀體
原葉體的邊緣,腹面及背面遍佈毛狀體,毛狀體早期具葉綠體。推斷其系由原葉體營養細胞向外突起發育而成,毛狀體長棒狀,為單細胞或具2-3個細胞,長約45-75微米,頂端多呈乳頭狀。 [4] 
  • 精子器
先於頸卵器發生於幼原葉體的邊緣和腹面。精子器原始細胞內具葉綠體,其原生質體分裂,葉綠體退化消失,逐漸形成3-4個細胞構成的精子器的壁及32個螺旋狀精子,成熟精子器呈球形,直徑約35-45微米。 [4] 
  • 頸卵器
晚於精子器發生於成熱原葉體腹面靠近分生組織的下方,逐漸分佈於中脈各處,頸卵器頸部露於原葉體腹面,向後傾斜,背部5層細胞高,約66微米,頸卵器腹部埋於原葉體細胞中,直徑約72微米,頸部壁細胞以內具頸溝細胞,腹部一層腹壁細胞內具腹溝細胞及卵細胞。頸卵器原始細胞內亦具葉綠體,隨頸卵器發育成熱而退化。 [4] 
  • 假根
密佈於原葉體腹面下方,幼時含葉綠體,成熟後葉綠休消失呈禍色。看出它是由原葉體營養細胞向外突起形成。假根細長,伸入土中吸取營養,作用類似根毛. [4] 
  • 受精與胚胎髮育
螺旋狀精子由精子器頂部逸出後,以其鞭毛藉助於水遊動至頸卵器,沿頸溝進入腹部與卵細胞結合。受精卵很快發育,第一次縱分裂為前後兩半後又橫裂成四個細胞。由前半兩個細胞(靠近原葉體前端的)生出莖及胚葉,後半的兩個細胞產生基足及根,基足附着原葉體,吸取食物。由合子發育成具基足、根、莖和葉的結構叫胚孢子體。胚沒有休眠期,莖、葉及根由原葉體下面穿出繼續發育成獨立的幼小孢子體,呈拳卷狀。 [4] 
  • 幼小孢子體
拳卷狀幼小孢子體很快伸展成具一片近扇形孢子葉的孢子體。此時開始,葉片、葉柄上出現透明的針刺狀單細胞及多細胞毛。接着又生出第二、三片幼孢子葉,此時孢子葉為奇數羽狀全裂或一回奇數羽狀複葉,裂片邊緣凹缺或具小鋸齒。此時原葉體退化死去,胚中所生的根停止發育,由莖生出不定根。 [4] 
  • 幼孢子體
幼小孢子體繼續生長,又長出多片一回奇數羽狀複葉,呈叢生狀,葉長約30-40釐米,葉柄長約5-10釐米,小葉片邊緣具細鋸齒。頂端小葉片長度約是側面小葉片的2倍。小葉片背面沿葉脈、葉軸、葉柄上部均分佈透明的針狀單細胞及多細胞毛。葉柄基部具透明狹披針形鱗片,鱗片細胞呈狹長方形。初生幼葉拳卷,綜上所述,虹鱗肋毛蕨生活週期經歷了兩個獨立生活的植物體世代。孢子體世代核相染色體為雙倍體的(2n),包括受精卵、胚孢子體、幼小孢子體、幼孢子體、成年孢子體孢子囊內孢子母細胞;而配子體世代,核相染色體為單倍體的(n),包括孢子母細胞減數分裂後的四分體、孢子、絲狀體、原葉體、精子及卵細胞,虹鱗肋毛蕨在實驗室內孢子繁殖條件下,完成一個生活週期大約需要近三年的時間。 [4] 

虹鱗肋毛蕨育植技術

分株繁殖或孢子繁殖均可。宜使用鹼性土壤。土壤覆蓋住根部即可。密被的鱗片和短毛使其能耐一定的乾燥條件,管理粗放也可生長健壯。 [5] 

虹鱗肋毛蕨主要價值

虹鱗肋毛蕨的根莖可以入藥,性味辛、温。祛風除濕。主治痹證。 [6] 
參考資料
  • 1.    虹鱗肋毛蕨  .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引用日期2020-07-20]
  • 2.    Ctenitis rhodolepis (C.B. Clarke) Ching  .theplantlist[引用日期2020-07-22]
  • 3.    虹鱗肋毛蕨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引用日期2020-07-22]
  • 4.    祁麗君,李鳳蘭.虹鱗肋毛蕨引種繁殖及生活史的觀察[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2,(第4期):54-59
  • 5.    邵莉楣主編;石雷等編著.觀賞蕨類的栽培與用途:金盾出版社,1994.11:61
  • 6.    蔡永敏主編,中藥藥名辭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10,第2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