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北灌溉總渠

鎖定
蘇北灌溉總渠,江蘇省北部淮河下游東西向大型人工入海河道,西起洪澤湖邊的高良澗,流經洪澤清江浦、淮安,阜寧射陽濱海等六縣(區),東至扁擔港口入海,全長168公里。 [1]  有防洪、排澇、輸水、航運、發電等功能。 [1] 
蘇北灌溉總渠的建設徹底改變了數百年來黃河、淮河並患蘇北的局面,從根本上實現了變“水災”為“水利”。 [2]  是江蘇省北調灌區的主要水源地,承擔楚州灌區、阜東灌區共60.45萬畝土地的灌溉任務;腰閘以東屬東引灌區,裏下河水源經阜寧站、北坍站向蘇北灌溉總渠補水,經蘇北灌溉總渠向東引灌區82.8萬畝土地輸水灌溉。蘇北灌溉總渠上有阜寧縣飲用水源地2處,工業用水取水口4處。農業取水口54個。 [1] 
蘇北灌溉總渠淮安段可供45噸左右船舶航行,可通行500噸級的船隊。 [13]  從航道等級來看,蘇北灌溉總渠高良澗船閘至京杭運河段基本達Ⅲ級標準。 [14]  2008年高良澗船閘船舶和貨物通過量為3448萬噸和1867萬噸,阜寧船閘船舶和貨物通過量為1634萬噸和841萬噸。 [30] 
工程自投入運用以來,在灌溉、防洪以及排澇、航運等方面都發揮着十分顯著的效益。 [3] 
中文名
蘇北灌溉總渠
外文名
Main Irrigation Channel of North Jiangsu
所屬水系
淮河下游入海通道
地理位置
江蘇省北部
流經地區
江蘇省淮安市、鹽城市
發源地
洪澤湖高良澗
主要支流
小中河、張家河、大運河
河    長
168 km
平均流量
800 m³/s
入海口
扁擔港口
建設時間
1951年10月1952年5月

蘇北灌溉總渠幹流概況

蘇北灌溉總渠在淮河下游水系中的位置 蘇北灌溉總渠在淮河下游水系中的位置
蘇北灌溉總渠的走向及水系分佈 蘇北灌溉總渠的走向及水系分佈
蘇北灌溉總渠在江蘇省北部。1951~1952年開挖。西起洪澤湖高良澗鎮,經洪澤清江浦、淮安,阜寧射陽濱海等縣區,由扁擔港入黃海。長168公里 [31]  [5]  [13]  (至六垛南節制閘全長162.5公里 [30]  ),河寬170~260米。渠首建高良澗進水閘船閘和水電站。在淮安與京杭運河-裏運河交匯。建有運東分水閘、船閘、抽水站、水電站。阜寧縣東沙港建有阜寧腰閘和船閘,海口建有六垛閘。宣泄能力為800立方米/秒,是淮河下游重要排水、灌溉、航運綜合利用河道。 [31]  [5] 
蘇北灌溉總渠起點洪澤湖高良澗 蘇北灌溉總渠起點洪澤湖高良澗
蘇北灌溉總渠鹽城市一段 蘇北灌溉總渠鹽城市一段
蘇北灌溉總渠入海口扁擔港口(上為總渠入海口,下為入海水道) 蘇北灌溉總渠入海口扁擔港口(上為總渠入海口,下為入海水道)

蘇北灌溉總渠水文特徵

蘇北灌溉總渠,原設計行洪700立方米每秒,1960年運東閘加固後,排洪標準提高到800立方米每秒 [31]  。最大泄量曾達1083立方米每秒(1954年汛期準河大水,高良澗閘運東分水閘都超標準行洪高良澗閘最大行洪流量達803立方米每秒,運東分水閘727立方米每秒(設計流量為700立方米每秒)。 [6]  1975年7月9日洪澤湖高良澗閘上水位12.19米,閘下水位11.35米,實測流量為1083立方米每秒。 [6]  )。
沿線各控制點設計行洪水位為:高良澗閘下11.45米;運東閘上10.8米,閘下10.5米;總渠地涵上5.76米,涵下5.26米;阜寧腰閘上7.5米,閘下7.2米;海口4.0米。蘇北灌溉總渠北堤加高培厚後作為淮河入海水道南堤,為1級堤防;南堤保護裏下河地區1835萬畝耕地,等級為1級。北堤既入海水道南堤,設計堤頂高程為入海水道設計行洪水位+2.5米超高,堤頂寬度8米,邊坡1:3~1:5。南堤設計頂高程為設計洪水位加1.5米超高,頂寬8米,堤坡1:3~1:5。 [3] 

