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格蘭摺耳貓

(小型貓科哺乳動物)

鎖定
蘇格蘭摺耳貓(學名:Felis silvestris catus,英文名Scottish Fold)是貓的一種在耳朵基因突變的貓種。由於這貓種最初在蘇格蘭發現,所以以它的發現地和身體特徵而命名。這種貓在軟骨部份有一個折,使耳朵向前屈折,並指向頭的前方。也正因如此,這種貓患有先天骨科疾病,時常用坐立的姿勢來緩解痛苦。
它樂意與人為伴,並用它特有的這種安寧的方式來表達。 [1] 
中文名
蘇格蘭摺耳貓
外文名
Scottish Fold
別    名
蘇格蘭彎耳貓
拉丁學名
Felis silvestris cat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食肉目
亞    目
裂腳亞目
貓科
亞    科
貓亞科
貓屬
亞    種
蘇格蘭摺耳貓
分佈區域
英國蘇格蘭

蘇格蘭摺耳貓外形特徵

蘇格蘭摺耳貓圖集
蘇格蘭摺耳貓圖集(40張)
蘇格蘭摺耳貓的爬像體型:中等體型,圓渾渾的,骨骼中等,肌肉結實。雌性的體型較雄性的細小。
概述:四肢短,粗壯,肥胖,渾圓。體重2.5到6公斤。
頭:圓形,前額凸鼓。臉頰渾圓。側看像是緩和的曲線。公貓的肉更多,成年雄貓允許有雙下巴。
耳朵:朝前折,間隔大,耳尖呈弧形。耳朵的大小中等,向前翻折,如同帽子,看上去令頭部更加圓渾。
鼻:寬而短。微微有鼻中斷是可以接受的。吻部微微呈圓形。髭毛墊呈圓形。下巴堅實。
頸項:脖子不太長,但肌肉結實,毛髮比其它身體部份的較長。
眼:大而圓,顏色以毛色為準,間距相當大。顏色和被毛相呼應。頸短而有肌肉感。
口:上顎及下顎都很有力,咬合正常。
身體:大小中等,矮胖,渾圓,肌肉非常發達。骨骼大小中等。
腿和爪:長度和身體長度成比例。骨骼中等大小,長度與身體相稱渾圓而緊湊的爪。腳掌圓圓的,非常齊整。
尾:不大於身長的2/3。基部粗大,向尾尖逐漸變細,最後尾尖收攏為圓形。非常柔軟和靈活。
蘇格蘭摺耳貓
蘇格蘭摺耳貓(6張)
被毛:存在兩個變種:——短:厚,密實,長毛絨狀,有彈性,生長密集。——半長:長毛沿着身體倒生長,有如絲般的質感。該變種也稱高原折耳貓。
被毛顏色:除了巧克力色、淡紫色、喜馬拉雅貓毛色斑或上述各種毛色的組合之外都被承認。
性格:平易近人、性格温和、聰明。
不良性徵:頭過於纖細。過於明顯的中斷。
不合格性徵:尾太短,因為異常粗大的尾椎骨而缺乏靈活性 [2] 
特徵:蘇格蘭摺耳貓特別平和的性格,對其他的貓和狗很友好。温柔,感情豐富,有愛心,很貪玩,非常珍惜家庭生活。他們的聲音很柔和。生命力頑強,該品種的貓是優秀的獵手。被毛料理方面非常簡單,每週一次梳理即可。在脱毛期間它的長毛絨狀的被毛需要得到經常梳理。而且必須特別留心他的耳部。為了防止耳骨變形,兩隻折耳貓不能交配繁殖。它可以和立耳的 英國短毛貓和美國短毛貓交配。折耳貓的性狀要到第三到第四周時才能顯現出來。而且其卷耳的程度要到第五到第六週才確定下來。 [1] 
(註釋: 允許雜交品種:英國短毛貓,異國短毛貓。)

