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虞山鎮

鎖定
虞山鎮隸屬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是常熟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虞山鎮歷史可追溯至唐武德七年(624年)。2004年5月26日,原虞山鎮、大義鎮合併成立新的虞山鎮。據常熟市虞山鎮人民政府網2015年10月資料顯示,全鎮區域面積1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9.6萬,下轄1個高新技術產業園、7個管理區,47個行政村2014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15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6.5億元。
虞山鎮地勢平坦,由西向東微傾,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均氣温15.6℃,年均降水量1062.5毫米。區域內交通便捷,蘇嘉杭、沿江兩條高速公路和204國道等交通幹道交匯貫通。虞山鎮內有虞山國家森林公園興福寺石梅園尚湖風景區等風景名勝。
虞山鎮先後獲得了“全國文明鎮”(2011年)、“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1年)、“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2009年),“中國鄉鎮之星”(1995年)等國家級榮譽稱號。 [1-5] 
2017年11月28日,根據江蘇省政府(蘇政復【2017】103號)、蘇州市政府(蘇府復【2017】62號)文件,撤銷虞山鎮,設立虞山、常福、莫城和琴川4個街道。 [6] 
中文名
虞山鎮
外文名
Yushan Town
別    名
琴川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江蘇省常熟市
地理位置
長江三角洲腹地
面    積
189 km²
下轄地區
7個管理區,53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江蘇省常熟市虞山鎮金山路9號
電話區號
0512
郵政編碼
2155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人口數量
572378(2010年)
著名景點
虞山國家森林公園
興福寺
石梅園
機    場
蘇州光福機場蘇南碩放國際機場
火車站
蘇州站蘇州北站常熟站(規劃)
車牌代碼
蘇EE、蘇U
方    言
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
GDP
815億元(2014年)
高等院校
常熟理工學院

虞山鎮歷史沿革

原始社會時期虞山地區已有人類居住,該地區曾發現新時期晚期良渚文化遺物與遺址。
夏、商時期,虞山鎮地域為揚州屬地。商末(前11世紀)周太王古公父之子泰伯仲雍讓國南來,建勾吳古 國。武王滅紂後(前841年),封仲雍曾孫周章為吳王,立吳國。虞山鎮地域時為吳國北境。
東周元王五年(前471年),越滅吳,虞山鎮地域隸于越
顯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滅越,虞山鎮地域隸於楚。
秦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常熟地域屬會稽郡吳縣
虞山鎮 虞山鎮
西漢景帝前元時期(前156~前150年),虞山鎮地域上首次設虞鄉建置,虞鄉鄉治設於老縣場中巷一帶仍隸 於會稽郡吳縣。
東漢永建四年(129年),會稽郡浙江以西另設吳郡,虞鄉隸於吳郡吳縣。其時,虞山鎮地域內又增設南沙鄉,並在該鄉置司鹽都尉署,開虞山鎮地域史設吏治之先河。
三國鼎立期間,虞鄉、南沙鄉同屬東吳吳郡吳縣。
西晉太康四年(283年),“分吳縣之虞鄉立海虞縣”(《宋書·州郡志》)。隸於吳郡,此為虞山鎮地域劃入海虞。
東晉元帝初年(317年),以海虞縣北境僑設郯縣、朐縣、利城縣,為南東海郡
東晉鹹康七年(341年),南沙鄉升為南沙縣
南齊永泰元年(498年),海虞縣北境設海陽縣,隸於晉陵郡。
梁大同六年(540年),以南沙之地置常熟縣,縣治之地設南沙城(即今福山),是為常熟縣名之始,虞山鎮地域劃入常熟縣。
梁天監六年(507年),置信義郡,郡治南沙。以土地肥沃年年豐收,南沙更名為常熟。
隋開皇年間(581年),廢信義郡及所轄海陽、前京、信義、海虞、興國等五縣併入常熟,縣治設於原南沙。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晉陵郡,升常熟建常州。
武德七年(624年),常熟縣治移至海虞城即現之虞山鎮方塔街附近,隸於吳郡
五代十國期間,常熟屬吳越國,是吳越國的北方邊界。縣治海虞城(虞山鎮方塔街附近)
宋代,常熟屬平江府。縣治海虞城(虞山鎮方塔街附近)。
元元貞元年(1295年),常熟縣升為常熟州,隸於平江路,縣治海虞城(虞山鎮方塔街附近)。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降為縣,隸於蘇州府,縣治海虞城(虞山鎮方塔街附近)。
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常熟縣東境置昭文縣,兩縣治同城。
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佔常熟、昭文縣境,把兩縣列入太平天國蘇福省轄區。
虞山尚湖古建築 虞山尚湖古建築
清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軍退出,鎮區亦為縣之治所。
清宣統二年(1910年),常熟、昭文兩縣城廂及附廓成立城區自治會,推行地方自治。
清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九月十七日,常熟、昭文兩縣光復後合併為常熟縣,城廂歸於統一。
民國元年(1912年),全縣推行市鄉制,城區設海虞市,並設立海虞市議事會,實行地方自治。
民國三年(1914年),縣議事會及各市、鄉議事會停止活動。
民國十六年(1927年),北伐勝利,國民黨常熟縣黨部解散議會,設立海虞市行政局,隸常熟縣。
民國十八年(1929年),撤銷行政局,將海虞市與古蘇鄉合併為“常熟縣第一區”、下設鄉鎮84個,時虞山鎮 地區被劃為縣南、南大、報本、西城等30多個鄉鎮。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全縣合併區鄉,虞山鎮地區合併為泮宮、報本、西城、山塘、河東、大東、寺 前、辛峯、東倉、琴南、豐樂、山前、報慈、興福、花園、顏港、湖甸、泄水、朱涇等鄉鎮,隸第一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偽縣公署按江蘇省維新政府的要求,廢除區制,原第一區把東部劃出建古蘇鄉, 城區、城郊地區建海虞鄉,隸屬偽縣署。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偽縣署恢復區制,改海虞鄉為海虞區,隸偽縣署。
民國三十年(1941年),偽縣署恢復淪陷前的建制,虞山地區各鄉又隸第一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全縣合併鄉鎮,時虞山鎮區併為虞陽、城東、城南、壇南、尚湖、元和、山北等鄉鎮。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全縣撤區並鄉,虞山鎮地區併為虞城、尚湖、元和、壇南等鄉鎮,由縣直管。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恢復區制,全縣設6區,虞山鎮地區隸縣直轄指導區。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同年5月析常熟城區置常熟市,餘為常熟縣。市政府駐地虞山鎮。
1950年3月,調整縣市轄地,把大義、謝橋、葛城3鄉劃入常熟縣。撤銷城區5鎮,建城廂區。與此同時,常 熟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7月,縣轄三星、太平、湖浜、興福、李橋5鄉劃入常熟市,並建立市派出機構郊區 辦事處,管理各鄉行政事務。
1952年8月,縣轄大義、昆城、古蘇3區的泰慈、九里、花園3鄉和新湖、山北、白龍、大義、言裏的14個村 劃入常熟市,市郊擴大為太平、湖濱、李橋、泰慈、九里、花園、中心、山北、三星、興福、新建、新民12 鄉。同時把城區併為城東、城南、城西3鎮。
1953年2月,泰慈、九里、花園3鄉劃給常熟縣。11月,新民併入新建鄉,其時市郊轄有8鄉。
1956年上半年,撤銷城區3鑌,改設7個街道辦事處,並將郊區8鄉改為興福、新建、山湖、山北4鄉。
1957年11月,山北併入興福鄉。
1958年2月,城區街道辦事處合併為城東、城南、城西3個。4月,撤銷常熟市,建立虞山鎮。並在郊區建立 城郊鄉。隸屬常熟縣。11月,城郊鄉併入虞山鎮,建立虞山人民公社,保留鎮建制。
1959年5月,城郊鄉從虞山人民公社劃出,建立城郊人民公社。
1960年4月,城郊公社劃出環山公路靠山一側,建辦虞山園藝場。8月,為改善城區副食品供應,將城郊公社 的紅光、青蓮、勤豐、五星、紅旗、五聯、幸福、漁業8個大隊劃入虞山人民公社,建農業分社。
1961年9月,撤銷虞山人民公社建制。
1962年10月,虞山林場從城郊公社劃出,建立縣屬林場。
1964年1月,將農業分社劃出虞山鎮,建立城南人民公社。
1968年4月,城郊、城南分別建立公社革命委員會。5月,建立虞山鎮革命委員 會。
1981年10月,城郊、城南分別撤銷革命委員會,建立公社管理委員會。11月,虞山鎮撤銷革命委員會,建立 虞山鎮人民政府。
1983年7月,城郊、城南分別撤銷公社管理委員會,建立鄉人民政府。
1992年12月,城郊、琴南兩鄉併入虞山鎮。
2004年5月26日,原虞山鎮、大義鎮合併成立新的虞山鎮。 [7-8] 
2017年11月28日,撤銷虞山鎮,設立虞山、常福、莫城和琴川4個街道。 [6] 

