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子駿

鎖定
蘇子駿(1922—1971),男,漢族,生於箇舊。出身於民族資本家家庭。1941年1月蘇經《曙光日報》社中共負責人孫仲宇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2月,蘇奉調回箇舊大坪子礦區開闢工作。解放後,蘇為第一任中共箇舊縣委書記,為鞏固人民政權和恢復經濟建設辛勤工作。1952年調雲南省工業部重工處、省建築工程局黨委。1954年後相繼任以禮河水電局政治部主任、宣威電廠“黨委書記、省物價委員會二處負責人等職。 [1] 
中文名
蘇子駿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中國
出生日期
1922年
逝世日期
1971年
出生地
箇舊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性    別
蘇子駿(1922—1971),男,漢族,生於箇舊。出身於民族資本家家庭。1936年畢業於箇舊文華小學,次年入昆明富春初級中學。時值抗日戰爭爆發,受投奔延安參加革命的二叔蘇民的影響和看到中國共產黨積極抗日的事蹟,開始熱愛共產黨。1939年考入昆華工校土木科就學。此間,其父蘇莘農與中共雲南省工委合作開辦抗日進步報紙《曙光日報》,蘇假期回箇舊常參與報社舉辦的政治時事討論,並得報社中共地下黨支部書記趙國徽的教育。回校後蘇與中共地下黨員朱勃、傅君沼等人組織讀書會傳播革命思想,後發展為中共外圍組織社會科學研究會,蘇任負責人。1941年1月蘇經《曙光日報》社中共負責人孫仲宇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考人華中大學物理系。在校內團結進步同學,組織雲南同鄉會。抗日戰爭勝利後,蘇毅然謝絕隨校北遷和傅君沼等人約其赴美國留學的盛意,向組織要求到農村從事武裝鬥爭。1945年經中共雲南省工委派往沾益播樂中學以教書為掩護開展工作。他先後任中共沾益特支和中心縣委委員,領導宣威、平彝、沾益等縣的鬥爭,參加寶山起義。
1948年2月,蘇奉調回箇舊大坪子礦區開闢工作。3月中共箇舊縣委成立,蘇任縣委組織委員。他利用其父的社會關係,在黨組織的配合下取得縣中校長職務,安排了一批中共黨員、民青成員和進步教師入校,使縣中成為中共箇舊縣委的主要據點。蘇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在社會上層開展統戰工作,很快獲得軍政權貴的信任,經其掩護使縣中免遭國民黨二十六軍及軍統特務的破壞。同年12月蘇任中共箇舊縣委書記。次年7月中共個(舊)、蒙(自)、金(平)邊界農村工作委員會建立,蘇兼任書記,負責開闢三縣交界少數民族地區的工作。1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箇舊護鄉第八團團長兼政委。他率領部隊配合野戰軍在大黑山、田心等地阻擊國民黨逃軍,迎接箇舊解放。
解放後,蘇為第一任中共箇舊縣委書記,為鞏固人民政權和恢復經濟建設辛勤工作。1951年箇舊改市後任市委秘書長,當年底往普洱地區參加土改。1952年調雲南省工業部重工處、省建築工程局黨委。1954年後相繼任以禮河水電局政治部主任、宣威電廠“黨委書記、省物價委員會二處負責人等職。蘇服從組織分配,幹一行愛一行,勤奮學習業務技術和管理知識,並自修英語和俄語。在從事企業領導工作期間,深入工區工地調查研究,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熱心於職工文體活動的開展,將業餘宣傳隊建到工地,組織各項球類運動會,使企業生氣勃勃。他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蘇受到誣陷和批鬥,身心遭摧殘而去世。他在給妻子的最後一封信中仍篤信“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一定要實事求是“。1978年蘇得到平反昭雪。 [1] 
參考資料
  • 1.    箇舊市志編纂委員會,箇舊市志 下,雲南人民出版社,第1545-15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