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虎門魂

鎖定
虎門魂,傳統舞劇名,主要講述了清朝末年,中華民族優秀兒女為捍衞民族尊嚴、不受外族蹂躪進行的鬥爭,以致付出生命,本劇根據1990年為紀念鴉片戰爭一百五十週年創作的同名舞蹈改編而成,參加了全軍第六屆文藝會演,獲創作一等獎、表演一等獎,劉晶、劉丕中等獲演員一等獎。
中文名
虎門魂
外文名
The Soul of Humen
類    別
傳統舞劇
發生時間
1990年

虎門魂簡介

中文名稱: 虎門魂
外文名稱: The Soul of Humen
類別: 傳統舞劇
劇情介紹
序吶喊陰雲籠罩着大地,人們無助地祈求蒼天救救已毒入膏育的中華民族。
但山在海在,天在地在,虎門炮台還在,中華民族的氣節千秋萬代。

虎門魂第一場

洋人的鴉片使貧窮的中國人更加貧窮、虛弱,男人們已無力抗爭,女人們淚已流乾。
漁女哭着跪着也攔不住已經被鴉片奪去理智的父親;人們高舉雙手,問蒼天,問大海,誰能來拯救眾生?!挺起胸膛,直起脊樑,青年首領將父親的煙槍憤怒地折斷,號召人們趕走洋船。眾人憤怒激昂的情緒匯入滔滔南海。

虎門魂第二場

歡慶青年首領帶着眾炮手和人們舉碗暢飲,歡慶虎門銷煙的勝利。
月光下,漁女和青年首領訂下終身,互訴衷腸。

虎門魂第三場

殉國新婚之夜,炮台上死亡的血光映紅洞房內漁女的嫁妝,新郎和炮手們倒地的身影驚醒了新娘甜蜜的夢。亡靈們不屈的精神激勵漁女割下青絲點響最後一門大炮,使今夜的婚禮和死亡更加輝煌。
尾聲海出血倒下的是祖國兒女錚錚的鐵骨,站起的是中華民族不屈的氣節。英靈們沒有死去,他們還站在祖國的每一寸土地上,婚禮還在繼續,漁女與青年首領是永遠的新娘新郎。
責任者
演出單位: 廣州部隊戰士歌舞團
責任描述
創作者策劃:許敏男、瞿琮。編導:郭平、李華。作曲:徐肇基。作詞:瞿琮。舞美設計:劉文豪(景與燈光),邢辛(燈光),王麗(造型),朱螢螢(服裝),鄧學廣(道具)。藝術顧問:查列、鄭秋楓。
演出者主要演員:劉晶(飾漁女),劉丕中(飾炮手),熊健(飾漁女之父老炮手),梁羣(飾少年)。樂隊:戰士歌舞團管絃樂隊。指揮:侯丹平。女聲獨唱:王邵玫。

虎門魂演出介紹

評論擷萃
評論擷萃新穎·壯美·絢麗
天幕上,象徵沉重壓迫的巨型錨鏈斜吊着,藍光下的舞台呈現浮雕般的羣像。不同的造型,變幻的形體語彙,構成一幅幅揹負沉重而又堅強的畫面。這是舞劇《虎門魂》的序幕——“吶喊”。看後讓人感到激動、震撼和沉思。劇中,編導們注重劇情發展和人物衝突,以跳躍的時空意識淡化情節,以劇情內在的邏輯聯繫展開矛盾、發展劇情,塑造人物形象,使這一現實主義題材富於浪漫主義色彩。作者還獨具匠心地以當地的民間傳説——戰士割發引炮還擊侵略者的事蹟,濃墨重彩地渲染,使其充滿了壯美、絢麗的浪漫色彩,這一藝術處理上的昇華,形成了全劇的高潮點。
舞劇《虎門魂》帶給觀眾現代審美的滿足,這就是舞蹈流動美與雕塑般靜止的凝重感的有機結合。《虎門魂》的大多數舞段,都是以兩組演員在台上同時進行重疊、輪迴表演來進行的,兩者間往往是一主一輔、一虛一實、一靜一動,隨着舞劇的進程交替變換着,從而使整個舞台效果起伏跌宕又層次分明。《虎門魂》劇中的獨舞、雙人舞與羣舞則是平分秋色。在某些場合,羣舞甚至起到主要作用。在“海出血”、“哭喪”等女子羣舞中,創造和強化了舞台氛圍。
(摘自1992年10月《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