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

鎖定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前身為1932年12月成立的甘肅學院醫學專修科的醫學基礎各教研室;1978年在各教研室的基礎上建立了醫學基礎部;1992年改稱基礎醫學部(簡稱基礎部);2004年11月18日,隨蘭州醫學院併入蘭州大學;2005年3月9日成立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2008年1月7日,根據蘭州大學醫學管理體制的要求,藥學院藥理學研究所和臨牀醫學院手術學實驗室併入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2021年手術學教研室併入到臨牀醫學院。 [1] 
中文名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
外文名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Lanzhou University
創辦時間
1978年
博士點
基礎醫學
博士後
基礎醫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院    訓
大醫精誠,恆德立人
職工數
166人
學生數
831人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簡介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創建於1978年。初建時稱醫學基礎部,1992年改稱基礎醫學部,2001年6月成立基礎醫學院。原基礎醫學部有11個醫學基礎課教研室(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與免疫學、病理解剖學、病理生理學、生物學與遺傳學、寄生蟲學、中醫學、藥理學),5個公共課教研室(數學、物理、化學、體育和外語教研室);1992年學校決定將藥理教研室劃歸到藥學系,原屬科研處的包蟲病研究室歸到基礎部。基礎部承擔全校本、專科各專業學生前期醫學基礎課和公共基礎課的教學任務;同時培養基礎醫學研究生和進修生,並從事基礎醫學科學研究,是一個多學科綜合的基礎教學和科研部門。
我院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的方針,把師資隊伍的培養和建設作為職業道德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鼓勵中青年教師繼續深造和進修學習,使中青年教師中碩士、博士學歷的比例比以前大為提高,加快了人才培養,穩定了師資隊伍。
1997年1月和2000年7月分別組建了醫學形態學實驗室和人體解剖學實驗室,並被省教育廳評估為省級合格實驗室。醫學形態學實驗室承擔生物與遺傳學、組織胚胎學、病理解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和寄生蟲學等課程的實驗教學。人體解剖學實驗室承擔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斷層解剖學、口腔頜面局部解剖學、解剖生理學等實驗教學。
2001年6月原蘭醫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把原基礎醫學部與原臨牀醫學系合併成立基礎醫學院,把原外文教研室和體育教研室與基礎部分離,分別成立原蘭州醫學院外文教學部和體育教學部;把原數學、物理、化學教研室與基礎部分離,成立蘭州醫學院公共課教學部(2002年改稱醫學工程系)。2002年組建了醫學機能學實驗室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並於2002年12月被省教育廳評估為省級合格實驗室。醫學機能學實驗室承擔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醫學心理學、中醫學五門課程的實驗教學。
2004年11月18日,隨原蘭州醫學院併入蘭州大學.把原蘭州醫學院護理系、原蘭州醫學院影像學專業併入基礎醫學院,原基礎醫學院臨牀醫學專業劃歸新成立的臨牀醫學院,2005年3年9日成立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所有本科生的前兩年半均在基礎醫學院,而後兩年半則轉入臨牀醫學院。
現有普通本專科學生831人,其中黨員36人,入黨積極分子400餘人。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辦學條件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教職工174人,其中教學科研人員139人,實驗技術人員23人,工勤人員3人,黨政管理人員9人;教學科研人員中教授29人,青年研究員5人,副教授45人,講師50人,萃英博士後6人,博士後4人。學院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含跨世紀)4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5人,甘肅省領軍人才6人,甘肅省“飛天學者”4人,甘肅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4人,“萃英講席教授”7人,甘肅省“333”、“555”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員9人。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學科建設

學院現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基礎醫學);省級重點一級學科2個(基礎醫學、中西醫結合);博士後流動站1個(基礎醫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學術研究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科研平台

學院有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多肽藥物”創新團隊);甘肅省重點實驗室2個(甘肅省新藥臨牀前研究重點實驗室、甘肅省循證醫學與臨牀轉化重點實驗室);中國醫學科學院創新單元2個(多肽研究創新單元、循證評價與指南研究創新單元);甘肅省科技創新服務平台3個(甘肅省特殊人羣遺傳資源庫、甘肅省實驗動物質量檢測與生物安全數字化仿真培訓平台、西北及青藏高原羣體和臨牀遺傳資源共享平台);甘肅省工程實驗室1個(甘肅省智慧醫療工程實驗室);甘肅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中醫藥標準轉化與培訓甘肅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WHO指南實施與知識轉化合作中心);甘肅省行業技術中心2個(甘肅省醫學指南行業技術中心、甘肅省基因組醫學行業技術中心)。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科研成果

在科研方面,學院主要從事醫藥學領域的基礎及應用基礎研究。學院近年來主持國家重大科技專項1項;主持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子項目2項;主持863項目1項,973子項目2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項。近5年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4項,青年基金項目18項;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項,其中重點項目2項,甘肅省創新羣體2項,重點研發計劃3項;以第一作者第一單位發表高水平論文共計423篇,自然指數(Nature Index)來源期刊收錄論文22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9件,其中軟件著作權5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參與)。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下屬機構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

