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甲榮

鎖定
蘇甲榮(1895~1946),字演存,藤縣藤城五袴廂(今大東街)人。歷任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農民部秘書、內政部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委員、國立武漢大學地理系教授。 [1] 
中文名
蘇甲榮
國    籍
中國
籍    貫
藤縣藤城五袴廂(今大東街)
出生日期
1895年
逝世日期
1946年

蘇甲榮人物簡介

蘇甲榮幼時在藤城私塾和三廂學堂讀書,考入梧州中學堂。民國3年(1914年) 考入國立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部英文乙班,4年撰成《中國境界變遷大勢考》,翌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6年畢業。是年秋入文科哲學門,7年7月,與同班同學徐彥之、康白情、朱自清等先後加入由王光祈等發起的少年中國學會,出版《少年中國月刊》為編輯。前四期由蘇甲榮以私人名義發行,五期起歸上海亞東圖書館發行。9年4月王光祈赴德國留學,甲榮任編輯至次年2月。9月6日畢業,在校還創立平地學説。並自制儀器,發表演講予以説明。
在國立北京大學畢業後,留校任秘書和助教。國民革命軍北伐時,任某軍部秘書長,後任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農民部秘書、內政部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委員、國立武漢大學地理系教授。因揭露日本侵略行徑,繪製《各國在華交通侵略圖》、《日本侵略我東北地圖》、《暴日侵略熱河、河北圖》、《日本侵略灤河圖》、《東三省全圖》、《上海戰區地圖》等抗日地圖,有的附以日寇罪惡説明,有的有暗示日軍動向,為日寇所忌,遭日本憲兵注意。33年7月11日在上海辣斐德路穎村11號寓中被捕,遭各種毒刑,因傷致病。35年1月去世。 [1] 

蘇甲榮人物生平

蘇甲榮(字演存,1895年—1946年),廣西藤縣人。蘇甲榮是我國有突出貢獻的地圖專家,他開啓了民國時期中國疆域研究的先河,創辦了我國第一家專業地圖出版社——上海日新輿地學社,帶動中國地圖出版事業走上正規化發展的道路。
蘇甲榮還是中國知識分子中的抗日英雄。在1916年—1929年,蘇甲榮先後撰寫了《中國境界變遷大勢考》專著,繪製了《各國在華交通侵略圖》,用地圖揭露世界列強侵佔中國領土的歷史。抗日戰爭時期,蘇甲榮撰寫了《日本侵略我東北地圖》等一批抗日地圖,真實地記錄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因此,日本侵略者把他列入暗殺和追捕的黑名單。

蘇甲榮參加“五四”運動加入先進組織

蘇甲榮出生在廣西梧州府藤縣縣城五袴廂(今大東街)的大户人家。他年幼時在藤縣縣城的私塾和三廂學堂讀書,從小就立志報效祖國。小學畢業後,蘇甲榮考入當時梧州府最好的學校——梧州中西學堂。到梧州府讀書後,蘇甲榮的視野更加開闊了,他把學習目標定得更高——報考國立北京大學。
1914年秋天,蘇甲榮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國立北京大學預科班,在國立北京大學讀書六年期間,他先後考入英文系、哲學系學習。1920年秋天,蘇甲榮在國立北京大學畢業後,留校任秘書和助教。
蘇甲榮在國立北京大學讀書期間,參加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
1918年6月,李大釗發起建立“少年中國學會”。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少年中國學會”於1919年7月1日在北京成立,蘇甲榮和國立北京大學的部分學生積極入會。
在“少年中國學會”中,蘇甲榮和國立北京大學學生一起組織的各種活動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
為了做好“五四”時期的宣傳工作,“少年中國學會”編印《少年中國》月刊,選舉李大釗、徐彥之、黃日葵、康白情、陳愚生、袁同禮、孟壽椿、蘇甲榮、王光祈為編輯,並互選李大釗為編輯部主任,後來又補選蘇甲榮為評議部副主任。
為了辦好《少年中國》月刊,蘇甲榮與編輯部的同仁付出了很多精力,把《少年中國》月刊辦成 “五四”時期影響力很大的一份刊物。

