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蘭石草

(中藥)

鎖定
蘭石草,中藥名。為玄蔘科植物肉果草Lancea tibetica Hook.f.et Thoms.的全草。分佈於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具有清肺,排膿,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於肺熱咳嗽,肺癰,流感,痢疾,咽喉腫痛。
別    名
肉果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管狀花目
玄蔘科
肉果草屬
肉果草
分佈區域
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
中文學名
蘭石草
採收時間
夏、秋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
貯    藏
置陰涼乾燥處

蘭石草入藥部位

全草。

蘭石草性味

味甘、苦,性寒。

蘭石草歸經

歸肺、胃、大腸經。

蘭石草功效

清肺,排膿,解毒,消腫。

蘭石草主治

肺熱咳嗽,肺癰,流感,痢疾,咽喉腫痛。

蘭石草相關配伍

1、治肺癰、肺熱咳嗽:肉果草、折耳根各12g,水煎服。(《新編中草藥圖譜及經典配方》)
2、治感冒:肉果草12g,水煎服。(《新編中草藥圖譜及經典配方》)

蘭石草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

蘭石草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切段,曬乾。

蘭石草形態特徵

多年生矮小草本,高約3-7釐米,最高不超過15釐米,除葉柄有毛外其餘無毛。根狀莖細長,可達10釐米,直徑約2-3毫米,橫走或斜下,節上有一對膜質鱗片。葉6-10片,幾成蓮座狀,倒卵形至倒卵狀矩圓形或匙形,近革質,長2-7釐米,頂端鈍,常有小凸尖,邊全緣或有很不明顯的疏齒,基部漸狹成有翅的短柄。花3-5朵簇生或伸長成總狀花序,苞片鑽狀披針形;花萼鍾狀,革質,長約1釐米,萼齒鑽狀三角形;花冠深藍色或紫色,喉部稍帶黃色或紫色斑點,長1.5-2.5釐米,花冠筒長8-13毫米,上唇直立,2深裂,偶有幾全裂,下唇開展,中裂片全緣;雄蕊着生近花冠筒中部,花絲無毛;柱頭扇狀。果實卵狀球形,長約1釐米,紅色至深紫色,被包於宿存的花萼內;種子多數,矩圓形,長約1毫米,棕黃色。花期5-7月,果期7-9月。

蘭石草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0-4500m的草地、疏林中或溝谷旁。分佈於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

蘭石草性狀鑑別

根莖為細長的類圓柱形,長短不一,長3-5(-10)cm,直徑2-3mm,表面褐色至黃褐色,有縱溝稜,節上有鬚根,質脆,易折斷,斷面平整,淡黃色或黃褐色。葉皺縮捲曲,大部分破碎,淡綠色,完整葉片倒卵形或橢圓形或匙形,長2-5cm,頂端鈍尖或稍圓,具短突尖,基部楔形或成有翅的短柄,微被短柔毛,背面有明顯突起的3-5對側脈。花皺縮捲曲,萼綠色,鍾狀,萼齒5,狹三角形;花冠二唇形,上唇2深裂,下唇3裂,喉部被白色短柔毛;雄蕊4,着生於花冠喉部下方。果實長卵圓形或近球形,紫紅色或深紫色,被宿存萼苞被部分淡黃色。種子多數,細小,卵圓形,棕色。氣微,味淡。

蘭石草現代應用

臨牀用於治療肺炎,肺膿腫,急性咽喉炎和感冒等。

蘭石草相關論述

1、《全國中草藥彙編》:“清肺,祛痰。治肺熱咳嗽。”
2、《中國民族藥志》:“養肺排膿,清熱止咳。治肺炎,肺膿腫,哮喘,咯血,咳嗽失音,癰腫瘡瘍。”
[1-5]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冉先德.《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
  • 3.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4.    楊衞平,夏同珩.《新編中草藥圖譜及經典配方 5》:貴州科技出版社,2014年
  • 5.    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新疆衞生局.《藏藥標準》:青海民族出版社,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