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州文廟

鎖定
蘇州文廟位於江蘇省蘇州市人民路。蘇州文廟府學是北宋名臣范仲淹於景祐二年(1035年)創建的,迄今已有980多年曆史。范仲淹出任蘇州知州的次年,在南園遺址上,設學立廟。廟學合一(即文廟府學合一)范仲淹聘請當時著名教育家胡瑗為教授,因為辦學有方,一時名聞天下,成為各地州,縣學效仿的楷模。此後歷經拓建,到明清兩代府學文廟的規模很大,佔地面積近二百畝。有江南學府之冠的讚譽。現有面積僅為當時的六分之一,保留下來的重要建築有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崇聖祠,七星池,明倫堂,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蘇州文廟
地理位置
蘇州市姑蘇區人民路635號 [3]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開放時間
早8:30-晚4:00
景點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1.78萬平方米(1.78公頃)
著名景點
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崇聖祠,七星池,明倫堂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江蘇省蘇州市
適宜遊玩季節
春夏

蘇州文廟簡介

蘇州文廟創建歷史

孔子圖像 孔子圖像
蘇州文廟位於江蘇省蘇州市人民路。蘇州文廟府學是北宋名臣范仲淹於景祐二年(1035年)創建的,迄今已有960多年曆史。
文廟內容
文廟佔地面積近二百畝。有江南學府之冠的讚譽。現有面積僅為當時的六分之一,保留下來的重要建築有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崇聖祠,七星池,明倫堂等,另有數十棵古銀杏及廉石、文天祥石刻等文物點綴其間。現被用作蘇州市碑刻博物館,館內的“天文圖”,“地理圖”,“帝王紹運圖”和“平江圖”碑,簡稱為“天,地,人,城”四大宋碑,均為南宋刻石。蘇州文廟古玩市場也是蘇州地區最大的古玩市場呢。

蘇州文廟建造規模

蘇州文廟府學 [1]  舊制偉岸,至清代乾隆時東臨卧龍街(今市人民路),西倚東大街,南枕新市路,北至書院巷,佔地面積約十萬平方米,其中府學佔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廟佔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就佔地面積而言,在當時是僅次於曲阜孔廟的全國第二大孔廟。

蘇州文廟建築特色

從宋代到清代,蘇州文廟府學佈局日臻完善,形成了以兩條中軸線為標誌的兩大建築羣體。左路是以大成殿為中心的孔廟建築羣。南北向,五進院:黌門至洗馬橋院庭;洗馬橋至欞星門院庭;欞星門至戟門院庭;戟門至大成殿院庭;大成殿至崇聖祠院庭。左右建築配例對稱,前後建築井然森布。右路是以明倫堂為中心的府學建築羣,南北向,五進院:泮宮至禮門院庭;禮門至儀門院庭,儀門至明倫堂院庭;明倫堂至敬一亭
大成殿 大成殿
蘇州文廟
蘇州文廟(5張)
院庭;敬一亭至藏經閣院庭。左右前後亭台樓閣錯落有序,校舍、池塘、假山、小溪、花木拱衞其間,形成了佈局嚴謹、殿宇宏麗、氣勢磅礴的建築特色。

蘇州文廟主體建築

蘇州文廟高清組圖
蘇州文廟高清組圖(80張)
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面寬七間,進深六間,約六百平方米,共有五十根楠木柱支撐,在全國亦實屬罕見,可稱為天下奇觀。大成殿是建於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明朝中期蘇州知府況鍾重修,因此大成殿的樑架結構,斗拱,鴟(chi)尾,都有宋代建築的風格,大成殿重檐多宇,崇台列階,古樸莊重,氣勢軒昂,其殿堂的建築規模僅次於玄妙觀三清殿,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蘇州文廟的規模名列東南之冠,清末科舉廢除,文廟府學日漸荒廢。十年浩劫更是破壞殆盡。1981年市政府撥款重修文廟,同時在原址上建碑刻博物館,這是當時全國首家碑刻博物館,文廟從此獲得新生。

