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州評彈

鎖定
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蘇州彈詞的總稱,是採用吳語徒口講説表演的傳統曲藝説書戲劇形式。評話俗稱“大書”,彈詞俗稱“小書”。它發源並流行於以蘇州為中心的江蘇東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吳語方言區,大約形成於明末清初。 [16] 
蘇州評話淵源於宋説話中之講史。彈詞淵源於宋代之小説及元明的詞話、陶真等詩讚體説唱。關於蘇州彈詞的藝術形式有“優人百戲,擊毬關樸。漁鼓彈詞,聲音鼎沸”的描述。 [8]  評彈的歷史悠久,清乾隆時期已頗流行。最著名的藝人有王周士,他曾為乾隆皇帝演唱過。嘉慶、道光年間有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四大名家。咸豐、同治年間又有馬如飛趙湘舟、王石泉等,之後名家流派紛呈,使蘇州評彈藝術歷經200餘年不衰。蘇州評彈的書目大多為歷朝歷代的民間故事。例如《三國》《水滸》《白蛇傳》《珍珠塔》等等。到了近現代,書目題材略有更新,《老楊與小楊》《林則徐》《焦裕祿》《雷鋒》等。 [6] 
蘇州評彈與崑曲、蘇州園林一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蘇州的“文化三絕”。 [9]  2006年,蘇州評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增項目名錄。 [1]  2008年及2011年入選第二批及第三批擴展項目。 [2] 
中文名
蘇州評彈
批准時間
2008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曲藝
申報地區
上海市書場工作者協會
始興年代
清代
流行地區
蘇州
經典劇目
《三國》《七俠五義》《白毛女》《海上英雄》
代表人物
陳遇乾、馬如飛、俞秀山

蘇州評彈歷史沿革

蘇州評彈起源

蘇州評話源於宋代説話技藝。清代劇作家李玉的《清忠譜》第2折《書鬧》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蘇州説書中演説《嶽傳》的情景,有表,有白,有類似賦讚的韻文,和蘇州評話相同。明末清初的著名評話藝人柳敬亭,曾在蘇州及其附近一帶説書,與蘇州評話有密切的淵源關係。清代中葉,蘇州評話進入鼎盛時期,成立了蘇州評彈最早的行會組織光裕社。在咸豐、同治年間,出現了説《水滸》的姚士章等評話名家。
“彈詞”一詞,始見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其中記載杭州八月觀潮:“其時優人百戲,擊球、關撲、漁鼓、彈詞,聲音鼎沸。”陳汝衡《彈詞溯源和它的藝術形式》(1983年)一文認為是“遠出陶真,近源詞話”。關於“陶真”,《西湖遊覽志餘》記:“杭州男女瞽者,多學琵琶唱古今小説、平話,以覓衣食,謂之陶真。”葉德均《宋元明講唱文學》(1952年)考證:“陶真和彈詞同是用七言詩讚的講唱文學,兩者只有名稱差異。”他認為,“就歷史的發展説,元明的陶真是彈詞的前身,而明清的彈詞又是陶真的綿延,兩者發展的歷史是分不開的”。 [9] 

