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

鎖定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始於1958年成立的氣象學教研組。1971年正式創辦氣象學專業,醜紀範院士擔任教研室主任。1987年蘭州大學成立大氣科學系。2004年6月,蘭州大學根據國家氣象事業發展人才培養的需要,為推動學校大氣科學學科的更快發展,成立中國高校第一個大氣科學學院,醜紀範院士任名譽院長,黃建平教授為第一任院長。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科點具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下設氣象學、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氣候學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氣象學、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應用氣象學、氣候學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設有兩個本科專業,即大氣科學和應用氣象學。 [1] 
中文名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
外文名
College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Lanzhou University
創辦時間
1971年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主管部門
蘭州大學
現任領導
院長:田文壽(院長)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田旭龍(書記) [2]  [5]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
碩士點
4個
博士點
3個
博士後
1個
地    址
甘肅省蘭州市天水南路222號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育教學

大氣科學學院院標 大氣科學學院院標
醜紀範院士擔任氣象學專業教研室主任。1987年蘭州大學成立獨立的大氣科學系,醜紀範院士為第一任系主任;1996年2月-1999年4月王式功教授擔任第二任系主任。1999年5月蘭州大學進行院系合併,將大氣科學系併入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張鐳教授擔任第三任大氣科學系系主任。2004年6月,蘭州大學根據國家氣象事業發展人才培養的需要,為推動學校大氣科學學科的更快發展,把大氣科學系從資源環境學院中分離出來,成立了獨立的大氣科學學院,醜紀範院士任名譽院長,黃建平教授為第一任院長,從而掀開了蘭州大學大氣科學發展史上新的一頁。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科點具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現設有大氣科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大氣科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各3個,分別是氣象學、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應用氣象學。有4個研究所和2箇中心,即氣象學研究所、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研究所、環境變化研究所、大氣遙感研究所、蘭州大學環境質量評價研究中心、教學實驗中心。
本學科點培養的首屆畢業的碩士王錦貴和博士黃建平於1991年分別獲得“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碩士學位獲得者”和“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的光榮稱號。1997屆博士李建平,於1998年獲“涂長望青年科技一等獎”,其學位論文1999年被評為“全國首屆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本學科點培養的畢業生,現有50多名在美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工作或留學,其中有很多人已成為所在部門的學術帶頭人或業務骨幹,深受同行們的好評。
學院每年招收本科生150-160人,其中大氣科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班學生40人,國防生70人,普通班40人。有兩個本科專業,即大氣科學和應用氣象學。學院在校研究生9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3人,碩士研究生 65人。學院現有專職教師3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有兼職教授20餘人,其中有兩院院士6人。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師資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學院有教職工81人,其中教學科研人員57人。