蘇北灌溉總渠主要支流

渠北運西原有古鹽河,運東有南支河、漁濱河、衡河等河流匯入。淮河入海水道建成後,改入淮河入海水道。 [5] 
渠北地區為灌溉總渠以北、廢黃河以南的狹長地帶面積1967平方公里,耕地165萬畝,涉及淮陰、準安、阜寧濱海等縣。該區原有河道由北向南流入白馬湖馬家蕩、射陽河。1951年冬至1952年春開挖蘇北溉總渠切斷原有排水出路。為解決該地區排水問題1953年沿灌溉總渠北提開挖了一條西起淮安穿運地下涵洞、東至海口長135公里的排水渠建六北閘。下游濱海縣恆坪河以東390平方公里地勢低窪為單獨水系從1953年到1955年先後開挖南中北八3條排水河直接入海建二振東2座擋潮閘。廢黃河與中山河之間255平方公里1954年新開一條翻身河排水入海,並建翻身河擋潮閘。 [7] 
由於區內地勢高低懸殊,起伏較大,排水流程過長,又受海潮頂託,經常因澇成災,一般年份受淹30多萬畝大水年份受淹100萬畝左右。1956年重新研究梁北排水問題,制定了治澇結合農業改制,分區分級排水的方案對恆坪河以西地區的治理規劃,運西285平方公里維持現狀經穿運地涵控制下泄;運東被澤溝以西554平方公里劃為高排區澇水經東沙港閘排入阜寧腰閘以下灌溉總渠,低於5米地面沿支河抽排。被澤溝以東恆河以西483平方公里為低排區,澇水仍由排水渠出六北閘2米以下湖蕩窪地圈抽排。1956年12月興建東沙港閘,9孔,設計200立方米每秒,1957年5月竣工,排泄渠北高排區水入總排水渠在東沙港處堵壩處建涵洞,洞上高水也可相機排至洞下,後因上下游矛盾大涵洞堵廢不用。工程實施後,地區排水稍有改善。1960年續凌京杭運河北運西地區澇水經新建穿運地下涵洞仍入排水渠,並在運東閘下灌溉總渠北堤增建渠北閘,伺機向灌源總渠排水。 [7] 
小中河,1973年開挖,是陳集、新溝兩鎮排水河道,縣境射陽河通達蘇北灌溉總渠的六級航道。西起總渠船閘東小陳村,東至新溝鎮胡灣村入射陽河,全長15.8千米。兩岸堤中距100米,河底高程-2~-2.5米,河底寬15~25米。1988年和2010年分別進行整治,通航和排灌引水能力得到提高。灌溉面積2734公頃,排澇面積41平方千米,防洪標準為10年一遇。 [9] 
淮安市大運河與總渠(上)、入海水道(下)交叉 淮安市大運河與總渠(上)、入海水道(下)交叉
裏運河,古稱邗溝,也稱淮揚運河,在裏下河平原西側。北起淮陰船閘接中運河,南穿淮安市區(1959年開挖避開市區的繞城段)、寶應、高郵、揚州,至邗江六坪入江,長168公里。其間穿越許多河道西接洪澤湖和高寶湖羣,東通裏下河平原河網。全線為二級航道河寬120米左右。與裏運河溝通的通航河道,除長江、淮河外,尚有蘇北灌溉總渠、通揚運河等。此外,裏運河還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輸水乾線。 [11-12] 
張家河南段濱海縣阜坎村段 張家河南段濱海縣阜坎村段
張家河,由原來的救生河、小新河聯結而成,北起東坎鎮,流經瘦蟶窪(今濱海縣通榆鎮阜坎村)、獐溝鄉的四渡村、朱集村至陳鑄鄉的花家坎入射陽河,全長24公里。明嘉靖十七年(1538)挖救生河,由東坎至四渡口段長ll公里;清道光二年(1822)復挑;清光緒七年(1881)疏浚洪套至東坎中市橋段,長4公里;光緒二十四年(1898)知縣盧維雍親自募資又疏浚洪套至瘦蟶窪段長3公里。1951年開挖灌溉總渠,在洪套南被切斷。1954年疏浚阜坎閘向南的河段,並將原小新河由九灶港向南引申至花家坎,直入射陽河。阜坎閘以南段底寬35米,口寬50米,河底高程-2米。 [24] 
阜坎乾渠,亦名顧大港,該渠原是利用陳溝舊港建成。北起濱海縣通榆鎮腰莊村,向南經獐溝鄉的顧舍村、魯莊村,至陳鑄鄉的尹橋街,折向東行,經蟠水村、杜莊村至李園村,全長22公里。在顧舍建地龍穿過獐溝河,在魯莊建節制閘,調節南北高低地用水。1961年魯莊閘增孔,加大下游送水量。1976年改建,整個河線西移,仍從通榆鎮的腰莊起,經獐溝鎮的顧舍、陳鑄鄉的吳王、掘港至陳鑄村,在尹橋排河建虹橋地龍,以下改稱為阜坎乾渠。東堤頂寬8米為汽車道。西堤頂寬4米為機耕道。 [19] 
舀港乾渠,原是舊河利用。由濱海縣通榆鎮的淦東村起,向南經濱海縣舀港村至獐溝鎮的西崔莊,長8公里,在通榆鎮周舍村茆舍莊建節制閘,調節南北高低地用水。1976年改建。並廢棄茆舍節制閘,增建舀港乾渠劉大莊進水洞和獐溝地龍,渠身全部東移取直,向南引申,經張莊、徐墩至杜莊,全長13.2公里,渠底寬3至4米,渠底高程一1.0米。東堤頂寬8米,為汽車道;西堤頂寬4米i為機耕道。
蓮花分乾渠,原是放生河上段,於1977年改建,該渠北接三層條堆乾渠,向南經濱海縣通榆鎮的龍尾村、三埝村和正紅鄉的蔡莊村至紅綱村,全長6公里,底寬2至3米,底高-1.0米,東西堤均為機耕道。閘口河北起蔡橋鄉三層村的吳場,經該鄉的四層村、窪東村,正紅鄉的常年、閘口、小尖等村。由小尖地龍穿篆河,送水至篆河內部地區。在窪東建節制閘,調節高低地用水,全長15.4公里。 [19] 
三層分乾渠,由蔡橋鄉三層條堤乾渠起至綱要河,長5.6公里,渠深3至5米,渠底高程-1.0米,西堤頂寬8米。為汽車道,東堤為機耕道,堤頂高程5至4米。 [19] 
紅星分乾渠,北起濱海縣蔡橋鄉三層村條堆乾渠,由三層村吳場莊南行經該鄉三層、石莊、窪東、蒯莊等村至綱要河,由地龍穿過綱要河,總長6.3公里。渠底寬2至3米,渠底高程-1.0米,東西堤為機耕道。 [19] 
團結分乾渠,北起濱海縣蔡橋鄉三層村條堆乾渠,經該鄉的徐灘、吳蠻、徐莊等村南至綱要河,全長7公里。渠底寬2·3米,底高程負1.0米,堤頂高程3至4米。西堤頂寬6米,為汽車道,東堤為機耕道。 [19] 
王圩乾渠,開挖於1952年,由濱海縣王圩向南至大汛港,長7.5公里。渠底高程負1.0~0.5米,底寬2~4米,東西堤頂寬4米,為機耕道。1978年更名為“新建渠”。 [19] 
王圩條堤乾渠,開挖於1952年,由濱海縣王圩洞口沿總渠南堆,平行向東,至大眾河口,長6.5公里,渠底高程1.0米。底寬2u5米,堤頂寬3米,頂高程4~4.5米。 [19] 
十八層條堆乾渠,開挖於1957年,由濱海縣十八層涵洞口,沿總渠南堆,平行向東延伸經大眾河,至汛鮑河,全長7.7公里,渠底寬3~6米,渠底高程-1.0米,堤頂寬3~4米。 [19] 
中心分乾渠,北起濱海縣北坍鄉境總渠南堤邊,經北坍鄉的十頃村,五汛鎮的鄧場村、範場村,長7.7公里。至此,下又分兩支,東一支至四汛港,西一支至三汛港。渠底寬4米,渠底高程-1.0米,堤頂高3.0米,頂寬4米。 [19] 
勾頭分乾渠,北起濱海縣北坍鄉坍西村九組,經勾頭子莊、青龍橋、三截溝村,經五汛鎮的中東村至汛西村的新河組,長11公里。渠底高程-1.0米,底寬2~4米,堤頂寬4米,堤頂高程3-4米。 [19] 
射北乾渠,1968年開挖,北起翻身河衝淤洞,經濱海縣北坍鄉的莫灣、北坍等村和五汛鎮的三頃、射北、朝陽、張圩等村,至射陽河邊,全長7.5公里,底寬3~8米,渠底高程-1.0~-0.5米,堤頂高程3.14米,堤頂寬4~6米,東堤是汽車道,西堤為機耕道。 [19] 
通濟乾渠,開挖於1958年春,起於濱海縣新港鄉張灣村通濟地龍,經新港鄉新北村,穿南八灘河,建有南八灘河地龍,穿中八灘河,建有中八灘河地龍,至新港鄉岔河村折向東,經振東鄉板橋村,到二罾村止,全長13.2公里。渠底高程負1.5~負3.5米,頂寬2~3米。 [19] 
郭集乾渠,開挖於1957年,南起濱海縣陳濤地龍口,一支向北經郭集至大灘閘折向西,沿北八灘河南堤至二友村,另一支折向東至新通濟河,共長23.4公里。1980年中八灘河引申切斷該渠,引、排水分成兩段。 [19] 
小圩乾渠,1963年開挖,西起濱海縣通榆鎮劉籪村的錢小圩,東至新通榆橋,全長4.6公里。渠底寬5米,渠底高程負1.0米,左右堤頂寬2米,堤頂高3.5~4米。 [19] 

