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味道

鎖定
蘇味道(648年-705年),趙州欒城(今屬河北欒城區)人,宋朝“三蘇”的先祖,中國唐代詩人、官員。 [10]  [33-34] 
少有文名,與同鄉李嶠並稱“蘇李”。總章二年(669年),進士及第,授咸陽縣尉,得到吏部侍郎裴行儉認可,三次從徵突厥,授監察御史,遷侍御史、中書舍人。長壽三年(694年)三月,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初居相位。聖歷元年(698年)、長安二年(702年),先後兩次拜相,熟識台閣故事。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位後,以親附張易之兄弟,貶為眉州刺史,卒於任上,享年五十八,獲贈冀州刺史。 [5]  [10]  [33] 
蘇味道與李嶠並稱“蘇李”,又與李嶠、崔融、杜審言合稱“文章四友”。蘇味道善於律詩,與李嶠崔融杜審言合稱“文章四友”。所作詩今存十五首,詩風清正挺秀,綺而不豔,對唐代律詩的定型與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其名篇《正月十五夜》,詠長安元宵夜觀賞花燈盛況,“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鏤金錯采,而韻致流溢,歷來為人傳誦。 [10]  [33] 
(概述圖參考資料 [7] 
所處時代
唐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趙州欒城
出生日期
648年
逝世日期
705年
主要作品
《蘇味道集》《正月十五日夜》
本    名
蘇味道

蘇味道人物生平

蘇味道早有文名

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蘇味道出生。 [12] 
顯慶元年(656年),蘇味道已經能夠撰寫詩文。 [12] 
乾封元年(666年),蘇味道與同鄉李嶠同以文辭知名,當時人們稱之為“蘇李”。後又與李嶠、杜審言、崔融並稱為“文章四友”。 [12]  [13] 
乾封二年(667年),蘇味道在趙州舉進士 [12]  [14] 
總章二年(669年),蘇味道進士及第吏部待選。 [12] 

蘇味道初入仕途

咸亨元年(670年),裴行儉為吏部侍郎銓選,裴行儉看出蘇味道日後大有發展,甚加禮遇,授他縣尉之職。 [12]  [14] 
約儀鳳二年(677年),蘇味道遷任咸陽縣尉。 [12]  [14] 
調露元年(679年)六月,裴行儉出兵安西征討突厥阿史那都支,任用蘇味道為管書記,兼監察御史。 [14]  十一月,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討突厥,蘇味道再次擔任管書記。自此年起,至永淳元年(682年)四月,裴行儉去世。蘇味道一直在裴行儉軍中,任管書記三年多時間。 [12] 

蘇味道一路升遷

光宅元年(684年),蘇味道在侍御史任上。同年,孝敬皇帝妃父裴居道第二次任左金吾衞將軍,尋訪才子為他寫謝表,就選中了蘇味道。蘇味道提筆成文,辭理精密,盛傳於當代。 [12]  [11] 
垂拱元年(685年),蘇味道前往會稽縣(浙江紹興)處置李師旦。 [12] 
垂拱二年(686年)秋,蘇味道為安撫使奉使嶺南。作詩《使嶺南聞崔馬二御史並拜台郎》《九江口南濟北接蘄春南與潯陽岸》《始背洛城秋郊矚目奉懷台中諸侍御》《贈封御史入台》。同年,宋璟向蘇味道進呈詩文《長松篇》《梅花賦》,蘇味道讀後,盛讚其才,宋璟由此而有了名氣。 [12] 
垂拱三年(687年),蘇味道遷任春官員外郎。 [12] 
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蘇味道隨武則天拜洛受圖,作應制詩《奉和受圖温洛應制》。 [12] 
永昌元年(689年),蘇味道遷任考功郎中 [12] 
武周天授元年(690年),蘇味道遷任鳳閣舍人。 [12] 

蘇味道初次拜相

長壽三年(694年)三月,蘇味道以鳳閣舍人,內供奉遷檢校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15]  在同一日,武后以薛懷義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蘇味道充任行軍司馬。出塞至朔方擊突厥,尋突厥不遇。班師還洛陽。 [12] 
證聖元年(695年)正月,蘇味道以附會內史李昭德,貶為集州刺史。 [12]  [16]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正月,蘇味道由集州刺史召拜天官侍郎。 [12]  [17] 