蘇州評彈興盛

蘇州評彈 蘇州評彈
清代初年,隨着蘇州城市經濟的繁榮,彈詞在蘇州已經盛行。康熙末年定居於蘇州的浙江吳興人董説在他的《西遊補》小説中,就描寫了盲女彈詞使用蘇州方言演出的情況。至乾隆年間,關於蘇州彈詞形成的記載日益增多。知名的代表人物有外號“紫癩痢”的王周士。王周士擅唱《游龍傳》,吸收崑曲吳歌的聲腔,灘簧的表演,以單檔起“十門角色”而聞名。當時的史學家趙翼在《甌北詩鈔·贈説書紫癩痢》中對其説書的“噱”、“説”、“彈”、“唱”因素都作了評價:“恃滑稽一尺口”,“但聞噴飯轟滿堂”;“妙撥絲擅説書”,“自演俚詞彈脱手”;“優孟能會故相生”,“絕技俳優侍至尊”。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王周士於蘇州宮巷第一天門創立包括評話藝人在內的行會組織光裕公所,以示評彈藝術“光前裕後”之意。他從正反兩方面總結自己説書藝術經驗的《書品》和《書忌》,被後來的彈詞藝人奉為説書的信條。
嘉慶時(1796--1820年),蘇州彈詞迅速發展,此時刻印傳世的書目有《三笑》《倭袍》《義妖傳》《雙金錠》等;知名的彈詞藝人增多,彈詞發展史上的“前四名家”(具體説法不一)即於此時出現。他們發展了王周士的書藝,豐富了上演書目,創造了流派唱腔,拓寬了技巧思路,奠定了後來的蘇州彈的基本形式。
道光、咸豐時期(1821-1861年),蘇州出現的女子彈詞以常熟人為多數,彈唱的開篇、書目、曲調和當時流傳的大體相同,但多數不會説唱整部,只會説“書中的一段”。蘇州彈詞藝人馬如飛在開篇《陰盛陽衰》中有較為具體的反映:“蘇州花樣年年換,書場都用女先生”。王|《瀛孺雜誌》記當時彈詞女子彈唱“其聲如百轉春鶯,醉心蕩魄,曲終人遠,猶覺餘音繞樑”,因而“每一登場,滿座傾倒”。
民國時期,蘇州彈詞的從藝人員激增。據民國16年(1927年)統計,當時光裕社擁有社員200人,而未入光裕社的藝人有近2000人,藝術競爭十分激烈。表現為書目上求新、唱腔上創新、表演上革新、演出場所上標新。這一時期流派紛呈,彈詞的演出形式,也起了很大變化。隨着女子彈詞的重新興起,雙檔已成為主要的演出形式。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後,又出現了三個檔、四個檔的演出。此時供蘇州評彈演出的場所很多,裝潢華麗、場子寬大的稱“新式書場”,在遊藝場佔一席之地的稱"遊藝書場",每場演出兩檔彈詞、一檔評話的稱“花色書場”,由商業電台播放評彈的稱“空中書場”。 [9] 

蘇州評彈復興

蘇州評彈 蘇州評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6年參加登記的蘇州彈詞藝人有600人,其中蘇州市區480人。登記後,這些藝人分別參加了各地評彈演出團體,根據“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對書目、唱腔等作藝術改革。
20世紀60年代初,在無產階級革命家陳雲的親自倡導下,我國唯一一所重點培養評彈藝術人才的中等專業學校——蘇州評彈學校於1962年正式成立。從此,評彈藝術人才的培養走上了一條現代藝術教育與傳統師徒傳承相結合的嶄新之路。
1977年,經陳雲提議並徵得文化部同意後,在杭州召開了評彈工作座談會;之後,他又提出了“出人、出書、走正路”的重要指示,為新時期評彈事業的健康發展指明瞭方向,也使得評彈藝術重獲新生。1980年,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止辦學的蘇州評彈學校恢復招生,為培養評彈的創作、表演和教學人才,為傳承吳地文脈、弘揚民族菁華,繼續發揮着重要作用和特殊貢獻。
伴隨着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和組織上的技術歸隊,當時的江浙滬評彈界曾擁有四十多個規模不等的大小團體,而且各個團體都人才濟濟,書目紛繁,受眾如雲,一片興旺景象。各地評彈團在狠抓優秀傳統書復排重演的同時,各類新編歷史書目和現代題材書目的創作或改編也是生機勃發。推出了一大批長篇新作,如《九龍口》《明珠案》《皇太極》《多爾袞》《賽金花》等;中篇新作如《真情假意》《顛倒主僕》《趙氏孤兒》《孫龐鬥智》《新琵琶行》《誰是最美的人》《蔡鍔與小鳳仙》《老子摺子孝子》《普通黨員》《大腳皇后》《風雨黃昏》《雷雨》等,以及難以數計的短篇和開篇節目。
蘇州評彈 蘇州評彈
2000年由文化部主辦的首屆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是一項全國性的蘇州評彈藝術展演活動,此後每三年舉辦一屆。類似這樣的各類節慶、賽事在全社會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電視書場、廣播書場、社區書場、喜馬拉雅FM、抖音APP等陣地演出、場所消費、網絡新媒體傳播樣式也使評彈的流播形式更趨多元化。蘇州方言和特色文化的搶救保護和傳承普及都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蘇州評彈一次次跨出國門,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贏得了海外僑胞和外國友人的高度讚賞;一回回走進校園,通過生動的藝術語言、曼妙的音樂聲腔和當代的審美詮釋,培養了評彈未來的受眾羣體。
2004年,經文化部立項批准,全國範圍內目前唯一一所集評彈文物典藏、科研出版、展覽陳列、社教活動、藝術創演、文創開發、數字信息化等綜合職能於一體的專業類博物館——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建成。 [9] 