教授24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導師19人,碩士生導師43人),青年研究員5人,講師10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人,高級工程師5人,工程師5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定組成員2人、全國氣象教學名師2人、甘肅省領軍人才4人、甘肅省高校跨世紀學科帶頭人2人、甘肅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3人、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羣體1個、科技部創新團隊1個、國家級大氣科學教學團隊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甘肅省高等學校教學團隊1個。學院還聘請了部分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擔任學院“萃英講席教授”和兼職教授。 [3]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科研方向

學院的主要科學研究方向有:氣候動力學和氣候預測、大氣動力學模擬、大氣遙感與資料同化、乾旱氣候和災害氣象、環境評價與污染防治、大氣擴散、大氣氣溶膠與氣候、環境氣象預報、全球變化與陸面過程、醫療氣象學等。2005年,我院主持承擔了科技部國家重大基礎科學研究(973)項目“北方乾旱與人類適應”第一課題,在此基礎上,通過學校“985工程”二期建設經費的資助,在蘭州大學建立了第一個現代化半乾旱氣候與環境觀測站,該觀測站已被批准加入國際二期CEOP 項目(Coordinated Enhanced Observation Period),成為參加此計劃的全球協同加強觀測站之一。該站涵蓋氣候、生態、水文、遙感和社會學等領域,將在氣候變化、土地利用、水資源利用、工業及城市污染、區域能量和水分循環及沙塵暴等方面開展研究,為我國西北乾旱化趨勢預測、評估和對策研究提供觀測依據,同時也為“有序人類”活動的開展及生態效益評估提供實驗平台。我們將利用該觀測站開展廣泛的國內和國際合作,使之成為半乾旱區具有國際影響的氣候與環境觀測平台。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科研機構

  • 氣象學研究所
  1. 所長:王式功教授 副所長:王文副教授
  2. 主要研究方向:氣候動力學與氣候預測、大氣動力學和數值天氣預報、乾旱氣候與災害氣象、環境氣象預報、資料分析與同化、全球變化與陸面過程
  • 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研究所
  1. 所長: 張鐳 教授 副所長: 張武 教授
  2. 學科概況:大氣物理學是研究大氣物理過程、現象及其演變規律以及探測大氣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學,是大氣科學中的基礎理論部分。它研究的大氣現象包括大氣聲象、光象、電象、輻射過程、雲和降水過程、邊界層大氣過程及平流層和中層大氣現象。大氣環境是研究大氣中污染物和微量成分在大氣中傳輸、擴散、沉降等物理過程和大氣中的化學轉化過程的科學,其中包括地球大氣的形成演化、微量成分的循環、平流層大氣光化學、對流層大氣光化學、氣溶膠生成演化及對大氣影響、降水化學,地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全球變化。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專業包含下列分支學科:大氣輻射學、大氣邊界層氣象學、大氣聲光電物理學、大氣探測學和大氣遙感學(雷達氣象學、衞星氣象學、無線電氣象學)、雲雨物理學、平流層及中層大氣物理學、大氣化學及空氣污染氣象學。這些學科構成了大氣科學的基礎,同時也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各領域中有獨特的應用。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學科以物理學、數學、化學、流體力學、無線電電子學和計算機科學技術為基礎,以大氣現象和過程為研究對象,和氣象學各分支相互交叉和滲透;與空間物理、生物地球化學、電波傳播學等學科密切結合,支持和擴展當代高科技的發展和應用,並不斷擴大自身學科研究領域。1993年獲准設置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碩士點,2000年12月獲准設置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博士點。
  3. 學科研究範圍:大氣邊界層和大氣擴散,大氣輻射學,大氣氣溶膠,大氣環境及環境評價,大氣探測原理和方法,大氣遙感,大氣湍流等。
  4. 培養目標:畢業研究生應具有大氣物理學、氣象學和大氣環境學方面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瞭解大氣物理和大氣環境的研究進展和動向,掌握大氣探測方法和具有處理資料的能力;具有應用計算機模擬計算有關大氣過程的能力;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閲讀和撰寫本專業論文;能勝任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業務部門的教學、科研和技術管理工作。
  5. 主要研究方向:氣邊界層與大氣擴散、大氣輻射與遙感、大氣污染與環境質量評價、氣象信息處理
