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虢義河

鎖定
虢義河,古稱金沙水,又名行春川、鵲頡嶺南澗水。上游叫會溝,下游叫虢義河、六村河。黃河支流汾河支流文峪河的支流。發源于山西省孝義鵲頡嶺南麓。流經孝義、汾陽二市交界,在汾陽市董家莊村東匯入文峪河,全長70.1公里(一説76.4公里 [6]  ),流域面積281.7平方公里 [1] 
虢義河古時有清水,清代以後南支因為地震乾涸,成為季節性洪水河,只能引洪灌溉。為治理洪澇災害和發展灌溉,流域內建有孝義東曹村、邀莊水庫 [5]  ,汾陽南馬莊緩洪庫、小河溝水庫。下游小虢城、靳屯建有灌溉用節制閘。 [7]  1970年代,時呂梁行署水利水保局在汾陽田屯村設虢義河管理站。 [1] 
虢義河下游的大、小虢城、虞城歷史悠久,春秋周定王十三年(前594)晉滅北,遷其民於此,後置瓜衍縣治此,取名虢城。 [9] 
中文名
虢義河
別    名
金沙水、鵲頡嶺南澗水、義水、行春川、六村河
所屬水系
黃河支流汾河支流文峪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
山西省呂梁市東南部
流經地區
汾陽市、孝義市
發源地
山西省孝義市北部呂梁山鵲頡嶺
主要支流
曹村河、三泉河
河    長
70.1 km
流域面積
281.7 km²
平均流量
0.02 m³/s
河    口
汾陽市董家莊村東

虢義河幹流概況

虢義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虢義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虢義河,上有兩支,北支三泉河(又名陽泉河),南支賈壁河。賈壁河較長,應以為正源,源於會溝(一説孝義西北呂梁山鵲[昔頁] [2]  頡嶺),東南流入汾陽市原石莊鄉境,流長40.1公里。又名賈壁水,板峪水,流經汾陽石莊鎮南,在原三泉鎮東、西賈壁、板峪村中穿過,東流28公里 [2]  ,至原三泉鎮聶生村東南(一説東趙村南 [6]  )與北支匯合。南北兩源交匯後向東偏南行,東流0.5公里,又合曹村河 [2]  ,河道曲折,於汾陽市董家莊村東匯入文峪河。全長70.1公里(76.4公里 [6]  ),流域面積281.7平方公里 [1]  (一説控制流域面積283.7平方公里 [8]  )。,河牀均寬6.54米,河道坡降13.3‰。 [2] 
沿途經過村莊,河左有團城、靳屯、田屯、小虢城、虞城、普會;河右有張多、莊上(新賢)(以上屬汾陽)、大虢城、北辛安(以上屬孝義)。 [1] 
虢義河賈壁村段 虢義河賈壁村段
虢義河上游三泉河與賈壁河匯流處(聶生村南) 虢義河上游三泉河與賈壁河匯流處(聶生村南)
虢義河小虢城村段 虢義河小虢城村段
虢義河靳屯閘段 虢義河靳屯閘段
虢義河在汾陽市董家莊村東匯入文峪河 虢義河在汾陽市董家莊村東匯入文峪河

虢義河水文特徵

虢義河屬季節性洪水河、清水流量僅為0.02秒立方米,最大洪峯流量300秒立方米。 [2]  年發洪水4~5次,最多年達12次,最大洪水流量100立方米/秒。 [6]  50年一遇的洪峯762立方米/秒;20年一遇的洪峯400立方米/秒。1949~1976年,洪峯流量達1501方米/秒的大水災有4次。1977年8月初,洪峯流量達180立方米/秒。 [8] 

虢義河主要支流

虢義河支流三泉河汾陽市石莊鎮陽泉村段 虢義河支流三泉河汾陽市石莊鎮陽泉村段
虢義河支流三泉河汾陽市三泉鎮段 虢義河支流三泉河汾陽市三泉鎮段
虢義河一般以賈壁河為正源,支流主要有曹村河和虢義河北支,即三泉河。三泉河較長。三泉河,又名泉河、陽泉河,源於汾陽穀雨墕附近(一説汾陽縣石莊鄉東村 [2]  ),古有靈浮泉,流經汾陽市三泉村(原三泉鎮)南,在東趙村南(一説聶生村東南 [1]  )匯賈壁河。長33.4公里,流域面積129.2平方公里。 [6]  [1] 