蘇州評彈藝術流派

蘇州評彈主要流派

蘇州評彈自清代起,到20世紀50年代,共形成了25個左右的流派,其中男性流派21個左右,女性流派4個左右。各流派之間存在着前後相繼的關係,新的流派皆是在前輩流派的基礎上產生,其中較早的流派為陳調、俞調和馬調。 [20] 
蘇州評彈流派
時間
流派
源流
代表人物
晚清
陳調
-
陳遇乾
俞調
受江南民間小曲及崑曲影響較大
俞秀山
馬調
-
馬如飛
20世紀20、30年代
魏調
在馬調的基礎上形成
魏鈺卿
小陽調
受快俞調的影響較大
楊筱亭、楊仁麟
夏調
受俞調影響
夏荷生
徐調
受俞調、小陽調和民間小調、 小販叫賣聲的影響
徐雲志
沈調
受到魏調影響
沈儉安
薛調
在魏調基礎上形成
薛筱卿
祥調
衍化自魏調,後又吸收了沈薛調的唱法
朱耀祥
周調
受到俞調的影響
周玉泉
祁調
受俞調影響較大
祁蓮芳的
蔣調
受俞調、周調的影響較大
蔣月泉
嚴調
主要衍化自小陽調
嚴雪亭
20世紀40年代
姚調
脱胎於書調,受到小陽調的影響
姚蔭梅
楊調
受俞調、夏調影響較大
楊振雄
20世紀50年代
張調
在蔣調的基礎上發展而成
張鑑庭
琴調
在沈調的基礎上,融合俞調、夏調、小陽調等多種唱腔發展而成
朱雪琴
麗調
在蔣調、沈薛調的基礎上形成
徐麗仙
候調
在俞調的基礎上發展而成
侯莉君
翔調
以夏調為基礎,吸收了蔣調、張調、薛調及京劇的音調和唱法而形成
徐天翔
尤調
以蔣調為基礎,融合沈薛調而成
尤惠秋
李仲康調
借鑑薛調、陳調、張調而形成
李仲康
王月香調
衍化自魏調和沈薛調
王月香
薛小飛調
在魏調和沈調的基礎上吸收蔣調的某些成分而成
薛小飛 [20] 
傳承脈絡
俞調
周調
蔣調
尤調(沈調)
注:括號內的流派同時影響了該流派的形成發展 [20] 
麗調(沈薛調)
小陽調
徐調
-
嚴調
-
姚調
-
夏調
揚調
-
張調
-
翔調
-
祁調
-
-
候調(俞調)
-
-
馬調
魏調
薛調
王月香調
沈調
琴調(俞調、夏調、小陽調)
薛小飛調(蔣調)
祥調
-
陳調
李仲康調(薛調、張調)
-
-