蘇北灌溉總渠工程概況

蘇北灌溉總渠工程背景

淮河,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濟水獨立入海通道的大河。它發源於河南省伏牛山脈,經安徽流入江蘇省,與秦嶺共同構成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歷史上,淮河在江蘇省境內大致走向是自盱眙向東北,流經古淮陰楊莊後向東,繞過清河縣(現清江浦區)在山陽縣(淮安縣)缽池山一帶向南至河下古鎮,向東到季橋大灣折向西北,到安東縣(今漣水)後再向東於響水縣雲梯關入黃海。在山陽縣境內這段河道如同一倒S形,古稱山陽灣。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為防禦金兵南下,在河南省汲縣和滑縣之間人為決堤,造成黃河改道,大部分黃水從泗水分流入淮。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南決,從此長期奪淮入海,大量泥沙淤積使淮河入海出路受阻,這樣,淮河就失去了自己的入海通道,而成了一條入江的河流。 [13] 
自南宋紹熙五年(1194)黃河決口奪淮,至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改道,形成橫貫蘇北的廢黃河,位於淮河下游的蘇北地區河道經常淤塞。洪澤湖大堤建成後,河牀隨着頻繁的洪澇災害而逐步抬高,致使大堤面臨巨大壓力,其下游的裏下河地區成為主要泄洪區。近700年內,淮河治理是以疏浚為主,輔以一些小型的水利工程。 [2] 
全面抗戰之前,民國江蘇省政府主席陳果夫主持制訂導淮入海水道工程計劃。這水道西起洪澤湖,沿廢黃河入海,工程完工後起到了一定的排澇和抗洪作用。抗戰勝利後於1948年9月制訂《蘇北黃泛區復興水利工程計劃》,未能付諸實施。 [2]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確立了淮河治理的基本原則,就是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局部利益服務全局利益、治標與治本相結合、淮河上下游統籌兼顧,以及工程設計要考慮防洪、排澇兼顧航運、灌溉、發電等。這一原則的確立,拓展了蘇北淮河治理的思路,指明瞭蘇北淮河治理的方向。 [2] 
1949年夏,蘇北泗、沂、沭、河地區發生了大洪水,人民生活極為困難。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電告中共蘇北行署委和蘇北行政公署要求“全力組織人民生產自救,以工代賑,興修水利,以消除歷史上遺留的禍患”。 [13] 
1950年夏,淮河發生了特大洪水。1950年8月25日至9月11日,周恩來總理提出了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淮河上游以蓄洪發展水利為長遠目標,中游蓄泄並重,下游則開闢入海水道的重大決策。 [13] 
1951年5月4日,毛澤東主席為治理淮河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13] 
1951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在北京召開第二次治淮會議,決定由洪澤湖到黃海修築一條以灌溉為主結合排澇的乾渠,命名為“蘇北灌溉總渠”。 [2] 
政務院以及水利部隨即就淮河治理提出了指導性方案,明確這項大規模的水利工程由國家主辦,淮河流域各省市通力協作,其它省市在物資建材、技術人員等方面大力配合,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原則。要求華東局和蘇北行署先行做好測量設計研究工作,如確定淮河入海水道河線、土方計算以及出洪澤湖、穿運河及出海口等處建築工程設計等。測量設計研究及施工前準備工作所需經費都是由中央核撥。指示蘇北行署做好施工前的一切準備工作,如修理歸海壩,堵閉歸江各壩及中山河口三河草壩,清除歸江、歸海河道障礙物,整修洪澤湖大堤、中山河險要堤工等。 [2] 