虞山鎮行政區劃

虞山鎮下轄1個高新技術產業園、7個管理區,47個行政村,58個社區。
  • 管理區
琴湖管理區,2003年2月成立,位於常熟市區東南側,管理區域北起海虞橋、青墩塘,東與古裏鎮交界,西臨海虞南路至阜湖路、環城河、橫涇塘河,南至東南開發區。全區面積20多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約6.3萬,下轄5個行政村,17個社區居委會。 [9] 
方塔管理區:2003年2月成立,位於常熟古城區,東以海虞南路為界,南面緊靠招商場,西臨太平港與尚湖度假區接壤,北至環城路與興福管理區為鄰,區域總面積為5.87平方公里,人口約9.26萬。管理區下轄楓涇、清和坊、北門大街、學前、報本、西涇岸、花園浜、西莊街、煙雨、四丈灣、阜湖、顏北、南門13個社區。 [10] 
興福管理區:2003年2月成立,位於虞山北麓,是常熟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轄區總面積15平方公里,東靠海虞北路,南瀕川菱河,西臨虞山、望虞河,北接謝橋管理區。區內常住人口7.8萬人,總户數2.7萬户。下轄聯盟、合豐、頂山3個行政村和丁壩、李橋、興福、張壩、菱塘、報北、報南、甬江、泰安、五星、閩江、琴楓、常福、星海、明暉15個社區。 [11] 
虹橋管理區:2003年2月成立,由興隆鎮全境和五星街道辦事處部分地區組合而成。位於常熟市城區東側,東與海虞鎮周行之前徑塘古裏鎮森泉之湖徑村為界;南隔青墩塘與虞山鎮琴湖管理區相鄰;西臨 海虞北路、耿徑塘與興福管理區相望;北倚海虞鎮周行段及謝橋管理區勤豐村。面積約25平方公里,有31383户,89147人。
下轄九里、興隆2個小集鎮,泯涇、泰慈、九里、泰安、石墩、浦浜、東環、楊蕩、大虹橋、景龍、新造、漕涇12個行政村, 虞園、虞東、昭文、衡山、泰山、世茂、興隆7個社區居委會。2004年6月,楊蕩、漕涇二個城中村撤村建社區。 [12] 
謝橋管理區2003年2月成立,位於常熟市北郊,緊靠常熟市區,水陸交通便捷,距常熟港20公里,204國道、常福公路、望虞河穿境而過,市區主幹道海虞北路延伸直達謝橋集鎮,沿江高速公路在境內設有南北互通和出入口。全區總面積38.6平方公里,現有人口3.64萬人,下轄9個行政村,2個社區。 [13] 
莫城管理區:2003年11月莫城鎮與虞山鎮合併後,由原莫城鎮全境區域組成。位於常熟市南部,東瀕昆承湖,南接辛莊鎮,西隔元和塘於辛莊之楊園接壤,北和招商城及尚湖鎮相鄰。總人口104125人,其中常住人口約31267人,外來人口72858人。全境面積37.1平方公里。下轄11個行政村,1個社區。 [14] 
大義管理區:2004年5月26日撤大義鎮併入虞山鎮。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位於常熟市西北郊,南靠望虞河,北連張家港,西接尚湖鎮,204國道、蘇十王線、沿江高速公路穿區而過。全區總面積44.76平方公里,人口3.4萬,下轄9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 [15] 

虞山鎮地理環境

虞山鎮地理位置

虞山鎮位於江蘇常熟之中部,東鄰興隆,南連藕渠、莫城,西與練塘、冶塘接壤,北與謝橋毗連,西北隔望虞河與大義相望。蘇嘉杭、沿江兩條高速公路和204國道等交通幹道交匯貫通,形成公路網絡,水陸交通便捷。 [16] 

虞山鎮地形地貌

虞山鎮全鎮除虞山外,地勢平坦,山北坡地略高,山南圩區稍低。城區曲水環繞,河道縱橫,望虞河、張家港交叉而過,橫貫全境。 [16] 

虞山鎮氣候特徵

虞山鎮地處北亞熱帶的沿海區域,季風環流是支配當地氣候的主要因素,冬季受大陸乾冷氣團的控制和影響,盛行偏北風,以寒冷少雨天氣為主;夏季受海洋暖濕氣團的控制和影響,盛行東南風,以高温多雨天氣為主,入暑以後還有一段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乾燥炎熱天氣。春秋兩季,為冬夏季風交替時期,顯示乾濕冷暖多變的特點。因此鎮域氣候總的來説是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 [17] 

虞山鎮人口民族

據常熟市統計局2011年發佈的常熟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數據,虞山鎮的常住人口為572378人,佔常熟市人口的的31.33%。民族以漢族為主,另有少數回、滿、蒙、壯、白、高山、拉祜等民族。 [18-19] 

虞山鎮經濟

2014年虞山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15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6.5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1億元,工業開票銷售收入512億元、服務業開票銷售收入716億元。 [1] 
2013年虞山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42.95億元,同比增長9.0%;工業總產值1021.92億元,增長6.7 %;服務業增加值528.35億元,增長12.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0.82億元,其中工業投資35.51億元,增長5.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8.72億元,增長16.0%;註冊外資1.57億美元,到帳外資7569萬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58億美元。 [20] 