蘇州評彈流派簡介

周雲瑞調的創始人 周雲瑞調的創始人
評彈主要有馬調、徐調、沈薛調、俞調、周調、楊調等。 [13] 
  • 馬調:其中馬調是評彈藝術中流傳最廣的一個流派。馬調以吟誦為主,音樂性不強,但節奏明快、流暢。經其後輩師承的發展,馬調已初步形成體系。如有魏玉卿根據自己的條件發展而成的魏調,魏玉卿又傳子魏含英,他又對魏調作了進一步的豐富,加強了音樂性。馬如飛以擅唱《珍珠塔》而聞名,人稱“塔王”。 [13] 
  • 徐調:徐調是徐雲志所創的流派唱腔。採用真假嗓結合的唱法,創出了“長腔”、“短腔”、“長短腔”、“長長腔”、“變腔”、“新腔”等9種唱腔,豐富了蘇州評彈唱腔的表現力。形成了唱腔委婉、節奏舒緩的“徐調”,人稱“糯米腔”、“迷魂腔”。 [13] 
  • 沈薛調:聽眾稱沈儉安的唱腔為沈調,薜筱卿的為薜調。雖然也有並稱為沈薜調的錯誤説法,但是始終這是兩個演唱流派。沈、薜調共同的特點是吐字清晰、明快流暢,但由於二人的個性、秉賦及在書中擔任的角色不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沈儉安嗓音啞糯,行腔委婉,韻味醇厚,而薜筱卿嗓音清脆,吐字銼鏘,口角爽利、兩種唱腔正好互相映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13] 
  • 俞調:俞秀山(生卒年、出身、籍貫不詳。為清嘉慶、道光時人)吸收江南民間音樂,豐富了唱腔旋律而形成的流派。“俞調”音域寬,唱腔包涵了高亢與低沉,委婉與平直,剛勁與柔和,曲調十分優美動聽。主要傳承人有朱耀笙、朱介生、朱慧珍、江文蘭等。開篇《宮怨》為其代表性唱段。夏荷生繼承“俞調”所創的流派唱腔。夏荷生(1899-1946年),浙江嘉善人。少年時從伯父夏吟道學唱俞調,後從演唱《描金鳳》、《三笑》名家錢幼卿學藝,出師後聲譽勝過乃師。他定音較高,以響彈響唱為特色。演唱時,上半句用假嗓,下半句用真嗓,真假嗓結合十分貼切自然。他演唱的《描金鳳》有很多創造,人稱“描王”。 [13] 
  • 周調:周調以親切含蓄、温文舒緩為特色,結構嚴謹、節奏平穩、板眼分明、咬字清晰。敍事、表達內容明白曉暢,既充分發揮説唱音樂的吟誦行腔特點,又注重唱腔的音樂性,婉約多姿,稍帶鼻腔共鳴,饒有韻味。三絃伴奏,亦顯雅逸。 [13] 
  • 楊調:楊調唱時,真假嗓並用,轉換自如,音域寬廣。常根據感情需要自由行腔,並以跌宕起伏的散板形式和句末頓挫分明的長拖腔,同時,加上速度快、跳躍性強的戲劇效果。其唱腔雄健、豪放、聲閎氣貫,間有悽切蒼涼之處,激情撼蕩,感染力較強。其彈唱注重語言因素,吐字清楚,行腔自由,充分顯示了彈調音樂的説書性,其唱詞一般不受七字句格律的限制,接近白話,通俗易懂、因此其唱腔也靈活自如,力求對內容表達均貼切。 [11] 
  • 麗調:20世紀50年代,徐麗仙在蔣調的基礎上,把尾音拖長,將地方戲(滬,越)及其他民間音調加以融合,形成了以低沉哀怨、委婉纏綿著稱的流派——麗調。下句唱腔不論平仄都落5。徐麗仙善於吸收戲曲的板式變化來豐富評彈的音樂表現力,如《情探》一段,就運用戲曲的散板,還運用疊句,將桂英悲涼悽婉的心境宣泄得淋漓盡致。徐麗仙的嗓子略帶沙音,她揚長避短,運用中音區,加以不同的速度變化並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大量運用“4”和“7”,具有鮮明的女性特色,又增強了纏綿深情的特色。 [13] 

蘇州評彈藝術特色

蘇州評彈內容特徵

蘇州評話都是講長篇故事,分回逐日連説。每天説一回,每回約一個半小時。能連説幾個月,長的可達一年半載。這種長篇連説的特點,形成了評話特殊的結構手法。單線順敍,用未來先説、過去重談的方法前後呼應。用“關子”來製造懸念,以吸引聽眾還出現一些中、短篇作品。
  1. 長篇:大部的節目,分回連日説唱,每回三刻鐘。
  2. 中篇:通常分三、四回説唱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一場演完,這是20世紀50年代創造的體裁形式。
  3. 短篇:半小時至一小時內,一回中説一個完整的故事。
  4. 開篇:過去用於長篇評彈開場前的演唱。內容與正文無關,但音樂性較強。新中國成立後開篇便作為獨立的節目在電台播放,成為一個短小精悍的節目,用一個唱段來描述一個故事完整的演唱形式。如《杜十娘》《情探》《蝶戀花·答李淑一》。 [14] 

蘇州評彈演唱形式

蘇州評彈 雙檔 蘇州評彈 雙檔
蘇州評彈有説有唱,大體可分三種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單檔,內容多為金戈鐵馬的歷史演義和叱吒風雲的俠義豪傑;兩人的雙檔,兩人説唱,上手持三絃下手抱琵琶,自彈自唱,內容多為兒女情長的傳奇小説和民間故事;三人的三個檔。演員均自彈自唱,伴奏樂器為小三絃和琵琶。
蘇州彈詞的表演通常以説為主,説中夾唱。説時也有采用醒木作為道具擊節攏神的情形。演唱採用的音樂曲調板腔體的説書調,即所謂“書調”。因流傳中形成了諸多的音樂流派,故“書調”又被稱之為“基本調”。
蘇州彈詞講究“説噱彈唱”。“説”指敍説;“噱”指“放噱”即逗人發笑;“彈”指使用三絃或琵琶進行伴奏,既可自彈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説”的手段非常豐富,有敍述,有代言,也有説明與議論。藝人在長期的説唱表演中形成了諸如官白、私白、咕白、表白、襯白、託白等等功能各不相同的説表手法與技巧,既可表現人物的思想活動、內心獨白和相互間的對話,又可以説書人的口吻進行敍述、解釋和評議。藝人還借鑑崑曲和京劇等的科白手法,運用嗓音變化和形體動作及面部表情等來“説法中現身”,表情達意並塑造人物。在審美追求上, [3]  ”。

