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祿王墓

鎖定
蘇祿王墓,又稱蘇祿國恭定王墓、蘇祿東王墓, [1] 明朝初年國王陵墓中保存較為完好的一座。坐落在山東省德州市城區北部的北營村 [2]  安葬着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刺和他的王妃及兩位王子,是中國境內僅有的兩座外國君主陵墓之一(另一座是位於南京的浡泥國王墓),也是中國唯一的駐有外國王室後裔守陵村落的異邦王陵。 [3] 
蘇祿王墓南側有御碑、石人、石馬、石羊、石虎、望柱等附屬文物。明清以來,由於戰亂、水患,除王墓、石人、石馬及墓碑外,其他建築蕩然無存。自1965至1986年,國家和山東省政府多次撥款維修加固東王墓及妃子、王子墓,復建祠廟、牌坊,加固御碑樓,歸置石象生,修築圍牆,綠化環境,修設下水道及排水溝。
1956年,蘇祿國東王墓列為首批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成立了德州市文博館負責對蘇祿王墓的保護、管理、研究工作。1988年1月13日,蘇祿王墓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蘇祿王墓
館藏地點
山東省德州市
所屬年代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主要景點
東王墓、御碑亭、北營清真寺等
修建時間
永樂十五年(1417年) [5] 
別    名
蘇祿國恭定王墓
蘇祿東王墓

蘇祿王墓歷史沿革

蘇祿王墓墓地修建

蘇祿王墓 蘇祿王墓
蘇祿國東王墓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墓基坐北朝南,是一個佔地約五畝的高台。高台上的基體為圓形土丘,土丘下部圍以石砌的護牆,墓前有明永樂十五年立的墓碑。
永樂十五年(1417年)八月甲申朔,蘇祿羣島上的三位國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西王和峒王,率領家眷、官員共三百四十多人組成的友好代表團來中國訪問,受到永樂帝的隆重接待,歷時27天。 [6]  三位國王在京訪問結束,永樂十五年(1417年)九月乙丑(13日),到達德州以北的安陵時(今北營),東王巴都葛·叭哈剌突患急症,不幸病逝。明朝廷極為重視此事,命以“王禮”厚葬之,專門派員赴德州,為東王舉行隆重葬禮。 [7]  明朝廷在德州城北十二連城九江營的西南部擇址建陵,擬諡號“恭定”。 [8]  為東王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併為其在德州城北十二連城九江營的西南部擇址建陵,整個陵墓和明代禮制所規定的親王陵墓的規格大致相同。 [1] 
蘇祿東王下葬後,其長子都馬含隨西王、峒王等人回國繼承王位,王妃葛木寧、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魯及侍從十餘人則留在德州守墓。 [9]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己丑,明朝政府派人護送王妃葛木寧回國,由於對東王的眷戀,次年她再次返回德州。 [10]  從此再未離開,與兩位王子長期留居德州,直到去世。蘇祿王墓東南方,有3個比王墓略小的封土堆,便是王妃和二位王子的墳墓。

蘇祿王墓明朝時期

明宣宗宣德年間(1425-1435年),在東王墓西南敕造清真寺一座,於温、安二姓各選掌教一人,負責宗教事務,每逢回教大典,掌教長率領温、安全體誦經祭墓,成為定例。
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20),由北營村蘇祿王的後裔和附近的穆斯林羣眾,共同捐資興建了“北營清真寺”。崇禎元年(1628年)九月,明朝廷頒發“札符”任命温守孝為清真寺的掌教。

蘇祿王墓清朝時期

蘇祿國東王墓原墓碑 蘇祿國東王墓原墓碑
清兵入關後,清政府繼承明朝法統,對蘇祿王的後裔仍然給予特殊照顧。雍正四年(1726年),蘇祿蘇丹母漢末母拉律林委派旅居蘇祿的中國商人龔廷彩為蘇祿訪華使團使,附馬阿石丹為副使,攜帶“國書”和禮品,到中國進行訪問。雍正九年(1731年),蘇祿國王蘇老丹來中國訪問,在途經德州時瞻拜東王墓。 [11] 
根據留居德州的東王八代孫温崇凱、安汝奇提出的“本國遠隔重洋”,要求加入中國籍的請求,清政府禮部同意守墓人等子孫,以温、安二姓入籍德州。 [12]  同時規定:“温、安二姓各立奉祀生一名,照山東省先聖先賢子孫之例……嫡裔承襲。”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發給永久執照。 [13]  從此蘇祿國東王的兩支後裔,温、安兩姓就以華籍蘇祿人的身份在德州安家落户,與當地回、漢民族和睦相處,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雖然人數不多,但也生齒日繁,聚村而居。
道光三年(1823年),大運河決口,使德州城北成為一片汪洋,北支河以南幾個村莊的農户,其中也包括北營村的村民,都到北支河南岸的大堤上避難。大水過後,不少村民到外地落户,而大部蘇祿國東王的後裔們,因祖墳所在不忍遠離,故大水過後,又重新回到北營村,在祖墳兩側重建了家園,仍守護着自己的祖墳。

