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虯江

鎖定
虯江,河流名稱。位於楊浦區北部。西起國定路西,於復興島北端附近流入黃浦江。
中文名
虯江
地理位置
楊浦區北部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虯江

目錄

虯江簡介

簡介 [1] 
虯江(Qiu Jiang) 位於楊浦區北部。西起國定路西,越國定路、淞滬路,經長海醫院、沈家行後,往南越翔殷路,再與東走馬塘相會,往東越軍工路、上海機牀廠,於復興島北端附近流入黃浦江。長7公里餘,河面寬30~40米,低水位水深0.8~1.8米,高水位水深3.9~4米。通航能力在10噸級以下,軍工路至黃浦江一段長1.4公里,可通行60噸級船隻。有通航、排澇之功能。
原虯江古河道西起白鶴江至吳淞江會合口,東流經今白鶴、舊青浦、紀王、封浜、江橋、沈家行,過黃浦江至高橋鎮東北注入長江,與東大盈浦、通波塘、新通波塘、蟠龍港、新涇港、桃浦、彭越浦等相交。現在的虯江僅存數段殘留河道,彼此不相聯通,但可分段航行,東段仍保留原名,西段1981年改名西虯江。

虯江虯江的歷史

古地理書《禹貢》中有“三江既入,震澤底定”一語,“震澤”即太湖的古名,“三江”是古太湖的三條泄洪道,後人以為它們是吳凇江、婁江(即今流經太倉入長江的瀏河港)和東江(已淹,部分河段即今黃浦江的上游),其中吳凇江又是三江中最大的一條河流。全句可以理解為:只要確保三江暢通,就可以使太湖流域旱澇保收,平安無事。吳凇江是太湖最大的泄洪道,承擔太湖一半以上的泄洪任務,吳凇江一旦淤塞,雨季來臨而不能及時排洪,太湖流域就瞬間成了水鄉澤國;同樣,吳凇江也是太湖流域最大的篙水河,旱季時篙水不足,也會造成太湖流域旱情嚴重,所以古人十分重視對吳凇江的治理和管理。
公元1127年,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市)大批北宋的臣民隨政權南遷江南,江南的人口迅速增長;政權南遷也使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向南轉移,同樣也是江南的生產力不斷提高,到了南宋中期,迅速增長的人口使江南出現了“地少人多”的困惑,於是江南又出現圍墾造地的浪潮,蘇南是平原,人們只能向荒灘要田,吳凇江是一條大江,沿線灘地不少,當它的荒灘被開墾成良田後,天災人禍也接踵而來——吳凇江淤塞嚴重,雨季來臨,吳凇江承擔不了蜂擁而來的太湖洪峯,江南成了一片水鄉澤國,而旱季時,吳凇江篙水不足,這裏又出現嚴重的旱情。
吳凇江東流注入大海,受潮汐的影響,江水有規律的潮漲潮落,漲潮時,下游的泥沙被海潮衝向上游,而退潮時,江水又將泥沙衝入大海。而當吳凇江江岸變窄,江水變細後,海潮依然把下游的泥沙往上推,而已經變得細小的吳凇江水無法在退潮時將泥沙衝入大海,泥沙就在下游沉積下來,久而久之,吳凇江下游淤塞了。當太湖洪峯到來之際,洶湧的洪水不能順江注入大海,就在被淤塞的地方衝出一條條小河,到了元代,今北新涇以東的吳凇江的主幹道已模糊不清,無數條彎曲的河流都成了吳凇江下游河道,吳凇江下游河道曲折多彎如“虯”(虯是傳統中的一種龍,身體曲折多彎),於是人們把吳凇江下游河道叫作“虯江”。
吳淞江的淤塞程度越來越嚴重,到了明代已經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明永樂年間,中央政府派水利大臣夏元吉駐江南治理吳凇江,他聽取了精通水利的上海人葉宗行的建議:一、原來的黃浦江從今南匯與奉賢交界處的閘港向東注入大海,吳凇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在閘港附近與黃浦相接,工程的第一步就是拓寬挖深上海浦,使它成為黃浦江新的下游河道,這條河相當於今天的閘港以北的黃浦江,從此,黃浦江就替代了蘇州河而成了流經上海的最大的河道;二、放棄原來的吳凇江下游水道——虯江,在今北新涇附近另外開鑿一條河道,使它成為吳凇江下游水道,引吳凇江水注入新的黃浦江,這條河道相當於今天的蘇州河。此結果又使吳凇江成了黃浦的支流。當上海新的水系被重新確定後,那條被廢棄的吳凇江下游古道就被叫作“舊吳凇江”,這個道理就於上海新的火車站建成使用後,被廢棄的原火車站——(北站被人們叫作“老北站”一樣),後來被省呼為“舊江”,滬語中“虯”、“舊”同音,後為又訛“舊江”為“虯江”。應該講,虯江是舊江之訛。不過,對一個地名的來歷有幾種詮釋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千萬不必過於認真。
吳凇江是一條大江,古書記載,在唐代時它江寬十里,雖然古代的“裏”比今天的“裏”小一點,但古“十里”至少也有今天的4000米,這吳凇江是夠寬大的,所以自古以來吳凇江就成了二個或幾個行政區的天然分界河,如流入上海的吳凇江歷史上就是嘉定與青浦、寶山與上海的分界河。
虯江分別於1914年和1922年分二次填河築成虯江路,當然,虯江路即以原虯江而得名。虯江在民國初是上海縣與寶山縣的分界河,是二個獨立行政縣的接合部,成為治安的盲點。今日,虹口區與靜安區以原淞滬鐵路(相當於今輕軌的線路)為界,虯江路、寶通路一帶又是虹口區與靜安區的交界處,這裏也容易成為治安、執法上的一個盲點,並形成規模性的地下市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