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虔敬主義

鎖定
17~18世紀德國新教路德宗內虔敬團契派的神學觀點。提倡攻讀聖經,反對死板地奉行信條;追求內心虔誠和聖潔的生活,注重行善。同時主張對路德宗作兩點改革,即講道的重點不應在教義,而應在道德,認為只有在生活上作虔誠表率的人,才可擔任路德宗牧師。
中文名
虔敬主義
外文名
Pietism
來    歷
路德宗一次變革產生的思想
影    響
新教,聖公會

虔敬主義簡介

虔敬主義 [1]  (英語:Pietism)是17世紀晚期到18世紀中期,發生在路德宗的一次變革所產生的思想。它在新教和聖公會里影響較大。

虔敬主義形成與發展

17世紀上半葉的三十年戰爭使德國經濟蕭條、文化落後、社會道德淪喪,人民疾苦。此時的路德宗在教義和神學思想上逐步煩瑣僵化,脱離實際;教會生活逐步世俗化,形式化,失去了宗教改革初期的精神和活力,被稱為新教經院主義。虔敬主義神學思想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其代表人物盎特受中世紀神秘主義者阿爾勒、托馬斯·厄·肯培和清教徒運動一些代表人物的思想影響,強調信心要與上帝“神秘的合一”,才能因信稱義達到重生和新生。
17世紀中葉,斯彭內爾繼承和發展了盎特的神學思想。
1666年以後,他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教區每週組織教徒讀聖經,討論講道內容,交流體會,稱之為虔敬團契,參加者被稱為虔敬主義者。
1675年,斯彭內爾在為盎特的講道集所作題為《虔敬的渴望》的序中提出 6條改革提綱,主張信徒應熟讀並瞭解全部聖經;所有信徒都是祭司;要“愛鄰居如同自己”;避免神學與教義的論爭,改革神學教育,注重個人宗教修養,培養內心虔敬。此後,虔敬主義在德國傳播甚廣,但是遭到教會上層和正統派反對。
1686年左右,斯彭內爾任德累斯頓宮廷牧師,結識了弗蘭克。
1691年,斯彭內爾到柏林召集弗蘭克及其他虔敬主義者,並收納在法國受迫害的胡格諾派,開辦貧民學校、孤兒院、醫院、聖經學校、教師講習班等。創建於1694年的哈雷大學,成為這一運動的中心。
斯彭內爾晚年埋頭著述,由弗蘭克繼續領導虔敬主義運動。虔敬主義另一代表人物親岑道夫,自幼受斯彭內爾和弗蘭克撫育和影響,14歲時即組織芥菜種團契。
1722年,親岑道夫在波希米亞附近亨赫特召集一批受胡斯派和虔敬主義影響的摩拉維亞人,創建摩拉維亞弟兄會。該會不主張與路德宗分裂,只強調個人重生與宗教熱情,把自己看為“世上的鹽”,要將一種“心的宗教”傳播到整個基督教世界。

虔敬主義虔敬主義的沒落

18世紀著名的虔敬主義者還有J.衞斯理,他曾是英國摩拉維亞弟兄會成員,並去過亨赫特。德國烏吞堡的班格爾是德國聖經批判學和聖經神學的開創者,主張追求聖潔生活,注重神學與聖經的學術研究。此外,尚有一些虔敬主義者抨擊德國路德宗為“污穢的巴比倫”,主張另立教派,神學思想偏於狂熱。其中,稱為內心之光的一派,接近唯理主義。19世紀唯理主義興起後,虔敬主義漸趨沒落。

虔敬主義德國敬虔運動起始

敬虔主義的主要中心人物為施本爾,施本爾於1635年生於亞爾塞斯(Alsace),他是受到英格蘭清教徒的影響以及神秘主義者約翰、阿恩特的作品,尤其是貝雷的名著《敬虔之實踐》影響最深,而醖釀了他開始在德國推行敬虔運動。在施塔斯堡牧會三年後,也就是1666年,此時他約31歲就成為法蘭克福路德會的牧師,他對於初到該城市令他有些震驚,他看見教會的景況及信徒的屬靈生命需要改變,他認為恢復路得的主張需要透過讀經、禱告與查經來造就基督徒活潑的靈命。
1670年,施本爾(Philipp Jacob Spener)開始先聚集一小羣信徒在他家中讀經、祈禱及查經,每星期兩次聚集,彼此鼓勵追求活潑的屬靈生命,他稱這小組聚會為敬虔團契(Collegia Pietatis),又稱敬虔者的聚會,敬虔主義就此得名。
施本爾在四十歲時也就是1675年,出版了一本名為《敬虔願望》(Pia Desideria),是為約翰、阿恩特的佈道詞撰寫引言,當中提出幾項建議:其中有建立聖經學習小組使信徒能在屬靈上成長、講道要簡單、信徒的生活力求節飲、節食、儉樸。到了1686年他成為德累斯頓宮廷牧道者。

虔敬主義敬虔運動的轉變

新生鐸夫(Nikolaus Ludwig von Zinzendorf und Pottendorf) 1700年5月26日 - 1760年5月9日 出生在德國西部的德累斯頓,自小喪父,因此由祖母扶養長大,而他的祖母也崇尚敬虔派,他的父親與施本爾是好友。1710年也就是他十歲之時,他被送至哈勒市由富朗開所開設的兒童教養院中,在那裏受到敬虔派的方式教育薰陶,在就學時期發展出領袖的魅力,與同學成立了“芥菜種會”,目的是注重個人內在敬虔生活及外在世界的宣道工作。 1716年因為家人的關係期望他能為國家社會多盡一分力,遂送他至威登堡就讀法律,於1719年完成學業。然而敬虔派信仰是他所寄予的信仰生活,也基於家人的促成,步上父親的事業於德累斯頓之政府機關任職。
摩爾維亞運動的起始
1722年以來由於三十年戰爭有許多摩爾維亞人逃亡,新生鐸夫准許這些難民到自己位於伯帖勒多弗莊上避難,直至1727年人數漸漸增多,而他開始以施本爾敬虔派的標的為其生活方式教育他們,剛開始意見紛歧,整合是不容易的,直至1727年的一次全莊舉行聖餐之日,全莊人靈性感受團結合一。自此以後竭力以宣傳主的工作為使命,願意以熱忱的心去到任何地方宣道,這樣強而有力的宣道行動不斷的興起,並且摩爾維亞期望獨立自主為一新教會,這便是摩爾維亞運動的開始。
摩爾維亞運動的興盛
1732年由多白爾及尼赤曼開始了國外的宣道工作,開始往亞洲、格陵蘭、及美洲等地宣教,許多宣教士願意去到偏遠地方宣揚主道。宣教工作不斷的進行,新生鐸夫也去到美洲向印地安人傳福音,他建立了摩爾維亞地方教會及學校,並按立主教來維持宣教工作,漸漸摩爾維亞宣教工作前往非洲的埃及並延伸到南非等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