  • 環境變化研究所
  1. 所長: 符淙斌院士 副所長: 田文壽教授、戴新剛教授
  2. 全球的環境變化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複雜的科學問題,其研究對象包括地球系統的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冰凍圈、生物圈,研究內容涵蓋發生在地球系統各部分之間的各種現象、過程以及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此外,人類活動和全球的環境變化之間也存在着複雜的相互影響和反饋。全球環境變化主要涉及物理過程、化學過程和生物過程三個方面。對這三個過程的集成分析和耦合模擬研究才剛剛起步、機遇無限。在我國知名科學家、中科院院士 符淙斌 先生的支持下,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在 2003 年成立了環境變化研究所,形成了一個以符先生為首,黃建平教授、田文壽教授、王澄海教授、戴新剛教授等為主體的具有有活力的研究團隊 。 環境變化研究所自成立以來,在符先生的支持下取得了可喜的進步,展現了很好的未來發展勢頭。在一些優勢科研領域已獲得了有力的經費和人力支持,而新的科研方向則在不斷在孕育中。
  3. 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內容包括:陸地生態、氣候與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從植被在地球系統水循環中的作用和全球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影響兩方面進行研究。大氣氣溶膠與氣候的相互作用:主要從氣溶膠與雲的相互作用和氣溶膠的輻射氣候效應兩方面展開研究。大氣化學過程與氣候的相互作用:主要從大氣化學過程在氣候系統中的作用和大氣中痕量氣體的長期演變趨勢兩方面進行研究。陸面過程的研究:主要從凍溶過程與高原季風的相互作用以及陸面過程與大氣近地面過程的相互作用兩方面研究。氣候預測和氣候動力學: 主要從短期和長期氣候預測的理論和方法兩方面進行探討。
  • 大氣遙感研究所
  1. 所長: 許健民院士 副所長: 張述文副教授、郭鈮研究員
  2. 大氣遙感是指利用氣象衞星,天氣雷達等探測手段對大氣要素(包括地表參數)進行間接觀測,具有覆蓋面廣,空間分辨率高的特點,補充了常規氣象觀測的不足,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學科分支之一,也是大氣科學發展關鍵技術支柱之一。大氣遙感是是近代物理學、傳感器與計算機信息技術、大氣物理學密切結合的產物,是高技術與基礎研究相結合並緊密圍繞應用需求而開展研發的產物。它的應用理論基礎是基於對大氣和地表的物理、生物化學過程的理解而建立起來的遙感大氣或地表的數學物理模型,該模型既有建立反映接受輻射量或波動與大氣或地表參數間定量關係的直接模型,也包括不能直接建立定量遙感關係式但把參數間定量關係作為約束條件而獲得大氣或地表參數關係的間接遙感模型,由於反演問題中經常出現的不適定難題,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數學物理方法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甚至挑戰。
  3. 本所現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許鍵民擔任所長,有教授(包括海外翠英講習教授1人)3人,副教授4人,講師1人,還有多位兼職教授、副教授。研究方向集中於遙感產品在天氣和氣候預測方面的定量化運用,包括大氣資料的分析與數據同化、地表參量的反演和陸面數據同化、氣象衞星產品的應用、環境遙感產品開發與應用,尤其在大氣資料同化方法及多譜勒雷達資料反演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方面處於國際學術界前沿。不論是國內或國際數據同化方面的會議都可以見到本所研究人員或畢業生的身影,培養的研究生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
  • 環境影響評價中心
  1. 主任: 袁九毅教授 副主任: 潘峯副教授
  2. 蘭州大學環境質量評價研究中心是蘭州大學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和研究工作的專門機構,擁有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頒發的甲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格證書,可以從事區域開發;化工、石化及醫藥;水利、水電;交通運輸;建築材料;建築、市政公用工程;社會服務;火電等行業的各種類型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同時蘭大環評中心還是國家環保總局首批確定為具有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和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專項環境影響評價的單位。蘭大環評中心現有國家環保總局頒發的持證上崗人員 25名,其中包括教授 13名,副教授 4 名,高級工程師 5 名,講師 3名。上述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的 12 名,具有碩士學位的 7名。由蘭大環評中心編制的各類環境影響報告書多次獲得國家環保總局和甘肅省環保局的好評。榮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 3 項, 1999 年蘭大環評中心被甘肅省環保局授予環境影響評價先進單位。
