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虎斑烏賊

鎖定
虎斑烏賊,頭足綱,烏賊科。胴部盾形。胴長為胴寬的2倍。胴背具許多虎斑。肉鰭較寬,最大寬度略小於胴寬的1/4,位於胴部兩側全緣,在後端分離。無柄腕長度一般為4321,吸盤4行,角質環不具齒。雄性左側第四腕莖化。觸腕穗鐮刀形,吸盤5-6行,大小不等,其中3-4個特大,其角質環不具齒。內殼橢圓形。記錄最大胴長0.43m,最大體重5kg。分佈在西北太平洋和北印度洋沿岸海域。主要作業漁場在南海、印度洋沿岸和亞丁灣海域。年最高產量超過1萬噸,主要為鮮食 [1] 
外文名
Pharaohcuttlefish
中文學名
虎斑烏賊
拉丁學名
Sepiapharaonis(Ehrenberg 1831)
動物界
軟體動物門
頭足綱
烏賊目
烏賊科
烏賊屬
分佈區域
中國大陸、台灣

虎斑烏賊形態特徵

胴部盾形,胴長約為胴寬的2倍;雄性個體的胴部背面直至頭部背面具許多較密的橫條斑紋,狀如“虎斑”,雌性個體的胴背面也具“虎斑”,但偏向兩側,也較稀疏。肉鰭較寬,最大寬度略小於胴寬的四分之一,位於胴部兩側全緣,在末端分離。無柄腕長度略有差異,一般為4〉3〉2〉l或4〉1〉2〉3,吸盤4行,各腕吸盤大小相近,角質環不具齒,雄性左側第4腕莖化,全腕中部的吸盤驟然變小並稀疏;觸腕穗鐮刀形,約為全腕長度的六分之一,邊膜較寬,吸盤5、6行,大小不等,中央者大,其中3、4個特大,其角質環不具齒,小吸盤具小尖齒。內殼橢圓形,長度約為寬度的2.5倍,背面具同心環狀排列的石灰質顆粒,肋不明顯,腹面的橫紋面略呈倒"V"形,線條略有不平,中央有1條淺溝,殼的後端骨針粗壯。已知成體的最大胴長為雌性430毫米,最大體重5kg,雄性最大胴長330mm [2] 

虎斑烏賊分佈

分佈在印度洋-大西洋海域,具體為安達曼海至中國南海、東海、台灣,日本、印度尼西亞東部、澳大利亞北部和西北部、紅海、阿拉伯海向南至桑給巴爾島和馬達加斯加島。 [2] 

虎斑烏賊生活習性

暖水性較強,主要生活於亞熱帶和熱帶海域。冬季在百米左右的深水區越冬,春季集羣游來淺水區交配、產卵;並有明顯的趨光性。漁民利用其追偶、爭偶的習性,使用四角敷網,上縛活的雌體和雄體各一隻,放入海中,配以燈光,誘集前來的虎斑鳥賊。在南海,本種常與白斑烏賊和擬目烏賊棲居一起。
淺海性底棲種,棲息於沿岸至110m水層,而40m以上水層羣體較為密集,尤其繁殖季節,當其向岸洄游時,多密集於淺水海域。喜高温,高鹽,最大羣體聚集於高温高鹽的亞丁灣,冬天的表温達24-25℃,100m水層的温度也達20-24℃,鹽度超過35.虎斑烏賊以甲殼類和各類小型底棲魚類為食,同類殘食現象普遍;其自身主要為底棲魚類的獵食對象。 [2] 

虎斑烏賊繁殖習性

春季集羣游來淺水區交配、產卵;在廣東近海的產卵期約為4-5月,水温18-24℃,產卵於5-20米水深處。卵子較大,孵化前的卵子長徑約27-34毫米,短徑約14-16毫米,略呈葡萄狀,一端較突,另一端為分叉柄,卵膜為奶油色型,半透明;卵子分批成熟,單個產出,多扎附於柳珊珊、馬尾藻或細枝、細繩上。在繁殖期間,雄體背面的"虎斑"特別鮮明,即所謂的"婚裝色彩",有追偶、爭偶等複雜的性行為,並有明顯的趨光性。 [3] 

虎斑烏賊營養價值

野生虎斑烏賊5種組織中,水分含量為60.12%~78.33%,各組織間差異顯著(P<0.05);粗蛋白質含量為31.47%~77.93%,表現為肌肉(77.93%)>卵巢(62.39%)>副纏卵腺(58.62%)>纏卵腺(57.64%)>肝臟(31.47%),各組織間差異顯著(P<0.05);粗灰分含量為1.26%~3.18%,除肌肉與纏卵腺無顯著差異(P>0.05)外,其他組織間差異顯著(P<0.05),以副纏卵腺最高,肝臟最低;粗脂肪含量為2.46%~12.82%,表現為肝臟(12.82%)>纏卵腺(4.80%)>副纏卵腺(3.42%)>肌肉(3.14%)>卵巢(2.46%),除肌肉與副纏卵腺無顯著差異(P>0.05)外,其他組織間差異顯著(P<0.05)。野生虎斑烏賊5種組織均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總氨基酸(TAA)含量為27.68%~77.87%,必需氨基酸(EAA)含量為13.60%~31.80%;共檢出26種脂肪酸,包括12種飽和脂肪酸(SFA),7種單不飽和脂肪酸(MUFA)和7種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其中PUFA含量為27.48%~54.15%,以肝臟最低,顯著低於其他組織(P<0.05),具體為纏卵腺(54.15%)>肌肉(47.74%)>卵巢(45.50%)>副纏卵腺(41.49%)>肝臟(27.48%);C20∶5n3(EPA)含量為6.72%~16.03%,C22∶6n3(DHA)含量為12.79%~32.20%。由此得出,野生虎斑烏賊是一種高蛋白質、低脂肪、氨基酸含量高且種類齊全、PUFA含量豐富(尤其是富含EPA和DHA)、營養價值較高的頭足類。 [4]  [4] 
參考資料
  • 1.    潘迎捷.水產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284-353.
  • 2.    陳新軍,劉必林,王堯耕.世界頭足類[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1-699.
  • 3.    資料來源 
  • 4.    野生虎斑烏賊不同組織營養成分分析及評價 優先出版 高曉蘭; 蔣霞敏; 樂可鑫; 汪元; 胡曉鵬; 豐迅 動物營養學報 201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