蘇北灌溉總渠工程建設

蘇北灌溉總渠由淮陰、鹽城、揚州、南通等專區負責施工。1951年11月2日開工,實到民工46.38萬人,1952年增加到72.56萬人。1952年5月10日竣工,共上工119萬人次。從開工至竣工,僅82個晴天,共做工4070.08萬工日,完成土方6321.9萬立方米,其中:淮安縣出動民工5.07萬人,完成土方582.26萬立方米。 [13] 
1951年8月水利部在京召開第二次治準會議由於當時水文資料欠缺洪水量計算偏低,原來政務院67次會議決定的“1951年汛後動工”的淮河入海水道,決定可以不再開闢,改由洪澤湖至黃海修築一條以灌溉為主結合排洪的乾渠,名為蘇北灌溉總渠。根據第二次治淮會議決定,淮委立即把蘇北灌溉總渠、高良澗進水閘運東分水閘、淮安節制閘、六南閘沿總渠12座涵洞等都列入“1952年治淮工程計劃綱要”。蘇北灌溉總渠西起洪澤湖大堤的高良澗為進口,橫貫洪澤、淮陰、淮安、阜寧濱海射陽等6縣東至扁擔港口人黃海,全長168公里,於1951年11月全面施工。這一工程全部是平地開河,挖河結合築堤,河槽平均挖深3米灘面水深2-3米。為了保證開挖蘇北灌溉總渠任務的完成,中共蘇北區黨委和蘇北人民行政公署聯合發佈了“蘇北治淮總動員令”要求蘇北黨政軍民緊急行動起來,組織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保證完成這一光榮而偉大的任務。並採取以工代賑的辦法分冬春兩期施工先後動員鹽城泰州淮陰等3個專區民工119萬人次,到1952年5月僅用85個晴天挖方6322萬立方米,投資2147.6萬元,開挖了一條長168公里河底寬60~80米堤頂寬8米(運河以西一般大於8米),堤頂超高1.5~2米以灌為主結合排洪700立方米每秒的蘇北灌溉總渠,為淮河新添了一條入海尾間。 [6] 

蘇北灌溉總渠工程效益

蘇北灌溉總渠建成以後,蘇北灌溉總渠經多次大洪水,保證了沿線各地的安全,同時還發展了灌溉、航運交通水力發電等事業。根據準陰地區1982年3月和鹽城地區1980年的實測資料,蘇北灌溉總渠從高良澗閘至六南閘的河道斷面現狀,基本符合設計標準,有部分地段河牀底部及青坎沖刷嚴重。 [6]  2023年1月,入選“人民治水·百年功績”治水工程項目名單。 [4] 

