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惠

(全國僑聯原副主席)

鎖定
蘇惠,廣東海豐人。原名莊啓芳。1924年任海豐縣婦女解放協會駐會常委。1925年加入共產黨。曾任海豐縣蘇維埃政府委員,中共區委委員和共青團縣委婦委。海陸豐蘇維埃運動失敗後,一度逃往海外,從事革命秘密工作。1935年回到香港,參加民族解放大同盟和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的工作,曾任南方委駐滬聯絡站負責人。抗日戰爭期時期歷任韓江工委組織部部長和閩粵邊區黨委婦女部部長、中共香港工委組織部部長和機關總支書記。建國後歷任中共廣州市委委員、常委、婦委書記,廣州市婦聯主任,廣東省婦聯黨組書記和中共華南分局婦委副書記,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第三司司長、國外二司司長、黨組成員、機關黨委副書記,全國僑聯副主席、顧問等職。是中共七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1] 
(概述圖來源: [4] 
中文名
蘇惠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9年4月
逝世日期
1996年7月24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出生地
廣東省海豐縣
性    別

目錄

  1. 1 生平

蘇惠生平

蘇惠,女,又名蘇蕙,原名莊啓芳,生於廣東省海豐縣七區田墘鎮(今屬汕尾市)。父親莊耀庭是普寧縣果隴村(今屬普寧市)人,遷居田墘做小本生意。為了能在當地立足,加入基督教,任當地浸信會長老。母親劉月清,家庭婦女。他們在南社大街開了3間鋪:一間百貨,一間染坊,一間藥店。蘇惠受到父母的寵愛,度過她金色的童年。家在七區捷勝山角尾的外祖母,教給她畲歌,給她講民間故事,這為她以後在海陸豐、惠來一帶活動時架起了接近羣眾的橋樑。蘇惠6歲進田墘小學,15歲上捷勝女校唸書。 [2] 
1921年,彭湃在海豐一帶組織農會,莊耀庭參加了秘密農會,一直掩護革命者。蘇惠在捷勝時認識了一些年輕人,如李勞工、林務農等。後李勞工到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習,林務農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期學習,與她有通信,並寄來《新青年》《嚮導》使她受到革命思想的啓蒙教育,萌發對農民運動的嚮往和追求。 [2] 
1923年1月,海豐縣總農會成立,同年秋召開了海豐農民代表大會。會後總農會被封,農會幹部20多人被捕,彭湃遭通緝,蘇惠的父親被抓,贖出後逃亡香港。她開始認識到反動勢力的猖狂。1925年春,東征軍來東江,李勞工任東征軍後方辦事處政治部主任,兼海豐縣工農革命軍總隊隊長。當時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為慶賀第一次東征軍到海豐,蘇惠扛着大旗,走在遊行隊伍的前面。春節前後,她參加剛建立的海豐縣婦女解放協會任駐會常委。為民生識布廠開辦女工識字班,為農會編寫傳單配合農會下鄉宣傳,動員組織農村婦女參加農會活動,開展減租減息鬥爭;併為李勞工領導的設在天后宮的農軍軍官學校教唱革命歌曲。1925年4月她由李勞工、彭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共產黨。 [2] 
1925年前後的廣州是國共合作推動全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策源地。駐廣州的桂系軍閥劉震寰和滇系軍閥楊希閔叛亂,妄圖顛覆廣東革命政權。1925年8月,東征軍奉召回廣州平叛。蘇惠於8月到廣州後,參加廣東區團委舉辦的訓練班,學習《共產主義ABC》講課的有張太雷、何香凝等。1926年1月,她作為海陸豐地區代表參加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月底2月初她回海陸豐,被派往惠來組建國民黨縣黨部,開闢新區的革命工作。五六月間,海陸豐團地委成立,任常委、婦委書記。為進一步開展學生工作,她到海豐中學(原名陸委中學,後改為彭湃中學)兼管團的工作。這年秋天,伍治之由汕頭調海豐當團委書記,蔡楚吟管婦委,蘇惠調四區(鵝埠)工作,任務之一是建立國民黨區黨部。1927年春調五區(汕尾)團委工作,兼五區婦女平民學校校長。1927年“四·一五”廣州反革命政變海豐於4月30日、5月19日舉行二次武裝起義,10月30日中共東江特委領導海陸豐農民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11月1日、11月5日海陸豐先後解放。1927年11月18日至21日舉行海豐縣工農兵代表大會,蘇惠作為全縣共青團公開代表參加了這次大會。會後正式成立了海豐縣蘇維埃政府。她任蘇維埃政府委員、五區區委委員兼農婦部主任。1927年12月廣州起義失敗,起義軍向東江撤退。海豐縣黨政機關於1928年1月搬至汕尾東南海邊的湖田洞辦公。蘇惠兼任湖田洞8個鄉的政治指導員,帶領農民赤衞隊,過着打游擊的軍事生活。1928年2月下旬,廣州軍閥分3路攻海豐,3月初海陸豐失陷,建立4個月的蘇維埃政權歸於失敗。1928年4月她與中共東江特委失掉聯繫,隨後到廣州、香港尋找組織都無結果。 [2] 
1928年5月下旬蘇惠轉移到新加坡。經友人介紹進陳嘉庚的錘標萬金油廠當女工。曾寫《陳嘉庚工廠一瞥》登於《大陸》小報。1929年一二月到泰國曼谷,在黃橋一家華僑學校-光華公學任中文教員,兼小學四年級班生任一個學期。她父母當時也逃亡到泰國。這時她才知道她的弟弟莊啓錫於1927年入團後參加工農革命軍,後調東江軍委會做宣傳工作,1928年5月機關駐地遭敵人襲擊被捕遭殺害。在這之前,伍治之和她接上關係。經伍介紹到佛丕府華僑女校當中文校長2年,又到曼谷培英女校、素攀華僑學校和曼谷的新民學校當教員(莊世平、方明生也在該校任教)。她與《國民日報》主筆、《華僑日報》主編組織“彷徨學社”(後改為“紫影學社”)。1934年她在新民學校組織“齒輪讀書會”,負責《華僑日報》“齒輪”副刊編輯。 [2] 