  • 教學實驗中心
2004 年 7 月正式成立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同時成立大氣科學學院教學實驗中心。教學實驗中心主任:楊德保 ,副主任:馮廣泓。
學院本科教育設有大氣科學專業(氣象學方向,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方向)、應用氣象學專業(氣象信息處理與大氣遙感方向)。每年招生 40-60 人。為培養大氣科學高層次人才,開展局校合作,蘭州大學與中國氣象局聯合建立了 “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 ” 。於 2004 年開始招收大氣科學基地班,每年招收大氣科學基地班學生 40 — 50 人。根據中央軍委關於軍隊人才將逐步依託地方院校培養的重大戰略調整,學院與軍隊聯合創建了 軍事氣象人才培養基地 ,從 2004 年起招收軍事氣象國防生班,每年招生 80 人。全院現有在校本科生 450 人。
教學實驗中心現設有:大氣數值模擬與氣象災害實驗室、天氣分析預報實驗室、大氣探測與遙感實驗室和大氣化學實驗室等 4 個實驗室;大氣科學人才培養 基地資料室, 大氣科學本科教學質量評估 室。 應用氣象學實驗室和軍事氣象實驗室正在籌建中。
基本任務:負責全院本科教學計劃的修訂與教學任務的安排落實及本科教學各環節的正常運行;負責全院本科教學校內、外實驗、實習工作安排與落實及各實驗室工作的正常運行;負責全院本科生畢業論文的導師安排、選題、試驗計算、論文答辯成績評定等工作;負責全院本科教學實驗室、資料室的發展和建設;負責全院本科教學評估室的正常運行工作。
教學實驗中心人員結構:大氣科學學院教學實驗中心擁有一支高水平、高層次的教學和實驗隊伍,有大氣科學學院全部教師 30 多人,有各實驗室兼職和專職教授、副教授,高級工程師和實驗技術人員。
教學基礎設施建設:良好的教學實驗設施與合理利用是 人才培養的必要條件,為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基礎設施水平, 學校和大氣學院對實驗室建設進行了較大的投入。 在國家 “211 工程 ” 、 “985 工程 ” 的支持下,對原有教學、科研、實驗室進行了改造和補充,改善和提升了教學科研基礎條件。 “211 工程 ” 、 “985 工程 ” 建設前,大氣科學系儀器設備總值僅為 120 萬元。在 “211 工程 ” 、 “985 工程 ” 的支持下, 2000 年投入 320 萬元, 2003 年投入 120 萬元, 2004 年投入 180 萬元, 2005 年預計投入 460 萬元。這樣,累計 儀器設備總值將達到 1200 萬元 。基本能夠完成本科生校內的教學實習、實驗任務。有些儀器還可與科研、研究生共用。
為了完成大氣科學綜合野外觀測、預報實習任務,已經與甘肅省氣象局、寧夏回族自治區氣象局、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和青海省氣象局等單位簽訂了協議。建立了 “大氣科學教學實習基地”,為本科生實踐性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礎。同時,雙方互聘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為本單位的兼職研究員、兼職教授、研究生導師和本科生實習指導教師等,實現人才資源共享,促進大氣科學事業的共同發展。
大氣科學資料室建設
隨着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成立,大氣科學人才培養 基地資料室的建設開始籌建 ,學院資料文獻信息室,主要是為教學、科研服務。正積極準備走向“開放式,數字化”的服務方式,逐步提高服務質量和業務水平。現有房子約 100平方米,與教學評估室共用,位於榆中校區氣象樓三樓。
1、近幾年內新出版的氣象類圖書407冊;
2、歷史天氣圖冊(1960 -2000年)
3、地面氣象月報冊(1960-2000年)
4、高空氣象月報冊 (1960-2000年)
5、壓、温、風、濕歷史資料約1000冊
6、近五年大氣科學系(院)所有教學資料和文件。
文獻資料的豐富直接反映了教學和科研的總體水平,也是衡量學院對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的重要指標。經過多年發展,資料室現已藏有部分中文期刊、外文期刊、圖件、中文圖書和外文圖書。
隨着我院的進一步發展,圖書資料室將得到進一步改善。建設良好的圖書室將為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學習提供方便,同時為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寫作提供參考。
  • 環境觀測站
蘭州大學半乾旱氣候與環境觀測站蘭州大學半乾旱氣候與環境觀測站(SACOL)位於蘭州大學榆中校區海拔1961米的翠英山頂上(35.946N,104.137E)。觀測場佔地約120畝,下墊面屬於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塬面梁峁基本為原生植被。屬温帶半乾旱氣候,年平均氣温6.7°C,一月平均氣温-8°C,七月平均氣温19°C。年平均降雨量381.8毫米,相對濕度63%。山頂全年盛行西北和東南風,年平均風速約為1.6米/秒。全年日照時數2607.2小時左右。