蘇格蘭摺耳貓生活習性

蘇格蘭摺耳貓
蘇格蘭摺耳貓(3張)
環境的適應:蘇格蘭摺耳貓由於繼承了遠祖刻苦耐勞的性格,所以它們的適應能力比 較強,對於陌生環境能夠泰然處之。但是,飼養一隻健康的折耳貓,也要留意天氣,濕度最好維持在50-60%,否則會很容易患上皮膚病。
飲食:同大多數貓一樣,它們的腸胃比較弱,餵養時所給的貓糧最好是固定品牌,如果需要為它們更換其它品牌的貓糧,一定要慢慢來,在轉糧的過程中,還要特別留意它們的便便,因為,突然更換貓糧,很容易導致貓咪的腹瀉。
蘇格蘭摺耳貓甜美的性格是天生的,它們就有着糖果般甜美的性格。它們喜歡參與你所作的任何事情,但通常只是靜靜地,但不會發出聲音來打擾你。它們的運動天賦雖然一般,但並不表示它們不喜歡玩,只是更青睞於有主人的陪伴。蘇格蘭摺耳貓喜歡平躺着睡覺。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它們會像水獺一樣坐在那裏向窗外張望,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慵懶的個性,而是患有先天性的骨骼遺傳疾病,像水獺一樣坐着僅僅是在緩解身體的疼痛。 [1] 
和一般貓咪一樣,折耳貓也有用舌頭自我清潔的習慣,定期餵食吐毛膏,可以幫助它清理腸胃中不能消化的毛球,以減少出現腸胃不適的可能。

蘇格蘭摺耳貓生產繁殖

蘇格蘭摺耳貓
蘇格蘭摺耳貓(2張)
1897年, CORNEVIN 教授在自己的動物育種條律中指出一種長得肥胖的短毛懸垂耳品種生活在其故鄉——中國。導致貓耳朵向前翻蓋下來的顯形基因性狀首先在 1961 年的蘇格蘭發現。 TAYSIDE 地方的牧羊人 WILLIAM ROSS 和他的妻子 MARY 發現隔壁 MCRAE 家的農場有一隻名為 SUSIE 的白色雌貓耳朵翻卷着。 SUSIE 生下了SNOOKS ,一隻耳朵同樣翻卷的白色雌貓。和英國短毛貓交配後, SUSIE 產下了一隻白色雄貓 SNOWBALL 。該新品種於是根據其翻卷耳的遺傳性徵取名為折耳貓。不幸的是,四肢,尾部和關節畸形和折耳顯性基因如影隨形,以致於 1973 年 GCCF 不得不終止承認該品種。
1971 年 MARY ROSS 送了一些蘇格蘭摺耳貓給一位美國遺傳學家 NEIL TODD 。該遺傳學家重新又開始了該品種的育種。經過和英國短毛貓,異國短毛貓美國短毛貓雜交育種,嚴重的關節畸形現象得到了控制。CFA 和 TICA 承認了這個在美國極為成功的品種。
1980 年該品種開始進入歐洲。法國的第一隻蘇格蘭摺耳貓仔於 1982 年降生了。但 FIFE 和 GCCF 都不承認該品種。在整個歐洲大陸,蘇格蘭摺耳貓都很罕見。 在美國,蘇格蘭摺耳貓經過和波斯貓雜交產生了一種新型的長貓品種,稱為高原折耳毛或長毛蘇格蘭摺耳貓。 TICA 已經承認了該品種。
1987 年在德國,蘇格蘭摺耳貓和來克斯貓雜交產生了 PUDELKATZE 或牧羊貓,一種被毛卷曲,耳朵耷拉的貓。因為 PUDELKATZE 的數量還非常少,因此還未被承認為一個品種。 [1] 

蘇格蘭摺耳貓保護級別

1973年,蘇格蘭摺耳貓被CFA協會接受。1978年至今,被認可的折耳貓育種方式,只有一折耳配上一立耳折耳貓的方式 [3] 

