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

鎖定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是蘭州大學下屬二級學院。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歷史可追溯到國立蘭州大學1946年成立的植物學系和動物學系,1999年由原蘭州大學生物系、教育部直屬蘭州大學細胞生物學研究室和植物生理學研究室、乾旱農業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併成立生命科學學院,2018年學校成立生態學創新研究院,2022年學校以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與環境科學系和生態學創新研究院為班底組建成立生態學院。 [1] 
根據2024年1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設有1個本科專業 [14]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雙一流”學科1個;有專任教師82人,在讀本科生103人(含交流生3人),研究生533人(其中留學生11人)。 [1] 
中文名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
學校類別
二級學院
主管部門
蘭州大學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王志成
院長:劉建全
本科專業
1個
碩士點
一級學科1個
專業類別1個
博士點
一級學科1個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1個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1個
院    訓
秉德天地,齊明致遠
地    址
甘肅省蘭州市天水南路222號
知名校友
毛康珊
程棟樑
邱強
辛曉平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歷史沿革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學院前身

  • 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與環境科學系
1946年,國立蘭州大學成立植物學系和動物學系。
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7張)
1951年,植物學系和動物學系合併為生物學系。
1986年,生態學獲批博士學位授予權。
1987年,生態學獲評國家重點學科。
1995年,學校設立乾旱農業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
1999年,由原蘭州大學生物系、教育部直屬蘭州大學細胞生物學研究室和植物生理學研究室、乾旱農業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併成立生命科學學院,並整合成立生態學與環境科學系。 [13] 
2017年,生態學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獲評A,並於同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行列。 [1] 
  • 生態學創新研究院
2018年,學校成立生態學創新研究院。 [1]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合併成立

  • 生態學院
2022年,學校以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與環境科學系和生態學創新研究院為班底組建成立生態學院。 [1] 
2023年6月,蘭州大學生態學院獲批“蘭州市科普基地”。 [9]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辦學條件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院系專業

根據2024年1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設有生態學1個本科專業。 [14]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師資力量

根據2024年1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有專任教師82人,其中教授35人(含返聘2人,兼職教授3人),有青年研究員26人,副教授18人,講師3人,14人入選各類國家級人才計劃,其中“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2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者2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3人。 [1]  [6] 
“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熊友才、鄧建明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李鳳民、劉建全、鄧建明、趙長明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龍瑞軍
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入選者:熊友才、鄧建明
“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青年拔尖人才:葉建聖、鄧建明、楊勇志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嚴川、趙長明、鄧建明、馬妙君、方向文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含跨世紀)入選者:劉建全、方向文、李鳳民、肖灑、王玉金、李金花、趙長明、鄧建明、尚佔環、吳雨霞、熊友才 [4]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教學建設

根據2024年1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有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甘肅省一流本科課程1門。 [6]  [8] 
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生態學 [6] 
甘肅省一流本科課程:基礎生態學大實驗 [8]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學科建設

根據2024年1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雙一流”學科1個,生態學於2017年第四輪學科評估獲評A。 [1]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生態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生態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生態學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林業
國家重點學科:生態學
國家“雙一流”學科:生態學 [1]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學術研究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科研平台

根據2024年1月學院官網數據,學院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個,建有6個省級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台站和1箇中巴聯合共建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台站等共享科技平台 [1]  ,省部級重點研究基地1個。 [10] 
國家重點實驗室:草種創新與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與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合建)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甘肅甘南草原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1] 
省部級重點研究基地:甘肅省旱地農業裝備行業技術中心 [10] 
省級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台站:甘南高寒草地生態系統野外觀測研究站、榆中旱地農業生態系統野外觀測研究站、榆中山地生態系統野外觀測研究站、瓜州荒漠生態系統野外觀測研究站、子午嶺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寒旱區特色農林植物種質資源庫 [6]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8月,學院在外文期刊發表文章43篇,包括PNAS、ECOLOGYLETTERS等頂級期刊。 [6]  2022年,學院獲批2022年度第五批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7項 [11]  ,獲批1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及1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12] 
2023年6月,學院獲批2023年度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5項,其中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項,青年科技基金項目5項,在站博士後專項4項,優秀博士生項目3項,獲批經費共計116萬元。 [7]  學院教師完成著作1部,併入選國家“十四五”出版計劃。 [6] 
科研獲獎
獎勵名稱
項目名稱
獲獎年度
甘肅省科學技術獎
全膜雙壟集雨溝播技術增產機理研究及技術集成應用
2011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犛牛基因組及對高海拔的生命適應
2012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
半乾旱區集水農業理論與技術
2012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
松柏類植物的生物地理學和進化研究
2013
甘肅省科學技術獎
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進化歷史研究
2014
甘肅省科學技術獎
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瑪曲)生態修復及保護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
2014
甘肅省科學技術獎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羣落構建與地上/地下反饋機制
2016
甘肅省科學技術獎
沿黃河岸帶鹽漬化農田修復技術集成及綜合治理模式研究與應用
2019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
不同環境條件下植物相互作用與物質能量代謝規律及其調控機制
2019 [5]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文化傳統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院徽

院徽 院徽
院徽的主體造型為綠葉和DNA雙螺旋結構鏈,由三片綠葉為一體的四組形狀組合而成。三片綠葉代表不同生物體組成的有機體,由小到大的綠葉形狀變化預示着生物多樣性和有機體對應對不同環境的適應能力;最大片的綠葉由揭示生命奧義的DNA雙螺旋結構鏈衍變而成,象徵着科研的傳承和創新。在色彩上採用綠色為主,綠色代表生態系統,象徵自然、和諧和希望。漸變色的應用代表生態環境的豐富多樣性和研究創新的無限可能。四組葉子組合圍繞中心形成閉合圖案,組成生態環境中互為依存、生生不息的生命共同體,也寓意生態學院是各科研團隊緊密協作、具有強大向心力的科研共同體。 [2]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院訓

秉德天地,齊明致遠
釋義:像天地一樣德行無私,尊崇萬物平等;明智不竭,追求卓越以長遠。
“秉德天地”,取詞自《楚辭·九章·橘頌》:“秉德無私,參天地兮”,意思是“保持無私的品德,可與天地相比相合”。
“齊明致遠”,取詞自《莊子·齊物論》的“齊物”和“莫若以明”思想。“齊物”是中國古代生態學思想最能反映天人合一,萬物平等,互相關聯的思想。“莫若以明”形容做學問,做研究的態度,超越彼此、是非、大小、美醜之分別,進而洞見事物的生命本然。“齊明”在中國傳統文化裏是修身,明察之意,如《荀子·修身》:“齊明而不竭,聖人也”。“致遠”源自很多傳統文化和現代含義,如《墨子·親士》:“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諸葛亮《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2] 

蘭州大學生態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王志成
院長、黨委副書記
劉建全
黨委副書記
李斌
黨委委員、副院長
鄧建明、方向文、尚佔環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