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濤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

鎖定
蘇濤,男,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2019年獲得第二屆吳徵鎰植物學獎青年創新獎。研究古植物化石,探尋地質變化的秘密.
中文名
蘇濤
主要成就
2019年獲得第二屆吳徵鎰植物學獎青年創新獎
性    別
學    歷
博士研究生

蘇濤人物簡介

蘇濤博士,是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從事古植物學、古環境重建及古生態學等方向研究。
他在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考察了近十年,採集化石標本3萬餘份,發現化石植物新種32個,深化對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地質時期植物多樣性的認識。為重建青藏高原古高程和古地貌,蘇濤研究員提出“青藏高原在古近紀有着複雜的地形地貌,在新近紀才在整體上形成高原”的觀點。蘇濤及其團隊,結合古氣候模型和季風氣候演變的研究,發現季風氣候演變是塑造我國西南地區現代植物多樣性分佈格局的關鍵因素,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創新性成果。 [1] 

蘇濤獎項和榮譽

2019年獲得第二屆吳徵鎰植物學獎青年創新獎; [2] 
2022年5月,榮獲第五屆“青年古生物學獎”。 [4] 

蘇濤人物事蹟

研究古植物化石,探尋地質變化的秘密
蘇濤,測齡青藏高原(2019-12-17 來源: 人民日報 葉傳增) [3] 
古植物研究員蘇濤,8年來18次赴青藏高原,和同事通過對古植物化石的大量研究,利用古植物學的證據,推斷出青藏高原更為準確的隆升時間,重構了青藏高原的古高程和古地貌。
2019年10月,第二屆吳徵鎰植物學獎揭曉。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蘇濤摘得青年創新獎。他構建了青藏高原古高程和古地貌,提出青藏高原在新近紀才在整體上形成高原的觀點。
一個植物學家研究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變,聽着有點不“搭界”。但看過蘇濤的簡歷,你就不會這麼認為了:年僅37歲的蘇濤,自2011年開始,已先後18次進入青藏高原考察,和同事採集化石標本3萬餘份,發現化石植物新種32個,利用古植物學的證據,構建了青藏高原古高程和古地貌。
發現古植物化石裏的時間秘密
“高原隆升是一個地質學問題,但研究角度並不侷限於地質學。”蘇濤介紹,上世紀60年代,中國科學院和原國家體委等單位共同組織珠穆朗瑪峯和希夏邦馬峯登山科學考察隊,並在希夏邦馬峯北坡海拔5700—5900米、距今約300萬年的砂岩中發現了一塊闊葉植物化石。
經專家判斷,這是一塊高山櫟的葉片化石。高山櫟大多生長在海拔2500—4000米的山區。以此推斷,喜馬拉雅地區在最近的300萬年內,還經歷了劇烈的抬升。
“此舉開創了用古植物化石討論青藏高原隆升問題的開端。”蘇濤説。
2011年,蘇濤的導師周浙昆研究員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建立了古生態研究組。研究組發現,西南地區的季風氣候在新近紀逐漸增強,是塑造該地區生物多樣性分佈格局的重要因素。而要進一步認識生物多樣性與環境變化的相互關係,就需拓展到青藏高原開展研究。
2011年10月,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組織了一支4人青藏科考隊。時年29歲的蘇濤剛剛博士畢業,成為科考隊的一員,與這片大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找到青藏高原隆起時間的直接證據
“上世紀70年代啓動的我國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就在西藏芒康發現了植物化石,但之後的30年裏,沒人做過進一步研究。”蘇濤一行的主要任務是找到以往文獻中記載的芒康植物羣化石點,為後續的化石採集“打頭陣”。
進藏之路並不容易。科考隊白天趕路經常遇到塌方,一等就是幾個小時。到了夜晚,嚴重的高原反應讓隊員們整宿難眠。等他們好不容易抵達芒康縣卡均村,從早忙活到晚,卻常常一無所獲。有一天,夕陽的餘暉映照在岩石的剖面上,強烈的光線令人目眩。正當大家要失望而歸時,有人在岩石剖面上發現了一小片葉子。
“看上去像是樺木科的一種,雖然保存得不完整,但至少證明我們找對了地方!”次年,蘇濤帶隊再次來到芒康做專項採集。一天,一位藏族老鄉拿着一塊化石找到科考隊。蘇濤接過一看,喜出望外——這是一塊青岡亞屬的葉片化石。
青岡亞屬植物是常綠喬木,大多數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的常見種,分佈海拔都不超過3000米,而卡均村的海拔為3900米。
“青岡化石的發現意味着要麼這裏發生過海拔抬升,要麼全球温度經歷過劇烈降低,或者説兩種情況同時存在。總之是一個重要發現!”在老鄉的帶領下,蘇濤在發現青岡化石的地層剖面又發現了樺木的落葉類羣。
前後5年裏,蘇濤帶團隊六上芒康,共採集了5000多件植物化石。回到實驗室,他們又進行了進一步的化石鑑定、古海拔重建、模型模擬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最終形成了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並發表在國際期刊上。論文首次從古植物學的角度提出了一個新觀點:3300萬—3500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南緣經歷了一定的抬升。
“也就是説,植物化石提供了最直接的證據,證明青藏高原東南緣的隆起發生得更早。”蘇濤説。
8年,18次登上青藏高原科考
從2011年第一次踏足青藏高原起,8年間蘇濤已經18次來到這裏,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野外工作時間累計超過300天。他回憶,高原反應嚴重時,下蹲起立都非常困難。有時候蹲不住了,乾脆趴在地上採集化石。
蘇濤還參加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在藏北羌塘草原的倫坡拉盆地,蘇濤及團隊在距今2500萬年的地層中採集到了一枚完整的棕櫚葉化石標本。
“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棕櫚科植物在高寒地區是不可能存活的。我們通過一系列研究認為,25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部的海拔不會超過2300米。”蘇濤解釋,過去的觀點認為,早在3500萬—4000萬年前,這一地區已經達到4000米的高度。棕櫚化石的發現將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歷史推後了至少約1000萬年。
嚴酷的自然環境也讓蘇濤的科考之旅時常與危險相伴。2018年中秋節剛過,蘇濤一行從倫坡拉盆地某化石點返回時突遇陷車。時值黃昏,手機又沒有信號。翻開地圖,最近的居住點離陷車點還有10公里左右。眼看夕陽西下,一行人徒步一個半小時,終於發現了一户藏民家,得以留宿。
“青藏高原藴藏着無窮的奧秘,等待人們去發掘。”在吳徵鎰植物學獎的頒獎儀式上,蘇濤這樣感嘆。他説,科研的路上,還有很多奧秘等待着發掘,他隨時準備着出發。 [3] 
(原載於《人民日報》 2019-12-17 14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