觀測點建立在山頂上主要是處於長遠的考慮,山頂的環境基本屬於自然狀態,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較小,觀測點的氣候狀況可以代表方圓幾百公里半乾旱地區氣候狀況,在山頂建站,可以避開周圍房屋以及人為活動的干擾。蘭州大學半乾旱氣候與環境觀測站是按國際標準建設的氣候觀測平台,擁有先進的氣候和環境觀測設備和儀器,同時配備有一支高素質的觀測隊伍,可以進行各種大規模的氣象觀測實驗。本氣候站的觀測資料可以為大氣科學,資源環境,區域生態等多個學科的研究提供豐富的實際觀測資料。同時也可以為大型氣象實驗提供特別的觀測項目和服務。
全世界共有32個此類觀測點,分別位於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蘭州大學氣候觀測點是國內第一個在高校建立的氣候觀測點。在此之前國內已經建成兩個此類氣候觀測平台,同時本站是繼中國科學院吉林通榆站之後,第二個由我國自主建設的長期觀測站。本站已被批准加入國際CEOP項目,並作為參加此項計劃的全球協同加強觀測站之一。
本站獲取的觀測資料可以用來驗證和改進氣候和天氣預報模式中半乾旱地區陸面過程、輻射過程的參數化方案,對於研究區域能量和水分循環、預測我國西北乾旱化等自然災害有重要作用。同時,觀測資料也可用於研究土地利用、水資源利用、工業及城市污染對區域能量和水分循環的影響,為西北乾旱化趨勢進行預測,為乾旱化評估和對策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科學觀測依據,也為人類活動與乾旱區生態效應的關聯提供評估。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合作交流

學院十分重視與中國氣象局的合作發展,自2002年9月20日,中國氣象局與蘭州大學正式簽署局校合作協議以來,雙方進行了全面合作。蘭州大學與中國氣象局合作共建了“蘭州大學大氣科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大氣科學學院與國家氣候中心簽署了“共建蘭州大學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協議,與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共建了“甘肅省乾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實驗室”。同時,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氣象局、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陝西省氣象局、青海省氣象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局、遼寧省氣象局等單位都有良好的合作關係。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辦學成果

20世紀80年代,在全國重點大學參加的物理、化學專業出國研究生選拔考試中,蘭州大學先後5次獲得團體及個人總分第一名。九十年代以來,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CCTV杯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競賽等比賽中,該校學生多次獲得特等獎、一等獎。在2004年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又獲佳績(特等獎、一等獎各一名,二等獎、三等獎若干名)。1986年獲得中國科學院青年獎勵基金的100名青年學者中,有6名是該校培養的研究生。1991年受到國家表彰的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695人中,該校培養的有10人。1999年,在首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該校有2篇論文入選。2001年和2004年,該校分別有一名在讀博士生獲得建昊杯中國大學生五四獎學金和首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1995年,美國《科學》週刊評出了中國13所最傑出的大學,蘭州大學位居第六。
近十幾年來,先後獲得國家、部委和省級科技成果獎500多項,編輯出版各種專著、教材、譯著700多部,平均每年發表學術論文1000多篇,承擔了大量國家高級別項目。據《SCI》統計,蘭州大學是中國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學之一。從1998年到2002年,SCI收錄論文累積被引用次數排名全國高校第13位。特別是1992、1993年連續2年發表論文數名列第三,被引用次數名列第六,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統計,2003年蘭州大學國際論文被引排名全國高校第13位。2009年蘭州大學躋身首批十所上海合作組織大學項目院校之一,這將進一步加強我校與中亞地區高校在相關學科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本科專業

大氣科學學院國防生宿舍樓 大氣科學學院國防生宿舍樓
學院現有三個本科專業班,即大氣科學專業班(基礎理論班)、大氣科學專業班、應用氣象學專業班,每年招收本科生150人左右。本科生就業率、考研率一直高居全校前列。學科優勢明顯,人才培養獨具特色;教學體系完備,實踐教學特色鮮明;科研基礎雄厚,人才成長環境優越;學科羣支撐強勁,學科發展潛力深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具有完整科學體系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體系,成為了西部地區不可替代的大氣科學人才培養高地。