1946年秋,國立蘭州大學醫學院在西北醫學院蘭州分院的基礎上成立,但未建立解剖學教研室。解剖課由中央醫院眼耳鼻喉科主任李武功副教授等兼任。當時有助教1人,技術員2人。教學設備簡陋,僅有少量屍體標本。1949年8月蘭州市解放,同年9月,蘭州大學醫學院首屆畢業生曾俊三留校任解剖學教師。至1953年,蘭州大學醫學院解剖學科分為兩個教學組:大體解剖學組由曾俊三同志負責;組織胚胎學組由張愛誠同志負責,並領導全學科工作。兩個組共有副教授1人,助教4人,技術員2人,工人2人。教學設備和標本有所增加。
1954年9月,原蘭州醫學院獨立建院,並設人體解剖學教研室,在曾俊三主任領導下,開始編寫解剖學教材,進行實驗室建設。
1956—1962年,宮敬忠,黃志霖,陳浩德等同志先後調來解剖教研室工作,又有本院畢業生留校任解剖學教學工作,教師隊伍逐漸擴大。在此期間,解剖教研室共有教師11人。宮敬忠任教研室主任,曾俊三、陳浩德任副主任。教研室開設了3個實驗室,教學設備和屍體標本都有明顯改善。曾經受衞生廳委託,解剖教研室舉辦過3期中級解剖師資班,學制一年,為省內各衞校培訓師資隊伍。1961年宮敬忠招收了我省第一個解剖專業研究生(劉恩芝,西北師大體育系退休),並創建了神經解剖學研究室,為教研室開展科研和培養研究生創造了良好條件。
1966—1976年,文革期間,解剖教研室與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教研室合併,組建教學分隊,進行開門辦學。
1977—1985年,1977年高考統一招生的77級開始,在系統解剖學的基礎上,又增設局部解剖學,廣大教師的教學熱情很高,不斷探索教學改革,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1979年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成為學院最早具備醫學碩士學位授予點的碩士點之一。1980年後,教研室將局部解剖學由教師示教標本,改為學生自己解剖操作屍體,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1982年後,學校實行多層次辦學,招生規模擴大,解剖學教研室承擔有臨牀醫學,藥學,預防醫學,口腔醫學的本科生和專科生解剖課。據1985年統計,教研室開設有5個實驗室,每年承擔約1081人次的授課任務,課時數達到3200學時以上。在此期間,教研室共有教師17人,技術員6人,工人1人,宮敬忠任教研室主任,宋景民、馮慎遠任教研室副主任。
改革開放20年來,解剖教研室的教職員工在教學設備較簡陋,教學條件較差,教學與科研經費緊張的條件下,勤奮工作,盡職盡責,不斷探索教學改革,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完成了繁重的教學任務。同時也克服了許多困難,積極開展科研工作,並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尤其在九十年代後解剖學教研室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實驗室建設更趨完善,同時加大了科研工作力度,加強了師資隊伍建設。據1997年統計,該年度共完成了14種層次專業44個班次3722學時的解剖學教學任務,學生人數達到1144人次。
2004年11月18日蘭州醫學院併入蘭州大學,成立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人體解剖學教研室是學院最大的所,共有教師及教輔人員18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講師4人,助教5人,中級教輔人員3人,初級教輔人員2人;10人具有碩士學位,2人具有博士學位。有中共黨員13人。宋焱峯教授任教研室主任。教研室擁有10個多媒體教學實驗室,承擔着全校各系各專業的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的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斷層解剖學、神經科學、人體解剖生理學、人體解剖組織學、口腔解剖生理學和醫學科學研究與論文等課程的教學工作。04年統計85個班,9678學時。學生人數達2300人次。同時,承接全省遺體捐獻者的接待任務和屍體收集工作。每年收集25具左右屍體。
解剖學教研室共有5個科研方向:1.睡眠-覺醒週期變化的中樞調控。2.睡眠在學習、記憶中作用。3.神經毒-肉毒毒素臨牀應用的機理。4.腦疾病與神經營養。5.心腦血管疾病
人體解剖學教研室從建院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先後共有50多位教師在本教研室工作。五十多年來教研室共培養碩士研究生50多名,各類本、專科學生數萬名,學員遍佈世界各地,為祖國醫藥衞生人才的培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

免疫學研究所歷史已逾半個世紀,屬校內成立最早的基層教學與科研組織之一。1946年,由蘭州大學醫學系“細菌科”籌備成立微生物學教研室,當時教師只有沈彤笙教授、王文義教授、梁大偉助教三位教師,採用油印的由王文義教授主編的微生物學教材,這是我國西北地區醫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學的開始。1950年增加車鴻德、邵明德二位技術人員,1951年趙紫綃老師來校任教,1953年劉文老師、王良明老師來校任教,1954年,蘭州大學的醫學系獨立建院為蘭州醫學院,教研室命名為“蘭州醫學院微生物學教研室”。
1954年以前,每年級的學生為25-40人,由於學生人數少,教研室的職工人數少,完成的教學工作量也少。1970年以後,教研室的教學編制一直保持在10人左右,教學的工作量和教學水平逐年不斷地有增加和提高。2003學年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三個層次的教學工作量約120個教學班,理論和實驗年教學學時達4000學時。
1981年1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病原生物學碩士點,並招收醫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方向碩士研究生,承擔醫學微生物學、醫學免疫學本專科、研究生細胞與分子免疫學的教學,於2000年更名免疫學與微生物學教研室,2004年隨着蘭州醫學院併入蘭州大學,教研室改製為免疫學研究所,將醫學微生物學課程從教研室分出,併入寄生蟲教研室成立了病原生物學研究所,主要承擔本專科、研究生的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醫學免疫學、臨牀免疫學與免疫學檢驗、細胞與分子免疫學的教學工作,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默默耕耘,幾度春秋,在教學和科研上不斷地走向成熟和發展,2003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免疫學碩士點,並開始招收醫學免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過程,在教學和科研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發展。現有4個教學實驗室,另外有預備室、技術室、動物室及研究生科研實驗室各1個。一次可接受4個教學實驗班的教學任務。研究所有普通顯微鏡、冰箱、離心機、恆温箱、超淨台等教學儀器和TC1825雙層CO2孵箱、EF-4冷凍菌種乾燥機、熒光顯微鏡、-20℃冰箱、酶聯儀等專用儀器,科研實驗室配備有相應的設備,具有細胞、分子水平的教學和科研條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