蘇州評彈音樂樂器

樂器 樂器
評彈所使用的調式是七聲調式,這一點和江南地區通常流傳的五聲調式的民歌區別很大,因此相對於民歌而言,七聲調式的評彈更具表現力。從調式上分析,不論民歌的五聲調式轉不轉宮音系統,其在結構上只有五個音,因此無可避免的在長時間的演唱中會使得聽眾感覺單調。中國的民族音樂的展示過程,音樂的對比是一個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各種民族音樂體裁都會尋找到突破的方法,比如板腔體戲曲會用節奏(板式)變化形成對比,曲牌體戲曲會用不同音樂情緒的曲牌藉以連綴形成對比。甚至宗教音樂都會如此,比如佛教“瑜伽焰口”法會需要七個小時,在這中間會有大量五聲調式的唱段,然而法師們會在演唱一段五聲調式以後會選擇換讀經文,唸咒語從而形成宣敍調和詠歎調,或隨即用一段七聲調式或者是六聲調式來沖淡之前的單調性,使得曲目的表現力變得非常的豐富。這樣的變化也説明,相對於五聲調式,七聲調式表現力是相當強大的。 [12] 
評彈的伴奏樂器主要有兩件,即琵琶與三絃,有時偶然會加上一些其他樂器,比如二胡,其他樂器一般用作特殊需要。三絃與琵琶之間的音色均為顆粒性音色,因此評彈藝術家在長期的實踐中巧妙的把兩件樂器融合在一起,基本的音樂形態為志聲復調。 [12] 

蘇州評彈曲調特點

彈詞一般評話和彈詞均以説唱細膩見長,吳儂軟語娓娓動聽;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橫生。彈詞用吳音演唱,抑揚頓挫,輕清柔緩,弦琶琮錚,十分悦耳。

蘇州評彈唱腔特徵

蘇州評話 呂也康 蘇州評話 呂也康
蘇州評話是用蘇州方言講故事的口頭語言藝術。其語言由第一人稱即説書人的語言和第三人稱即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兩部分組成,而以前者為主。這就和戲劇白言有質的區別。它是講故事,而不是演故事。第一人稱語言稱表,第三人稱語言稱白,表和白以散文為主,多説不唱。但也有用作唸誦的一小部分韻文,包括賦贊、掛口、引子和韻白等。賦贊用以描景、狀物和渲染、烘托人物的心理狀態及性格特徵。掛口是人物的自我介紹。引子是説書人的書情介紹或點題。韻白是韻文的表或白或鋪敍情節,或總結前段書情。
蘇州評話很注重噱,有“噱乃書中之寶”的説法。人物性格和情節的矛盾展開中產生的喜劇因素,叫“肉裏噱”。用作比方、襯托、借喻和解釋性的穿插,叫“外插花”。與此類似,用隻言片語來引起聽眾的笑聲,叫“小賣”。

蘇州評彈表演特徵

評話的表演包括“手面”和“面風”。這種動作和表情,也分説書人的和故事中人物的兩大類。説書人的動作和表情,是解釋性的,並用以表達説書人的喜怒哀樂和愛憎態度。故事中人物的動作和表情,由説書人用近似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包括語音和語調來講話,叫做“起角色”。起角色是對故事中人物的模仿,而不是演員以故事中人物的面目出現,“登場面依然我”。説書人在書枱上,始終是以演員身份出現的。這和戲劇的表演,也有質的不同。
評話的演出,因演員的説法、語言、起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流派。如有的演員説法嚴謹,語言經反覆錘鍊後基本固定,叫作“方口”。有的隨機應變,舌底生花,善於即興發揮,適應不同的聽眾而隨心變化,叫作“活口”。有的演員説表語如聯珠,鏗鏘有力,為“一口乾”或“快口”。相反,則為“慢口”。有的演員以説表見長,少起角色,則為“平説”。有的以起某個角色見長,如有“活關公”、“活周瑜”、“活魯智深”等美稱。

蘇州評彈“陰”和“火”