虢義河治理開發

虢義河灌溉發展

虢義河古代曾有清水,後漸涸,引洪水灌溉。明景泰年間引虢義河水,築母渠一,子渠八,灌八村農田。母渠在中辛安村北,子渠有中辛安渠、閻家莊渠、辛莊(今南辛莊)渠、司馬村渠、南辛安渠、東莊渠、仁智村渠、青義村渠。清代,引虢義河水灌渠八條,即中辛安渠仁智村渠、青義村渠。乾隆年間,閻家莊渠、辛莊渠、司馬村渠、南辛安渠、東莊渠、虢義河清水絕流,八條引洪水渠道其職失半。 [4] 
清末至民國時期,虢義河下游的沿河村莊自動聯合挖河築堤,灌溉面積0.4~0.9萬畝。為爭洪水灌溉,民國7年(1918),虢義河下游普會村、董家莊等6村成立“六村河務局”以與上游村莊爭訟,年只洪灌六村農田3000畝。新中國建立後,孝河、文峪河、虢義河灌溉工程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下,逐步建設配套。 [4]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佔據虢義河北,以虢義河為封鎖壕,沿河設據點,築碉堡,駐軍防守,河灌基本中斷。解放戰爭時期,河灌也未恢復。 [8] 
民國37年(1948)汾陽解故後,1950年孝汾兩縣聯合成立虢義河水委會,組織沿河受益村莊修河道,恢復河水灌溉。1954年,國家投資3.5萬元在虢義河下游小虢城村南段建分洪節制閘,攔河主閘門3孔,南北分水口各1孔。取代了歷來沿用的攔河土壩。同時制定了由上而下的輪灌製,從而終止7沿河15村多年爭洪搶水的糾紛。孝義縣境內開南乾渠一條,長3.5公里,開斗渠3條,受益村莊有瑤圃、大虢城、中辛安、北辛安、司馬等5村,控制灌溉面積6000多畝。1956年,虢義河水利委員會劃歸汾陽縣政府管轄,孝汾兩縣沿河村莊屢因水的利害發生水利糾紛。1977年8月初,洪峯流量達180立方米/秒,河捻多處決口,大水淹孝汾兩縣農田2萬多畝,多村進水,淹沒1200户。田屯橋以西的河道縱坡由千分之一的減緩為二千分之一,橋下過水量減少為80立方米/秒,小虢城節制閘以東的河道過水量也僅30立方米/秒左右,普會村以東的河槽基本被淤平。 [8] 
1978-1979年,水利部門對團城以東的下游河道全部進行了清淤深挖拓寬,建成過閘流量110立方米/秒的靳屯節制閘,挖築整修南、北兩條幹渠和13條支渠。汾陽縣受益的村莊有靳電、田屯、小虢城、西官村、東官村、見喜村、普會村、董家莊、虞城等9村,受益面積1.89萬畝;孝義縣受益的村莊有大虢城、窯鋪、北辛安、中辛安、南辛安、司馬村6村受益面積為0.68萬畝。 [8] 
1979年呂梁行署為調解兩縣糾紛,將虢義河劃歸呂梁行署水利水保局管理。1980年代初,呂梁行署組織孝汾兩縣,對虢義河進行了改線疏導,但在汛期對大虢城、中辛安、北辛安等3村的村莊和農田仍有威脅。 [3] 
靳屯節制閘 靳屯節制閘
1980年代,灌區配套建設工程日臻完善。靳屯節制閘至汾介公路用屯橋主河槽底寬15米,深5米,堰頂寬4米,邊坡坡度1:1,過水分洪257立方米/秒;田屯橋至小虢城節制閘主河道底寬12米,深4.5米,堰頂寬4米,邊坡坡度1:1,過水分洪203立方米/秒;小虢城節制閘至虞城橋閘主河槽底寬10米,深5米,堰頂寬4米,邊坡坡底1:1,過水分洪100立方米/秒虞城橋閘至普會村橋閘主河梢底寬6米,深4米,下泄流量45立方米/秒普會村至文峪河主河槽的下泄流量仍為朽立方米/秒。 [8] 
在文峪河出口地帶的河堰上,為將文峪河西低窪農田的積水排入虢義河,水利部門修築了14條排退水渠和14個退水口。退水口為馬蹄型,上部拱座為砌石,高0.8米,上部為半徑0.3米的磚拱,洞寬0.6米,基深0.5米。1988年8月6日,遭百年不遇洪災,設施多毀損。1988~1990年呂梁行署水利局組織人力物力進行河道、橋、閘修復建設拓寬加深靳屯、小虢城、虞城、普會村的河道、並攔河蓄水.增加澆地面積0.15萬畝。 [8] 