虞山鎮農業

虞山鎮分城區、郊區兩大部分,城區主要從事工商業,郊區則以農業為主,兼營石匠、泥瓦工等建築性行業。
建國前,虞山鎮地區實行的是封建土地制度,絕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富農佔有,農民缺地少本,並承受高額地租、高利貸和各種苛捐雜税盤剝,更兼生產工具落後,栽培技術因循守舊,農作物產量極低。據1949年調查,當時稻穀畝產僅200公斤左右,三麥畝產50公斤左右,油菜籽畝產40公斤左右,農民終年辛勞,還是入不敷出,只能過着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極度貧困的生活。建國後,農村經過土地改革運動,提高了農民發展農業、改善生活、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1956年,農業全面實現合作化,變土地私有制為集體所有制,結束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
虞山鎮觀光農業 虞山鎮觀光農業
1983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經濟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八五”期間,特別是虞山鎮和琴南鄉、城郊鄉合併以後,鎮政府堅持“改革、發展、穩定”的總方針,在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堅持加大投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並積極推行統分結合,雙層經營和規模經營,促進了農業的豐產豐收。1995年農業總產值1542萬元,比1990年增長1.7倍,年遞增11.5%。三麥單產293公斤,比1990年增產30公斤,水稻單產585公斤,比1990年增產54公斤。1996年,又一次奪得糧油生產的全面豐收,水稻單產達604.2公斤,三麥單產302公斤,油菜籽畝產153.5公斤,均創歷史最好水平。是年,全鎮籌集資金932.93萬元,投入勞力561.15萬多個工日,建設和改造農田水利,新建、整修、調整排灌站8個,新建水泥溝渠、暗渠3200多米,年末擁有的農機總動力共3272.3千瓦,農業全年用電量10670萬千瓦時,化肥施用量(折純)439噸,農業服務體系逐步健全。至年底,鎮村二級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和服務機構有52個,土地規模經營單位3個,各類專業大户42個。全年復耕土地共150畝,改造整治低產田400畝。1997—1999年,全鎮又疏浚大小河道73條,築造圩堤護岸1377米,新建排灌站11座,修築板溝渠道15741米,平整復墾耕地66畝,修築中拖路及村級公路11.8公里。 [21] 
截至2014年,虞山鎮已建、在建、擬建示範小區有9個,共203萬平方米,可入住近7000户。同時,該鎮加大投入,高標準建設省級高效節水灌溉項目、省級農業產業化專項工程和水稻工廠化育秧基地,確定了“一主十輔”的農業生產發展思路,在優化稻麥生產的同時,發展果品、花卉、水生蔬菜和菌菇等10個品牌農產品,放大現代都市農業特色。 [22] 

虞山鎮工業

虞山鎮歷來是常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口密集,市場繁榮,手工業歷史悠久。
早在明代洪武年間,紡織作坊已經遍及全鎮。宣統元年(1909年),城區第一家採用機器生產的虞興布廠在泰安街下塘開業。民國2年(1913年),城區創辦電廠,出現了電力工業。民國7年,城區已有工廠33家,手工工場314家。行業有染織、電力、碾米、榨油、製革、織蓆、縫紉、鞋帽、傢俱、五金、印刷、刻字、書坊、筆莊、棕藤竹器製作等。淪陷時期,虞山鎮棉紡工業、糧食加工業一度興旺,並刺激了以修配為主的鐵工廠的發展。
1949年,城區工廠177家、手工業779家。建國後工業生產得到恢復。至1952年,城區大小工廠175家,手工業916家,工業總產值4889.2萬元。1956年,私營工業在社會主義改造中實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個體手工業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是年,城區工業總產值6610.6萬元,比1952年增長了35%。1958年,在大練鋼鐵,大辦工業的高潮中,短時間內全部手工業合作社(組)並建上升為18家手工業合作工廠,城區街道辦工廠猛增至94個生產單位。是年,工業總產值6320.8萬元。1961年,虞山鎮工業進行全面調整,至1963年,手工業合作工廠調整為11家,街道工廠壓縮為11家,年工業產值1948.45萬元(1963年國營、公私合營工廠劃歸縣管,產值不在此數)。“文革”期間,全鎮工業出現了波動徘徊的情況。70年代初,手工業合作社(組)先後合併為手工業合作工廠,部分街道企業發展上升為鎮辦工廠。1971年,全鎮工業總產值3211.82萬元。其中手工業合作工廠2931.81萬元,鎮辦工廠201.91萬元,街道辦工廠79.1萬元。
虞山高新技術產業園 虞山高新技術產業園
1978年,鎮屬工廠在進行技術改造、設備更新、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積極發展橫向聯營,引進技術和資金,擴大生產能力。與此同時,所有制結構由單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形式發展。此後虞山鎮個體經濟、民營企業迅速發展。1986年,常熟市劃入沿海對外經濟開放區,虞山鎮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率先跨出國門,境外辦廠,吸納外資,創辦三資企業。隨着改革的深入,原有在計劃經濟下形成的工廠體制已越來越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企業效益下降。為了改變這種情況,鎮於1994年9月,成立經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推行企業體制改革工作。1996年8月,虞山鎮成立產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全面開始企業轉制工作。是年,全鎮三資企業111家,其中停辦或未建成項目27家,民營企業243家,鎮辦工業26家,村辦工業85家,街道辦工業52家。全鎮工業總產值187291萬元(其中個體工業49000萬元)。至1999年12月,全鎮工業系統轉制企業106家,其中鎮辦工廠15家,村辦工廠61家,街道辦工廠30家。是年,全鎮工業總產值193626萬元,其中鎮辦工業67460萬元,村辦工業72166萬元,私營工業54000萬元。 [23] 
位於虞山腳下的虞山高新技術產業園2010年成為國家級開發區江蘇省常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組成部分,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國家級鄉鎮科技園區。截至2013年園區已有日本夏普富士電機、阪神集團、英國怡和、台灣良機、大穩電子、開關製造、機械總廠、中江製衣、忠鑫織造、常建管業、富安娜、蘇源熱電等250多家企業入駐,項目投資總額突破150億元,形成了以電子電器、機械製造為特色的產業羣體,躋身常熟市三大工業板塊之一。 [24] 
方浜工業集中區是虞山鎮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重要板塊。首期開發面積380畝,建設25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已基本實現了“五通一平”。 [25] 
2013年虞山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021.92億元。 [20] 
2014年虞山鎮實現工業開票銷售收入512億元。 [1] 

