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虚诈

[xū zhà]
汉语词语,指虚伪狡诈
"虚诈"是汉语词汇,拼音为xū zhà(注音:ㄒㄩ ㄓㄚˋ),其核心释义为"虚伪奸诈",该词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下》"言與行繆,虛詐不情"的记载。三国时期嵇康在其著作中亦用此词揭露社会现象,宋代周煇《清波杂志》将其列为谚语释义对象。现代汉语词典统一将其定义为"虚伪狡诈",繁体写作"虛詐",其近义词包括"虚伪""奸诈",反义词为"真诚""坦诚" [1]
拼    音
xū zhà
注    音
ㄒㄩ ㄓㄚˋ
繁    体
虛詐
出    处
《汉书·地理志下》
近义词
虚伪、奸诈
反义词
真诚、坦诚

音韵解析

播报
编辑
"虚诈"的读音由"虚"(xū)与"诈"(zhà)组合构成:
  • "虚"属鱼韵见母平声,中古音系拟音为*hɨʌ
  • "诈"属祃韵庄母去声,中古音系拟音为*tʃa现代汉语标准读音参照《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注音符号写作"ㄒㄩ ㄓㄚˋ",台湾地区注音为"ㄒㄩ ㄓㄚˋ"。

词义解释

播报
编辑
该词由两个语素构成复合式合成词:
  • "虚"本义为空虚,《说文解字》释为"大丘也",引申为不真实
  • "诈"原指欺骗,《说文》注"欺也",后衍生奸猾之义组合后特指言行不实的欺诈形态,强调内在虚伪性与外在欺诈性的双重特征。

文献引证

播报
编辑
该词在典籍中的使用包括:
  • 汉代典籍:《汉书·地理志下》记载"其俗夸奢,上气力,好商贾渔猎……言與行繆,虛詐不情"
  • 三国时期: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批判"世多虚诈而慢诞者"
  • 宋代文献:周煇《清波杂志》将'脱笼'释为虚诈谚语,《宋史》载奏议揭露'虚诈邀功'现象
  • 明代奏章:张居正《陈六事疏》直言"虚诈者得售其奸"。

近义词与反义词

播报
编辑
在汉语词汇体系中:
  • 近义关联:包括虚伪、奸诈、狡诈、诡诈等,其中"虚伪"侧重道德评价,"奸诈"强调行为危害性
  • 反义系统:涵盖真诚、坦诚、忠实、朴直等正向品德词汇,尤以"真诚"构成核心语义对立 [1]

现代应用

播报
编辑
作为保留古汉语特征的词汇:
  • 法律文书:用于描述虚伪狡诈行为的主观故意要素
  • 文学创作:鲁迅杂文《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未提及'虚诈'批判国民性
  • 日常语境:多用于书面语体,口语中常被'虚伪''奸诈'等替代 [1]

衍生词汇

播报
编辑
在汉语构词体系中衍生出:
  • 成语:矫情饰诈、虚张声势
  • 谚语:宋代"脱笼乃虚诈之别名"
  • 歇后语:纸糊的老虎——虚诈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