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非派

鎖定
蘇非派引(a1-Sufiyyah),伊斯蘭教神秘主義派別。是對伊斯蘭教信仰賦予隱秘奧義、奉行苦行禁慾功修方式的諸多兄弟會組織的統稱。
中文名
蘇非派
外文名
a1-Sufiyyah
含    義
伊斯蘭教神秘主義派別
經    典
《伊姆-埃- 科希諾姆》
舊    譯
索弗依

蘇非派簡介

蘇非派亦稱蘇非主義。舊譯“索弗依”。“蘇非”(Sufi)一詞系阿拉伯語音譯,其詞源有多種説法。
一説源自阿拉伯語“賽法”(Safa),意為“心靈潔靜和行為純正”。
一説源自阿拉伯語“賽夫”(Saff),意為“在真主面前居於高品位和前列”,一説其品質類似先知穆罕默德時代稱為“蘇法” (Suffah)部落的人,苦行禁慾,虔誠禮拜,與世隔絕。

蘇非派經典

經典:《古蘭經》《伊姆-埃- 科希諾姆》《蘇非學説概論》《蘇非派經注》《脱離迷誤》《哈菲茲詩集》,魯米的《在春天走進果園》《瑪斯納維》《夏姆-埃-塔卜里茲》等。

蘇非派形成

七世紀末至八世紀初,苦行主義和禁慾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併成為對伍麥耶王朝奢侈之風的消極抗議,但無系統的思想體系。八世紀中葉以後,在新柏拉圖主義等外來思想的影響下,發展成為神秘主義派別。對信仰作神秘主義的解釋,把苦行、禁慾作為一種修行方法,力求通過神秘的“愛”和沉思冥想,使自己融於安拉,從而達到“無我”的境界。
十一世紀,安薩里將神秘主義納入伊斯蘭教正統教義,使其影響逐漸增強。
十三世紀,伊本.阿拉比又進一步發展了蘇非派的神秘主義,使其成為系統的“泛神論”思想。早期的蘇非派幾乎完全建立在個人活動基礎之上,十二世紀以後,逐漸形成了許多以奠基人名字命名、具有常設性、組織嚴密的教團組織。其中卡迪裏、裏法伊毛拉維、契斯提、沙茲裏等教團影響較大,他們的活動遍及整個伊斯蘭世界。蘇非派不是一個統一的宗教團體,故沒有統一的教義和儀式。但各教團仍有許多共同之處和道乘途經進入“無我”境界,從而達到與安拉“融合”的目的。

蘇非派修行

蘇非派的修行方式分為肉體的和精神的兩種。肉體的修行指節食、苦行、禁慾等。精神的修煉一般分為3個階段:教乘、道乘和真乘,即在履行法定功課的基礎上,通過長期的內心沉思冥想,淨化靈魂,達到“無我”精神狀態,與真主合一。
具體修行階段:1.懺悔;2.禁慾;3.捨棄;4.清貧;5.忍耐;6.信神;7.知足8.平靜;9.冥思;10.確信。
該派常唸誦“迪克爾”,內容包括“清真言”、“作證詞”、《古蘭經》文及讚頌安拉、先知的詩文等,旨有“打開心靈之門,獲得真主的光明”。唸誦“迪克爾”形式可分高念、低念和默唸。有的教團將音樂、舞蹈、詩歌引入念“迪克爾”儀式,並伴以各種動作,以增強唸誦者的宗教感情。據傳,該派最早使用贊珠(即蘇卜哈)。蘇非神秘主義者強調對真主聖名的虔誠禱告和反覆吟誦,達到全心全意集中注意於真主。

蘇非派教團

12至13世紀伊斯蘭世界普遍建立了蘇非教團,重要的和著名的教團 有卡迪裏教團、蘇哈拉瓦迪教團、裏法伊教團、沙茲裏教團、巴達維教 團、毛拉維教團、庫布拉維教團等。蘇非教團的形成使蘇非派又發展到 一個新階段。

蘇非派再定向

蘇非派印納雅·堪

蘇非教傳到西方的第一人--印納雅·堪 蘇非教傳到西方的第一人--印納雅·堪
美赫巴巴説蘇非教可溯源於瑣羅亞斯德。但把蘇非教傳到西方的第一人,卻是印納雅·堪(Inayat Khan)。印納雅·堪是齊希提蘇非教團(Chishti Sufi Order)的領袖,又是聞名印度的維那琴師。他於1910年去美國巡迴演出,利用音樂的形式傳遞蘇非智慧。
1911年,在一次演出中,印納雅·堪遇美國婦女愛達·馬丁(Ada Martin)(二人此前已有內在的聯繫),並接納她為第一個西方弟子,給她改名為“拉比·馬丁”(Rabia Martin)。在印納雅·堪的指導下,拉比·馬丁開始了一系列的靜心和靈脩項目,包括閲讀蘇非的“核心課程”:魯米的《瑪斯納維》,哈菲茲的Diwan,Saadi的Gulistan。

蘇非派拉比·馬丁

拉比·馬丁 拉比·馬丁
1912年5月,印納雅·堪任命拉比·馬丁為西方的第一個“穆希德”(Murshida)——蘇非導師。1927年,印納雅·堪在印度德里去世,並在去世前指定拉比·馬丁為美國蘇非教團的領袖。
1939年,穆希德拉比·馬丁按照印納雅·堪生前的願望,到東方拜訪了各大伊斯蘭教團體,她深切感受到後者在崇拜方式和接受真理方面的侷限性和機械呆板,認為蘇非教需要新的方向和“被注入活力”。她開始尋找本時代的靈性首腦——Qutub-e-Irshad。1942年,拉比·馬丁認識了美赫巴巴的美國弟子——納芮娜王妃(Norina Matchebelli)。通過閲讀美赫巴巴的著述和直接跟巴巴通信聯繫,穆希德拉比·馬丁直覺感到巴巴就是她所尋找的Qutub-e-Irshad。1945年,她受邀到美國南卡羅萊納州默土海濱的“美赫巴巴靈性中心”跟納芮娜和伊麗莎白(Elizabeth Patterson)共同生活了幾個月,一系列外在的和內在的體驗,使她最終完全證實了最初的直覺:美赫巴巴就是本時代的靈性權威。但她一直沒有告訴自己的弟子,直到自己獲得絕對確信之後。1945年她把自己的尋找結果告訴了弟子,並寫信正式把自己、弟子和一切的資源全部獻給巴巴。

蘇非派重組蘇非教團

1952年美赫巴巴在美國的美赫靈性中心 1952年美赫巴巴在美國的美赫靈性中心
1952年,美赫巴巴在訪問美國期間,重組了蘇非教團,給它命名為“蘇非教再定向”,並親自為蘇非教團制定了憲章。巴巴將蘇非教再定向設計為世界性的靈性學派,它承認神愛是一切靈脩體系的核心。巴巴重新組織了靈性生活模式,以及與古老的蘇非教相關的內在訓練,使它們適應當代美國靈脩者的需要。他把蘇非教再定向的核心原理指定為愛與服務:積極地愛神;積極地服務神的世界裏的其他人。
巴巴還接見了所有的蘇非教徒,對他們説: “仔細聽着:因為這是我第一次親自過問蘇非教。我很重視蘇非教再定向。但要讓它在世界範圍內產生效果,我們必須要誠實。有三樣東西總是阻礙着真理:第一是‘誘惑’——很少很少有人能夠戰勝誘惑;金錢、聲名、權力、情慾和領導欲的誘惑,都極為可怕,非常束縛人,極少人能夠逃脱之。第二:對事情模稜兩可。第三:不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