蘇味道再次拜相

聖曆元年(698年)九月,蘇味道再拜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18]  同年秋,與武三思到嵩山天中寺,作《和武三思於天中寺尋復禮上人之作》。 [12] 
聖歷三年(700年)五月,蘇味道從武后遊嵩山石淙,作《嵩山石淙侍宴應制》詩。六月,參與編修《三教珠英》,期間寫雜詠詩《詠霧》《詠虹》《詠霜》《詠井》《詠石》五首。 [12] 
大足元年(701年)三月,蘇味道坐事下司刑獄,武后赦免之,復位。七月,充按察幽、平等州兵馬使。 [12] 

蘇味道三度拜相

長安二年(702年)十月,蘇味道三拜同鳳閣鸞台三品 [12] 
長安四年(704年)三月,蘇味道因改葬其父侵毀鄉田被蕭至忠彈劾,貶坊州刺史。同年,遷益州大都督府長史。 [12]  [19] 

蘇味道眉州去世

唐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上元節京城燈影之會,蘇味道作《正月十五夜》詩。二月,因親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貶眉州刺史。春夏間,復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未行而去世,時年五十八歲。賜冀州刺史。 [12]  [20] 

蘇味道主要影響

蘇味道對初唐詩壇上剛出現的新詩體———近體詩的構建產生了很大的引導、示範和推動作用,對當時的詩壇有着較深的影響力。 [31] 新唐書·藝文志》及《舊唐書·經籍志》均載“蘇味道集十五卷”,可惜早已佚。唯《全唐詩》存蘇味道詩一卷,共15首。從這些作品中,仍可看出其藝術成就及對新詩體的推動之功。
作為朝廷重臣,蘇味道免不了經常陪王伴駕,所以寫奉和應制詩是必然的。如《正月十五夜》《嵩山石淙侍宴應制》《初春行宮侍宴應制》等。這些應酬詩雖為歌功頌德之辭,但詩人為了表現自己的學問,很注意寫作的技巧性,詩歌顯得莊嚴典雅,體現了正處在上升時期大唐帝國的昇平景象和鼎盛氣氛。他的代表作《正月十五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這是一首五律,韻腳字為“開”“來”“梅”“催”,在古代詩韻平水韻裏,同屬灰韻。前三聯都是極為工整的對仗,整幅作品平仄亦符合要求。可見詩人近體詩技法非常純熟。這首詩巧妙生動地描寫出長安城的元宵夜景,勾勒出一幅武則天統治下的盛世宏圖。
他的另一首應制詩《嵩山石淙侍宴應制》作於聖歷三年(700年)。是年五月十九日,武則天率領羣臣遊石淙(在今河南登封縣東南三十里),武氏自制七言一首,同題和者17人,其中12首不合律調。蘇味道也獻七言一首,完全符合七律要求,可見他的聲律造詣確比同時代人精深。這首應制詩還有一個與一般遊宴詩顯著的不同點,它作於真正的自然山水之中,寓美妙的山水情趣於應制詩中,實際上就是一篇優美的山水景物詩,上承謝靈運,下啓盛唐山水詩。
初唐和盛唐時期,唐王朝朝氣蓬勃的發展形勢激勵着無數詩人從軍邊塞,建功立業。邊塞生活是詩人筆下的重要內容。蘇味道與初、盛唐許多詩人一樣具有立功邊塞之志。他曾跟隨當時名將裴行儉徵西突厥,為掌書記,其詩《單于川對雨二首》足可證他來到邊塞從軍。詩中的單于川即唐單于都護府屬地。《單于川對雨二首》之二:
飛雨欲迎旬,浮雲已送春。
還從濯枝後,來應洗兵辰。
氣合龍祠外,聲過鯨海濱。
伐邢知有屬,已見靜邊塵。
這也是一首五律。用韻、平仄、對仗都合律。詩人在題材上有所開拓,用輕快、灑脱的筆觸把景物描寫與軍事生活結合起來,表達自己對唐王朝抗擊匈奴戰爭的積極態度和守邊安民的願望,表現了樂觀、向上的時代精神。
蘇味道還用近體詩形式創作一組詠物詩:《詠霧》《詠虹》《詠霜》《詠井》《詠石》。且看其中一首《詠虹》:
紆餘帶星渚,窈窕架天潯。
空因壯士見,還共美人沈。
逸照含良玉,神花藻瑞金。
獨留長劍彩,終負昔賢心。
詩中注重形象的描繪、用典、藻飾和音律對仗。全詩八句皆對,音律和諧。“紆餘”“窈窕”都是疊韻連綿詞,富於樂感。詩人充分運用一系列的詩歌修辭寫作技巧,生動地描繪出了“虹”的形象。此時正是五言詩規範、定型之際,這組五言律詩的創作,無疑對律詩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此外,蘇味道還有部分寫景詩如《始背洛城秋郊矚目奉懷台中諸侍御》,用白描手法生動描繪了洛陽城郊秋日原野景色,給人一種自然、幽美、輕靈的感覺,格調明快,較少藻飾。《九江口南濟北接蘄春南與潯陽岸》一詩則呈現出另一幅南國山水風光圖,顯得雄渾高遠,景象闊大,清新流暢。這些詩都採用近體詩的形式,講求聲律和諧,對仗工整。
在初唐詩壇上,蘇味道作為政壇顯要,憑藉其卓越的才華,進行了長期的詩歌創作活動,對於完成初唐新興的近體詩的定型具有重要意義。近體詩對字句、平仄、對仗、用韻都有嚴格的要求,形式整齊華美,聲調和諧悦耳,內容凝練含蓄。“文章四友”作為宮廷詩人,由於經常應酬,自然選擇當時日益為世人所重的近體詩形式從事詩歌寫作,既能顯示自己的才華,又給人美的享受。與時代較早對近體詩的發展產生過影響的“初唐四傑”相比,他們近體詩的合律比例明顯要高。而四友之中尤以蘇味道寫作近體詩用力最勤,用心最專,且專心致力於五言詩的創作。其他三人都寫過一些古體詩,而蘇味道全為近體詩,且以五言律居多,其中不乏佳作,如《正月十五夜》就是一首成熟而極具影響力的五律。這樣全心全意進行近體詩創作,在詩壇上可謂絕無僅有,這充分説明他在有意識地、積極地推動近體詩的進程。
同時,由於他在政界的地位,進一步促進了近體詩格律形式的完成。與稍後對近體詩作出貢獻的“沈宋(沈佺期宋之問)”相比,蘇味道的五律已經成熟,這説明五律的定型已臻完成。故前人將其推動律詩定型之功績與沈、宋相提並論。 [28] 

