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鎖定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江蘇省蘇州市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御窯金磚製作技藝繁複,工序多達二十餘道,其中主要工序有選泥、練泥、製坯、裝窯、燒製、窨水、出窯、打磨等,道道工序,環環緊扣。
2006年5月20日,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32。 [1] 
中文名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江蘇省蘇州市
遺產編號
Ⅷ-32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歷史淵源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5張)
明清時期,金磚的燒造必須要有皇帝的御旨方能進行。自明永樂至清光緒年間,御窯金磚的燒製任務均由工部下達,蘇州地方官督造,並由具體負責營造的佐官(照磨、知事)監造,通過地方保甲落實到窯户,層層簽訂契約承包,一般均先預付六成定金,其餘則待交貨時驗收合格後付清。 [2]  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建造紫禁城。經蘇州香山幫工匠的推薦,陸慕磚窯被工部看中,由於質量優良,博得了永樂皇帝的稱讚,賜名窯場為“御窯”。 [3]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清朝覆滅宣統帝退位,這門專為皇家打造的技藝一度流散民間,到了“文革”十年幾乎中斷,金磚製作技藝的恢復遇到了一定的困難。 [4] 
20世紀80年代末,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得到迅猛發展,北京故宮整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三大殿,內外地面採用御窯磚18萬方;2003年天安門大規模修繕,採用御窯磚1.5萬方;同年,天壇的修繕,也選用御窯磚;故宮主要宮殿的修繕,指定採用御窯磚。 [4]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工藝特徵

金磚製作費時長久,一塊金磚從採泥到出窯,要歷時一年多時間。出窯後再經切片、打磨成細料金磚。因對其質量要求特別嚴格,故每塊金磚上都有監製官府和窯户姓名,以備查驗。正是由於這些獨特之處,成品的御窯金磚古樸堅實,光可鑑人,面平如砥像一方黛玉,光滑似鏡像一塊烏金。敲擊時會發出類似金屬的鏗鏘之聲,“斷之無孔、敲之有聲”。 [5] 
該工藝製作御窯金磚的工序繁雜,多達二十多道。製成的磚坯內裏沒有任何氣泡,外表沒有任何細紋裂痕,製成的御窯金磚細膩美觀、光潤耐磨、不滑不濕。 金磚鋪地,能抗千人踩踏,能阻潮氣上升。又歷經數月而陰乾,這普通的泥坯才有可能變成光潤平滑的金磚。 [6]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工藝流程

