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蘭花雙葉草

鎖定
蘭花雙葉草,中藥名。為蘭科植物斑葉杓蘭Cypripedium margaritaceum Franch.的全草。分佈於湖北、四川、雲南等地。具有補肝明目,活血調經之功效。常用於雲翳遮睛,目昏,夜盲,風濕麻木,月經不調。
別    名
花葉兩塊瓦
蚌殼草
翻天印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單子葉植物綱
微子目
蘭科
杓蘭屬
斑葉杓蘭
分佈區域
湖北、四川、雲南等地
中文學名
蘭花雙葉草
採收時間
夏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毒    性
有微毒 《滇南本草》

蘭花雙葉草入藥部位

全草。

蘭花雙葉草性味

味甘,性微温。

蘭花雙葉草歸經

歸肺、腎、膀胱經。

蘭花雙葉草功效

補肝明目,活血調經。

蘭花雙葉草主治

雲翳遮睛,目昏,夜盲,風濕麻木,月經不調。

蘭花雙葉草相關配伍

治雲翳遮睛、目霧、夜盲、水腫、氣腫、血腫:蘭花雙葉草9-15g,水煎服。(《本草圖典》)

蘭花雙葉草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蘭花雙葉草採集加工

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蘭花雙葉草形態特徵

植株高約10釐米,地下具較粗壯而短的根狀莖。莖直立,較短,通常長2-5釐米,為數枚葉鞘所包,頂端具2枚葉。葉近對生,鋪地;葉片寬卵形至近圓形,長10-15釐米,寬7-13釐米,先端鈍或具短尖頭,上面暗綠色並有黑紫色斑點。花序頂生,具1花;花序柄長4-5釐米,無毛;花苞片不存在;子房長1-1.5釐米,常多少彎曲,有3稜,稜上疏被短柔毛;花較美麗,萼片綠黃色有栗色縱條紋,花瓣與唇瓣白色或淡黃色而有紅色或慄紅色斑點與條紋;中萼片寬卵形,通常長3-4釐米,寬2.5-3.5釐米,先端鈍或具短尖頭,背面脈上有短毛,邊緣有乳突狀緣毛;合萼片橢圓狀卵形,略短於中萼片,寬2-2.5釐米,先端鈍並有很小的2齒,邊緣亦有乳突狀緣毛;花瓣斜長圓狀披針形,向前彎曲並圍抱唇瓣,長3-4釐米,寬1.5-2釐米,先端急尖,背面脈上被短毛;唇瓣囊狀,近橢圓形,腹背壓扁,長2.5-3釐米,囊的前方表面有小疣狀突起;退化雄蕊近圓形至近四方形,長約1釐米,上面有乳頭狀突起。花期5-7月。

蘭花雙葉草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0-3000m的林下或草坡。分佈於湖北、四川、雲南等地。

蘭花雙葉草相關論述

1、《滇南本草》:“治一切眼目雲翳遮睛。又能救一切水腫,氣腫,血腫。”
2、《全國中草藥彙編》:“補肝腎,明目,利水。”
[1-5]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冉先德.《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
  • 3.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4.    趙新先總主編;李澤賢冊主編.《原色中草藥圖集·全草 2》: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 5.    趙新先總主編;趙素雲,李澤賢卷主編.《本草圖典 第1卷》: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