蘇味道歷史評價

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狄仁傑:臣料陛下若求文章資歷 , 則今之宰臣李嶠、蘇味道亦足為文吏矣。 [25] 
唐代小説家張鷟朝野僉載》卷四:蘇味道才學識度,物望攸歸。 [26] 
唐代文學家劉肅大唐新語》卷八《文章》:味道富才華,代以文章著稱。 [27]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①少與鄉人李嶠俱以文辭知名,時人謂之蘇李。②味道善敷奏,多識台閣故事,然而前後居相位數載,竟不能有所發明,但脂韋其間,苟度取容而已。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是號為“蘇模稜”。③才出於智,行出於性。故文章巧拙,由智之深淺也;行義詭實,由性之善惡也。然則智性稟之於氣,不可使之強也。蘇味道、李嶠等,俱為輔相,各處穹崇。觀其章疏之能,非無奧贍;驗以弼諧之道,罔有貞純。故狄仁傑有言曰:“蘇、李足為文吏矣。”得非齷齪者乎,模稜之病,尤足可譏。崔融、盧藏用、徐彥伯等,文學之功,不讓蘇、李,知有守常之道,而無應變之機。規諫之深,崔比盧、徐,稍為優矣。④贊曰:房、杜、姚、宋,俱立大功。鹹以二族,譚為美風。蘇、李文學,一代之雄。有慚輔弼,稱之豈同。 [4] 
北宋宋祁歐陽修等合撰《新唐書》:①九歲能屬辭,與里人李嶠俱以文翰顯,時號“蘇李”。②味道練台閣故事,善佔奏。然其為相,特具位,未嘗有所發明,脂韋自營而已。常謂人曰:“決事不欲明白,誤則有悔,摸稜持兩端可也。”故世號“摸稜手”。性友愛。 [5] 
宋元時期詩論家方回瀛奎律髓匯評》卷一六:味道,武后時人。詩律已如此健快。古今元宵詩少,五言好者殆無出此篇(指《正月十五夜》)矣。 [28] 
明朝詩人丁儀《詩學淵源·卷八》:集中詩皆應制之什,未改陳隋舊習。用事典雅,後遂成館閣一體。至蓄意含情,推事及物,則固唐詩之本色,異於六朝所尚者矣。 [2] 
清末民國學者宋育仁三唐詩品》:盛有時名,藻思相稱,惟其速達,故入境未宏。舊集闕殘,未窺其所木,擬以連篇排比,其源蓋出於王筠。初唐之古芳,實梁陳之支派也。“火樹銀花”,時留俊賞,然豐肌靡骨,無復陳隋。 [2] 