蘇州評彈
蘇州評彈(11張)
“陰功”的提法出現較早,清末民初王子和就因此名噪一時。其弟子周玉泉更將該風格發揮到了極致,被冠以“陰間秀才”的雅號。聽眾戲稱:“聽周的書,六月裏穿絲綿馬甲也不出汗。”此後,在蔣月泉、王柏蔭、蘇似蔭等周門後輩身上,森森“陰氣”或多或少得以留存。何以視聽藝術能給人觸覺上的感受,這種陰冷又有何妙處?細聽周玉泉的演出錄音,當時書場裏的氣氛頗為熱烈,掌聲、笑聲不時響起。周的説表既不是不用氣力,也非語速遲緩。事實上,陰功更多呈現的是一種飄逸、愜意之美,主要由穩健、冷峻、自然、含蓄構成,且融入説噱彈唱及表情、颱風、手面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構成了風格一致、協調的藝術整體。
反之,“火功”所提供的是一種熾熱、激越之美。在舞台實踐中,取此法的評彈名家更多。他們往往摸索適合自己的技巧,創造出各種不同的火法。例如:“描王”夏荷生長期單檔演出,一把三絃遊走江湖,看似孤獨的身影卻以“火功”著稱。在老唱片中,他説和唱的速度都不快,帶着幾分從容和瀟灑。然而,鐵嗓鋼喉配以響彈響唱、跳躍式的節奏,立刻營造出明亮、提神的火爆氛圍。與之相比,張鑑庭充分發揮其金屬音色的嗓子,還加大了説唱和表演的勁頭。因此,張調遒勁激揚、聲如帛裂,所起嚴嵩、包拯等角色氣勢宏大、先聲奪人,噱頭、書情也大多直白而通俗。憑藉精氣神的貫穿一體,張派藝術火遍了江南各地。更為晚近的張振華、吳迪君都有嗓音沙、音域窄的不足,所以其表演不以聲高、音色取勝,而是採取“放大”的策略:借鑑戲曲的程式動作、話劇的情感體驗,原本説唱為主的彈詞被賦予了更多的有激情的“演”。表情、動作、神態、情緒因張揚而充沛、飽滿,這同樣構成另一種火辣辣的風格,被視為“小書大説”的典型。 [7] 

蘇州評彈師承傳統

蘇州評彈傳承關係

蘇州評彈行業工會“光裕公所”成立後,社內的吳門弟子被奉為説書業的正宗,稱為“蘇道”,社外之人説書稱為“外道”,凡光裕社中藝人應聘各茶肆説書,需要另闢書室,搭設高台,社外之人,則只能用平台。想成為蘇道就需先拜光裕公所內出道的評彈藝人為師,而社內人員想要收徒必須出道多年後,每三年才能收一個徒弟。徒弟拜師需要有兩名推薦人,再向師父繳納二十至八十元不等的銀元作拜師金,師父名望越高,拜師金越多。如果出不起拜師金,也可以不交,但是需在出師後不取報酬,與師父搭檔表演一段時日,此法被稱為“樹上開花”。 [18] 
拜師時,徒弟要持拜師貼、香燭和紅氈單,到授業先生家中舉行儀式。待到儀式完成,師父便根據自己派系的傳承字輩為徒弟起個“藝名”。此外,還有家傳、自學、偷師三種傳承關係。家傳指藝人的子弟,此類人羣又被稱為“公子公孫”,出道時可受優待,藝人自授者,不用擺“關書酒”,出道費減半,拜師他人者,“關書酒”照擺,但出道費仍然減半。偷學則是指沒有拜師,通過評彈藝人演出時偷學技巧,或拜了師卻遇到了保守的師父,不願意傳授真本領,私下也會偷學。 [18] 

蘇州評彈傳承方式

蘇州評彈表演時用的是吳方言,只有口音,沒有文字,所以傳承方式講究“口傳心授”。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可以使得徒弟更好地學習師父的舉手投足及面部表情的運用和角色的刻畫等。舊時,藝徒拜師後,通常要住在師父家中,跟隨師父到書場聽書,並且生活費和車旅費均由自己負擔。此外還有回書、送書、排書、茶邊花等教導方式。回書即藝徒在書場聽過師父的表演後,待到散場,把剛聽的書再説給先生聽一遍;插邊花即藝徒學會師父教的幾支“開篇”後,在師父演出時,加座於師傅旁邊,在開場時加唱一支開篇,學會一點書後,和師父拼成雙檔,可以分擔少量正書;排書即師父給藝徒在表演時安排一個角色,與師父一起上台拼檔演出,在演出前的排練即為排書;送書是師父上台表演前,由藝徒上台試着表演一段,一般為師父前一天表演的書目。除學藝外,藝徒還要照顧師父的生活起居,幫師母做家務雜活。 [18] 