虞山鎮商業

唐武德七年(642年),常熟縣治從南沙(今福山鎮)移往海虞(今虞山鎮),就有對茶、鹽、酒徵收商税之例。至宋代,商品交易形成“定點市場”,今青果巷一帶即當年商賈交易舊址,縣政當局在税務弄開設市易務管理市場,政府年納税萬餘貫。元至正二十五年(1288年),朝廷降旨地方,允許在籍秀才從事商業活動。隨着本地區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和受吳中流通貿易的影響,在明萬曆、天啓、崇禎近70年間,虞城商業已初具規模,且商品多數與本地農產品有關,如糧食加工製品、棉紡織品等,因此市場的旺淡往往受制於農業的豐欠。其間,民間手工藝品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如明代《核舟記》,就是以描述天啓年間虞山藝人王叔遠所作微雕而名揚天下。時客籍商人紛紛來虞開店經營。在縣東街經營直至建國前夕的劉正大銅錫鋪,即為徽州人所開,其三百餘年的悠遠歷史幾可與蘇州的孫春陽南貨鋪媲美。明末,虞城商業發展迅速,後經戰亂,百業凋零。直至乾隆登基,政局基本穩定後,地方商業才得以復甦。乾隆元年(1736年),城內有牙行1014户,包括典當、綢緞、染坊、雜貨等店鋪,以後又不斷增加。紛至沓來的客籍商人開始倡會館、建公所,今南門西莊街與北門口尚留殘址的徽州會館和寧紹會館,分別創立於明代和清代,是鎮內較早的會館。市上銷售商品,除地產品外,民間食用的油糖雜貨大多來自蘇州。康熙二十年,朝廷“大開海禁”,船隻往來如織,外貿興旺。至清代中葉,西方鴉片大量流入常熟,由藥用轉為日用消費,由私下交易轉為公開銷售。1840年鴉片戰爭後,洋貨漸來自上海,食鹽來自浙江和淮揚。常熟米業歷來稱盛,清光緒廿九年(1903年),城內有米行105家,米市規模在吳中地區名列前茅,與無錫並稱兩大米市。光緒三十二年四月,地方設立常昭商務分會,加強了行業管理。
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發,物價紊亂。一時商團、民團相繼成立,以維護商界利益。民國7年(1918年),城內有行業131個,商號和廠商1182家,為數眾多的是糧食、醬酒、菜館、飯店,還有多為分工較細的小本經營,諸如席、帽、紙、筆、鞋襪、花粉、織帶、繩索、梳篦、雨傘等專營店鋪。次年略有縮減,各種店、行、坊、莊、鋪、館1156户,涉及121個行業。20年代,與傳統手工業生產相關聯的前店後坊的店鋪漸多,各種作鋪約佔總商户數的四分之一,牙行約佔四分之一,飲服行業約佔五分之一,其他諸如花粉、珠燈、燈籠、零剪、紙紮、釘靴、煙袋等店,均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和地方特色。民初頒“剪辮令”後,理髮店頓時生意興隆。辛亥革命後,旅館業悄然興起。民國21年,城裏有公司行號42户,較大商店212户,涉及25個主行業。常熟米業一向稱雄滬上,時城區米行達147家,佔全縣米行總數之62.5%。至民國36年發展到244家,僅南門米市,旺季日成交量達萬石以上。
1937年常熟淪陷後,城區橫遭日軍轟炸劫掠,寺前街、沖天廟一帶商業區頓為一片廢墟,被殺害的商人有46人。1938年春,戰事西移,為謀生計,商賈權且復業,但百業蕭條,規模遠不如前。因戰爭而使市場上生活日用品奇缺,一些“膽大者”鋌而走險作“跑單幫”“走私”營生,穿越封鎖線販運緊俏商品,以求謀取高額利潤,但為此而斷送性命者時有發生。受戰爭打擊最大的有花邊、電訊、皮貨、木行等行業,其他行業也呈下滑趨勢。1941年2月,日偽發行“中儲券”,物價漲了幹餘倍。其間,唯客棧、飯店、賭場、煙鋪、妓院等場所畸形發展。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城廂內的商店迅速發展到2100餘家,攤販800餘户,涉及綢布、百貨、醬酒等52個行業,私商就有2049户,其中對市場影響較大的有“四多”,即轉手倒賣紗號多(24户),經營土布多(32户),做糧油買賣的行、店多(245户),從事金融牟高利的多(78户)。但是,戰後貨幣貶值和美商洋貨傾銷給剛要復興的商業市場帶來了災難性後果。民國35年,米價瘋漲,刺激了各業物價的直線上升,造成通貨膨脹,,市場一片混亂。常熟地處江南魚米之鄉,城廂商業佔有地理和物產的優勢,特別是大米、花邊、菜餚在民國時期的吳中地區享有較高的聲譽,城內已形成以寺前街一帶為最繁華商業中心,東門、南門並沿市河延伸為主要商業街的商業格局。而分佈於城郊地區的主要商業街,還有如興福街、六店街、頂山街、鄒巷街、泄水街、寶巖街、山前街、李橋街等村間商業小街,以茶館、肉莊、煙雜鋪、豆腐店居多,有的還有酒肆飯店、米菜攤頭,以及一些與農民生計密切相關的手工作坊,商品和價格素受城內影響,但又具有鄉商特色,大多為小本經營的夫妻老婆店,極少租用房屋和僱用他人。
虞山鎮虞山商業街 虞山鎮虞山商業街
1950年,城區設市,建立工商局,商業隸屬其下,下轄9個專業公司。其時,政府大力發展國營商業和扶持供銷合作商業,私營商業逐年下降。1952年底,國營商業、合作社、私營商業的批發比重分別為60%、4%和36%。“一五計劃,,時期(1953—1957年),商業進行機構調整,對私改造、國合分工和執行統購統銷政策。1957年4月,商業局劃出部分業務設服務局,下轄4個專業公司。1958年,城區撤市建立虞山鎮。是年,“大躍進”“公社化”運動掀起,機構合併,網點減少,商業人員為4535人。1960年,商品緊缺,主要商品實行憑票購買,購物票達78種之多;部分高價供應,全鎮有“高級食品”供應點54處。1963年,形勢好轉,高價品逐步退出市場。1975年,僅糧、油、布仍憑票證供應。1966年以後的十年“文革”運動使商業市場陷入混亂,機構撤併、人員下放,由工人和農民管理商業。國有商業受到抑制,集市貿易被卡死,私營商業幾乎絕跡,商品供應緊張,服務質量下降。1976年,全鎮商業網點195個,人員1968人,營業額1097.56萬元,利潤47.65萬元。1979年,職工子女被允許頂招(接替父母)進店工作。1981年10月,鎮機關設置商業科,管理五個行委。1984年,行委被劃歸市商業局,鎮商業科同時撤銷。80年代初,商業部門推行經營承包制,鼓勵商業企業兼業經營、橫向聯合。1982年末,縣屬部門在虞山鎮設有98個零售門市部,41個展銷和服務部,鎮屬5個合作商業中心店下設139個商業網點,鎮勞動服務公司和街道居委開設服務點48個,共計326個商店。近郊公社在鎮開設商業門市部29個,登記批准的個體商户273家、集貿市場4所。年商品零售和服務收益達億元。1984年,特色商店接踵而開,山景園、王四酒家等老店新開,可樂餐廳首次把西點推向市場。羣眾購買食品出現“食品要罐頭、水果裝籃頭、捲煙論條頭、啤酒講箱頭、糕點挑盒頭,海蔘、開洋稱斤頭”的新動向。家用電器從憑券購買到敞開供應。1985年,水仙牌洗衣機在本鎮首設特約維修站。彩電緊俏,甚至限購銷售,一些商家還推出“有獎銷售”。同時,假冒偽劣商品抬頭,煙、酒、藥、糧票、羊毛衫等假冒案接連不斷。1987年,娛樂業開始涉足虞城,文化館首家營業性舞廳開張,遊戲機、桌球房隨處可見。商店推行租賃經營並開始形成商業競爭,各業競相讓利、降價銷售。
90年代,自選商場相繼開張。1992年,鎮政府大力發展流通事業,次年專門成立負責三產發展和管理的鎮商業科(三產辦公室)。1995年鎮成立商會,並頒佈《鼓勵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暫行規定》(簡稱《40條》),當年個體商業户猛增到13776户。1996年,全鎮三產成交額創百億,其中招商城成交額達到90億元。1997年,現代化商業大廈不斷崛起,各業小商店鱗次櫛比,市區的商業網點達到3392個,從業人員有18120多人。經營商品五光十色,並且逐步形成了頗具專業特色的商業街道。整個商業市場呈現國有、供銷、物資、廠商、私營、個體六分天下的爭雄局面。隨着公有制商業企業全面推行“轉制”,私營經濟成分不斷增長。1999年,鎮、村、街道所辦商業部門,有53個分別轉為私營、個體、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制經營單位。 [26] 
2004年,虞山鎮實現服務業增加值43億元。汽車市場、常熟國際汽配城形成了“六區一城”新格局,市場交易額達13.2億元,綠地常熟老街、中江凱悦大酒店、天銘大酒店、維多利亞度假村、時易初蓮花大賣場、琴豐住宅區等總投資60億元的一大批項目先後動工建設,並積極籌備國際禮品城等專業市場的開發。 [25] 
2014年實現服務業開票銷售收入716億元。 [1] 
2013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8.72億元。 [20] 