蘇味道主要作品

《舊唐書》《新唐書》著錄《蘇味道集》15卷,今佚。《全唐詩》錄存其詩1卷,僅15首(《單于川對雨》是組詩兩首)。除《嵩山石淙侍宴應制》一首為七律外,餘均五言律詩。 [8] 
《全唐詩》錄詩15首
《初春行宮侍宴應制得天字》
《單于川對雨二首》
《正月十五夜》
《詠霧》
《詠虹》
《詠霜》
《詠井》
《詠石》
《奉和受圖温洛應制》
《使嶺南聞崔馬二御史並拜台郎》
《贈封御史入台》
《始背洛城秋郊矚目奉懷台中諸侍御》
《九江日南濟北接蘄春南與潯陽岸》
《和武三思於天中寺尋復禮上人之作》
《嵩山石淙侍宴應制》
- [29] 

蘇味道軼事典故

蘇味道模稜宰相

據《盧氏雜記》載:蘇味道做了宰相以後,有人問天下方今之事這麼多而複雜,相公如何協調治理?蘇味道手摸牀稜,卻並不表態。《唐語林》上也記載,蘇味道曾經對別人説:“處理事情不能做明確的決斷因為如果發生了錯誤,就要負責任,做事只要保持模稜兩可就行了。”從此以後蘇味道就被朝中眾官稱為“蘇模稜”“模稜手”,成語“模稜兩可”就是從這裏得來的。 [3]  [6]  [32] 

蘇味道友愛兄弟

蘇味道與他的弟弟太子洗馬蘇味玄甚相友愛,蘇味玄託付他所辦的事如未辦成,經常當面指責他,但蘇味道對之怡然,不把這當一回事,論者都稱揚他這一點。 [22] 

蘇味道瑞雪獻媚

一年夏曆三月,氣候反常,下起了大雪。蘇味道給武則天寫了一個奏章,説現在三月份了還下大雪,真是一個天大的祥瑞,這是老天爺對陛下功績的肯定。武則天看了龍顏大悦,把蘇味道的奏章讓各位大臣傳着看。大家見皇帝高興,都不敢表示反對的意見。這時,大臣王求禮站了出來,這個人素來耿直。他大聲説道:“隆下,宰相的職責就是輔助皇帝統攝萬民,燮理陰陽。現在氣候反常,春降大雪,給百姓造成災害,怎麼能説是祥瑞呢?如果三月的雪是瑞雪,那麼臘月的雷也可以叫作瑞雷嗎?”大臣們聽了王求禮最後一句話,都樂了起來。武則天也覺得有趣,笑了笑,並沒有處罰王求禮。蘇味道自知沒趣,趕緊用別的話岔開。 [30] 

