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蘧姓

鎖定
蘧姓,中國罕見姓氏,據《鄭樵通志》記載:“蘧氏,衞大夫蘧瑗字伯玉之後,漢有大行令蘧正,望出黎陽。
中文名
蘧姓
外文名
Qu surname
得姓始祖
蘧伯玉
主要郡望
黎陽郡

目錄

  1. 1 歷史發展
  2. 來源
  3. 遷徙傳播
  1. 2 姓氏名望

蘧姓歷史發展

蘧姓來源

來源於姬姓。出自中國春秋時期衞國上大夫蘧伯玉,與蘧姓同源。“璩”字是“蘧”字去草頭,去走之底,加玉字旁而得姓。“琚”實為“璩”的誤寫,它是民間在上個世紀50年代後受簡化字的誤導產生的,但文字主管部門疏於監管,以致以錯傳錯,最終波及全國大陸,到更換二代身份證時氾濫成災,今天全國身份證上的“琚”姓,全部都是璩的錯寫。 [1] 

蘧姓遷徙傳播

1 固守原籍
在原衞國內的一隻以長垣故里為中心,以原汲郡為中心的蘧姓始終沒有離開原籍。在長垣伯玉故里居住的蘧伯玉後裔,直到民國期間,還有一位老人,後貧困去世,蘧氏遂絕。在長垣方里鄉文莊村長垣丁欒尚寨尚有蘧氏後裔,至於什麼時候遷出 ,屬於何系,無譜可考。現居淇縣(原汲郡)西崗鄉小車村等地的蘧氏厚意同樣沒有離開故土,仍生活在古代蘧姓郡望汲郡 黎陽 ,即現在的浚縣 淇縣等地。
2 反遷故里。
原衞輝一帶的一部分蘧姓,為避亂,於元朝遷往山西,後又遷往河南安陽一帶。河南省安陽縣崔家橋琚(璩)莊村,全村大部分村民本姓蘧(從該村遷至安陽白壁鎮東柴村的一支至今仍姓蘧)不知何時想當然地該成了璩姓,政府又將村名璩莊改為琚莊村。該姓於清代同治八年三月四日立的蘧氏碑上寫道:"世局衞輝,自元末避亂逃至洪同縣寄寓數載,迄大明初被遷安邑東北龍化村居住。"第二次成了河南人。
3 遠播他鄉。
安徽桐城樺林崗蘧氏族譜載:蘧伯玉第七代孫蘧樂改蘧為璩,分散江南各地,並向東南發展,形成了浙 皖的蘧姓望族。且代有人才,如唐朝的璩抱撲顯明當時,與蘧瑗的璩瑗功高勳重,被封西傳侯。宋時嶽州的璩重 璩秉兄弟二人聯名登第等。籍出安化的璩安官至御史。安徽桐城的璩姓更的代不凡人,人才之盛,衣冠文物之美,當地巨族沒有超過璩姓者,璩氏為桐城文化作出了貢獻。
4避禍改姓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蘧姓在歷史上曾有過兩次避禍而改姓。第一次是在蘧伯玉的第七代世孫,即改蘧為璩。第二次該姓是在蘧伯玉第27世孫,側改蘧為 璩 渠 瞿姓。兩次改姓,且都有一部分人仍保留了蘧姓。這兩次該姓的情況是:
第一次改姓。據安徽桐城樺林崗蘧氏家譜(四卷本,第五次修訂),在原譜序中明確記載:“璩之為姓也,三代以前未見經傳。相傳伯玉七氏孫諱樂者,因避難,易蘧為璩。歷漢 晉 五代未有傳人。”
第二次改姓。據河南博愛 孟州 濟源同宗的璩氏族譜記載,蘧氏的一支在天寶年間,也是蘧伯玉第27代孫蘧玉章時,其子璩秉遭誣陷被參。為了避免全族株連,將全家男女老少改為 璩 渠 瞿三姓,分散隱於全國。這是蘧姓的又一次避難改姓大遷徒。今在河南濟源 孟州 博愛 欒川等地居住的璩姓萬餘人,就是其始祖從江西豫章郡由蘧改璩逃避到山西黎城(黎陽),並形成望族。後於明洪武18年(1385)大移民時,有其一支的兄弟三人一齊來到河南濟源等地,發展至今日璩氏萬眾家族。
5隨意改姓。
2000多年來,漢字因難寫難認,進行過多次簡化,但作為蘧氏使用的蘧 璩卻從未簡化過,至今為生僻字,不易認讀。許多人為生活 工作方便就自行 隨意簡化改姓。如安陽縣崔家橋鄉琚莊(璩莊)的蘧改為璩 琚姓。山東章丘縣木廠澗村蘧姓,遷到東北居住的那一部分改蘧為曲姓,只是為了好寫好認。 [2] 

蘧姓姓氏名望

蘧姓

蘧瑗:衞獻公使子鮮為復,子鮮以公命,與寧喜言曰:“苟反政,由寧氏祭,則寡人寧喜告蘧伯玉。”伯玉曰:“瑗不得聞君之出,敢聞其入,遂行。”從近關出。(《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蘧姓

蘧正:漢有大行令蘧正。(《鄭樵通志》)
蘧護:漢人。(《萬姓統譜》)

蘧姓

蘧法生:江夏王典籤。(《萬姓統譜》)

蘧姓

蘧廷臣:貴溪人,隆慶中永安知縣。(《萬姓統譜》)
蘧克讓:萬曆間廣東增城縣丞。(《萬姓統譜》)
蘧文洙:太學生,任主簿。(《古田縣誌》)
蘧鎔:字德煉,太學生。(《古田縣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