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怡

(原廣東省文化局顧問)

鎖定
蘇怡(1900~1985),原名舒大楨,苗族湖南省麻陽縣(今麻陽苗族自治縣)人。歷任第一、二、三、四屆廣東省政協委員,第五屆省政協常務委員;第一、二、三、五屆廣東省人大代表。 [1] 
中文名
蘇怡
國    籍
中國
民    族
苗族
籍    貫
湖南省麻陽縣(今麻陽苗族自治縣)
出生日期
1900年
逝世日期
1985年

目錄

蘇怡人物生平

民國10年(1921)前,在麻陽、長沙讀書。民國11年,考入北京大學。同年11月,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北京大學做青年工作,兼管學校《嚮導》報的發行工作。民國12年3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是年,任北京大學中共黨支部書記、北京非基督教大同盟和反文化侵略大同盟中共黨團書記。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蘇怡擔任國民黨改組委員會委員,積極參加反對北洋軍閥的學生運動。民國13年(1924)7月,加入“創造社”,任助理編輯和事務主任。該社被查封后,改為江南書店,蘇怡擔任經理。並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的籌建工作,在《西線無戰事》等話劇中扮演角色。這是他首次開始藝術實踐。民國15—21年,歷任廣州黃埔軍校入伍生部政治部宣傳科編輯股長兼人伍生部中共特派員助理員、入伍生部第1團政治指導員,國民革命軍第35軍3師政治部秘書、代主任,上海創造社出版部經理,藝術劇社、大導劇社劇務部部長,上海市閘北區第三街道中共黨支部書記,中共反帝大同盟黨團書記,中共中央直屬文化支部書記。由於特殊原因,民國22年被中斷中共組織關係。
民國19年(1930)4月,蘇怡首次以“蘇怡”筆名寫電影劇本《最後之愛》,從此一直用“蘇怡”的名字從事電影藝術創作。
民國22年(1933)至1950年,蘇怡從事電影編劇、導演工作,曾在上海天一、聯華、藝華影業公司任編劇。民國23年,赴香港,先後在麗影、南洋、香港全球、金雞影業公司擔任編劇、導演、劇務部部長、經理等職。民國29年,赴重慶,入中國電影製片廠,指導影片《青年中國》。抗戰勝利後後香港,並擔任香港電影聯誼會理事長、國語和粵語電影學術委員會委員。編導的電影有《最後的愛》《蘭谷萍蹤》《東北二女子》等,改編自莫泊桑小説《項鍊》的《一夜豪華》《三個摩登女性》《戰地二孤兒》,以及粵語影片《野花香》《海底針》《木蘭從軍》等18部,成為香港粵語片的開拓者之一。
民國38年(1949)6月,蘇怡被邀請參加第一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電影家協會常務理事。
1950年9月,蘇怡參加華南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當選為委員。
1952年1月,蘇怡被香港當局限令出境回到廣州,先後擔任廣州《週末報》總經理、副社長。1953年後,任廣東省文化局副局長。1973年後,任廣東省文化局顧問。歷任第一、二、三、四屆廣東省政協委員,第五屆省政協常務委員;第一、二、三、五屆廣東省人大代表。
1985年4月10日,在廣州逝世。 [1] 
參考資料
  • 1.    《廣東省志》編纂委員會編,廣東省志 1979-2000 32 人物卷,方誌出版社,2014.08,第106-1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