蘇州文廟整修歷程

大成殿於1982年維修,1985年7月對外開放,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大成殿在傳播孔子文化遺產的功能,利用原有的儒學碑刻優勢,1990年經過精心籌劃準備完成陳列孔子文化石刻,陳列共148塊。
蘇州文廟高清組圖
蘇州文廟高清組圖(67張)
懸於大成殿正門重檐下的“大成殿”門匾。高3米,寬2.2米,雕刻精美,九龍戲珠用白雲烘托,龍的造型姿態生動,雲的雕刻線條精細流暢,“大成殿”三個金字為清世宗御筆。藍底金字,光彩奪目,為我們的孔子文化石刻陳列平添了幾分的氣氛。

蘇州文廟欞星門

蘇州文廟
蘇州文廟(3張)
欞星門建於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明成化年間重修,高8米,寬25米,8柱,7間,柱枋上鐫刻龍鳳,雲鶴,花卉如意圖案。欞星門一般為封建帝皇陵寢建築,傳説是按神話中的天門設計建造的。因為孔子被尊為孔聖,與皇帝並列,故享受此殊榮。現存的欞星門在十年浩劫中,從原文廟故址南端(新市路口)原封不動的拆建到當時的位置。“欲祭天者,先祭欞星”。欞星又稱文曲星、文鎮星,過去人們喜歡稱讀書人為“文曲星”。孔廟廟門以欞星命名,意味着孔子因天上的星宿而降,祭孔也就是祭天,這也説明孔子在當時人們的心中的地位和聲望。蘇州文廟為宋代首座孔廟,府學合為一體的建築,蘇州文廟廟門以欞星命名還有一層意思,即有國家棟梁之才輩出之意。

蘇州文廟戟門

戟門是明代成化年間重建,清代大修。硬山頂,面寬5間,戟門東西各三間稱為掖門,其中東首第一間於五十年代拓寬人民路時拆除。

蘇州文廟保護單位

2001年06月25日,蘇州文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與蘇州文廟內宋代石刻合併(名稱:蘇州文廟及四大碑刻)。

蘇州文廟廟學

蘇州文廟位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的市中心,與滄浪亭隔街相望,是由宋朝的范仲淹所創建的。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時任蘇州知州的范仲淹將州學(後來稱府學)和文廟結合在一起,開創了廟學合一的體制,為後世和其他地方所效仿,因此有“天下之有學自吳郡始”的説法。蘇州廟學後來被多次增修擴建,佔地極廣,據《吳縣誌》記載,南宋淳祐年間便有屋宇213間。而到全盛時,除殿堂和祠廟外,還有講堂、學舍、考房、齋室並間以假山、水池、小橋、亭台等園林建築,規模居東南諸學宮之首。 [2] 
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後,文廟便逐漸荒廢。佔地面積約1.78萬平方米,僅為全盛時的六分之一,但仍然保持着東廟西學、兩軸並列的格局。東廟現僅存戟門、大成殿和崇聖祠,西學也只有有泮池、七星池和明倫堂一帶尚屬完整。除大成殿和欞星門外,現有的建築大都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的。
欞星門為明洪武六年(1373年)所建,是一座六柱三門四扉的大型青石牌坊。大成殿重建於明成化十年(1474年),面闊七間、進深十三檁,重檐廡殿頂,由五十根楠木立柱支撐。殿外有青石月台,供奉巨型孔子銅像,殿內懸掛巨幅孔子畫像,均為今人所造。大成殿是文廟最主要的建築,宏偉壯觀,其規模在蘇州僅次於玄妙觀三清殿。