蘇甲榮開創民國時期中國疆域研究先河

在國立北京大學讀書時,蘇甲榮雖然學的是英語和哲學專業,但他對地理學的興趣也很濃厚,特別是對中國疆域邊境史有很深的研究。
為了讓每個中國人都瞭解中國近代喪失國土的屈辱史,蘇甲榮用了兩年時間撰寫出版了《中國境界變遷大勢考》,開啓了民國時期中國疆域研究的先河。1918年,蘇甲榮又撰寫了《中國地理沿革圖》。上述兩本書裏均印有各個時期的中國地圖,從最早的“禹貢九州圖”、“春秋列國圖”,一直到“民國分道圖”,都詳細劃出了中國各個歷史朝代的疆域範圍,還為證明釣魚島歷來是中國領土的事實提供了歷史依據。當時國內外同行給予蘇甲榮高度評價,有“十萬卷之古史昭於此一卷精圖”的讚語,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還專門為《中國地理沿革圖》題字。
後來,蘇甲榮離開國立北京大學,從事自己熱愛的地理歷史研究,並很快成為民國時期著名的地圖專家。蘇甲榮還在上海創辦了我國第一家專業地圖出版社——日新輿地學社,帶動中國地圖出版業走上正規化發展的道路。
此後,蘇甲榮帶領他的團隊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先後編制和出版了一批專業地圖:《中華民國全圖》、《黃河流域全圖》、《中國地質約測圖》、《太平洋全圖》、《京滬滬杭甬鐵路地域全圖》、《全國交通圖》、《天文圖》、《最新遠東大地圖》。蘇甲榮還專門為全國各省市編制和出版了一批地方專業地圖,如《新測實用北平都市全圖》、《北平市全圖》、《最新上海地圖》、《新南京全圖》、《新體實用京兆直魯豫晉四省道縣詳圖》、《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四省分縣詳圖》、《黃河長江中下游各省分縣精圖》、《長江流域全圖》、《中華七省沿岸圖》、《灤河地區及平津保形勢圖》、《北部高原(蒙古及三特別區)圖》、《熱河河北遼寧三省聯界圖》、《黑龍江流域(東三省)全圖》、《西部高原(新疆西藏)圖》、《福建江南湖北湖南合圖》、《江浙之間地圖》、《華南圖》、《粵江流域圖》等。
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時,出征的隊伍需要徵集懂軍事地圖的專家,因此蘇甲榮出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秘書、第十五路軍秘書長,在北伐戰爭中專門為國民革命軍繪製各種軍事地圖。蘇甲榮後來又出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農民部秘書,後任國民政府參謀部地圖、海圖製作改訂之專門委員,內政部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委員、蒙藏院委員,為編制和出版國家地圖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
為了培養中國的歷史地理人才,蘇甲榮先後出任上海地質學校校長,武漢大學歷史地理教授,為學生編寫《中華教科地圖》、《最新中華地圖掛圖》、《最新世界現勢地圖》、《中華省市地方分圖》、《中國地理沿革圖》,蘇甲榮還著有《史學概要》(與人合編)、《三萬裏海程見聞錄》等專著,這些教科書在當時為學生帶來全新的教學理念。
蘇甲榮根據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一書,繪製了《孫中山先生實業計畫圖》。他在《孫中山先生實業計畫圖》右上角的引言中説,《建國方略》分為心理建設、物質建設和社會建設三部分,其中物質建設部分即“實業計畫”,關於“如築港、整治河道、建築鐵路,均非地圖莫明”,故繪製了《計畫圖》。當人們看到了《孫中山先生實業計畫圖》,即使無暇讀完《建國方略》,也可以參看《計畫圖》,從中領略孫中山先生對於國家物質建設的遠大規劃。