虞山鎮社會事業

虞山鎮文化

為了給羣眾創造更好的活動條件,近年來,虞山鎮為鎮區兩百多處晨(晚)練點解決了場地電源、燈光等實際問題。一些文化項目也紛紛實現擴容升級,全鎮健身路徑達到150套,籃球場、乒乓室、室內健身房、棋牌室總面積達4.8萬平方米;轄區內體育場館定期、定時對社會開放。
虞山鎮虹橋文體活動中心 虞山鎮虹橋文體活動中心
2006年,虞山鎮在少年之家內設置了鎮文體中心。隨後,7家管理區文化站各站配備圖書室等配套設施,琴湖、虹橋還建成文體中心。隨後,全鎮47個行政村,57個社區居委會也都相繼成立了村(社區)級的文化中心(室),管理區一級文化站負責幫助指導村(社區)開展活動。於此同時,虞山鎮每兩年舉辦一次“虞城金秋”文化系列活動,豐富民眾文化生活。
虞山鎮特色團隊之一虞山國樂團創建於2001年,其藝術質量在眾多團隊中名列前茅。虞山京劇隊多次參加市、鎮重大活動演出,並常年堅持在沙家浜景區為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演出。朝陽花藝術團努力打造具有歷史文化底藴和地域特色的少年文化團體。
1987年,常熟恢復成立虞山印社,收集整理、編印出版《林皋印譜》、《趙古泥印集》等數十部專著。印社社員趙林、言公達、歸之春、吳葦等中國書協會員的篆刻作品入選《國際篆刻藝術交流展》、《全國印社聯展》等國內外大型賽事並獲獎。社員作品、書論文章散見《篆刻字典》、《中國書法》等專業刊物。虞山篆刻藝術作為鄉土教材進入學校第二課堂。 [27] 

虞山鎮教育

常熟是國家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自仲雍(虞仲)、言子(言偃)啓蒙於前,歷代名人繼起於後,教育事業歷來發達。
早在春秋時期,言偃就北上求學於孔子門下,並把孔子之道及中原文化傳播於東南吳地,後人尊之為“道啓東南”的“南方夫子”。宋至和年間(1054—1055年)城區設立儒學(縣學)。元元貞二年(1296年)一度升為州學,至順二年(1331年)建文學書院。此後“學者益眾”,官辦、私辦的縣學、書院、社學、私塾等日趨興盛,綿延不絕。由此,科舉時代,鎮域內出了許多狀元、進士。清代末年,西方的辦學方式逐漸東傳。光緒四年(1878年),天主教於城區顏港教堂辦教會學校,開啓辦新式學堂的先例。光緒二十三年,丁祖蔭等在塔弄學愛精廬創立中西學社,次年於社廬創中西蒙學堂(今塔前中心小學前身),為邑人辦新學之始。此後新學日益昌盛,女子學堂、蒙養園(幼兒園)、師範教育相繼產生。宣統三年(1911年),城區共有公、私立小學19所。其中高等小學2所,兩等小學6所(3所為女子學校),初等小學11所。
民國12年(1923年),城區開辦第一所中學。至抗戰前發展到3所,其中兩所為私立。常熟淪陷後,不少校舍被日偽佔用,學校設施遭到破壞。敵偽還利用學校進行奴化教育。抗日戰爭勝利後,教育有所復甦,但由於戰亂,學校處境艱難。民國37年,城區有公私立學校學生7716人,佔學齡兒童總數(23113人)的33.38%。1949年4月常熟解放,軍管會接收舊政權時,共有小學48所,其中私立6所;中學5所,其中私立3所。5月市政府成立後,對原有城區範圍進行調整(劃去了大義、謝橋、葛城三個鄉),至1950年春季,全市共有小學28所,其中私立6所,教職員207人,在籍學生5903人;中學5所,其中私立3所,教職員129人,在籍學生1991人。
成人教育方面。民國6年起推行民眾教育,在寺前於公祠成立縣立通俗教育館,創辦通俗義務夜校。民國16年9月,縣通俗教育館改為海虞市民眾教育館,遷新公園(今虞山公園)。民國17年,城區設立識字運動宣傳委員會,並在逍遙遊演講廳(現西門軍營所在地)舉行各界人士宣傳識字運動大會。民國24年,統一機構,重訂普及方案,民眾教育分成識字教育、生計教育、公民教育、健康教育、家事教育、休閒教育六大類。民國25年,撤銷中心民教館,改設中心民校,附設識字班,實施“壯丁訓練”和以“強迫識字”為中心的“公民訓練”。民國26年迫近抗戰,各項活動奉令結束。民國28年,常熟淪陷時期,偽第三科設立通俗講演所。次年,改組為民眾教育館,主要是配合偽政權進行奴化教育。抗日戰爭勝利後,重建民眾教育館,先後開展過一些小型體育、圖書巡迴閲覽等活動。民國35年,國立社會教育學院附屬師範附設民眾教育館1所,開辦實驗補習班、掃盲班及民眾夜校,終因政府腐敗,國力貧乏,收效甚微,文盲依舊充斥社會。
常熟理工學院 常熟理工學院
建國後,教育發展步入正規。1951年,全市小學達42所,176個班,在籍學生8050人,中學4所(淑琴中學併入他校),50個班,在籍學生2697人,其中高中10班,學生459人。1958年撤市建鎮時,有小學44所,246個班,在籍學生達11988人,中學5所,104個班,在籍學生達5605人。建鎮後,中學由縣教育局直接管理。成人教育方面,1951年全市有職工業餘學校39所,96個班,學員3408人,市領導費銘鑠親兼常熟市工人業餘學校校長。郊區冬學共辦22個班,學員1285人。1952年又全面推廣速成識字法。隨着生產的發展,教育工作步上正規,數量和質量都明顯提高。“文化大革命”使整個教育事業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撥亂反正,教育發展重新步入正軌。1986年起虞山鎮小學的入學率、鞏固率都達100%。1987年從翻建報本中心小學教學樓開始,全鎮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1992年通過了省九年制義務教育達標驗收。隨着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虞山鎮逐漸成為高標準掃盲合格鎮。1997年虞山鎮被評為江蘇省教育基本現代化先進鎮。 [28] 
2013年,虞山鎮不斷加大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分三期對昆承小學及幼兒園實施改擴建,使學校實現8軌的辦學規模,成為虞山鎮辦學規模最大的小學之一。隨着新校舍的啓用,東南片區入學、入園難的問題將得到有效緩解。與此同時,星城小學幼兒園改擴建、虞園小學運動場改造、謝橋中心小學外牆整飾和元和小學食堂屋面翻建等工程也在開學前順利完工。全鎮新一輪校舍改造工程全面啓動,少年之家小劇場、謝橋中學綜合樓改造、大義中學校舍改造和運動場搬遷等校園工程分步實施。
此外,虞山鎮重視校園抗震安全加固工程,對新區、虞園、莫城小學食堂實施抗震安全加固工程。虞山鎮對校舍陳舊的弄堂小學報本小學實施逐年停止招收新生,分步撤併至義莊小學,將四、五、六三個年級的九個班級整體併入義莊小學,近400名學生在義莊小學新校園完成小學階段的學習。 [29] 