蘇州文廟碑刻

蘇州文廟內碑刻頗多,其中尤以《平江圖》、《天文圖》、《地理圖》和《帝王紹運圖》等“天、地、人、城”四大宋碑最為著名。它們原先均放置在大成殿,現已被轉移到殿側的廂房內,實行專項保護。
《平江圖》碑高2.76米,寬1.48米,單線陰刻,刻於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該碑精緻地描繪了當時平江府城(即今蘇州城)的佈局狀況,包括城牆、官府、寺觀、商行、書院、倉庫、兵營、園林、河流、橋樑、道路等各種建築和名勝古蹟,標出了613處名稱。圖中繪有總長約82公里的數十條河道和359座橋樑,充分反映了江南水鄉城市的風貌。它還記載了50多座寺廟道觀、12座古塔、65座跨街牌坊,其中不少保留。因碑刻年代久遠,1917年曾對模糊不清之處加以深刻。這幅平江圖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城市平面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另外三塊宋碑都是在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由黃裳繪製,並在淳祐七年(1247年)由王致遠刻就的,格式均為上圖下文。《天文圖》碑高1.9米,寬1.08米,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東方星象圖。它的上部刻有北宋元豐年間觀測到的星辰1440顆和星座280個,下部刻有2091字的註釋,簡要介紹一些星體和天文現象,充分反映了當時的天文學水平。《地理圖》碑高2米,寬1.07米,詳細刻繪了宋朝的山川城池,圖下有645字的註釋,大致記述了中國自禹至宋的版圖變遷。它與西安碑林中的《華夷圖》、《禹跡圖》並列為中國三幅最古老的全國性地圖。《帝王紹運圖》碑高1.83米,寬1米,上部以圖表方式列出歷代帝王世系,排列十分詳盡清晰,下部是550字的簡要評述。
除了這四大宋碑,文廟還收藏了3000多塊石刻和近萬張拓片,包括陸機、黃庭堅、蘇洵、蘇軾、文天祥、文徵明等名家的手跡或詩碑,以孔子、儒學、蘇州經濟、歷代書法等主題分別陳列,1985年起闢為蘇州碑刻博物館

蘇州文廟宋碑簡介

四大宋碑特指保存在蘇州碑刻博物館內的“天文圖”,“地理圖”,“帝王紹運圖”和“平江圖”碑,簡稱為“天,地,人,城”四大宋碑。均為南宋刻石, 1961年國務院將其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大宋碑中的“天文圖”,“帝王紹運圖”,“地理圖”,其作者是南宋黃裳。“平江圖”,是在南宋蘇州知府李壽明主持下完成的。前三石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由黃裳描繪,淳熙七年(1247年)蘇州著名刻工王致遠刊石。此三圖是黃裳為嘉王(後來的寧宗)邸翊善(侍從講授)所進,後來王致遠從四川得來,帶回蘇州刊刻。平江圖碑,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由呂梗,張允成和張允迪勒石。四大宋碑一直藏在蘇州文廟(今蘇州碑刻博物館)內,其中平江圖碑在本世紀三十年代曾由當代著名刻工黃慰萱重挖,始成今貌。四大宋碑曾一度藏在蘇州博物館內,1983年籌建蘇州碑刻博物館時,重新運回。四大宋碑是我國科技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傑作。其中平江圖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刻天文圖之一,在天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地理圖碑為宋代中國政治地理圖,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石刻地圖之一,在地理學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帝王紹運圖碑則是我國古代的石刻帝王世系圖,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史的重要資料。平江圖碑為宋代蘇州城平面圖,是現今世界上最古老石刻城市平面圖,也是研究古代蘇州市政建設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蘇州文廟帝王紹運圖

“帝王紹運圖”紹就是繼承的意思。它是一張以帝王為中心的歷史圖表,從傳説中的黃帝一直到南宋宋理宗為止,共有一百九十五君,經歷了三千五百多年,繪製這幅圖的人叫黃裳,是太子(也就是宋寧宗的兒子,後來宋理宗)的講授官,即老師。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為了便於給太子上課,繪製了八幅圖進宮所獻。他在這幅圖中希望通過歷代的興衰交替,戒勸太子要吸取“亂”和“治”的經驗教訓,加強集中統一,以便能夠長久的維持封建統制。圖的下面為文字説明,有些內容抹殺了奴隸起義和農民革命。但我們也不能苛刻的要求古人,因為他也是為當時的社會所侷限的。

