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虛銀兩

鎖定
虛銀兩是“徒有其名,並無實物”,是實銀的價值符號,只規定其名稱,重量和成色,並按照當地的習慣規定其行用方法,屬中央或地方、政府或商民所共認的一種通行標準。是清代銀兩的一種。
中文名
虛銀兩
用    語
幣值
對    象
貨幣
執    行
政府
時    期
清朝

目錄

虛銀兩概況

虛銀兩 虛銀兩
清代的銀兩有實銀和虛銀之分。所謂實銀即有實物,如前述的各類銀錠這一形式。所謂虛銀兩是“徒有其名,並無實物”,是實銀的價值符號,只規定其名稱,重量和成色,並按照當地的習慣規定其行用方法,屬中央或地方、政府或商民所共認的一種通行標準銀
明清以來,白銀一直是主要通貨。清代從順治元年至宣統三年(1644—1911年)的二百六十八年中,銀兩始終是國家收支的貨幣單位。雖然制錢是最廣泛的通訊貨幣,但國家收支仍用銀兩為計算單位。
清光緒年間(1875一1808年),朝廷設廠製造七錢二分銀幣為國幣單位,但國家預算,仍然採用銀兩。不同的是,清政府對制錢的鑄造是有統一規定的,而銀兩的鑄造卻採取放任的政策。對銀兩的重量成色都沒有作出統一的規定,以致在各個地區的範圍裏,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銀兩流通市場。椐民國初年中國銀行統計,全國各地通用的平砝就有一百七十多種,至於那些區域性的平砝更是不勝計數。這種情況是與中國政治經濟統一發展的要求相悖的。一方面,清政府對於錢糧規定於庫平銀為户部出納單位,以漕平銀為漕折徵收的單位,以關平銀為海關税收單位,這種規定使得銀兩本身就難以得到統一。另一方面,某些地區的商品交易的成色、重量上用統一的標準鑄造出來。這一矛盾,導致了作為實銀價值符號、計算單位的虛銀兩的產生。

虛銀兩種類

虛銀兩的種類和名目是很多的。前有紋銀,後有九八規元、爐銀、洋列銀、行化銀、海關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