蘇祿王墓近代以來

蘇祿王墓正門牌坊 蘇祿王墓正門牌坊
鴉片戰爭後,隨着清王朝的內憂外患。清廷長期不對南運河德州段的四女寺減河、哨馬營減河進行維護和疏通,致使南運河連年氾濫、水患無盡,每次水患都殃及蘇祿王墓和附屬清真寺。
民國六年六月(1917年7月),德州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南運河再次決口。大水過後,蘇祿王墓前的大殿、配殿、清真寺及民房等建築,均蕩然無存了。御碑樓倒塌、御碑陷入泥潭,華表、翁仲、石獸等東倒西歪,王墓周圍一片狼藉。 [14]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0月,德州淪陷。日軍在高大的王陵寶頂上修築碉堡,抗戰勝利後旋被拆除。

蘇祿王墓建國以後

蘇祿王墓正門 蘇祿王墓正門
1967年,文化大革命時,蘇祿王墓險遭破壞,因明朝在安葬蘇祿王時,寶頂下方的墓土用三合土異常堅固,王陵地宮未遭破壞。
1980年,國家文物局和省地市有關部門撥款,對已流散破損的翁仲、華表、石獸做了整形復原,14件石雕重新按序排列在神道兩側。
1985年,德州市政府重建了地表建築。祠廟內有陵恩殿、東西配殿和陵恩門,並增添了迴廊,新建一座牌樓,由大書法家啓功和謝稚柳書曰“芳名遠播”“聰慧永傳”。在東王墓前重新複製了“故蘇祿國恭定王墓”石刻墓碑,設置了石供桌、石香爐。
1997年,德州市政府投資完成了王妃、王子墓擴建工程,御碑樓維修工程,修仿古圍牆310米,碑廊300平方米,地下排水工程450米,綠化工程初具規模。 [6] 

蘇祿王墓建築特點

蘇祿王墓佔地80餘畝。蘇祿王墓是一處以王陵、享堂、御碑亭牌坊、神道和清真寺、碑廊為主的陵園式古建築羣。周圍有護陵松柏,神道入口為新制漢白玉石牌樓一座,神道兩側有六方石望柱一對,石像生六對,分別為一對石虎、一對石獅、一對石馬、一對石羊、一對馬倌、一位文臣和一位武官。永樂帝朱棣御筆撰寫的神道碑在神道南端東側。王妃葛木寧及東王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魯之墓在王墓東南側。

蘇祿王墓文物遺存

蘇祿王墓墓道

蘇祿王墓神道兩側,對稱排列着翁仲、石獅、石虎、石馬、石羊和華表等祭祀石像。 [15] 
正門和墓道 正門和墓道

蘇祿王墓御碑亭

蘇祿王墓的東南方向約100米處建有御碑亭一座,碑文系永樂皇帝朱棣在東王巴都葛·叭噠剌殞沒第二年(永樂十六年,1418年)親撰的御文,碑額題有《御製蘇祿國東王碑》箋書兩行。原有御碑亭早已傾圮,而後的御碑樓是民國年間馮玉祥麾下的師長、東王后裔16代孫安樹德捐資修建。 [15] 
御碑亭 御碑亭

蘇祿王墓享堂

享堂是祠廟的主體建築,佔地130多平方米,18根大紅柱氣勢雄偉。古樸典雅的祠廟大門外,一對新雕刻的石獅雄踞左右。1985-1987年,德州行署、德州市政府各撥款25000元(共計50000元),在蘇祿王墓南側重建了祠廟。祠廟內有享殿、東西配殿和大門,並增建迴廊。享殿是祠廟的主體建築,根據史料記載名稱為“祾恩殿”,建築風格為作單檐歇山式樣,而東西配殿為硬山式樣,屋面鋪覆灰筒瓦,角脊裝飾有脊獸,屋頂四面飛翹,由彩繪斗拱承託,二支鴟吻矗立在正脊兩端。 [15] 
享堂 享堂