蘇州文廟平江圖

平江圖 平江圖
“平江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石刻平面圖。宋朝的蘇州被稱為平江府,平江圖也就是蘇州地圖的祖本。從“平江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宋代的蘇州和今·日的蘇州位置大致相仿,它們都位於一望無際的太湖之濱,周圍環繞着吳凇江、婁江、大運河、石湖以及陽澄湖等等。平江府城呈長方形,四周築有高大的磚砌城牆,並設有城門,外為大運河所環抱,內有護城壕。城區內最大的特點,就是安排了水陸相併行的兩套交通系統。杜荀鶴在《送人遊吳》中説蘇州是“家家盡枕河,水巷小橋多”。從《平江圖》中我們可以數到七條河流縱貫南北,十四條橫越東西。與之相平行的還有二十條大街,當然最著名的就是這條卧龍街,也就是今 日的人民路。居民區則建在街與河之間,這就形成了前門是街,後門是河的吳中特色。
蘇州文廟景觀圖
蘇州文廟景觀圖(20張)
蘇州古城水多橋也多,唐代白樂天就曾經説過“紅欄三百九十橋”。到了宋代,橋就更多了,光這“平江圖”中就刻了三百五十九座橋樑。蘇州在唐宋時期還是佛教、道教中心。市區內寺觀古塔林立,古趣昂然。光這長2.84米,寬1.4米的“平江圖”上就可以數到67座巍峨莊嚴的寺觀和9座古塔。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平江府城,城中有城,有稱子城,為平江府府衙所在地,相傳為伍子胥所築,有稱吳小城。子城在元末明初被張士誠的一把火燒了,已被毀。 “平江圖”基本上是按照中國傳統的繪圖法,即平面與立體相結合的方法繪製而成的,又有創新的一面。根據裴秀的製圖六法,它嚴格遵循了“上北下南左東右西” 的法則,可又不拘泥於“百里為寸”的傳統,而是用比較適當的比例,即3000:1`來製圖。此外,它還將按比例無法容納的城外的山山水水,比如虎丘、靈巖等十八山,太湖等十二湖用縮地法調遣網絡到城市的周圍,這樣錦繡的山水就無疑更襯出了城區的古樸典雅,起到了超現實主義的效果。同西方投影法繪製的地圖相比,“平江圖”初了用線條來標示街、巷、裏、弄外,還有生動的圖畫形象地繪製了多種多樣的亭、太、樓、閣,精巧別緻的園林,壯麗的牌坊,宏偉的宮殿,高聳的寶塔,寧靜的院落以及奇巧的橋樑。

蘇州文廟天文圖

“天文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古刻東方星象繪測圖。以北極為心,北緯35`南天可以看見的界限為外大圓,北極附近常年可以看見的界限為內小圓,赤道為中圈,還有一箇中圓為黃道,與赤道斜交成24`的黃赤交角,還有二十八根寬度不等的經線從北極向四方輻射形成了二十八星宿所在的赤道宿位。圖中可以數到1443顆星,當時全部憑肉眼觀測得來,今·天用科學的儀器檢測是百分之百的準確。作者也是黃裳。圖下面的文字説明記錄了南宋以前包括南宋人們的天文知識,包括日蝕,月蝕的起因問題作了科學的解釋。

蘇州文廟地理圖

“墜理圖”即地理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刻中國全國性地圖之一。作者也是黃裳。山脈用人字形表示,突出了山脈的立體感,有不少地區還畫了森林,並有“平地森林,廣數千裏”八個字,圖中大陸上的長城、各路的府、州、軍的地理位置都十分清晰,還可以看到黃河、長江、淮河、閩江等江河的迂迴曲折以其它支流的蜿蜒伸展,高原、平野的形式以及東南沿海的輪廓。

蘇州文廟廉石

廉石 廉石
蘇州有塊“廉石”。此石不過兩米四五十高,厚約六七十釐米,不足二米寬,極為普通的花崗石巖。石上鐫刻有兩個斗大隸書字“廉石”,紅色鑲嵌。另有落款:“弘治九年歲在5丙辰夏六月吉旦賜進士第文林郎巡按直隸蘇松常府監察史河南胙城樊祉立”。據記載:東漢末年,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字公紀,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通天文、歷算、曾著有《渾天圖》,並著有《易》,有撰《太玄經注》。後放任外鄉為官,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職位也不低,卻是正直不阿,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卸任迴歸故土吳郡時,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竟然並無東西可帶,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這才得以起航,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
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裏(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裏,留作紀念,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一直為人們所傳頌。世紀滄桑,相傳到了明朝,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御使樊祉來蘇視察,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覺得很有教育意義,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親自提名“廉石”,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供時人和後人觀瞻。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廉石”的故事後,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跨海過江,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説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蘇州文廟地址

位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的市中心人民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