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藥)

鎖定
蘋,拼音為Ping,中藥材名。本品為蘋科植物的全草。春、夏、秋均可採收。
中文名
別    名
賓草(《山海經》)
漢語名稱
Ping

藥品來源

本品為蘋科植物的全草。

性味歸經

甘,寒。
①《綱目》:甘,寒滑,無毒。
②《食物本草彙纂》:味辛酸,寒,無毒。
③《醫林纂要》:甘鹹,寒滑。

功能主治

清熱,利水,解毒,止血。治風熱目赤,腎炎,肝炎,瘧疾,消渴,吐血,衄血,熱淋,尿血,癰瘡,瘰癧。
①《本草拾遺》:搗絞取汁飲,主蛇咬毒入腹,亦可敷熱瘡。
②《醫林纂要》:除煩,解熱,消痰,行水。
③《分類草藥性》:治婦女紅崩白帶,月經不調,退火消腫。
④《天寶本草》:清心解熱,去火毒。治螬疳,敷瘡,撥雲散霧。
⑤《陸川本草》:涼血,止血。治吐血,衄血,血熱。
⑥《南寧市藥物志》:治熱淋。
⑦《四川中藥志》:治火眼紅腫,牙齦疼痛,熱淋尿血,除瘰癧、痔瘡和癰腫。
⑧《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退癀定痛,行氣逐瘀。治水腫腳氣,熱癤瘡毒,跌打扭傷,蟲螫咬傷及癰疔腫。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匍匐泥中,細長而柔軟,不實葉具長柄,長7~20釐米,葉柄頂端有小葉4片,十字形,對生,薄紙質;小葉倒三角形,長與寬1~3釐米,先端渾圓,全緣,葉脈叉狀,下面淡褐色,有腺狀鱗片。孢子果斜卵形或圓形,長2~4毫米,被毛,於葉柄基部側出,通常2、3個叢集,柄長1釐米以下,基部多少毗連;果內有孢子囊羣約15個,每個孢子囊羣具有少數大孢子囊,其周圍有數個小孢子囊。孢子期:夏秋。

分佈區域

温帶及亞熱帶均有分佈。

生長環境

生於靜止淺水裏。常見於水池或稻田中。

藥材性狀

1.根莖細長,多分枝。葉柄纖細,長3-18cm,光滑,棕綠色;小葉4片,捲縮,展開後呈田字形,小葉片倒三角形,長約1.6cm,寬約1.7cm,上面綠色,下面黃綠色,氣微,味淡。
2.顯微鑑別(1)葉片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各1列,類面形或不規則形。柵欄細胞1列,排列不緊密;海綿組織為多列薄壁細胞,排列疏鬆,形成大型氣室。外韌型維管束較小,平行排列。(2)根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排列整齊。皮層外側有大型氣室散在。木質部排列成環,由管胞組成,其內外均有韌皮部和內皮層,外側內皮層凱氏點明顯。皮層及髓部均由薄壁細胞組成。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鮮者1~2兩(大劑量3~5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藥理作用

煎劑、酊劑對白喉桿菌有較強的抗菌能力,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及埃柯病毒亦有抑制作用。

相關配伍

①治風火赤眼,腎炎、水氣腳腫、肝炎:田字草三錢至一兩。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②治瘧疾:鮮田字草三至五兩。發作前三小時水煎服;或用鮮全草揉細,發作前數小時塞鼻。(《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消渴:蘋(暴幹),栝樓等分。以人乳為丸。(《本草拾遺》)
④治吐血:鮮田字草二兩,鴨肝一隻。共搗爛,開水燙熱頓服。(《陸川本草》)
⑤治熱瘡,腫毒:鮮蘋葉一握。洗淨並搗勻,敷患處,日換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婦女陰道紅腫:四葉草五兩。煎水兑白糖服。(《重慶草藥》)
⑦治疔瘡:鮮田字草搗爛外敷,每日換一次。(《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⑧治毒蛇咬傷:一鮮田字草全草適量,加雄黃末三錢,搗敷傷口周圍。二田字草(鮮全草)二至三兩,搗絞汁。冷開水送服,渣敷傷處。(《福建中草藥》)
⑨治外傷腰痛:先將鮮蘋全草六錢至一兩,和醋同炒,然後酌加水煎,温服。(《福建民間草藥》)

化學成份

全草含長鏈脂肪族化合物及含量較高的蛋白質成分,還含22(29)-何帕烯[22(29)-hopene],17(21)-何帕烯[17(21)-hopene],9(11)-羊齒烯[9(11)-fernene],香豆精(coumarin),對香豆酸(p-coumaricacid),香草酸(vanillicacid),3,5-二羥基苯甲(3,5-resor-cylicacid),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ac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