蘇北灌溉總渠河道建築

蘇北灌溉總渠河道建築 蘇北灌溉總渠河道建築
在開挖蘇北灌溉總渠的同時,為解決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廢黃河以南地區的排水出路被切斷,在北堤外開挖一條西自淮安城南東到扁擔港人海的排水渠,同時,渠首高良澗進水閘、準安運東分水閘、準安穿運河地下涵洞和蘇北灌溉總渠沿線的硯台、唐澗、永濟、澗河、市河、蘇咀、潮溝、沙河、阜沙阜坎王五岸等12座涵洞亦相繼開工。從1952~1987年又先後在濱海六垛附近建成總渠及排水渠入海的六垛南閘和北閘,解決排洪擋潮排水、灌溉、航運問題;在淮安建成渠南跨運河的淮安節制閘以分水入裏運河建淮安船閘3座(其中1952年建的1座已廢除)溝通京杭運河航運;建運東船閘1座打開總渠向東航道;在東沙港附近先後建阜寧腰閘和船閘各1座,以調節水位和溝通航運;並在總渠北堤建東沙港閘和渠北閘相機排泄渠北澇水:高良澗閘加固時,建高良澗越閘解決施工導流和調劑灌溉用水。這些建築物,形成灌溉總渠4級梯級控制(一説高良澗閘一一運東閘一一阜寧腰閘一蘇北灌溉總渠地涵一六垛閘五級樞紐 [3]  ),水位差較大。沿總渠興建的灌排配套建築物,有排澇閘2座,阜坎南、北2座船閘灌排涵洞36座(其中右堤30座,左堤6座)跨河橋樑4座。 [6] 
蘇北灌溉總渠建成後,因施工時凍土上堤,有的未經破,還頭較厚,又未全部夯實,在1953年汛期首次行洪後,運東分水閘以下的淮安、阜寧濱海等縣的堤段,發現多處漏洞、泅潮、提身沉陷等。特別是1954年汛期準河大水,高良澗閘運東分水閘都超標準行洪高良澗閘最大行洪流量達803立方米每秒,運東分水閘727立方米每秒(設計流量為700立方米每秒)運東分水閘以下堤防上還出現53處險情堤腳潮滲水40處提身裂縫陷塘4處,經過突擊搶險加固,才保障了行洪安全。所以,從1953年汛後至1987年,對灌溉總渠堤防和沿線涵閘,多次加固。對重點險工堤段,背水坡幫戰堤身灌漿處理並加做塊石護坡等。1968~1984對主要險工段進行灌漿處理29024米背水坡幫戰25355米左右堤防增做塊石護坡長176公里,佔兩堤總長的56.2%。沿線涵閘除對高良澗閘按照行洪800立方米每秒進行加固處理外,對運東分水閘、六南閘和沿線涵洞也都根據不同要求進行加固、改建。 [6] 
  • 高良澗閘
高良澗進水閘 高良澗進水閘
高良澗閘,建築物等級為1級,抗震烈度為7度。6高良澗進水閘位於淮安市洪澤縣高澗鎮境內,是灌溉總渠的渠首,為洪澤湖的控制工程之一,於1951年11月開工,建成於1952年7月。高良澗進水閘共16孔,每孔淨寬4.2米,閘室總寬81.24米,全閘總長173.06米,閘孔淨高4.0米。閘頂高程19.5米,閘底高程7.5米;左右堤頂高程19.5米;底板為混凝土平底板,採用消力池消能,消力池底高程6.0米;閘門為平板直升鋼閘門,採用8台2×7.5t捲揚式啓閉機啓閉;備有四套浮箱式檢修閘門。閘墩、胸牆、工作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閘上交通橋按汽-10設計,淨寬8.0米,橋面高程19.5米;閘工作橋寬4.5米,橋面高程19.5米;岸牆及上游翼牆為圓弧型空箱式鋼筋混凝土結構,上游翼牆圓弧半徑為50米。下游翼牆為重力式漿砌塊石結構,圓弧半徑為40米。設計最高防洪水位16.0米。 [1]  [6] 
該閘原設計排洪流量700立方米/秒。1978年進行抗震加固。加固後設計排洪流量為800立方米/秒,造價254萬元。引水灌溉面積也由258萬畝增加到342.5萬畝,實際灌溉面積350萬畝。該閘建成以來,實際發生的最大泄洪量為1038立方米/秒(1975年7月9日,閘上游水位12.19米,閘下游水位11.35米。)該閘經三次加固後,工程狀況良好。 [12] 
  • 運東分水閘
運東分水閘及船閘 運東分水閘及船閘
運東分水閘位於淮安城南,是蘇北灌溉總渠第二級控制建築物。1951年7月開工,1952年7月建成,由運東分水閘工程處負責施工,造價130萬元。該閘共7孔,每孔淨寬9.2米,總寬71.25米,閘底高程4米,閘頂高程11.5米,閘孔淨高7.5米,閘門為弧形鋼架木面板閘門,用7台10噸繩鼓式啓閉機啓閉,兩側空箱處設水電站3台機組,裝機250千瓦,設工作橋,橋面高程14.1米,在下游面設公路橋。該閘設計流量700立方米/秒,灌溉時可分泄250立方米/秒向東送水,和由運南節制閘分泄250立方米/秒向南入運河。可灌溉農田500萬畝。該閘建成後實際發生的最大流量為848立方米/秒。 [1]  [12] 
  • 阜寧腰閘
阜寧腰閘、船閘 阜寧腰閘、船閘
阜寧腰閘控制包括腰閘、水電站及船閘。 [3]  位於江蘇省阜寧縣陳集鎮,為蘇北灌溉總渠第三級控制建築物,上距運東分水閘55千米,下距六垛閘72千米。於1956年12月動工興建,1957年5月竣工。閘全長172.08米,總寬75.8米,閘底板長18.0米,共21孔,每孔淨寬3.0米,設計流量800立方米每秒,屬2級水工建築物。該閘為鋼筋砼矩形箱式涵洞結構,底板高程1.5米,箱頂高程75.3米,公路橋、工作便橋面高程9.0米,工作橋面高程13.2米。閘身分七塊底板,三孔一聯。閘門為雙吊點平板直升門,上扉門為鋼筋砼板梁結構,用於控制洞頂過流;下扉門為鋼質平面結構,用於控制涵洞過流。21台2×25KN繩鼓式啓閉機單孔控制。閘身兩側各設三節鋼筋砼空箱岸牆,呈“一”字形佈置,閘室上、下游設鋼筋砼扶壁式導流牆。公路橋設於閘下游側,按汽-10級,拖-60荷載設計。閘基礎採用換砂處理。阜寧腰閘主要設計效益為調節水位,以利增加上游灌溉面積,與東沙港閘配合緩減渠北澇情,設計行洪流量800立方米每秒。該閘除發揮灌溉、排澇效益外,還具有調節水位發展航運和發電的功能。 [1] 