專業概覽
專業名稱
專業代碼
專業英文名稱
學制
學位授予
大氣科學
070601
Atmospheric science
4
理學
大氣科學(基礎理論班)
070601
Atmospheric science(basic theory class)
4
理學
應用氣象學
070602
Applied meteorology
4
理學
★大氣科學基地班(蘭州大學與中國氣象局聯合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培養具有堅實的數理、計算機基礎,掌握大氣科學基礎理論和技能的高層次專業人才。主要課程有:大氣物理學、大氣探測學、動力氣象學、天氣學、應用氣象學、衞星氣象學、雷達氣象學、現代氣象預報技術及綜合實習等。
★大氣科學類(含大氣科學、應用氣象學2個專業):培養具備數理、計算機及大氣科學基礎理論和技能,能在大氣科學、環境科學及相關領域從事科研、教學、管理的高級專門人才。前兩年不分專業,三年級根據社會需求和本人志願選擇專業。主要課程有:大氣探測學、動力氣象學、衞星氣象學、雷達氣象學、應用氣象學、數值天氣預報、大氣數值模擬、空氣污染氣象學及綜合實習等。畢業生適宜到氣象、環保、民航、國防以及相關教學、科研等部門工作。 [4]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現任領導

  • 名譽院長:醜紀範院士
  • 院長、黨委副書記:田文壽
  • 副院長:楊毅、黃忠偉、葛覲銘、馮霞
  • 黨委書記:田旭龍 [5] 
  • 黨委副書記:黃瑜 [2]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著名校友

  • 葛墨林 中科院院士,物理系畢業
  • 秦大河 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原中國氣象局局長,中國徒步跨越南極第一人
  • 劉人懷 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員會管理科學部主任,原暨南大學校長
  • 詹文龍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現物系畢業
  • 吳雲東 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理論與計算化學研究所所長
  • 姚檀棟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長,地理系畢業
  • 王隴德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北京大學公共衞生學院院長等職
  • 鄭曉靜 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原蘭州大學副校長,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
  • 塗永強 中科院院士,蘭州大學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化學系畢業
  • 周其林 中科院院士,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化學系畢業
  • 舒紅兵 中科院院士,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生物系畢業
  • 周緒紅 中國工程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
  • 陸浩 原甘肅省委書記,化學系畢業,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張學忠 原四川省委書記,中文系畢業,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秦大河 中國氣象局原局長
  • 楊利民 原內蒙古黨委副書記,中央紀委駐交通部紀檢組組長,交通部黨組成員
  • 姜建初 最高檢察院副檢察長法律系畢業
  • 貟小蘇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經濟系畢業
  • 郜風濤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副主任、黨組成員中文系畢業
  • 劉立軍 甘肅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歷史系畢業
  • 李淑芬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黨組副書記、常務副主席經濟系畢業
  • 江亦曼 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 化學系畢業
  • 侯雲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系畢業
  • 王隴德 衞生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蘭州醫學院(蘭州大學醫學院)畢業
  • 邵克文 甘肅省政協副主席、發展改革委員會主任歷史系畢業
  • 劉鴻庥 貴州省政協副主席,原貴州省副省長中文系畢業
  • 蘇志希 甘肅省人大原副主任物理系畢業
