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虔誠派運動

鎖定
虔誠派運動(Bhakti Movement) ,指印度教伊斯蘭教影響在其內部產生的一種宗教思想運動。
中文名
虔誠派運動
主    源
伊斯蘭教
受影響者
印度教
活    動
宗教思想運動
分    類
宗教

虔誠派運動發展概況

伊斯蘭教傳入印度後,既吸收、融合以印度教為主的印度文化,又對之發生一定影響,印度教內部的虔誠派運動在其發展中曾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虔誠派運動起源

虔誠派運動約於11世紀始自印度南部,該派以印度教《薄伽梵歌》等聖典為基礎,強調仁愛、虔誠,故名。該派最著名的思想家是羅摩努閹(Ramanuja,?~1137),他認為“梵天”(Brahma)為至高實在、萬物之主宰、最高尚之人格,他是創造者、毀滅者、保護者,物質和靈魂皆自梵天而來。他在批判9世紀印度教吠檀多派絕對一元論哲學的基礎上,提出了虔誠派教義,承認吠陀經以外的經典。

虔誠派運動第二階段

虔誠派運動自印度南部傳入北印度後,開始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步入運動的第二階段(13~17世紀),其間羅摩難陀(Ramanada,1360~1450)為虔誠派教義的主要鼓動者。羅摩難陀是羅摩奴閹的弟子,曾流浪於印度各地,接觸過伊斯蘭教蘇菲派的信徒,受到伊斯蘭教認主獨一、虔誠崇拜安拉、在安拉麪前人人平等等教義和禮儀的影響。他在肯定“梵天”或羅摩為宇宙的最高主宰的同時,認為反覆崇拜和贊念羅摩的名字即可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他反對印度教的種姓制度,主張所有虔信者不論生來是否有罪,不論屬於哪一種姓,在神明面前一律平等。虔誠派運動的另一著名領導人伽比爾(Kabir,1440~1518)是位詩人,其父是穆斯林,其母為印度教徒,他的哲學思想實為印度教吠檀多哲學與伊斯蘭教蘇菲神秘主義信仰的綜合。他相信宇宙萬物之最高實在為“梵”、天神或安拉,個人只要虔誠信仰即可獲得“神恩”。他反對偶像崇拜、繁瑣的禮儀、種姓制度和歧視婦女,號召印度教徒與穆斯林聯合起來,以“普遍的仁愛”去消除種姓制度。他的折衷主義的宗教哲學思想,在印度教下層民眾中有廣泛的影響。
此外,15~16世紀,在虔誠派運動影響下產生於印度的錫克教,也曾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