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鬱文

鎖定
蘇鬱文(1888~1943) 幼名維禎,號眇公,字監亭。福建海澄港尾鎮(今福建龍海港尾鎮)人。早年在全閩師範學堂求學時,宣傳民主革命,開展反清活動。
中文名
蘇鬱文
國    籍
中國
民    族
職    業
革命人士 教師
出生地
中國
蘇鬱文早年在全閩師範學堂求學時,宣傳民主革命,開展反清活動。事發避難日本,在東京結識孫中山,加入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後,經香港、汕頭赴福州,參與光復漳州,任臨時議長。後到福州,出任《羣報》主筆。
1914年後回廈門,先後出任《閩南報》、《廈聲報》、《江聲報》等報編輯、總編輯和評論記者。期間,因抨擊袁世凱復闢帝制而被捕入獄,慘遭酷刑致一目失明,故自號眇公。
1921年,任《集美週刊》編輯兼中學國文教師。
1922年任《廈聲報》編輯,後到上海主持《昌言報》。
1933年回廈門任廈門中學、大同中學教員。一生詩文甚多,但大多散失。抗戰勝利後,其友李禧蒐集得詩170餘首,編輯整理為《眇公遺詩》,在新加坡出版。 [1] 
1939年蘇鬱文擔任抗戰內遷的“國立六中二分校”首任校長 [2]  ,校址在德陽縣城關外北文昌宮,即今德陽中學初中部所在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