蘇州評彈傳承內容

蘇州評彈的傳承內容首先是長篇書目的傳承。書目即評彈腳本題目,一個長篇書目的演出內容至少可以説上一個月,甚至達到半年以上,是傳統評彈藝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初學者系統掌握評彈藝術的“出窠”書。待藝徒拜師學會一部長篇後,即可在江南吳語地區“跑碼頭”巡迴演出。其次傳承的便是説書的技巧,即“説噱彈唱”及“八技”等。 [18] 
評彈藝人在行藝方面的知識、經驗、見解、體會,也是傳承內容的主要部分。較早傳承下來的有王周士的《書品》和《書忌》,二者皆是藝人經驗的總結。《書品》記載的是對錶演的要求、技巧,《書忌》記載的是表演時應該避免的部分。除了學藝之外,藝徒還要跟隨師父深入社會,深入生活,尋找説書的素材,使舊的書目注入當下的人情世故。還需學習做人品德,做到“德藝雙馨”,因為説書還肩負着勸忠教孝、諷世教化的功能。 [18] 

蘇州評彈經典曲目

蘇州評話的節目以長篇為主,傳統書目約50多部。一類説歷史故事,屬講史類,如《西漢》《東漢》《三國》《隋唐》《金槍》《嶽傳》《英烈》等,為“長靠書”,又稱“着甲”;一類是“短打書”,講英雄好漢、義士俠客的故事,如《水滸》《七俠五義》《小五義》《綠牡丹》《金台傳》等。還有神怪故事和公案書,如《封神榜》《濟公傳》《彭公案》《施公案》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州彈詞藝術經過藝人們自覺的整舊創新,藝術上有了很大的飛躍。新節目不斷湧現,長篇有《白毛女》《新兒女英雄傳》《李闖王》《青春之歌》《苦菜花》《紅巖》《野火春風斗古城》《紅色的種子》《江南紅》《奪印》《李雙雙》等,中篇和常獨立演出的"選回"有《老地保》《廳堂奪子》《玄都求雨》《花廳評理》《怒碰糧船》《庵堂認母》和《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蘆葦青青》《新琵琶行》《白衣血冤》《大腳皇后》等。 [4] 

蘇州評彈流行地區

蘇州評話流行於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的吳語地區;蘇州彈詞發源並流行於以蘇州為中心的江蘇東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吳語方言區。 [16] 
20世30年代,無線電廣播開始發展,評彈藝術進入電台節目,其傳播範圍不再限制於書場觀眾,通過廣播電台傳播至蘇州市區及吳縣部分地區。隨着社會的發展,電視書場開始誕生,如蘇州電視台的《蘇州電視書場》節目便吸引了許多觀眾,中央電視台的《曲苑雜壇》也曾錄播評彈《珍珠塔》的選段,得到了觀眾的好評。2004年,上海評彈網成立,評彈藝術開始通過互聯網傳播,不再侷限於時間和空間。評彈藝人和團隊也陸續借助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實現多平台傳播。 [19] 

蘇州評彈傳承保護

蘇州評彈流傳現狀

蘇州評彈
蘇州評彈(3張)
比起崑曲和蘇劇,蘇州評彈似乎更貼近生活,更易傳唱。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各種外來流行藝術充斥,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蘇州評彈,走過了昌盛和繁榮,而今也正面臨着傳承和發展的瓶頸。文革後,文化藝術得到了再一次復興,大批演員重新走上舞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可以説是蘇州評彈的一個鼎盛時期,當時的聽眾“餓煞聽書”,可謂是萬人空巷,鄉鄉村村皆有書,三里傳聞琵琶聲。據不完全統計,在上世紀80年代初江浙滬有書場500多家,其中僅蘇州市的書場就數以百計的書場,上海、無錫、江陰、常州皆是評彈書場的重陣。如今書場萎縮極為嚴重,即使僅剩的那些書場,有些也正面臨倒閉或歇業的境地。近年來,大量的社區開設了免費的社區書場,可以讓老年人免費聽書得到消遣做到“老有所樂”。但這也是一把雙刃劍,這樣的聽眾往往對演員是沒有任何要求的,隨便你怎麼説,他們就是來消遣的,失去了競爭力。不像過去聽眾是買票聽書的,而且有些地方是200米以內就有多家書場,競爭激烈,他對你演員有很高要求,很多老聽眾會找你的錯,用我們的行話形容就是“板錯頭”,你説的不好明天就不來了。在這種情況下演員就必須要動腦筋了,怎樣去説好書,説精彩些。蘇州評彈的受眾人羣以老年人為主,然而大部分蘇州本地市民其實對蘇州評彈並不太瞭解。因為老年人有限的消費能力及消費觀念,往往不會選擇門票價格較高的娛樂方式,因此評彈書場就成為了老年人的首選。但是隨着社會老齡化的日益增加,剛步入退休年齡的人羣,從沒真正的接觸過蘇州評彈,然而年輕人又失去了蘇州方言的基礎,從而導致老聽眾逝去,沒有新鮮血液的加入,聽眾出現了斷層。 [6] 
20世紀末期以來,蘇州彈詞聽眾鋭減,書場萎縮,藝人大量流失,生存發展面臨危機,亟待搶救和扶持。 [5] 
從另一方面來看,蘇州評彈的影響力日益提高。中國國內,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中出現了蘇州評彈的影子。例如,《金陵十三釵》中重現金陵秦淮十里繁華的《秦淮景》就是以蘇州評彈的方式演唱的。在國外,蘇州評彈藝人盛小云帶着評彈曲目《楓橋夜泊》登上維也納的聯合國圓大廳,展現了蘇州評彈的獨特魅力。 [8] 