“御窯金磚”的燒製已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嚴格的工藝流程和操作方法。其工藝極為繁複,工序多至20餘道,每道工序環環緊扣,一道不達,則前功盡棄。從選土練泥、製坯晾乾、裝窯點火、文火燻燒、熄火窨水到出窯磨光,往往需要18個月方能完成。
一、選泥
御窯金磚“其土必須取城東北陸墓所產幹黃作金銀色者”,這裏的土質有粘性,非常細膩,不含沙和雜質。但選泥仍非一道簡單的工序,須先打一探洞,瞭解其土層結構,鑑別土質優劣,才能決定用或不用。選好泥後,取距地表3~4米深的生土 (或漿泥),這一工序在當地稱為 “起泥”。起泥後,運到露天場地堆放約半年,讓風霜雨雪侵襲促其分解,俗稱“凍土”,其目的在於使泥土無硬塊,易翻踏,質細而粘性強,如此才能做出上等金磚。
二、練泥
將泥一片一片地全部細細扦碎後,往泥堆裏適量加水,讓牛或人反覆在泥堆裏趾踏腳踩,使泥稠膩成團,把爛泥練熟,俗稱“踏黃泥”。最後,把泥放在陽光下曬到完全乾透,再用粗碓、中舂、細磨的方法,使之成為細粉,用篩子篩去其中的砂石雜質,才能得到制磚的純土。
三、製坯
製坯過程十分繁複,花力費時,當地流行着“場面上黃泥挑得像金山,做完黃泥債還勿清”的説法。製坯前,先澆水,後用鐵鍁將泥斬細後,以稻草簾覆蓋,稱為封泥,俗稱“悶泥”。次日扒開稻草簾再斬細成堆,仍以稻草簾覆蓋。如此反覆斬悶5~6次,直至泥料象糯米糰子一樣產生了粘性,便可製坯。製坯時,要首先將練好的粘泥填入製成的金磚模具內(常用杉木,不易變形),俗稱“摜磚坯”。《天工開物》記載為“造方墁磚,泥入方匡中,平板蓋面,兩人足立其上,研磨而堅固之”。在模板中做磚坯,須赤腳踏得結實,一氣呵成,保證框內泥坯無氣孔。然後用鐵絲做成的弓割削坯面,並以木板來回磨平。隨後,再以比木框大的木板覆蓋其面,連木框翻轉來,以木板磨平翻轉上來的一面,待到坯面上無任何細紋裂痕,方可解開木框。磚坯製成後,由兩人抬到通風的室內,豎立放置,待上半部的泥坯硬了,將下面的泥坯翻到上面來。隔幾天翻轉一次,這樣反覆5~6次,待到磚坯表面堅硬發白,徹底陰乾,方能進窯燒製。
四、裝窯
燒“金磚”時,對窯內環境要求十分苛刻,只有窯心部位才能燒製,所以須用大窯。每窯一般只能裝100塊左右的磚坯,最多不能超過300塊,按一定方法和講究疊放在窯中央,目的在於讓火焰能在窯內迴流,使各排磚均勻受熱。為防止窨水時水滴直接滴到金磚上,產生白斑和斑紋,“金磚”四周須用普通磚瓦貼近窯爐四壁圍護好。
五、燒窯
此道工序最為關鍵,稍有出錯,一窯磚就會廢掉。為確保窯室內温度儘量一致,陸墓窯窯室高度大於長度,俗稱“饅頭窯”。磚坯進窯後,需“防驟火激烈”,要用文火燒製,並要求隨時掌握窯温變化,而窯温的控制全憑燒窯工的經驗。明朝時,金磚須先經過1個月麥柴文火的燻烤,待磚坯脱水,再用片柴燒1個月,松柴燒40天,才能出窯。清朝時的燒製時間大大縮短,只需要麥柴旺火燒12天,但對窯工的要求更加嚴格,要隨時觀察火候,及時去灰換柴。燒窯時,不斷變換燃料的目的在於讓窯內温度逐步提高。用糠草燒是為了讓磚坯內摻入的水逐漸揮發掉,温度約在110℃左右。換成劈柴後,温度提高到350~850℃之間,磚坯內礦物質分解,碳質被氧化燒盡,磚坯變成不再溶於水的脆性製品,這一階段被稱為“氧化期”。最後,換成能產生高温的松枝等,使粘土中的易熔顆粒熔化並注入磚坯的孔隙,使坯體變得密實,體積收縮,強度增大。這一階段稱為“燒結”,温度約900℃以上。當磚坯在高温燒結時,窯工把窯頂透氣孔用泥封死,減少入窯空氣,火焰中大量的遊離碳素通過坯體的氣孔滲透入內,升温到1000℃左右,直到還原作用完成。
六、窨水
窨水是我國制磚工藝中一道獨特的工序。先是將火塘和窯頂用磚封死,然後在窯頂的積池放水,池中的水須保持一定的量,滲水也須保持一定速度,快了磚易發脆,慢了磚的顏色會發黃髮紅。因此,窯工需持續不斷地給頂池適量加水,並掌握好放水的快慢速度,使金磚在窯內產生窯變,從赭紅色變為青黛色。此道工序非常忌諱漏水,否則金磚會出現白斑,成為次品,甚至整窯報廢。
七、出窯
雖已往窯中澆水降温四五天了,但窯中温度仍然很高,且灰塵瀰漫,非常嗆人。燒好的金磚出窯時仍炙熱難當,又燙又重,窯工在搬運時不僅需小心搬運和輕放,還須做好防灼傷的準備。
八、打磨
從窯中搬出的金磚還只能算是半成品,須經過精心細緻地切片、打磨,才能成為細料金磚。金磚的打磨是在圓形的水槽裏進行,要邊磨邊沖水,不僅要把金磚表面打磨得平整光滑,還要達到使用時間愈長愈光亮的效果,有的金磚甚至可以當鏡子使用。
九、泡油
打磨之後的金磚,要一塊塊地分別浸泡在桐油裏。桐油不僅能使金磚光澤鮮亮,還能延長使用壽命。
十、檢驗
金磚的成品 “或三、五選一,或數十而選一,必面背四旁,色盡純白,無燥紋無墜角,叩之聲震而清者,乃為入格”。凡有燥紋、墜角及未燒透者均不“入格”。合格的金磚表面還須用一層軟臘密封,呈煙黑色,並用草繩捆紮包裝後,方能入庫待用。 [2]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傳承保護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傳承價值

