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紀蘭

鎖定
蘇紀蘭,1935年12月31日生於湖南攸縣,物理海洋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藉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授、研究員。 [1]  [13]  [19] 
蘇紀蘭於1957年畢業於台灣大學;1961年獲得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碩士學位;1967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1971年—1972年任夏威夷地球物理研究所海嘯研究中心研究員;1974年—1980年任教於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海洋工程系;1981年起任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教授、研究員;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4年—1999年任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1999年當選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藉院士。 [3-4]  [13]  [19] 
蘇紀蘭主要從事黑潮對中國近海環流的影響研究。 [1] 
中文名
蘇紀蘭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湖南攸縣
出生日期
1935年12月31日
畢業院校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4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9年當選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藉院士

蘇紀蘭人物經歷

1961年,蘇紀蘭在美國求學時留影 1961年,蘇紀蘭在美國求學時留影
1935年12月31日,蘇紀蘭出生於湖南攸縣。
1957年,畢業於台灣大學。
1961年,獲得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碩士學位。
1967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
1967年—1974年,任教於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工程科學系。
1971年,晉升為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副教授。
1971年—1972年,任夏威夷地球物理研究所海嘯研究中心研究員。
1974年—1980年,任教於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海洋工程系。
1977年,獲得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終身教職。
1979年—1980年,任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訪問副教授。
蘇紀蘭近照 蘇紀蘭近照
1981年起,任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今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教授、研究員。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4年—1999年,任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
1999年,任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名譽所長;同年,當選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藉院士。 [3-4]  [13]  [19] 

蘇紀蘭主要成就

蘇紀蘭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蘇紀蘭在學術會議中發言 蘇紀蘭在學術會議中發言
蘇紀蘭長期致力於中國近海及河口海洋動力學研究。作為中方首席科學家主持中日黑潮合作調查研究,並於20世紀90年代與中國台灣海洋學者對南海多次進行海盆尺度的同步配合調查,系統論證了黑潮在台灣東北湧升入侵東海陸架的季節特徵及其動力機制、黑潮湧升與台灣暖流的內外側分支結構的關聯、琉球海流的結構與變化、南海常年皆有多箇中尺度渦等。 [3] 
  • 學術論著
據2022年10月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官網顯示,蘇紀蘭已發表論文100餘篇 [4]  ,其主要論著有《中國海洋地理》《中國近海水文》《中國近海的環流動力機制研究》等。 [19] 
  •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1991年6月
中國鄰近海域物理和化學海洋學討論會 [3] 
1993年
第二屆海峽兩岸海洋學術交流會議 [3] 
2003年11月
第十二屆太平洋與亞洲邊緣海研討會 [15] 
杭州
2010年11月
中國海洋發展戰略高層論壇 [18] 
2011年12月
中國海洋學會第五屆青年海洋科學家論壇暨首屆國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學基金學術研討會 [26] 
杭州
2012年
國際海洋科學大會 [2] 
2013年9月
中國海洋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 [17] 
2015年5月
全球變化下海洋有害藻華與缺氧研討會 [23] 
杭州
2017年2月
“2017年海洋環流、生態系統、缺氧及生態後果”學術研討會議 [24] 
2019年9月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海洋治理特別政策—海底資源開發研討會 [22] 
2021年5月
“海陸統籌與全球變化”學科發展論壇 [20] 
杭州
  • 承擔項目
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類別
角色
1986年—1992年
中日合作黑潮調查研究 [5] 
國家海洋局項目
總負責人
1986年—1992年
珠江水域污染研究計劃 [5]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科學顧問
1997年—2000年
渤海生態系統動力學與生物資源的持續利用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總負責人
2012年
釣魚島及其鄰近海域歷史、權益和法律問題諮詢研究項目 [25] 
中國科學院學部諮詢評議項目
主持人
2017年—2020年
全球海洋治理與生態文明 [5]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項目
中方主席
2019年—2020年
中國近海生態環境治理的科學與管理問題及政策建議 [5] 
中國科學院項目


中國區域海洋學研究 [27] 
國家908專項
負責人
  • 科研獎勵
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1993年
杭州灣水系界面對懸浮物和污染物質遷移的影響 [19] 
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4年
中日黑潮合作調查研究中方成果 [19] 
國家海洋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6年
中日黑潮綜合研究中方成果 [19]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7年
西北太平洋環流及其對我國近海環流的影響 [19] 
國家海洋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3年
渤海生態系統動力學與生物資源持續利用 [19]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蘇紀蘭人才培養

  • 教學方法
蘇紀蘭近照 蘇紀蘭近照
對於培養學生,蘇紀蘭主要是用提問、討論的方法來啓發學生。他經常和學生説的兩個“不以為恥”。一個是學生的論文、工作等方面比他好,他不以為恥,學生應當勝過老師。另一個就是學生的論文作不出,畢不了業,他也不以為恥,成績不合格就要淘汰。 [3] 
  • 培養成果
蘇紀蘭培養的學生有物理海洋學家陳大可院士等。 [16] 

蘇紀蘭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89年
1991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994年
第三世界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5] 
1999年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5] 
2003年
2009年
新中國成立60週年“十大海洋人物” [14] 

2016年
“終身奉獻海洋”獎章 [31] 
2019年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紀念章 [21] 

蘇紀蘭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81年—1989年
國家海洋局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主任 [13] 
1988年—1992年
國際海洋科學研究委員會(SCOR)執委會委員 [5] 
1989年—1998年
海洋學報》主編 [5] 
1992年—1994年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第六屆常會委員、副主任 [10] 
1993年—1995年
聯合國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副主席 [5] 
1994年
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 [13] 
1994年—1996年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第七屆會委員、副主任 [11] 
1995年—1996年
國家科委海洋高科技專家組組長 [13] 
1996年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13] 
1996年—1998年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第八屆常會委員、副主任 [9] 
1996年—2001年
“863”海洋高技術領域(820)主題專家組組長 [13] 
1997年
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副理事長 [13] 
1997年—2012年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編委、副主編 [5] 
1998年—2011年
《大地測量學雜誌(Journal of Geodesy)》編委 [5] 
1999年—2001年
香港科技大學海岸大氣研究中心科學顧問 [13] 
1999年—2003年
聯合國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主席 [5] 
2000年—2002年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第十屆常員會委員 [8] 
2002年—2004年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第十一屆常務委員會委員 [7] 
2004年—2006年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第十二屆常務委員會委員、副主任 [6] 
2004年—2008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第三屆諮詢評議工作委員會委員 [12] 
2007年—2016年
“97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 [5] 

蘇紀蘭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2002年7月,蘇紀蘭在女兒的婚禮上 2002年7月,蘇紀蘭在女兒的婚禮上
蘇紀蘭的父親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六期,屬於技術兵種,在部隊裏訓練通信兵。蘇紀蘭的母親出身於書香門弟,曾在女子專科學校任教,婚後放棄了教學。從蘇紀蘭一歲多開始,全家就跟着父親在各地奔波,如雲南、貴州、四川等。 [3] 
  • 婚姻家庭
蘇紀蘭的妻子是袁立宜。 [14] 

蘇紀蘭人物評價

蘇紀蘭和周其鳳交流中 蘇紀蘭和周其鳳交流中
“蘇紀蘭有一顆讓華夏子孫敬仰的拳拳愛國之心,他是中國學者的驕傲。”(《杭州日報》評) [29] 
“蘇紀蘭在國際海洋學界的傑出活動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肯定,他是名副其實的‘海洋之子’。”中國海洋大學評) [3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