蘇州評彈保護措施

自2006年蘇州市人大頒佈了國內唯一針對戲曲保護的地方性法規——《蘇州市昆區保護條例》之後,蘇州市出台了《關於蘇州評彈藝術傳承、發展工程的實施意見》《關於建立蘇州評彈藝術傳承人制度的實施意見》和《關於扶持農村、社區書場開展評彈長篇書目公益演出的獎勵方法》等系列文件。建立傳承人制度、扶持發展評彈書場、深化評彈表演團體改革、加強行業聯合會和評彈光裕社建設、完善基礎職業教育建設的“五管齊下”工作方案。
自2014年以來,蘇州市實施“姑蘇宣傳文化人才工程”,加大了對緊缺型、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對新引進的文化名家、領軍人才、重點人才給予一定的安家補貼。
2007年起,蘇州市每年開展蘇州市舞台藝術“四進工程”工作,重點推進以市直文藝院團、市文化館送舞台藝術精品劇目進全市各鎮村為主要內容的“新農村百村行”工藝演出活動。同時,蘇州市積極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以“走進大師,感受經典,陶冶情操,提高修養”為主題,採取組織文藝院團赴高校演出,開展高校和中學普及高雅藝術活動。 [15] 
蘇州市已有多所小學開展了蘇州評彈教學,其形式豐富多樣。例如:楓橋實驗小學、寶帶實驗小學、北橋中心小學等開設了蘇州評彈社團活動;平江實驗學校因其蘇州評彈特色,被列為“第三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之一;而方洲小學和斜塘學校則已經開發了較成熟的蘇州評彈校本課程。 [10] 

蘇州評彈傳承人物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序號
姓名
性別
出生日期
民族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03-1154
金聲伯
1930.12.28

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蘇州彈詞)
江蘇省蘇州市
03-1153
張國良
1929

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蘇州彈詞)
江蘇省蘇州市
03-1155
楊乃珍
1937.11

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蘇州彈詞)
江蘇省蘇州市
03-1152
邢晏春
1944.05

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蘇州彈詞)
江蘇省蘇州市
03-1151
王月香
1932.09

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蘇州彈詞)
江蘇省蘇州市
02-0708
金麗生
1944.03
回族
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蘇州彈詞)
江蘇省蘇州市
02-0707
邢晏芝
1948.10
漢族
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蘇州彈詞)
江蘇省蘇州市 [16] 

蘇州評彈入選非遺

2006年,蘇州評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增項目名錄。 [1]  2008年及2011年入選第二批及第三批擴展項目。 [2] 

蘇州評彈曲藝價值

蘇州評彈的文化品格和美學特徵是雅與細,被譽為“中國最美的聲音”。評彈的題材源自於社會活動,取材於社會的各行各業,藴含着文學、語言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法律等諸多科學的知識,其表演內容大多是教人為善,宣揚忠孝節義,宣傳愛國愛民及奉獻精神等。評彈藝術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在帶給民眾娛樂的同時,達到了教化社會的作用。而且在表演過程中,還向聽眾傳播了文化知識,讓其潛移默化地瞭解歷史、傳統等多方面知識。同時,評彈來自民間,以吳語為載體,藴含濃郁鄉土風味,具有一定的民俗價值。 [17] 

蘇州評彈衍生機構

衍生機構有光裕社蘇州評彈博物館蘇州評彈學校、蘇州評彈收藏鑑賞學會等。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