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爾奈

鎖定
蘇爾奈,即新疆嗩吶,是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族雙簧氣鳴樂器。維吾爾語稱蘇爾奈、嗩乃依,又有鎖吶、瑣奈、鎖奈、嗩吶等多種譯稱。俗名喇叭。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文名
蘇爾奈
俗    稱
喇叭
性    質
雙簧氣鳴樂器

蘇爾奈歷史追溯

蘇爾奈 蘇爾奈
歷史悠久,蘇爾奈最早見於新疆拜城克孜爾千佛洞第三十八窟壁畫中,上面有伎樂人吹奏蘇 爾奈的圖像。這個石窟羣開鑿於公元3世紀,是我國最早的大型千佛洞。説明嗩吶在兩晉時 期(公元265年—420年)已在西域龜茲(今庫車一帶)流傳。漢文史籍對蘇爾奈的記載較晚,始 見於明代。王西樓《後道人今樂考證》:“喇叭,鎖吶,曲兒小,腔兒大”。
明代武將戚繼光 將其用於軍中,《紀效新書·武備志》:“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三才圖會》:“嗩奈,其形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到了清代,蘇爾奈又稱金口角, 清《皇朝禮器圖式》將其列入宮廷的“回部樂”中,並用於鐃歌大樂。《清史稿》(卷一一○) 載:“蘇爾奈,一名嗩?,木管,兩端飾銅,上斂下哆,形如金口角而小。七孔前出,一孔 後出,一孔左出,銅管上設蘆哨吹之。”現在嗩吶的形制,與史籍所載基本相同。而今日維 吾爾族民間流行的蘇爾奈,則是嗩吶的早期形態。

蘇爾奈流行地區

維吾爾族民間的傳統蘇爾奈,漢族稱其為木嗩吶。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疆、北疆和東疆各地,尤以南疆最為普遍。

蘇爾奈形制結構

木嗩吶由管身、芯子、氣牌和管哨組成(圖),通高46釐米。管身木製,通體用較硬的梨木、蘋果木或棗木旋制而成,管高38釐米~40釐米,管體中空,上小下大,呈圓錐形,杆身較粗, 下呈喇叭口狀,但喇叭口較小,管身與喇叭口連為一體,在管身上開有七或八個(均設一背孔)圓形按音孔。其中第一孔偏向孔列左方,以便於小指按孔,背孔設在與正面第七孔對應處上方,是控制高音的發音孔。管首上端管口內,插有一個芯子。芯子銅製,是空心圓錐體,芯子長5釐米,上口安置管哨,中間套有氣牌,下口插入管身上口。氣牌呈扁圓形,用有 機玻璃或塑料製成。管哨是用蘆葦製成的雙簧哨片,下端哨座套於芯子的上口外。木嗩吶通 體旋出線紋或刻出圖案紋飾,外表精巧美觀。在北疆伊犁地區,則多使用木杆、銅喇叭口的 蘇爾奈,它與漢族地區流傳的嗩吶相同。

蘇爾奈演奏方法

演奏時,管身豎置。左手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按第一、二、三、四孔,右手無名指、 中指、食指按第五、六、七孔、拇指按背孔。口含管身上端的雙簧管哨吹奏。七孔者音列: g?1、a?1、b?1、c?2、d?2、e?2、?#f?2、g?2,音域g?1—g?3。高音空靈,低音雄壯、圓潤,具有與眾不同的音色。演奏技巧有滑音、吟音、吐音等, 並可模仿人聲或鳥鳴。可用於獨奏、鼓吹樂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是維吾爾族、烏孜別克 族人民十分喜愛的民間樂器。

蘇爾奈傳統習俗

維吾爾族的傳統宗教節日庫爾班節、肉孜節或婚禮喜慶活動中,鼓吹樂表演是人們不可缺少的娛樂活動。清聽園《西疆雜述詩》(卷三)《歲時》中有:“新年,王府前廳左側有台,砌磚為之,高丈餘,上設鐵框羊皮鼓六、七面,高低大小不一,錯連雜槌以成節奏, 復以嗩吶喇叭相間吹之,晝夜齊鳴不止,數日後始撤去。”這種民俗一直流傳至今。每逢節日或喜慶場合,由蘇爾奈和納格拉組成的鼓吹樂隊,置放於村鎮高大的清真寺的頂樓平台上,常見者多由一支蘇爾奈、一對納格拉和一個低音納格拉(冬巴鼓)組成,在盛大的民族節日裏,要用到兩支蘇爾奈和三對納格拉。蘇爾奈用於吹奏曲調,納格拉用於敲擊節奏。樂手們盡興演奏 ,全村的男女老少聚集在寺院前的廣場上,隨着歡快的樂曲翩翩起舞。有時通宵達旦,一連三天三夜,樂聲不停,歡舞不止,場面蔚為壯觀。蘇爾奈除用於鼓吹樂外,還用於獨奏和歌 舞伴奏,凡是能演唱出來的調子,它都能獨奏出來。民間流傳的木卡姆和賽乃姆音樂,都是 優秀的獨奏曲和歌舞伴奏曲。北疆伊犁地區民間鼓吹樂隊保存有十二套傳統鼓吹樂曲:《賽乃姆》、《雙賽乃姆》、《洛克沙勒》、《洛克沙勒花兒》、《古杜姆》、《木夏烏熱克》 、《薩里哈》、《紐威特》、《庫爾特》、《月蘭》、《夏地亞那Ⅰ》、《夏地亞那Ⅱ》 等。著名演奏家有門索爾·夏赫和阿布都古力等。

蘇爾奈博物館收藏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有一支流傳民間多年的木嗩吶,通高 41釐米,管身用梨木旋 制,管高36釐米,首端外徑2.2釐米、內徑1釐米,喇叭口直徑8釐米,管身開有七個 (前六 後一)圓形按音孔,孔徑0.5釐米,孔距均為2.4釐米,管尾至第一孔14釐米,背孔至管首8 .2釐米。芯子長5.5釐米、上徑0.5釐米、下徑0.8釐米,插入管口內1.5釐米,氣牌使 用舊 銅錢,外徑2.5釐米、厚0.2釐米,管哨長1釐米。管身外表飾以二十多道環形線紋,富有 民族風格。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蘇爾奈改革蘇爾奈

20世紀80年代初,中央民族歌舞團管樂演奏家宋保才,有一支朋友送的民間自制蘇爾奈,他吹奏時感覺音不準,就拿到北京民族樂器廠請管樂製作家吳仲孚修理。吳大師看到這支來自新疆的管樂,覺得手工做的不僅內徑不圓,孔距也不規範,就想在原有外形基礎上製作一支新的蘇爾奈。
經過兩年多的研究、試製,終於完成C調改革蘇爾奈。通高50釐米、管高33釐米、上口內徑1.15釐米、下口內徑2.2釐米、喇叭口高9.3釐米、喇叭口外徑7釐米。管身以用柏木製作為最佳,管壁不宜太厚,將原來不規範的平均孔改為十二平均律孔制,縮小了管身內徑。在外觀造型裝飾上,將圓柱形管身上端改為清真寺頂樓形狀,在喇叭口外圍雕刻出富有民族風格的圖案紋飾。這種改革蘇爾奈,已用於中央民族歌舞團器樂合奏和歌舞伴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