蘇祿王墓東王墓

蘇祿王墓呈圓形,攢尖頂,高4米,直徑16米,坐北朝南,下部圍以0.8米高的石砌護牆,坐落在南北長37.7米、東西寬30米的石砌高台上。墓前立永樂十五年(1417年)的墓碑,上刻楷書“蘇祿國恭定王墓”7字。 [16] 
碑前設石供桌、條几、香爐,兩側各有一花壇。墓台上植龍柏、側柏、水杉、冬青等800餘株。墓前祠廟有正殿五楹,正中懸東王畫像,東西配殿各三楹,大門三間,周圍配以長廊。大門內立“蘇祿國東王墓簡介”碑。墓道兩側依次排列石翁仲、石獸、石馬、華表;南端立牌坊一座,上題“芳名遠播”4字。
蘇祿王墓 蘇祿王墓

蘇祿王墓王妃、王子墓

在蘇祿王墓東南方,有3個比王墓略小的土堆,便是王妃和王子的墳墓。以前東王的陵墓與王子、王妃墓是在一起的,後來將東王的陵墓遷到一旁。東王下葬後,其長子隨西王、峒王回國繼承王位,王妃葛木寧、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魯及侍從10餘人留在德州守墓。 [26] 
左起分別為三子安都魯墓、王妃葛木寧墓、次子温哈剌墓 左起分別為三子安都魯墓、王妃葛木寧墓、次子温哈剌墓

蘇祿王墓北營清真寺

北營清真寺位於蘇祿國東王墓大殿外的路西。因地處北營村,且是墓地守護者北營村穆斯林的“麥斯吉德”(阿拉伯語,意為叩拜真主的地方)處,按照中國穆斯林的習慣,被稱為“北營清真寺”。 [27] 
北營清真寺 北營清真寺

蘇祿王墓文物保護

蘇祿王墓撥款修復

1979年,國家文物局直接撥專款5000元到蘇祿王墓。這次撥款主要用於重新砌固東王墓及王妃王子墓青石護坡高台,防止封土因雨水沖刷流失。修復後的東王墓有兩層長方形墓基,第一層長77米,寬50米,高1.2米;第二層長37.7米,寬30米,高0.8米,位於中間的東王墓冢,高4.8米,直徑16.4米,墓基與東王墓冢四周皆以青石為護坡,四周栽種了龍柏、側柏和冬青等綠植。 [15] 
1980年6月,菲律賓時任駐中國大使納西索·雷耶斯等赴德州市瞻仰蘇祿王墓,德州行署撥款20000元,德州市政 府撥款10000元,修建開通了青年路直向北營村的公路。同時將北營村設在清真寺禮拜堂內的小工廠遷出,並對禮拜堂進行了簡單的修補。同年山東省文化廳撥款10000元,在蘇祿王墓園區內東王墓台上和王妃王子墓周圍鋪設了排水溝,避免雨水侵蝕,封土鬆動;為了防止御製蘇祿國東王碑受到人為的損壞,為御碑樓安裝了鐵花欞門,以加強對御碑的保護。
1982年,山東省政府撥款50000元,用於拆除蘇祿王墓周邊的77間民房與平整地面,將東王墓與王妃王子墓聯成一個整體,形成現有蘇祿文化博物館的基本佈局。後期,山東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撥款73000元,對東王墓清真寺內的禮拜堂進行了修葺,並在清真寺院內新建了仿古式北房四間和清真寺大門。 [15] 
2014年底御碑樓因返鹼嚴重、牆面開裂,經國家文物局撥專款,山東省文物局批准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落架維修,2015年初維修完畢投入使用。