1935年春節後,蘇惠陪僑黨負責人劉漱石到香港。為紀念蘇維埃政權,她回港後改名蘇惠。劉到澳門參加越南共產黨的代表大會,傳達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決議。蘇惠為了掩護這次大會到秘書處工作。1935年冬,她在香港中共南方工委領導下,做恢復黨組織的接頭工作;同時在“民族解放大同盟”與華南救國會做統戰和宣傳工作。 [2] 
1937年3月,蘇惠被中共南臨委派到上海南委聯絡站工作轉送南委給延安的報告和中央給南委的指示。她與中共中央駐上海辦事處主任潘漢年聯繫,姚念負責轉信。1937年4月中央派張雲逸去南委,她通知南委,派來賴石昂接張到香港去。1937年4月,方方從閩西根據地要去延安向黨中央彙報工作,途經上海逗留了2個星期,蘇惠按組織安排,熱情接待,這是她和方方第一次會面。中共中央於1937年7月23日發表毛澤東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潘漢年要蘇惠背熟後向南委傳達,8月初她回港完成了傳達任務。 [2] 
1937年9月,蘇惠被南委派到潮汕,協助中共韓江工委組織部長李平做好組織工作。後任韓江工委潮汕分委組織部長。她經手審查和恢復一些黨員如徐揚、林美南等的組織關係,建立了揭陽城關第一個黨支部、潮陽達濠支部;指導汕頭市女工支部領導汕頭馬洛夫(抽紗)工廠女工爭取年關的雙薪鬥爭。1938年3月蘇惠離開汕頭到閩西,幫中共閩粵贛邊省委(後稱閩西南潮梅特委)組織部長魏金水搞組織工作,後任婦女部長。她曾到龍巖的東肖,以及大埔的茶陽、三河、高坡等地進行調查。1939年7月在省執委擴大會議上作了“關於婦女工作的報告”。 [2] 
1939年11月,在梅縣松源王維家召開的中共閩西南潮梅特委擴大會議上,被選為出席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出席“七大”的閩粵贛邊代表團經歷13個月的長途行軍,於1940年12月16日抵延安。她在中共中央黨校一部學習,參加整風審幹運動。1944年3月,由彭真主持婚禮,同方方結婚。“七大”以後,他們一直在學習黨的白區工作政策。結合鬥爭實踐,她先後寫過彭湃領導的海豐農民運動的情況、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軍事鬥爭情況、在汕頭領導過的紗廠雙薪鬥爭與統戰政策的關係等文章,後者在中共中央《共產黨人》雜誌上發表。 [2] 
1945年10月國共簽訂了“雙十協定”。12月16日,蘇惠和方方隨周恩來、鄧穎超、董必武,林伯渠等離開延安飛赴重慶。方方先後到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和第八小組工作,蘇惠留重慶紅巖村劉家花園中共中央南方局,幫組織部長錢瑛做組織工作,恢復華南一些同志的組織關係。1946年4月下旬,方方要蘇惠回香港幫助聯繫東江縱隊的工作。蘇惠於5月16日到港,協助饒彰風做組織工作。1946年7月,方方到香港任中共中央代表,領導華南黨組織的工作,她幫方方搞些組織方面的工作和負責審查干部工作。1947年春,中共中央決定在香港建立中共中央香港分局。5月中共香港分局正式成立。蘇惠任香港分局香港工委組織部長,兼任分局機關總支書記,並親自建立達德學院女生黨支部。1949年4月,香港分局改稱華南分局。5月分局內遷,她任華南分局香港臨時工委書記。 [2] 
蘇惠具有傑出的領導才能和堅毅果斷的工作魄力。她堅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善於團結和領導各階層的婦女幹部、各不同黨派的婦女領導人、各界婦女人士,虛心聽取意見,勇於納言,取其所長,充分發揮她們的聰明才智,和她們一道卓越完成黨交付的各項任務。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惠先後任廣州市人民政府委員、廣州市婦聯主任、廣州市監察委員、廣東省監察委員、廣東省婦聯副主任、中共廣州市委常委、廣州市婦委書記、廣東省婦聯黨組書記、華南分局婦委副書記。1955年3月,在北京參加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會後調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僑事務委員會(簡稱中央僑委)黨組成員,先後任中央僑委國內司、人事司和國外二司司長,並任中央僑委機關黨委副書記。曾連任第二屆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8年起連任政協第五屆和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二屆中華全國歸僑聯合會副主席,從第三屆起連任全國僑聯顧問。 [2] 
參考資料
  • 1.    中國婦女管理幹部學院.古今中外女名人辭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9:366-367
  • 2.    北京潮人人物誌編寫委員會.北京潮人人物誌.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6:171—175
  • 3.    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廣東黨史資料 第47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07:177
  • 4.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名錄 下[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07. 第7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