虞山鎮醫療衞生

虞山鎮自宋以來,歷代名醫輩出,中醫藥稱盛。早在清光緒9年(1883)就有西醫個人開業。民國6年(1917年)城內首創私立醫院。民國9年,博愛醫院首行住院接產。民國23年,縣政府始設縣立醫院。民國26年初,城區有醫院6所(其中公立1所),個體開業中醫102人,西醫72人。整個民國時期,急性傳染病常年流行,還有血吸蟲病、瘧疾等肆瘧於世,廣大勞動人民處於缺醫少藥或無醫無藥的境地。
常熟市第五醫院(原虞山醫院) 常熟市第五醫院(原虞山醫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隨着經濟發展,常熟市在醫療保健、衞生防疫、婦幼衞生、血吸蟲病防治等方面,都建立了相應的機構。1958年撤市建鎮後,設立虞山鎮衞生院,城郊、城南(琴南)鄉(公社)建制後也設立了衞生院。60年代後期,城南、城郊公社各大隊(村)興辦合作醫療,配備“赤腳醫生”,建立村衞生室。一些鎮屬企業於80年代也先後增設衞生所。1993年增建虞山鎮衞生防疫站。到1999年底,鎮區範圍內有大小醫療衞生機構138個(所),病牀1767張,衞生人員3149人,其中衞技人員2590人,內正副主任醫(藥)技師174人。各種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得以有效控制,50年代先後消滅了天花和古典型霍亂,白喉自1967年起已連續33年未發生,傳染病總髮病率由1963年的8780.26/10萬下降至1999年的310.20/10萬,血吸蟲病經反覆防治,到80年代中後期達到了消滅標準。婦幼衞生,在普及新法接生,開展女工保健、婦女病查治、兒童健康體檢基礎上,80年代起實施孕產婦和兒童系統管理,確保了母嬰健康。虞山鎮還開展愛國衞生運動,使城鄉衞生面貌大為改觀,1995年獲得了全國衞生城市稱號。之後又圍繞創建國家衞生城市為目標,繼續深入開展創建活動。1999年,常熟達到了“國家衞生城市”標準。 [30] 
“十一五”期間,是實行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重要階段,虞山鎮在此期間基本實現新型合作醫療全覆蓋。至2010年,全鎮合醫參加人次累計497768人,參合率佔99.7%。同時積極協調,確保合作醫療基金按時到位,5年中,累計收繳合醫基金8655.95萬元,其中鎮財政扶持4413.95萬元,村集體1067.54萬元,個人交納3174.46萬元,並在全市率先完成合作醫療基金的計劃工作。五年中,累計補償醫藥費20724.11萬元,其中基金支付10126.16萬元,共濟支付10597.95萬元,累計補償2613734人次,醫藥費的及時補償有效地減少因病致貧的發生。組織開展參合農(居)民的健康體檢工作,共計應檢人數累計94408人次,實檢累計人數77338人次,體檢率達81.91%,建立健康檔案累計77338份,建檔率達100%。此外,虞山鎮還積極開展乙肝疫苗、麻疹疫苗免費接種工作與婦兒健康工程。
“十一五”期間,虞山鎮制定並實施《虞山鎮社區衞生服務機構設置規劃》,2011年虞山鎮擁有6所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衞生院)、65所社區衞生服務站完成規劃。其中藕渠、大義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已創建成江蘇省城市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興隆、謝橋、莫城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已創建成蘇州市示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清和坊、漕涇、金倉、小義、金山、方浜社區衞生服務站已創建成蘇州市示範社區衞生服務站,基本形成完備的社區衞生服務體系。2009年,虞山鎮圍繞創建標準,全面啓動農村衞生現代化先進村、先進鎮創建工作,使得29個村創建成常熟市農村衞生現代化先進村。全鎮所有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社區衞生服務站全部納入合作醫療定點服務機構實行聯網,廣大參合人員可手持醫療證、醫療卡,到市、鎮二級定點服務機構住院,實現憑卡看病,網上審核,即時結報。 [31] 

虞山鎮科技

虞山鎮自清末以來科技發展迅速,成果眾多。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蓮墩浜開辦造船廠。宣統元年(1909年)城內第一家色織廠虞興布廠創辦。民國2年(1913年)發電行業引進直流發電技術,碾米業始用動力碾米技術。民國10年強華布廠採用天津式腳踏鐵木機,不久業勤、中興等布廠又改腳踏機為動力機。民國20年常豐布廠率先採用不褪色的陰丹士林染料。1952年,在組織私營企業聯營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造。紡織行業首先實現了半機械化生產。1956年常熟米廠形成了半自動化和自動化生產流水線,1959年又改建成日產3000包麪粉的自動化車間。同年油脂化工廠改人力榨油為電力推榨,次年全部實行機榨。1960年新虞布廠革新的甩水機、汰紗機、漿紗機,使手工操作改為半機械化,產量大幅提高。國營常熟印刷廠改革成功自動四開機、打蠟自動添紙機、雙面劃線機、自動交板機、切角機、摺頁機。1957年,衡器生產合作社研製系列枱秤成功,改建為衡器廠。1958年,城南社會福利單位研製成鐵氧體磁鋼,次年組建成紅旗磁鋼廠。1963年,虞山機械廠研製成系列千斤頂,組建為千斤頂廠。60年代末,虞山鎮城南軋紡廠研製成聚氯乙烯鋁芯電線,1970年改建為電纜廠。1974年,虞山鎮城東塑料社仿製成日式三線縫包機和低速縫包機後,改建為工業縫紉機廠。1980年丙綸廠試產丙綸長絲獲得成功,後又研製生產有色丙綸低彈絲、多孔異型滌綸長絲、高阻燃丙綸B.C.F絲、丙綸超低彈絲。1982年,工業縫紉機廠研製成GK—15A、B型封包縫紉機。此後又相繼研製成GK004型、GK9005型、GK41型、GK26—1型等系列高速封包機及GKS鏈板、皮帶輸送機、GDB自動定量包裝機、GK/ZH—1型封包折邊機。1991年,該廠完成國家八五重點技改項目831工程的核心項目一自動封口單元的研製任務。
誕生於虞山鎮的特色技術有:
假捻工藝技術,1983年丙綸廠運用假捻工藝技術改變化纖的物理性能,增加彈性,形成捲曲、蓬鬆,手感柔軟,使有色丙綸低彈絲的性能可與滌綸產品相媲美,且用途廣泛,加工適應性強。1984年該廠經此工藝技術處理的有色丙綸絲產品,被確定為江蘇省紡織新產品。
內燃燒磚技術,1973年城郊磚瓦廠推廣內燃燒磚技術,利用煤渣等廢料摻入泥中制磚,平均每萬塊磚的煤耗降低37.5%。
節煤技術,1959年常熟石灰廠採用窯內分層堆煤法、下稀上稠堆煤法;玻璃廠採用池爐加砌保温隔熱牆、增加熔爐爐柵傾斜度、半邊清爐底操作法,節省了大量燃料。
清蒸釀酒技術,1960年常熟酒廠推廣清蒸釀酒技術,使釀造週期由原來的7天減少到5天,出酒率由原來的45%提高到56%。
電動機技術,1959年內衣廠15種腳踏縫紉機改裝電動機,油脂化工廠用電動吊錘榨油,農業機械廠始用電動行車。60年代末,郊區普及電力排灌站,推廣電動脱粒機。70年代紡織行業開始更新織機,廣泛使用車頭電動機。
冷擠壓技術,1975年標準件廠研製成功Z47—12多功位聯合自動冷墩機,改原來的熱衝為冷擠壓,生產一件M12螺絲由原來的3.7分鐘縮短為0.075分鐘,鋼材利用率提高10%,並大幅度降低了能源消耗,減輕了工人勞動強度。
餘能利用技術,1959年玻璃廠推廣煙道餘熱綜合利用。1994,丙綸廠研製成一套節能裝置,綜合利用FDY配套空壓的餘能,每天節電3000度。
稀土材料技術,1984年城郊電瓷廠附設的稀土材料應用實驗廠用稀土技術生產CHY—1型預應力鋼筋混凝土輸水管保護層測原儀。
稀土染色新工藝技術,1988年振華呢絨染整廠用稀土染色新工藝技術,提高了染色強度,使產品色澤鮮豔。
遙控技術,1994年常熟市電控設備廠(五星村)和中國船舶總公司上海第九設計院開發成功起重機無線數傳遙控裝置,1995年2月通過部省級鑑定,功能達到國外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32] 
2008年,虞山鎮實施市委“科教興市”戰略,前三季度共建成省級高新企業7家,省級軟件企業4家;新增蘇州市級工程技術中心3家;申請專利2806件,開發高新技術產品14項;江南熒光材料廠的“LED熒光粉產業化項目”獲得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扶持。 [33] 
2015年,虞山鎮建設以虞山鎮為核心之一的昆承湖電子商務集聚區,同時建設以中涇村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立圍繞互聯網+農業整合資源搭建1+N共享平台與全資源融合發展平台,同時增強一體化產業鏈建設。 [34-35] 