阜寧腰閘自建成投運以來,充分發揮了其綜合社會效益。它解決運東閘至六垛閘間的用水矛盾,調節總渠水位,灌溉農田120萬畝,排泄洪水,配合渠北地區分級排澇800多平方公里。另外,它還起着協調航運、服務水力發電等功能。 [27] 
  • 通榆河立交
通榆河總渠(右)、入海水道(左)立交 通榆河總渠(右)、入海水道(左)立交
通榆河總渠立交,位於濱海縣通榆鎮,為蘇北灌溉總渠與通榆河的立交地涵工程,工程於1993年9月開工建設,1996年1月建成,通榆河方向為渡槽,槽寬54米,長72.64米;灌溉總渠方向為涵洞,15孔,單孔淨寬4米,設計流量800立方米/秒,工程總長285米,總寬72.64米。共安裝平面鋼閘門15扇、繩鼓式啓閉機15台。工程保持灌溉總渠設計效益,同時通過通榆河向北輸水(200立方米/秒),服務航運(三級航道)。 [26]  閘上設計水位5.76米、8閘下設計水位5.26米。閘頂高程4.0米、閘底高程-10.0米,閘總長285米、閘總寬72.64米,共15孔,每孔淨寬4.0米,淨高5.1米。 [1] 
六垛閘 六垛閘
  • 六垛閘
六垛南閘 六垛南閘
六垛南閘,位於射陽縣與濱海縣交界處(濱海縣振東鄉閘口村和射陽縣六垛鄉六垛村交界處 [20]  ),離扁擔港口7.5公里,是灌溉總渠最後一級控制排洪入海閘,兼擋潮蓄淡之用,始建於1952年10月,1953年7月竣工,7孔,單孔淨寬9.2米,設計流量800立方米/秒,主要功能為灌溉、排澇、擋潮。閘身總寬71.25米,分三塊底板,共七孔,其中第一、三塊底板各佈置兩孔。每孔淨寬9.2米;採用弧形鋼閘門,配備QPQ2×10噸手搖電動兩用啓閉機;汽-10級公路橋寬4.8米;上游翼牆為鋼筋混凝土空箱翼牆和重力式翼牆兩部分,牆頂高程5.15米;下游翼牆為漿砌塊石重力式翼牆,頂高程為4.65米。 [29]  工程於1952年10月開工,1953年7月完工。閘上設計水位1.0米、閘下設計水位3.6米(另一組設計水位為4.0/-1.0米)。閘頂高程5.55米、閘底高程-2.35米,閘總長118.8米、閘總寬71.25米,共7孔,每孔淨寬9.2米,淨高4.9米。 [1]  [10]  [20] 
  • 東沙港閘
東沙港閘,建於腰閘下1.5千米處,灌溉總渠北堤上。原主要負擔高排水渠向灌溉總渠排水。調節渠北排澇水位,故又名東沙港調節閘。1957年5月底竣工。該閘為輕型涵洞封閉式結構,計9孔,每孔淨寬3米,總計淨寬27米,每孔高3.5米。閘身總長32.45米,閘底板為平板式,底板高程1米,厚度0.6米,胸牆底高程4.5米,消力池底高程0.5米,閘頂高程9米,上下游均有弧形導流牆。水位組合:設計水位上游8.5米、下游3米,設計排洪流量為200立方米每秒灌溉流量103立方米每秒。2002年後,承擔入海水道向灌溉總渠排水。 [8] 
進入蘇北灌溉總渠的口門有兩處,分別是渠北閘、東沙港閘,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後,相機分泄淮河入海水道南泓澇水;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後,渠北閘作為淮河入海水道補水口門,東沙港閘封堵。 [3] 
  • 運西分水閘
運西分水閘 運西分水閘
運西分水閘,位於蘇北灌溉總渠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地處淮安市淮安區淮安抽水站院內。主要功能是擋洪、泄洪、灌溉及發電。運西分水閘始建於1977年12月,1979年5月建成並投入使用,2013年12月,工程進行除險加固。運西分水閘工程規模為中型,由中間3孔分水閘和兩側10孔擋洪閘組成,閘身總長為129.5米,分水閘、擋洪閘底板頂面高程均為3.0米,閘頂工程10.8米。中央3孔分水閘總寬為20.8米,閘孔淨高5米,淨寬6米,最大設計流量為300立方米/秒,採用平面鋼結構直升門,啓閉機械使用3台QP-2×160KN-8.0米平門捲揚式啓閉機。分水閘兩端各設5孔擋洪閘,共10孔,單孔淨高4.3米,淨寬4.6米×9.0米,總設計流量為140立方米/秒,擋洪閘採用平面鋼結構直升門,採用QPKY-2×125KN-4.5米液壓啓閉機控制。閘門上游安裝10台套HQN-4.6×9-80°迴轉式清污機。閘門下游佈置10台套GDHGL-001-WS-160型卧式水輪機、SFW200-8/740-W型發電機、ZDZ600B型變速箱,採用三側進水的豎井式流道,直式尾水管,水輪機葉輪直徑1.6米,設計發電流量110立方米/秒,發電總容量2000kW。 [15]  [25] 
  • 渠北閘
渠北閘 渠北閘
渠北閘,建成於1960年6月,位於運東閘下游淮河入海水道與灌溉總渠隔堤上,原為Ⅲ等3級水工建築物,2001年,在入海水道近期工程中,按Ⅰ等1級水工建築物標準進行加固,2002年6月交付使用。5孔,單孔淨寬3米,主要功能是排泄入海水道南泓排澇能力以外淮安市的部分澇水,設計流量為30立方米/秒,也能反向引水衝污。 [28] 