  • 王鋭 甘肅天水市長曆史系畢業
  • 孫兆林 遼寧省葫蘆島市委書記化學系畢業
  • 肖慶平 甘肅白銀市委書記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
  • 餘斌 原四川省眉山市委書記蘭州大學、金屬物理專業畢業
  • 吳巖峻 中共三亞市委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
  • 水均益 全國十大傑出青年
  • 封新城 新週刊主編中文系畢業
  • 胡亞權 《讀者》雜誌社前主編地質地理系畢業
  • 秦暉 清華大學教師著名知識分子 歷史系畢業
  • 黨國英 著名農村問題專家,著名知識分子經濟系畢業
  • 李曉西 著名經濟學家經濟系畢業,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
  • 楊繼鋼 化學系畢業,中國石油大慶石化公司總經理
  • 祝晏君 歷史系畢業中國航空器材進出口集團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
  • 張知彬 生物系畢業,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局長
  • 蘇榮輝 化學系畢業,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副局長
  • 紀宗安 暨南大學副校長曆史系畢
  • 劉向兵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生物系
  • 王志剛 中國著名策劃人經濟系畢業
  • 沈偉國 華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化學系畢業
  • 李廉 合肥工業大學黨委書記,數學系畢業
  • 甘暉 陝西師範大學黨委書記,中文系畢業
  • 王水汀 南京財經大學副校長,數學系畢業
  • 許志永 著名知識分子,推動收容制度終結者之一,法律系畢業
  • 沈愉 北京工商大學校長數學系畢業
  • 董文傑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地理系畢業
  • 張人禾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長地理系畢業
  • 任建新 中國化工集團總經理,經濟系畢業
  • 侯雲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系畢業
  • 烏力吉 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化學系畢業
  • 屠國華 原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物理系畢業
  • 謝玉傑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院長曆史系畢業
  • 薛勇彪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所長生物系畢業
  • 姜標 化學系畢業,中科院上海有機所所長
  • 周定文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地理系畢業
  • 黃慶 西南交通大學副校長物理系畢業
  • 林西平 原江蘇工業學院院長化學系畢業
  • 郭振璽 中央電視台廣告經濟中心主任兼經濟頻道總監管理系畢業
  • 王同業 央視新聞評論部焦點訪談三個製片人之一管理系畢業
  • 效存德 參加“中國首次遠征北極點科學考察”的蘭大學子
  • 馬巍 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副所長
  • 孟自芳 中科院蘭州地質研究所所長
  • 馬海州 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所長
  • 鄧友全 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所綠色化學中心主任
  • 周述實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院長
  • 孫祁祥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 石毓智 中文系畢業,新加坡國立大學
  • 翟亞軍 深圳市質量協會秘書長
  • 顧頡剛 著名學者
  • 徐躬耦 核物理學家
  • 趙儷生 史學家
  • 楊伯峻 著名語言學家
  • 史念海 著名歷史學家
  • 馮繩武 地理學家
  • 鄭國錩 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
  • 醜紀範 大氣科學家、中科院院士
  • 李吉均 自然地理與地貌學家、中科院院士
  • 鄺宇平 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
  • 呂忠恕 植物學家
  • 王德基 地理學家
  • 王景尊 水文地質學家
  • 劉有成 有機化學家、中科院院士
  • 朱子清 有機化學家
  • 黃文魁 有機化學家
  • 陳耀祖 分析化學家,中科院院士
  • 段一士 理論物理學家
  • 葉開沅 力學家
  • 錢伯初 量子力學專家
  • 黃伯榮 當代語言學家
  • 陳慶益 中國著名的數學家
  • 陳文源 中國著名的數學家
  • 郭聿琦 中國著名的半羣專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