蘇州御窯金磚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用金磚鋪地具有光潤耐磨、愈擦愈亮、不滑不濕等特點。既可防止地下濕氣上升,又能把宮殿襯托得更加雄偉壯麗,把豪宅古居裝點得富麗舒適。御窯金磚“變土為金”,是吳文化的結晶,凝聚着御窯人的靈巧和智慧,它是中國磚窯文化的一個亮點,含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內涵。 [5]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傳承現狀

隨着現代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不但宮殿式建築已成為歷史,而且民間古典廳堂建築也日漸消亡,讓位於高樓大廈,金磚的市場需求量很小,致使生產規模一直無法擴大。燒製金磚是高技藝的複雜體力勞動,學習週期長、勞動投入大、經濟收益低,年輕人無意涉足其中,整個行業後繼乏人。蘇州只有御窯一處,還有匠人二十餘位在進行金磚製作,因此迫切需要對御窯金磚製作技藝這一古老的民間手工技藝採取保護措施。 [1]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傳承人物

金梅泉,男,1949年12月出生。2007年6月,金梅泉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廈門市申報。項目名稱: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7]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保護措施

為使御窯金磚製作技藝得到很好的保護,陸墓鎮全面維修保護古窯址,修舊如舊,並採集整理各個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金磚,編號存放,建立了金磚陳列室。御窯金磚廠還招聘了御窯金磚製作技藝傳人,使他們掌握製造金磚的基本技藝。 [5] 
2012年3月,相城區文化體育局與蘇州大學社會學院合作組成課題組,重點研究金磚的歷史淵源,挖掘內涵,擴展外延,為遺址保護和博物館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同年底,課題組完成全部工作任務。 [8] 
2016年5月18日,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正式開館。 [9]  2016年7月,第一部系統介紹御窯金磚的新書《御窯金磚》問世,書中詳述了金磚的基本概念、歷史淵源、工藝流程、文化內涵,以及由金磚這一“非遺”延伸出來的生命精神的體驗領悟。 [4]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3年11月19日,中國蘇州御窯金磚文化交流展在巴西港口城市阿雷格里港市政廳展廳進行,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在展覽中被展示。 [10] 
2014年3月10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晉京展在北京愛慕美術館開幕,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首次(自1911年之後)進京展呈。 [11]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晉京展在北京愛慕美術館開幕,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首次(自1911年之後)進京展呈。 [12] 
參考資料
  • 1.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引用日期2018-10-23]
  • 2.    冀洪雪.蘇州御窯金磚及其製作技藝[J].江蘇地方誌,2012,(第4期).
  • 3.    魏文斌,洪海主編,蘇州本土品牌企業發展報告 老字號卷,蘇州大學出版社,2014.12,第326頁
  • 4.    亦安冉.聽見,一塊金磚的傳承往事[J].現代蘇州,2016,(第34期).
  • 5.    王慧芬主編,江蘇省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覽,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5,第152-155頁
  • 6.    戴珩著,人文遺韻 江蘇省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詩性解讀,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5,第141-143頁
  • 7.    金梅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引用日期2018-10-25]
  • 8.    蘇州博物館編,蘇州文博論叢 2014年 總第5輯,文物出版社,2014.12,第61-62頁
  • 9.    御窯金磚博物館 蘇州開館.浙江老年報.2016.05.20.a0008版
  • 10.    一批蘇州金磚永久陳列巴西阿雷格里港博物館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8-10-25]
  • 11.    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百年後首次晉京展呈.今日相城.2014.03.19.A02版
  • 12.    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公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引用日期2023-11-0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