蘇北灌溉總渠開發利用

蘇北灌溉總渠水電開發

為充分利用水資源,又建成高良澗、準安運西、運東和阜寧腰閘等4座梯級水力發電站裝機39台套總容量7050千瓦。 [6] 
高良澗水電站,位於洪澤縣境內的蘇北灌溉總渠渠首,利用洪澤湖與灌溉總渠的落差,結合下游灌溉、航運、工業等用水的流量進行發電。全站共裝有16台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3200千瓦。高良澗水電站於1972年3月29日建成投產,已向電網輸送電力2億千瓦時,發無功電量1100萬千瓦時,年平均發電量為1000多萬千瓦時,年設備利用小時數達到3500小時。1980年、1983年和1988年三次被水利(電力)部評為“全國小水電建設和管理先進單位”、“全國小水電先進單位”、“全國優秀小水電站”。 [16] 
運西、運東水力發電站。運西水電站位於運西分水閘閘門下游沙莊引河上,1981年建成。運東水電站位於總渠運東分水閘與運東船閘之間,1988年建成。兩站分別利用運河、總渠跌水發電,各裝有GDHGL-001-WS-160型卧式水輪機、SFW200-8/740-W型發電機10台套,設計發電流量110立方米/秒 [15]  ,發電能力同為2000千瓦,年發電約1000萬度,對緩解附近地區電源緊張方面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15] 
阜寧腰閘小水電站,位於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陳集鎮境內是灌溉總渠第三級控制建築物阜寧腰閘,始建於1975年,原來僅有2台10千瓦立式機組,1980年在左側空箱增加1台75千瓦的立式機組,1999年在右側空箱又增加1台機組。阜寧腰閘小水電站配有4台立式ZDHZDO1-LM-120型水輪機,額定流量5.53米/秒,效率為74.1%,配套的發電機型號為SF125-8/650,單台機組額定功率為125kW,總裝機容量為500千瓦,據統計,2001~2017年,阜寧腰閘小水電站利用上游來水適時發電,年平均發電量97.1萬kW。 [17]  阜寧腰閘靠近閘身的兩側第一節空箱岸牆內佈置有4台套水輪發電機組,裝機容量為1×100+3×125千瓦。 [1] 

蘇北灌溉總渠供水灌溉

蘇北灌溉總渠是江蘇省北調灌區的主要水源地,承擔楚州灌區、阜東灌區共60.45萬畝土地的灌溉任務;腰閘以東屬東引灌區,裏下河水源經阜寧站、北坍站向蘇北灌溉總渠補水,經蘇北灌溉總渠向東引灌區82.8萬畝土地輸水灌溉。蘇北灌溉總渠上有阜寧縣飲用水源地2處,工業用水取水口4處。農業取水口54個。 [1]  [3] 
建國初期,在全力治水救災、整治洪患的同時,就開始建設灌溉工程。1951年8月水利部召開第二次治淮會議,決定開闢蘇北灌溉總渠。蘇北治準總指揮部在“蘇北灌溉總渠工程規劃概要”中提出,灌溉總渠作為淮河下游總乾渠,除供沿線灌溉外,並送水進入西乾渠(即裏運河)南乾渠(即通揚運河)東干渠(即串場河)。當年冬,灌溉總渠土方工程及高良澗進水閘、運東分水閘工程開工設計從洪澤湖引水500立方米每秒計劃沿線發展灌面積360萬畝。是年高郵在裏運河武安鄉八里松洞下引河建簡易警水工程,抬高水位自流入田1952年沿總渠建現台、唐澗、水濟、澗河、市河、蘇咀、潮溝、沙河、阜沙、阜坎、王、五岸等12座灌溉涵洞,設計灌溉面積212萬畝(其中早作152萬畝)。同年建淮安節制閘,可向裏運河送灌溉水300立方米每秒。在淮安初步建成灌溉總渠永濟灌區。1953年三河閘建成灌溉總渠、裏運河引淮水灌溉的格局基本形成,沿線陸續開始灌區建設。 [18] 
1953年2月水部組織蘇北灌區查勘研究組實地調查後提出通揚運河以北、廢黃河以南地區用淮水灌溉,通揚運河以南基本上引江水灌溉自流灌溉面積應儘可能擴大。1955年江蘇省委在“對準河下游流域規劃的意見”中提出:“灌溉總渠、裏運河、高寶湖、通揚運河、串場河等部分地區均可興辦自流灌溉。”此後,沿運河、總渠的江都、高郵、寶應、淮安、阜寧、濱海、射陽等縣相繼進行自流灌溉試點。1956年,阜寧、濱海在蘇咀、潮溝、阜濱、阜沙等6處建灌溉渠系,發展早改水61萬畝。1957年高郵在車邏馬棚、周山3處發展自流灌溉1.2萬畝射陽在總渠與射陽河之間建設五岸大型灌區,設計灌溉面積45萬畝。 [18] 
由於用水量增加,裏運河輸水能力不足總渠水位難以保證。1953年6月中旬,淮安閘向裏運河放水100立方米每秒準安寶應就用去80立方米每秒沿運有150萬畝水稻未能裁插。為此省治準指揮部提出舉辦西乾渠整治工程,擴大輸水能力,結合復堤提高防洪標準。1956年水利部批准《裏運河(西乾渠)整治工程設計》,計劃兩岸直接灌溉287萬畝補給裏下河地區灌溉387萬畝。當年冬,進行了中段建新東堤及淩河工程(南北兩段分別於1958年1959年京杭運河工程中拓)。1957年總渠上建阜寧腰閘抬高總渠中段水位。 [18] 
在自流灌溉試點中,一些灌溉渠道曾佔用排水河溝,帶來排水矛盾,致部分地區早改水一度受挫。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1958年開始規劃設計一批灌排渠系分開的中型自流灌區,並相繼開工建設。沿裏運河有江都縣昭關,高郵縣車邏、南關、頭閘、周山、子嬰,寶應縣慶豐、永豐、臨城、涇河,淮安縣平橋、頭閘、烏沙、板閘等灌區。沿總渠有淮安縣新河、張碼、澗河、市河阜寧縣薛梨、小中,濱海縣留港、三層、十八層、陳濤、通濟等灌區。到50年代末,沿運、沿總渠自流灌區發展到200多萬畝。 [18] 
由於一批灌區工程同時開工,乾渠雖已建成,但渠系不配套、建築物跟不上。50年代末,進行了續建配套。同時,淮水逐步北調,準北灌區陸續建設,沿運灌區用水困難。1963年1964年江都第一二抽水站相繼建成沿運灌區開始使用江水。1966年大早洪澤湖乾涸,除江都一站全力抽引江水外,在江都、淮安還架設臨時抽水站,向裏運河、總渠翻水抗早,沿總渠灌區開始使用江水。1969年江都第三抽水站建成。1971年在裏運河淮安閘下至總渠運東閘下開闢一條斜河,向總渠輸送江水200立方米每秒南端建淮安引江閘控制。從此,沿運河、總渠灌區從引用淮水發展到江、淮水並用,旱年以江水為主。 [18] 
沿運自流灌區要求灌溉水位在6.5米左右無論準水南下或江水北上經常難以滿足,加之江水逐步調向淮北地區,用水矛盾也漸趨突出。1970年,省水電局提出小秧及早稻栽插用水從裏下河地區提水補給,以緩解用水高峯的水量、水位矛盾。1975年11月省防防早指揮部辦公室進一步提出,沿運河、總渠灌區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兩手打算,以爭取主動。此後,沿運河、總渠開始在乾渠尾段興建補水站,從裏下河地區河湖提水。同時灌區內部進一步續建配套,並改造部分二、三級渠道,自流灌溉面積擴大到300多萬。 [18] 
1977年,江都第四抽水站建成,沿運河、總渠灌區從江淮水並用,轉變為用江水為主。隨着江水北調各級抽水站陸續建成,北調水量逐步擴大,沿運河、總渠灌區用水與北調送水矛盾復趨緊張。灌區實施“砍尾巴”·工程繼續進行沿運自流灌區到1985年已建成19座中型補水站設計提水能力82.6立方米每秒實際補水面積56.4萬畝;沿總渠灌區也興建了9座中型補水站及若干小型提水站,提射陽河水補給,變純自流灌溉為自流提水相結合,緩解了水源不足的矛盾。為加強管理調度,準安縣在1985年進行了灌區合併,將平橋、頭閘、澗河、市河四個灌區合併為渠南灌區;板閘、烏沙、耳洞三個灌區合併為渠北灌區;永濟、新河張碼三個灌區合併為運西灌區。由於灌區工程老化,加之水源緊張,自流灌溉面積開始下降。到1987年沿運河總渠共有26個5萬畝上大中型灌區控制土地面積5204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46345萬畝有效灌面積341萬畝其中30萬畝以上大型灌區2處10~30萬畝中型區20處。 [18] 