蘇味道人際關係

東漢順帝時,冀州刺史蘇章子孫定居欒城,世稱趙郡蘇氏。至唐代顯者有蘇味道。蘇味道於神龍元年(705年)病逝於眉州刺史任上,次子蘇份留居眉州(今眉山),眉山始有蘇氏。蘇洵系蘇份第九代孫,蘇軾蘇轍系蘇份第十代孫(即蘇味道第十一代孫),其文詞署名趙郡蘇氏或趙郡蘇軾 [1]  [10]  [21] 
關係
姓名
簡介
妻子
河東裴氏
吏部侍郎裴行儉之女。
弟弟
蘇味玄
太子洗馬。
兒子
蘇伷
膳部員外郎。
蘇份
眉山蘇軾之祖。
蘇倜
兗州刺史。
蘇倇
幷州司錄參軍、職方郎中
女兒
蘇氏
-
(以上參考資料) [12]  [22]  [24] 

蘇味道後世紀念

蘇味道墓址

河北欒城
河北欒城蘇味道墓 河北欒城蘇味道墓
蘇味道死後歸葬今欒城縣冶河鎮蘇邱村。蘇味道墓距縣城西北8公里。原墓大致由墓田、墓冢、墓井、墓碑、墓牆五部分組成。墓丘由黃土堆起,墓田方70步,墓底直徑15-20米,墓高7-8米,螭首龜膚墓碑九尺,墓地四角分佈有4眼磚砌水井,每個井上各有一個小涼亭,每眼水井向墳墓一側留有水道口,解放後擴建宅基地墓地周邊被平毀,墓上建築物被拆掉,只留有墓丘和四周的古槐、棗樹。1999年,欒城縣人民政府在原墓址上依唐制重修,墓體封土高4米,直徑10米,築制墓台及四座墓亭、周圍白玉欄杆圍繞,墓前正中立有《大唐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蘇公味道之墓》石碑。右首立有“眉山發跡”碑。左首立有“三蘇發祥”碑。墓基台前立有欒城縣人民政府撰刻的《蘇味道墓修復碑記》。同年3月,欒城縣人民政府確定蘇味道墓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月,石家莊市文物局批准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0] 
四川眉山
在四川眉山修文鎮十字卡村的蘇東坡家族墓地中,有蘇味道墓。2017年12月,當地政府完成了蘇味道陵墓的修繕。 [23] 

蘇味道碑刻

眉山發跡碑。為紀念“三蘇”父子祖籍起自欒城,發跡於眉山這件盛事,明崇禎十一年戊寅(1638年)兵部右侍郎兼關內總督範志完來欒城視察,題寫了“眉山發跡”四字。欒城人將“眉山發跡”四字銘刻於石,立於蘇味道墓前,碑身高約四尺餘,寬約二尺多,長方底座。清道光間,村民將碑移入城中。先立於龍崗書院門口,後移入縣衙孔廟前路南。1996年,在欒城中學修建了眉山發跡碑亭。1999年,欒城縣人民政府以原拓片為樣本,重刻此碑,復立於蘇邱村蘇味道墓前。 [10] 

蘇味道研究會

四川眉山三蘇祠啓賢堂內的蘇味道牌位及畫像 四川眉山三蘇祠啓賢堂內的蘇味道牌位及畫像
欒城縣蘇東坡文化研究會,針對欒城東坡祖籍源遠流長,三蘇文化遺存多,史料性強的特點。1999年6月,由欒城縣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編輯出版了《蘇味道、三蘇與欒城》《蘇味道年譜》《蘇味道詩註釋》等書籍,修復了蘇味道墓,籌建了蘇東坡祖籍紀念館。2008年,出版了書籍《蘇味道傳與蘇姓史話》。2012年,出版了書籍《蘇味道詮傳》。 [10] 

蘇味道祠堂

在四川眉山三蘇祠啓賢堂內,供奉着蘇味道的牌位及畫像。在畫像之上,有司馬光題匾:奕世榮昌。畫像兩邊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朱靖華撰寫的對聯:金生麗水三蘇懷鄉系趙郡;玉出昆崗眉山發跡源欒城。 [9] 