蘇祿王墓保護機制

1956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把蘇祿王墓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德州市文博館正式成立,負責蘇祿王墓保護與管理,隸屬於德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正科級事業單位,是新中國成立後首個政府專門為蘇祿王墓設立的文物保護機構,開始發揮以黨和政府為主導的文物保護作用。
1988年1月13日,蘇祿王墓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1995年,德州地改市後,為保證蘇祿王墓保護工作正常開展,德州市文博館由德州市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更名為德州市蘇祿王墓管理處,編制10人,設正、副主任各一名。 [17] 
2003年4-6月,首次規範建立健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蘇祿王墓的記錄檔案。經過多方查閲資料、實地勘測形成的《正卷》、《副卷》、《備考卷》均通過了山東省文物局專家組的驗收,並分別報送國家、省文物局和市文物管理辦公室存檔。 [15] 

蘇祿王墓文物價值

蘇祿王墓外交價值

明成祖對蘇祿東王后事、留華守墓人員的生活及蘇祿政權交接的妥善處理,深得蘇祿方的認可、讚賞與感激,為明王朝與蘇祿關係的繼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18] 
永樂十九年(1421年)四月,蘇祿東王的母親遣王叔叭都加蘇哩入華朝貢,對明成祖給予蘇祿東王生前、死後的禮遇表示感激;同時慰問留華守墓的蘇祿人員。明仁宗時,蘇祿再次入華朝貢,答謝明王朝對蘇祿王及其留華後裔的禮遇,明仁宗厚賜蘇祿使節。 [19]  明代中國與蘇祿國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政治聯繫與經濟、文化交流,這成為當時中國對外關係的典範,為以後中菲關係的繼續發展,鋪墊了良好的路基。
清朝時期,中國與蘇祿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更加頻繁。蘇祿王多次遣使入華朝貢,尋訪蘇祿東王守墓後裔, 雙方保持着密切的聯繫。蘇祿使團入華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奉國王母漢末母拉律林之命尋訪明代永樂年間留華守墓的蘇祿王后裔。 [20] 

蘇祿王墓旅遊價值

早在古蘇祿王時期的宗教信仰是伊斯蘭教,隨從東王帶入中國領王,東王逝世後建立了一所伊斯蘭教清真寺至今保存完善。蘇祿王的後裔們與周邊的中國人相處非常融洽,在宗教信仰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經驗的同時,德州本地人對懷有異國風情的伊斯蘭教懷有不同程度的喜愛和認可,接受地域性文化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21] 
中菲文化典型的地域性文化產業將成為博物館市場潛力的新突破口,也是一種發展遺址文化機制的可行性創新。國家和政府有效的提高德州該地遺址的人文生長的環境,提高蘇祿王墓文化的品牌效益和社會認識度,對發展城市經濟和市場經濟提供硬實力。蘇祿王墓博物館也重點劃分了旅遊景點區域和傳統特色旅遊的產品帶動了市場經濟,豐富了市場經濟和旅遊經濟內涵式的發展,加上中菲文化交流空間的拓寬與探索,使博物館文化滿足社會大眾的也理期望。遺化文化推動了博物館事業蓬勃向上發展,更挖掘了市場經濟的潛力和發途。 [21] 

蘇祿王墓文化活動

蘇祿王墓祭拜活動

1980年,菲律賓共和國駐華大使納西索·雷耶斯博士同使館人員專程來德瞻仰王墓,並會見了東王后裔。同年,在此拍攝了王墓紀錄片。
1995年,菲律賓蘇祿東王后裔蘇丹王太子伊示買基蘭蘭到德州拜祭蘇祿東王墓。
1986年,中菲兩國合拍大型傳奇故事片《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將這段歷史搬上了銀幕,王墓逐漸成為中外知名的旅遊觀光點。 [22] 
1999年,菲律賓蘇祿東王后裔蘇丹王再次到德州拜祭蘇祿東王墓,並參加了德州經貿洽談聯誼會。
2007年,菲律賓蘇祿省副省長安娜傻依都利亞、蘇祿蘇丹依百拉吟巴金率領菲律賓蘇祿訪華團一行同德州北營蘇祿東王后裔合影留念。
2013年,菲律賓蘇祿東王后裔梅裹安姆·唐勞·基拉姆公主一行9人赴德州拜祭祖先。
2017年9月13日,“紀念蘇祿東王首次赴華600週年”儀式在山東德州蘇祿王御園舉行。蘇祿東王(長子)後裔扶格達爾-基拉姆(譯音)蘇丹家族一行二十餘人到達中國,先後祭拜了蘇祿東王墓、王妃及王子墓。來自全國各地,因災亂不得不離開德州的東王后裔,亦回到德州祭拜祖先,到者數百餘人。 [23] 