蘇甲榮繪製抗日地圖

日本侵略中國之前,曾派出千餘人到中國進行非法測繪。因此,侵華日軍使用的地圖竟然比中國軍用地圖還要精確,能夠細緻到一棵樹、一間房,甚至有些連當地人都不知道的小路,在日本軍用地圖上也標註得清清楚楚。日本軍國主義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與他們手中有一份詳盡的中國地圖不無關係。
蘇甲榮非常清楚地圖對戰爭的重要性。早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前,蘇甲榮從中國地圖版圖的變化中,就判斷出日本一定會侵略中國,這位充滿愛國熱情的中國地圖專家,及早繪製了一批有關日軍侵華形勢的地圖。蘇甲榮在1931年出版的《日本侵略我東北地圖》上,就以紅色文字詳述了自清朝同治以來日本在中國的暴行。蘇甲榮還在出版的《日本侵略我東北地圖》圖表上方,印上“全國一致奮起雪此奇恥大辱”, 兩側印上“銘心刻骨”、“誓復國仇”的文字,充分利用地圖激發中國人民抗日的決心。
此後,蘇甲榮連續出版了《暴日侵略熱河、河北圖》、《日本侵略灤河圖》、《東三省全圖》、《上海戰區地圖》等,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行徑。
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侵略者突然向閘北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發起了攻擊,十九路軍在軍長蔡廷鍇、總指揮蔣光鼐的率領下,奮起抵抗,第一次“淞滬抗戰”爆發。
日本侵略者在上海犯下的罪行,被蘇甲榮真實地記錄下來。他在《上海戰區地圖》和《滬西滬北概觀》中,用紀實的手法寫下:“……大場廟行均為中日軍激戰處。日軍二三千,在廟行東面金穆宅為我軍圍殲。我軍防線即在金穆宅東面之泗塘俞涇,南端直至閘北延長十餘里。倘非政府不調援軍,瀏河無後顧之憂,則敵人莫能飛渡也。……翔殷路為滬北東西幹路,軍工路為滬北東面幹路,直達吳淞,日軍曾資為運輸要道。……淞滬火車在戰前每日開來回車三十六次,直達吳淞炮台灣,交通稱便。吳淞鎮在藴藻浜北,永安紗廠在鎮西浜北。我軍曾毀橋憑浜拒敵,敵人屢偷渡,又為我軍圍殲焉。我軍退兵後,日人修復浜橋,易名白川橋,殆日軍撤退,乃得取消。吳淞炮台,有大小炮二十五尊,均為日軍炸燬。翁照垣將軍率數千健兒死守炮台,經民眾苦勸,最後退,稱民族英雄焉。吳淞鎮北有同濟大學、中國公學、中大醫學院、水產學校,均毀於敵。吳淞江灣,廟行大場均一片瓦礫,以視閘北,尤有甚焉,日人之殘暴,我人當永勿忘也。”
日本侵略者看到蘇甲榮在《上海戰區地圖》和《滬西滬北概觀》中的圖文記錄後,恨得咬牙切齒,把蘇甲榮列入了追捕的黑名單。
蘇甲榮在1934年3月出版了《中日兩國形勢圖》。果然,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國國防方針》及《用兵綱領》,公然宣稱要實現控制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最後稱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會議通過了《國策基準》,具體地規定了侵略中國的戰略方案,同時,制定了1937年侵華計劃。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不久後,蘇甲榮又一次判斷出日本侵略者下一個目標一定是侵略南京。因此,他把所有精力放在繪製《新南京全圖》上,終於趕在1937年出版了《新南京全圖》。蘇甲榮在《新南京全圖》上突出“新南京”,反映當時南京的實況。
蘇甲榮在地圖上畫出南京城市城區的區域和功能。在《新南京全圖》上,有些地名必須通過放大鏡才能看得清楚。這一番景象告訴我們,當時南京城中商業區相當繁華,但這個好景象很快就被戰爭的硝煙破壞了。蘇甲榮的《新南京全圖》,最能反映日軍損毀前南京的城市原貌,同時也記錄了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犯下的滔天罪行。