蘇格蘭摺耳貓相關知識

蘇格蘭摺耳貓起源進化

蘇格蘭摺耳貓蘇格蘭摺耳貓的耳朵竟是整齊地扣在頭上,於是很自然地人們在頭腦中把它們劃到了精靈族的一邊,貓貓中的折耳精靈族。
據説在1961年,蘇格蘭一户牧羊人家裏的一隻母貓產下了一窩小貓,其中有一隻奇怪的小貓,它有着白色的被毛、緊扣着的耳朵和像貓頭鷹一樣的臉,因為原產地靠近蘇格蘭的庫泊安格斯,從此便根據出生地及耳朵下折的現象,命名這個品種為“蘇格蘭摺耳貓”。
最初的這隻貓取名為SUSIE,它便是蘇格蘭摺耳貓的始祖,後來SUSIE又生下了另一隻白色折耳貓。這時,牧羊人的鄰居,一位叫威廉·羅斯的牧羊人注意到SUSIE有着獨一無二的耳朵。於是決定同他的妻子Mary一起,從這一隻小貓着手試驗,繁殖有折耳特徵的新品種 [2] 
蘇格蘭摺耳貓
蘇格蘭摺耳貓(14張)
折耳貓的外觀可愛迷人,因此吸引了很多人的興趣,但滑稽的是,當時它們在國外要比在家鄉--英國的蘇格蘭更常見,由於這個品種當時尚未得到貓迷管理委員會的承認,所以英國的培育者對其幾乎不感興趣。1973年這一品種在美國被接納註冊, 1984年才為不列顛貓協會承認,比美國足足晚了11年。突然生出折耳小貓的SUSIE便是蘇格蘭摺耳貓最早的起源。不過 , 這種下折的耳朵實在是少有的突變。正因為過去有生出畸形貓的事情發生,所以有一段時期在英國被禁止繁殖。經過了培育者不斷進行慎重的異種交配,終於繁殖出健康的小貓,並且曾在1978年榮獲美國愛貓者協會(CFA)冠軍。
蘇格蘭摺耳貓剛出生的時候耳朵並不是折着的。大約三到四周大的時候,它們的耳朵才開始下折……或者就乾脆不下折!直到小貓11周到12周大的時候,繁育者才能大致判斷出它們的品相(寵物級,繁育級還是賽級)。現今,只有耳朵折下來的折耳貓才能參加比賽,當然,每個繁育者都希望繁育出能參加比賽的貓。但是立耳的折耳貓在繁育過程中的價值卻是無價的。

蘇格蘭摺耳貓遺傳缺陷

相關疾病
蘇格蘭摺耳貓的起源要追溯到半個世紀前的公元1961年,在蘇格蘭的一個的農場上,出現了第一隻折耳的白色貓咪,它的名字叫Susie,牧羊人威廉很喜歡這隻貓,隔年等蘇西生下兩隻小貓時,他開口向農場主人要了其中一隻折耳的小母貓仔,取名Snooks。帶回家後,威廉試着開始繁殖這個貓種。
折耳貓是天生存在着遺傳性骨骼疾病,即軟骨骨質化發育異常(Osteochondrodysplasia),當然未必每隻折耳貓都會發病,但都存在一定風險。1975年,英國Dr. OJackson的研究指出出現這種遺傳病的原因是由於讓兩隻皆為折耳的貓交配而造成。他認為只要讓折耳貓和沒有折耳的貓交配便可避免生出遺傳病的小貓。然而,根據澳洲悉尼大學的Dr. Richard Malik於1999年的研究指出,所有擁有折耳基因的折耳貓都有機會出現某程度的骨骼及關節病變。能避免這種遺傳病的唯一方法就是放棄繁殖折耳貓。此外,從現今的病例説證明,折耳貓跟非折耳貓所生出的小貓同樣會得到這種遺傳病
折耳貓其它常見疾病 折耳貓除了遺傳性骨骼病外,還有以下疾病常見於他們身上:
1 呼吸系統毛病:骨骼病變的基因,除了影響手腳的骨骼外,也會影響身體其他部分軟骨組織發育異常。較常見的是呼吸管道收窄引起呼吸不順暢,嚴重者,需要以外科手術來擴寬呼吸管道。此外會有噴鼻血的問題,不過成因暫時未明和未有方法醫治。
2 曾有病例:貓咪的體型及體重只有正常貓的2/3,更曾感染貓瘟,皮膚病,過敏等毛病。
3 心臟病:心肌肥大症也是常見於折耳貓身上,不過一般是很難發現,直到出現病症時,已有生命危險,貓咪需要控制飲食和終生服藥。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