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虎林關帝廟

鎖定
虎林關帝廟在黑龍江省虎林市虎頭區烏蘇里江左岸。始建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5),嘉慶十四年(1809)重修,1927年大修。佔地約160平方米,依山而建,分前殿、正殿兩部分,是一處典型的清代小型廟宇建築。正殿為懸山式五架樑廊廡式建築,內供塑像七尊,中為關羽。塑像後壁和左右壁面,繪有《五龍藏雲》、《趙燕求壽》、《青松白鶴》、《三國爭雄》等壁畫,十分壯觀。 建築玲瓏,雖年久失修,但其建築結構和雕刻藝術仍基本保持原貌。廟宇依山傍水,古樸幽雅。
中文名
虎林關帝廟
位    置
黑龍江虎林市虎頭區烏蘇里江左岸
始建於
清雍正年間(1723—1735)
佔    地
約160平方米

虎林關帝廟虎林關帝廟起源

虎頭關帝廟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又被譽為“東方第一廟”。
據記載“清雍正年間,內地人多在吉林請領採參執照,跋涉遠來,及冬而返,以江東為落腳之地,而以河江為彙集之場,久之集人漸夥,獲利亦厚,遂於江畔陡崖之間,捐款建關帝廟”,由此可看,虎頭關帝廟是當年關內來烏蘇里江兩岸山林挖藥採參的商人共同捐資修建而成。歷史它多次遭受破壞,又幾經修葺,經受了無數次的天災人禍、兵荒馬亂,並做為歷史的“證人”目睹了沙俄政府搶佔我江東1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暴行和日本關東兵踐踏我國土的罪行。

虎林關帝廟虎林關帝廟重建

1987年省文管會和虎林市政府共同撥款對關帝廟進行了徹底修葺。走近廟宇,看到它懸山而座,重檐飛角,斗拱交錯,雖然規模不大,但卻透露着古樸和神韻。廟內供奉着三尊塑像,正中為關公,左配關平,右配周倉。牆壁上繪有“三顧茅廬”“單刀赴會”“刮骨療毒”等三國故事,體現了人們求財保平安的心願,和對關公忠義的敬仰。
(中間可講關於關公的故事:關公廟的神靈,關公夜讀“春秋”,關公的對聯,關公刀,關公的忠義等)如今的虎頭關帝廟,神威和靈氣尤在,香客不斷,1986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文化保護單位,成為我市著名的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