蘇甲榮以地圖為武器保衞海疆

1933年4月,法國入侵中國南海九島,全國輿論譁然。這一事件的發生,推動了國民政府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的成立和開展工作,蘇甲榮出任國民政府內政部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的委員。
他根據中國曆代的邊疆史實資料,證實南海135個諸島是中國的領土,還為過去已命名的南海諸島繪製地圖,認定中國南海諸島的所屬權。1935年,國民國政府出版了《中國南海島嶼圖》,不但詳細列出南海的島、礁、灘、沙,還對其中英文地名進行了審定。
南海諸島屬於中國領土鐵證如山。蘇甲榮在1936年出版的《最新中國地圖》中,把中國的疆域歷史變遷畫在地圖上。為了喚起中國人喪失國土的恥辱感,蘇甲榮在《最新中國地圖》地圖中的第二圖,專門繪製了一幅“中華國恥圖”。
蘇甲榮用文字在“中國國恥概説”中寫道:中國以漢、唐時代最盛,元代蒙古人征服亞洲大部分和歐洲一部分,清初國勢也很強盛,我國面積曾達一千七百萬平方公里。清朝中葉時期,尤其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內政腐敗,產業落後,閉關自守,戰爭屢戰屢敗。清政府為了保住皇位,割地求和,賣國求榮,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喪失了大片疆土,這就是國恥,這就是近兩百年的國恥。
1937年9月,蘇甲榮再次編繪《中華省市地方新圖》,這也是自1935年1月,國民政府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對南海島嶼命名和規範中國南海地圖後,《中華省市地方新圖》成為公開發行的中國南海地圖。
在《中華省市地方新圖》第五圖“中國南海各島嶼圖”中,蘇甲榮在南海東沙羣島、西沙羣島、南沙羣島(後調整名稱為中沙羣島)、斯卡巴洛礁(現黃巖島)、團沙羣島(後調整名稱為南沙)上清楚註明為“屬中國”。《中國南海各島嶼華英名對照表》和《中國南海各島嶼圖》的發表公佈,以及蘇甲榮編繪《中華省市地方新圖》,對維護我國南海諸島的主權起了一定作用。

蘇甲榮至死忠於祖國

抗日戰爭時期,蘇甲榮用愛國之心繪製中國地圖,用地圖記錄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侵略行徑。日本人對蘇甲榮恨之入骨,將其列入了日本情報機關的追捕黑名單。抗戰8年間,蘇甲榮一次又一次躲過了敵人的追捕。直到被捕的那一天,他還堅持繪製愛國地圖。
1944年7月11日,蘇甲榮剛回到上海辣斐德路穎村11號公寓中,被守候多時的日本兵逮捕,日本兵把蘇甲榮抓進了監獄。在監獄的一年多里,日本情報人員誘迫蘇甲榮改寫記錄日本侵略中國事實的地圖,遭到蘇甲榮的堅決拒絕。他每天遭受各種嚴刑拷打,體無完膚,但從不向敵人低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這個喜訊傳到上海監獄後,蘇甲榮欣喜若狂。日本投降後,蘇甲榮被抬出了監獄。出獄的那一天,蘇甲榮感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他對親人説,在我有生之年,真的很想回家鄉梧州去看看,回藤縣為祖宗上墳。我要告訴梧州的父老鄉親,我這個離家30多年的遊子,做到了為中國的地圖事業貢獻了一生,用知識和生命為抗日戰爭勝利竭盡全力。
蘇甲榮從監獄出來後,上海很多醫療專家積極為他會診治療,但因傷勢過重,年僅51歲的蘇甲榮於1946年1月在上海含恨去世,回家鄉梧州看看父老鄉親的願望未能實現。 [2] 

蘇甲榮人物著作

主要著述有《史學概要》(與他人合編,亞新地輿學社出版),及其日新出版社之《三萬裏海程見聞錄》、《最新世界現勢地圖》、《中華省市地方分圖》、《最新中華地圈掛圖》等作品。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