虞山鎮交通

虞山鎮 虞山鎮
虞山鎮境內蘇嘉杭、沿江兩條高速公路、204國道構成便捷交通網絡,直達上海、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南通等周邊大中城市,與上海虹橋機場、浦東機場、鐵路蘇州站、國家一級口岸——常熟港構成大運輸格局,中轉服務可直通世界各地。擁有農村公路總里程496.43公里,其中鎮道50條134.87公里,村道492條356.25公里,橋樑共計196座。 [1] 

虞山鎮主要景點

虞山鎮虞山森林公園

虞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城北虞山之麓,建園七十年 。依山傍城,秀木擁翠;亭、榭、橋、廊,各得其所;池、泉、石、徑,曲盡其妙。山野風光,匠心建築。是江南獨具城市山林優勢之綜合性公園。正門臨北門大街,為舊時半巢居及陳家山門處。民國20年(1931年)建園,初名常熟公園。其時城西隅尚有逍遙遊公園,原為明嘉靖年間大學士嚴訥讀書處,曾一度改名為虞山公園,後漸衰落而不存。常熟公園俗稱為新公園以示區別。
虞山國家森林公園 虞山國家森林公園
公園內景點眾多,捲雲石位於慄裏茶室前。此石高3米,最寬處約1.5米,其狀舒展如雲,形態奇特,正中鐫刻邑人、燕谷老人張鴻題書“捲雲”兩大字,旁鐫“刳神胎,出靈氛,一舒一卷為天下雲,丙子六月燕谷老人題”。捲雲石靈秀輕盈、臨風欲飛。此石系從辛峯巷燕園移來,原為明代錢謙益宅後花園中遺物。清雍正時析縣,琴川河以東劃入昭文縣境,錢宅部分被改建為昭文縣衙及城隍廟等。
九曲橋湖心亭為建園時所築,橋作九曲,亭在湖心。這一帶池水為舊時“觀音潭”遺蹟。亭上曾懸南社詩人朱劍芒書“在水中央”匾額一方,十年浩劫時,朱因此增一大罪狀,匾亦毀去。池中多年投放了2000多尾觀賞魚。繞池四周,遍植了楓樹、桃樹。泛舟湖中,頗多佳趣。
雙茆亭在湖心亭南,隔水相對。建園時擬在此處築一船廳,未果,改作紫藤棚架,兩端之亭合稱為“雙茆亭”。此雙亭呈六角形,竹結構,頂部覆以茅草,饒有野趣。
夕照榭位於湖心亭北,為半舫式小榭,亭、榭臨水,相映成趣。每當落日斜照,景色優美。亭中有石台一座,厚二寸許,石質桌面呈褐色,中有深色竹葉紋,極似瑪瑙,重實,非十來人不能移動,為罕見之物。
王石谷亭1973年遷建,在園中西部山腰間。亭作長方形,在松風亭上,拾級可登。邑人王石谷為清初名畫家。此亭從北門大街50號原王石谷祠中遷來。亭內正壁上原嵌有《石谷先生騎牛還山圖》,為王石谷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離開清宮畫苑時,宮廷畫家揚州禹之鼎為表惜別之情繪贈,後裔孫鐫於石置王石谷祠內。此一珍貴文物,已由市文管會取下保存。
松風亭、聽松泉在園之西北角舊城牆旁,亭為六角形之半,也叫半亭。附近多松樹,可聽松濤,旁有泉,即名聽松泉。
忠王碑亭建國後建,位於環翠小築東南,為太平天國時期據守常熟將領為忠王李秀成歌功頌德而立,名“報恩牌坊碑”。碑文長達四百九十多字,為太平天國時期所刻碑文字數最多、字體最佳的一種。此碑原在南門外天朝牌樓處,幾經遷移。後建亭虞山公園之中,保存此碑。供人瞻仰。十年浩劫中,石碑移至市文管會保存,現藏碑刻博物館。1986年初,該亭移至公園後山虞紅亭南30米處。
盆景園位於兒童樂園西,其內“六台三託一頂”常熟流派盆景千姿百態。1993年7月,市園林管理處投資23.8萬元,增建了長廊68米,假山3座,鋪設卵石路98平方米,草坪280平方米,新建四方亭、六角亭,翻建圍牆,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園中園。
環翠小築環翠小築原在兒童樂園現址,現新建於盆景園內、原飲綠居茶室舊址。環境幽美,造型古樸雅緻。在屋前有三塊名石。一為“沁雪石”,宋吳興趙皇親傢俬人花園蓮莊(元代時,蓮莊為著名書畫家、詩人趙孟頫所有)舊物。 [36] 