蘇祿王墓紀念文字

明成祖朱棣親自撰寫悼文:“賢德芳名流播後世,與天地相悠久,雖死猶生”。 [24] 
顧炎武《過蘇祿東王墓》:豐碑遙見炳奎題,尚憶先朝寵日殫。世有國人供灑掃,每勤詞客駐輪蹄。九河水壯龍狐出,十二城荒向鶴棲。下馬一為郯子問,中原雲鳥正悽迷。
清朝詩人馮廷槐寫道:“生為朝貴客,死作邵先賢”。 [25] 

蘇祿王墓旅遊信息

門票信息
門票免費
開放信息
週二到週日9:00-16:30(週一閉館,節假日除外)
交通信息
乘德州市1路、4路、19路、23路、27路公共汽車在共青團路、北陵橋下車。或坐出租車即可到達。
參考資料
  • 1.    賈祥雲,戚海峯,喬敏主編.《山東近代園林》.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第507頁
  • 2.    白學義,白韜.《中國伊斯蘭教建築藝術 下》.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6:第67頁
  • 3.    中國一陵墓葬着一外國皇帝的屍骨,其後裔更加入中國,世代守護  .搜狐歷史[引用日期2019-07-02]
  • 4.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02]
  • 5.    韓喜凱主編;于振聲等編寫.《山東風景名勝詞典》.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89:第301頁
  • 6.    蘇祿王御園  .中國德城[引用日期2019-06-14]
  • 7.    《明太宗實錄》:九月乙丑,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剌,歸次德州病卒,訃聞,遣官賜祭,命有司營墳,葬以王禮,上親為文樹碑墓道,留其妃妾及謙從十人守墓,令畢三年還國。仍遣使齎敕諭其長子都麻含曰:“爾父知尊中國,躬率家屬陪臣,經涉海道,萬里來朝,眷其誠悃,已錫王封,優加賜賚,遣人護送還國,舟次德州,以疾歿,朕聞之良用閔悼,已葬祭如禮,爾以嫡長為國人所屬,宜即繼承,以綏藩服。今特命爾為蘇祿國東王,爾尚益懋忠貞,敬承天道,以副眷懷,以承爾父之志。欽哉!”
  • 8.    菲律賓蘇祿王與中國的故事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06-14]
  • 9.    聶猷.《孔子學説新論——兼論中華文化繼往開來 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第409頁
  • 10.    《明太宗實錄》:二十一年秋七月己丑,蘇祿國東王妃叭都葛蘇悝等還國。先是蘇祿國東王率家屬朝貢,既歸卒於德州,命葬焉。留其妃守墳。至是六年,厚賜而遣之。
  • 11.    王守棟.《德州蘇祿王墓研究》: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第81頁
  • 12.    德州段大運河涉及相關歷史文化遺產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06-14]
  • 13.    600年前蘇祿國王的“浮海朝貢”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9-06-14]
  • 14.    王守棟.《德州蘇祿王墓研究》: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第73-74頁
  • 15.    艾激光; 楊佳慧 .蘇祿王墓的保護與修葺[J]:德州學院學報,2017
  • 16.    盧德平主編.《中華文明大辭典》.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第444頁
  • 17.    德州市蘇祿文化博物館編.《蘇祿王墓保護與修葺檔案 第三卷》.2014.
  • 18.    王守棟.《蘇祿王后裔家族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4:第62-63頁
  • 19.    王守棟.《奎章——紀念蘇祿王訪華六百週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第110頁
  • 20.    張立新 .蘇祿王后裔的互訪與中菲文化交流[J]:德州學院學報,2017
  • 21.    徐啓圓.淺析蘇祿王墓博物館建築設計與價值研究[D].濟南:山東建築大學,2016
  • 22.    600年前蘇祿國王的“浮海朝貢”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9-07-03]
  • 23.    蘇祿東王首次赴華600週年紀念活動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07-05]
  • 24.    史説|這個國王是中國的“迷弟”,後代變成了中國人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9-07-05]
  • 25.    德州蘇祿國東王墓 古墓埋客帝豐碑載友誼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9-07-05]
  • 26.    圖文:菲律賓“皇族”隱居山東小村莊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3-06-07]
  • 27.    德州北營清真寺  .德州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6-0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