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蘭心大戲院

鎖定
蘭心大戲院,戲劇、舞劇等演出場所。清同治六年(1867年)3月英僑集資在諾門路圓明園路口創建蘭心戲院,英文名Lyceum Theatre, 由英僑愛美劇社(簡稱A.D.C)演出話劇。
同治十年3月毀於火。同治十三年重建於今虎丘路
中文名
蘭心大戲院
外文名
Lyceum Theatre
性    質
戲劇、舞劇等演出場所
地    點
虎丘路
創建時間
1867年
原    名
蘭心戲院

蘭心大戲院歷史沿革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該場由春陽社首次公演話劇(時稱新劇)《黑奴籲天錄》,民國19年(1930年)遷建現址,民國20年2月開幕,稱蘭心大戲院,觀眾廳二層,設寬敞皮椅749座。
民國31年7月被侵華日軍封閉,後歸偽中華電影公司管理,民國34年抗戰勝利後,9月復歸A.D.C.。上海解放後,1949年10月英僑劇社將戲院轉售上海市劇影工作者協會,首任經理呂復
1952年歸上海市文化局,更名上海藝術劇場,1953年劃歸上海人民藝術劇院。1958年9月交盧灣區管理,1959年5月復歸市文化局。
1985年歸市演出公司管理,1989年歸蘭馨藝術經營公司,於1991年恢復蘭心大戲院原名。
茂名南路長樂路 蘭心大戲院 茂名南路長樂路 蘭心大戲院
具有典雅歐式建築風格的上海蘭心大戲院 [1]  ,位於賓館林立的上海市盧灣區茂名南路57號,與花園飯店錦江飯店、新錦江大酒家相毗鄰,交通十分方便, 是中國最早的歐洲式劇場。
1866年建於上海,木結構,供上海英國僑民劇團使用。1871年毀於火災,1874年重建。20世紀20年代進行改建,使之可以放映電影。前、後台設備較當時國內一般劇場考究豪華。1949年後改名上海藝術劇場 ,今已恢復原 [2]  名。

蘭心大戲院重要演出

解放前除愛美劇社少量演出外,自民國23年起,工部局樂隊定期在此舉行音樂會。民國34年10月,梅蘭芳抗戰輟演八年,首次復出,在蘭心大戲院演出崑曲《刺虎》等劇目。民國34~35年,中國歌舞劇社三度進場演出音樂歌舞劇《孟姜女》,宋慶齡前來觀看。解放後,長期為全市話劇演出主要場所,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創作排演許多劇目在此首演,也常有音樂舞蹈演出。該場還承擔接待中央領導和各國貴賓的重要演出任務。1960年1月11日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在此觀看上海實驗歌劇院民族舞劇《小刀會》,1964年7月22日劉少奇、陳毅等觀看上海人民淮劇現代戲《海港的早晨》(即八個樣板戲京劇《海港》即由淮劇《海港的早晨》改編)。1983年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和市文化局、旅遊局的支持下開闢外事專場業務,接待外賓和港、澳、台同胞,演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舞蹈、戲曲雜技節目。各國中、小藝術團體亦常來此演出。
蘭心大戲院是上海開埠至今歷史最久的劇場之一。當時作為各國駐滬領事、各界名流的聚會場所,在上海灘獨領風騷。解放後,中國主要領導人和外國元首多次蒞臨劇場並欣賞演出,這裏接待過的各國友人、海外華人不計其數,蘭心以名副其實的演出精品劇場享譽全國。
最新演出:
最新演出
09-11-05
喜劇《我要很有錢》
最新演出
09-11-17
中日版崑曲《牡丹亭》
最新演出
09-12-03
財經職場話劇《股票那點事》
最新演出
09-12-19
《貓和老鼠的遊戲》—新版聖誕音樂歌舞童話劇
最新演出
09-12-23
賀歲版錯位爆笑喜劇《空即是色》
最新演出
10-01-21
英國原版推理話劇《捕鼠器》
10-4-8
《我愛周立波》
最新演出
10-05-01
《愛情領先送之搭訕培訓班》

蘭心大戲院蘭心今天

座位圖 座位圖
今天,投入巨資修建後的蘭心大戲院,場內設有觀眾席466座,其中樓下250座配茶几,樓上216座(含9對貴賓包廂座);鏡框式舞台口寬8.8米、高7.6米,舞台總寬19米、高17米(到葡萄架)、深 13米(含台唇3米);舞台上配有25道自由定位的電動吊杆;1200迴路手控調光器、美國PRESTIGE1000型電腦調光台及120迴路可控硅調光系統;包括面光、外側光、內側光和頂光的整套舞台照明系統;A&HGL3-424進口調音音響一套;以及新增的區域舞台升降、速凍、大型瀑布等功能,適合各種演出形式的需要。
地址:上海盧灣區茂名路57號

蘭心大戲院其他信息

建於:1931,隨後在2003年重新開張
設計師:Davies Brooke & Gran
蘭心大劇院英文: Lyceum theatre 本是英僑愛美劇社 (the Amateur Dramatic Club, A british drama society founded in the 1866)
建築風格: Beaux-Art styling
參考資料
  • 1.    蘭心大戲院  .蘭心大戲院[引用日期2012-12-13]
  • 2.    Ann Warr.Shanghai's architecture:Watermark press,2008:p. 10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