虞山鎮興福寺

興福寺位於江蘇省常熟市虞山北麓,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南齊延興中興年間(494—502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使)舍宅為寺,初名“大悲寺”。梁大同五年(539年)大修並擴建,改名“福壽寺”,因寺在破龍澗旁,故又稱“破山寺”。唐鹹通九年懿宗御賜“興福禪寺”額,興福寺成為江南名剎之一。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亭勒石,立碑在興福寺內,完整無損。
興福寺 興福寺
1949年前,興福寺殿堂破舊,殘圮不堪,岌岌可危。1949年後人民政府多次進行維修和保擴,物別是1981年11月起,興福寺得到全面維修,並交給佛教團體作為佛教活動場所恢復開放。1985年重陽節時,興福寺舉行了盛大的開光大典,這次開光距明朝萬曆年間的開光已有384年,是興福寺的一次盛會。江蘇、浙江、安徽、上海等省市的名山大寺、佛教界知名人士和信徒上千人參加盛典。
興福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和禪堂、崇教興福寺塔、華嚴塔、觀音樓、救虎閣、空心亭、四高僧墓、伴竹閣、飽綠軒等建築。這些建築修繕一新。寺內古木參天,林蔭夾道,還有一棵高達十幾丈的唐朝桂樹,樹冠像頂大傘,金秋時節,桂花滿枝,鬱香醉人。
興福寺內有著名的興福寺塔,據記載,此塔興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後因籌建僧人去世而末能竣工。至鹹淳年間(1265-1274年),才將塔原構拆去,重建九層塔。此時塔側有崇教興福寺,塔遂屬於寺。寺已幾經興廢,唯塔尚存。因塔平面為方形,故有“方塔”之稱,寺一度也隨塔名稱“方塔寺”。塔自創建以來,歷經滄桑,僅明清二代就經歷地震達十八次以上,曾遭雷擊、兵燹等不下數十次,除塔頂有些斜欹外,安然無恙,為古代建築藝術留下了實物資料。
塔為四方九層,磚身木檐樓閣形式,總高69.14米,底層原有木構外廊,現僅存石礎與台座;塔身每邊寬5.25米,原四面闢券門,清乾隆年間重修塔時置石碑,遂將北門堵封。其他各層皆四面開門,門兩側隱出直欞穿,轉角置半圓角柱,柱間閣枋子、斗拱承挑出檐,再荷上面的平座,座周繞有幾何紋樣的欄杆,每面分三扇間立“擎檐柱”,直支檐下,層頂覆盔形,頂中套金屬覆缽和相輪七重等剎件。塔外輪廊為柔和的拋物線,翼角榮繞,造型清秀。塔室底層作八邊形,與二層間做有隔層,一層正中有“宮井”與底層聯通,原供四面千手觀音立像,現已廢。井口暫作天花隔封,自二層起,室平面改為方形,每層置有木扶梯,可登頂層。 [37] 

虞山鎮石梅園

石梅園 石梅園
石梅,位於江蘇常熟虞山東南麓,這裏林木繁茂,風景優美。相傳漢朝名士黃初平曾到此遊覽,見山石崢嶸,將梅子的核仍在了山坡的石壁上,一夜之間長成了一棵枝葉繁茂的梅樹,梅花盛開,令人驚歎,故稱“石梅”。黃初平為漢代蘭溪人,傳他15歲時放羊,途遇仙道,被引到金華山石室之中。40多年後能叱石成羊,後昇天成仙。他遊歷到常熟後,除投梅核成石梅外,還在石梅附近之小山台叱羊成石,並在巨石上與仙人飲酒,此石被稱為初平石。黃初平被後人尊稱為“黃大仙”。遍佈東南亞各國及港、台的“黃大仙廟”,就是祭拜當年曾在常熟活動過的黃初平的。人們相信,祭拜黃大仙能祈福納祥,避災祛邪。
後來,有人在石壁上刻下了七朵梅花的圖案,所以此處得名“石梅”。石梅成了人們的遊覽之處。如今,石刻的梅花已不復存在,只留下錫山顧光耀的篆體“石梅”兩個字刻與崖上,依舊清晰可見。據説,就在石梅不遠處曾經有過一座白他、衣庵,如今也就遺留下一處舊址。1984年春天,人們在石梅古蹟和白衣庵的舊址上建造了一座仿古典園林“石梅園”,圓內鑿石通徑,樓層迭閣,長廊名軒,流泉滴水,風光獨絕。 [38] 

虞山鎮著名人物

虞山鎮古代名人

張旭字伯高,號季明,唐代(開元)吳(今蘇州)人,官至金吾長史,開元年間來常熟任縣尉。善書法,以草書為最,時人稱為“草聖”。
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峯,大痴道人、井西老人。曾雲遊江湖,往來於常熟、杭州、松江,講道賣卜,飲酒自娛。
張洪:(約1361—約1444),字宗海,號止庵,明代人。本姓侯,為沙溪張炯收養而改姓。元末舉家遷常熟。後被薦入文淵閣,修《永樂大典》,任副總裁官。
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明萬曆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天啓元年典試浙江,升右春坊中允,參與修《神宗實錄》。

虞山鎮近現代名人

翁同龢字聲甫,號叔平,均齋、瓶笙,晚號松禪、瓶廬居士、井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閒人。咸豐六年(1856年)中狀元,授修撰,先後為同治、光緒兩代帝師,並於光緒八年、二十年兩次授軍機大臣,歷任刑部、工部、户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都察院左都御史、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等。
周晉麒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人,是常熟最早的西醫。幼孤、受耶穌教洗禮。後由教會介紹,在蘇州博習醫院從美籍醫生藍華德、柏樂文學西醫。是常熟最早的西醫產科醫生。五子周縵孫(1891—1966)於民國6年創設華康醫院,為常熟歷史上第一所醫院。
張鴻:原名澂,字隱南,署璚隱,別署蠻公、燕谷老人。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三十年進士。歷官內閣中書、户部主事、外務部郎中,記名御史。
趙士卿:字吉雲,1919年同濟醫工專門學校畢業。1939年春,調署同濟大學校長。1940年復,任國立編譯館職。抗戰結束,任館長。長期從事學術著譯,清廉自守。
王鍾麒:字益厓,早年畢業於日本東京高等師範。解放前夕去台灣,任台灣省圖書館館長。他著有《地理學辭典》、《中學地理教材》、《ABC地理學叢書》、《自然地理》、《海洋地理》等。為我國著名地理學家。
宗白華原名文櫆,字伯華。我國著名美學家、詩人、哲學家。
張江樹:孝友中學畢業,1926年獲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理學碩士學位。是我國早期物理化學學科的主要學術帶頭人和中國化學學會的創辦人之一,著作甚豐。
陸抑非初名翀,字一飛,中國著名書畫家。
俞炳元:1937年,國立交通大學電機系畢業。建國後,歷任國家科委水力電力組組員等職,其成果先後被授予全國科學大會獎、全國機電行業銀獎。
彭世濟:1956年北京礦業學院採礦業工程系研究生,畢業留校,後升為中國礦業大學校長。所編教材被國內礦業教育界廣泛採用,影響較大。1990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張翼良著名評話藝術家。評劇中對人物的刻畫,性格鮮明,眼神、嗓音、手面恰到好處,人稱“活張飛”、“活周瑜”、“活黃蓋”、“活諸葛”。
曹永華:女,1963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氣候專業,分配到中國農科院農業氣象研究所工作,先後被聘任為副研究員、研究員。是中國農學會計算機農業應用分會第一屆理事。 [3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