虢義河蓄水工程

東曹村水庫,1958年5月開工,原白壁關鄉主辦,有友好、前榮、聯盟、友誼、永成等5個初級社所轄的19個村出勞力600個,最多達2000人。施工僅有少量小平車,主要靠手推車和抬筐運土,人工夯實。汛期土壩未達到攔洪標準,曾兩次漫頂決口,時任鄉黨委書記張忠勇奮力組織搶險,修復沖毀壩段,當年土壩完工。可灌溉臨水、東辛壁等村的2000多畝耕地。水庫採用卧管控制進水,人工開鑿700米長的涵洞,洞內用舊磚砌成1米多高的側牆,洞頂沒有襯砌,建成後曾經通水,因田面不平未發揮效益。1973年春季放水時,涵洞已坍塌堵塞。後在庫內建高灌站一處,澆灌高陽的土地。1980年代大壩加高培厚,開通滋洪道,工程基本配套。 [5] 
邀莊水庫,位於虢義河上游的支溝上,控制流域面積13平方公里,壩高19米,庫容40萬立方米。1972年秋後,由下堡公社主辦,1973年建成。隨後在庫內建設高灌站,兩級提水可灌溉安家嶺、北頭、角盤等村2000多畝土地。1976年汛期右壩肩處因施工結合不好而滲流決口。 [5] 
南馬莊緩洪庫,位於原三泉鎮南馬莊村西南,處虢義河上游,集流面積94平方公里,水庫以上流長26.5公里,平均比降13.3%,年來水最為430萬立方米,含沙量為14.6萬立方米,50年一遇的洪峯為305立方米/秒,相應的洪量為467萬立方米。根據水庫調節計算,設計總庫容為500萬立方米,其中淤積庫容146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91萬立方米,防洪庫容763萬立方米,需築壩高34.6米,壩頂寬4米。1977年10月開工,1978年8月停工。實際總庫容185萬立分米,築壩高22米,壩頂寬4米。涵洞斷面222.5平方米,最大泄洪量為68.9立方米/秒1980年進行了大壩除險加固工程,鑽孔灌漿10孔,孔均灌漿57.53噸。1981年繼續鑽孔灌漿23孔。孔均灌漿42.21噸。 [7] 
小河溝水庫,位於原三泉鎮郭家莊村北小河溝。是虢義河的旁引式水庫,集流面積12.8平方公里,平均坡度1:80。1970年10月由只泉公社設計開工,原設計壩高28米,壩頂長200米,庫容量350萬立方米,泄洞1.2x0.8平方米,無溢洪道。但建土壩至21.86米時便放水入庫。1973年由公水利局接收為縣管水庫後進行擴建,將大壩加高2米,培厚20米,溢洪道長100米,斷面為10x2平方米,建八岔溝進水閘,長16米,寬2米,高3米,庫容360萬立方米。庫南由高灌灌溉郭家莊、張多、新賢三村旱地0.8萬畝,庫北由卧管涵洞向北送水灌溉聶生村等村的旱地萬餘畝。同年,陽城公社築隧洞1000米,將庫水引向靳屯、山屯等村。是縣內效益最大的一座水庫。1979年3月壩垮。 [7] 
參考資料
  • 1.    呂梁地區志.呂梁地區志編纂委員會.山西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58
  • 2.    孝義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孝義縣誌》:海潮出版社,1992:51-52
  • 3.    孝義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孝義縣誌》:海潮出版社,1992:217
  • 4.    孝義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孝義縣誌》:海潮出版社,1992:214-215
  • 5.    孝義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孝義縣誌》:海潮出版社,1992:210-211
  • 6.    汾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汾陽縣誌.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50
  • 7.    汾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汾陽縣誌.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225-226
  • 8.    汾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汾陽縣誌.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232
  • 9.    孝義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孝義縣誌》:海潮出版社,199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