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虚伪表示(法学术语)一般指通谋虚伪表示
通谋虚伪表示是指民事主体双方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其效力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被认定为无效 [4] [6]。构成要件包括:双方存在通谋的故意、表示行为与真实效果意思不一致、共同知晓虚假性、存在虚假的意思表示 [1] [5]。司法实践中,此类行为在股权转让纠纷、房产抵押登记等案件中被重点审查 [4-5]。其法律效果表现为行为自始无效,但在涉及善意第三人权益时需结合具体情形处理 [3] [5]。与恶意串通行为的区别在于主观要件不同,前者侧重意思表示瑕疵,后者强调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恶意 [3] [6]。
- 法律依据
- 民法典第146条 [2]
- 构成要件
- 四项核心要素 [1]
- 法律后果
- 民事行为无效 [4]
- 相关概念
- 区别于恶意串通 [3]
- 典型案例
- 2024年虹口法院案例 [5]
- 适用领域
- 合同纠纷、物权登记 [6]
构成要件
播报编辑
根据司法裁判要旨,通谋虚伪表示的认定需满足:
- 1.存在表意人与相对人双向通谋的故意 [1] [6]
- 2.外在表示行为与内心真实效果意思明显背离 [4]
- 3.双方对虚假表示具有共同认知 [5]
- 4.通谋行为系双方共同实施 [6]
法律效力
播报编辑
- 1.绝对无效性: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虚假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无效 [4-5]
- 2.对抗第三人效力:2020年《民法总则》实施前多采用相对无效原则,现行法律未明确规定,需结合具体情形判断 [3]
- 3.物权领域适用:虚假抵押登记行为经司法认定后可撤销 [1]
司法实践特征
播报编辑
- 1.典型案例包括:
- 2020年孔某某、吴某某与第三人孙某虚假借款抵押案 [1]
- 2024年许某某虚假房屋买卖贷款案 [5]
- 2024年高某租赁合同担保纠纷案 [6]
- 2.法院裁判时着重审查:
- 当事人缔约时的虚假意思表示 [5]
理论争议
播报编辑
- 1.制度空白:民法典未明确界定债权领域通谋虚伪表示规则 [2]
- 2.举证困境:当事人主观意图的证明存在现实困难 [2]
- 3.规范冲突:与恶意串通存在适用竞合 [3]
- 4.完善路径:学者建议通过举证责任倒置、分则补充规定等方式优化适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