蘇味道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九十四·列傳第四十四》 [4]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四·列傳第三十九》 [5]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卷七十四·表第十四·宰相世系四(蘇氏)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1-04-08]
  • 2.    陳伯海主編;張寅彭,黃剛編撰.唐詩論評類編 增訂本 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1:第975頁
  • 3.    張壯年,高樂雅.綽號裏的廉政故事:山東畫報出版社,2018.11:第147頁
  • 4.    舊唐書·卷九十四·列傳第四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2-21]
  • 5.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四·列傳第三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2-21]
  • 6.    蘭國良主編.石話實説 石家莊100個村莊印記: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07:第395頁
  • 7.    鄭一民主編.國學河北簡明讀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01:第291頁
  • 8.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文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文學 2 第2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09:第800頁
  • 9.    王張應著.我對世界另眼相看: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7.10:第110-111頁
  • 10.    蘇運啓主編.眉山堂蘇沛氏與蘇氏大家庭 蘇氏之馨:江蘇省沛縣蘇氏宗親會,2018.01:第67-69頁
  • 11.    《舊唐書·卷九十四·列傳第四十四》:弱冠,本州舉進士。累轉咸陽尉。吏部侍郎裴行儉先知其貴,甚加禮遇,及徵突厥阿史那都支,引為管記。孝敬皇帝妃父裴居道再登左金吾將軍,訪當時才子為謝表,託於味道,援筆而成,辭理精密,盛傳於代。
  • 12.    李升旗著.《蘇味道詩譯註》.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109-111
  • 13.    《舊唐書·卷九十四·列傳第四十四》:蘇味道,趙州欒城人也。少與鄉人李嶠俱以文辭知名,時人謂之蘇李。
  • 14.    《舊唐書·卷九十四·列傳第四十四》:弱冠,本州舉進士。累轉咸陽尉。吏部侍郎裴行儉先知其貴,甚加禮遇,及徵突厥阿史那都支,引為管記。
  • 15.    《舊唐書·卷九十四·列傳第四十四》:延載中,以鳳閣舍人檢校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歲餘為真。
  • 16.    《舊唐書·卷九十四·列傳第四十四》:證聖元年,與張錫俱坐法系司刑獄。錫雖下吏,氣象自如,味道獨席地飯蔬,為危惴可憐者。武后聞,放錫嶺南,才降味道集州刺史。
  • 17.    《舊唐書·卷九十四·列傳第四十四》:召為天官侍郎。
  • 18.    《舊唐書·卷九十四·列傳第四十四》:聖歷初,復以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三品。
  • 19.    《舊唐書·卷九十四·列傳第四十四》:更葬其親,有詔州縣治喪事。味道因役庸過程,遂侵毀鄉人墓田,蕭至忠劾之,貶坊州刺史。遷益州大都督府長史。
  • 20.    《舊唐書·卷九十四·列傳第四十四》:張易之敗,坐黨附,貶眉州刺史。復還益州長史,未就道卒,年五十八,贈冀州刺史。
  • 21.    王智主編.走進魅力村鎮 河北電台大型採訪活動作品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07:第50頁
  • 22.    《舊唐書·卷九十四·列傳第四十四》:味道與其弟太子洗馬味玄甚相友愛,味玄若請託不諧,輒面加凌折,味道對之怡然,不以為忤,論者稱焉。
  • 23.    蘇軾家族墓地確定在四川眉山 14代24人埋葬於此  .中國青年網[引用日期2022-09-22]
  • 24.    艾尚連, 田平鳳, 孫秀英. 蘇味道事蹟考述[J].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 2003, 3(4):48-51.
  • 25.    肖希鳳. 蘇味道生平事蹟考[J]. 邵陽師專學報, 1997(3):51-53.
  • 26.    史遇春. “文章四友”初探[D]. 廈門大學, 2005.第36頁.
  • 27.    史遇春. “文章四友”初探[D]. 廈門大學, 2005.第8頁.
  • 28.    肖希鳳. 論蘇味道及其詩歌創作[J]. 學理論, 2009(23):79-81.
  • 29.    黃勇主編.唐詩宋詞全集 第1冊: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07:第209頁
  • 30.    龔書鐸,劉德麟主編.圖説中國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06:第90-91頁
  • 31.    施樹祿.全唐詩賞析:中國言實出版社,2017.01:第30頁
  • 32.    《資治通鑑》:以天官侍郎蘇味道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味道前後在相位數歲,依阿取容,嘗謂人曰:"處事不宜明白,但摸稜持兩端可矣。"時人謂之"蘇摸稜"。
  • 33.    蘇味道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9-18]
  • 34.    蘇氏淵源  .欒城區政府[引用日期2023-09-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