蘇北灌溉總渠航道航運

  • 航道
蘇北灌概總渠,起自洪澤縣高良澗船閘,經洪澤、楚州、阜寧、濱海等縣(區),至六垛南節制閘入海,航道等級為五級。是淮安、鹽城兩市溝通淮河、京杭運河的水運幹道。其中,淮安段,蘇北灌溉總渠高良澗船閘至京杭運河段(起自高良澗船閘,訖於淮安運東船閘,長35.5公里 [22]  )基本達三級標準 [14]  ,是河南、安徽兩省入江達海的重要通道,也是淮申線水運動脈,通航率高。20世紀80年代後,因高良澗船閘擁擠不堪,於1990年新建高良澗複線船閘。至2008年,航道標準未變。 [22]  濱海縣境內,航段起於蘇嘴,終於小中河,航段里程42.59公里,最小航道水深2.5米,最小航道底寬16米,最小彎曲半徑100米。 [23] 
上接淮河洪澤湖南線航道,在楚州與蘇北運河平交。阜寧腰閘建有三門船閘,南經小中河可溝通射陽河等水網地區航道,東至阜坎船閘與串場河、坎響河航道相通。2000年通榆河濱海樞紐建設時,截斷了蘇北灌溉總渠航道,拆除了阜坎北船閘,截斷張家河,自此灌溉總渠與阜坎河斷航。2008年高良澗船閘船舶和貨物通過量為3448萬噸和1867萬噸,阜寧船閘船舶和貨物通過量為1634萬噸和841萬噸。 [30] 
  • 航道設施
高良澗船閘 高良澗船閘
高良澗船閘,位於洪澤湖東畔,蘇北灌溉總渠西首。上聯淮河干道,下通黃海水域。船閘建於1952年10月,在蘇聯專家幫助下,由蘇北治淮工程指揮部設計。1953年10月建成,總投資100多萬元。閘身長100米,寬10米。上游最高水位15.5米,最低水位10.5米;下游最高水位11.5米,最低水位7.5米。原閘門啓閉機械為人力手搖,1963年底改為電動啓閉系統。1978年改為液壓啓閉系統。1981年,閘門的電氣控制由原來的分散操作改為集中操作,後又改為集中程序控制,基本上實現了自動化,放閘一次只需30分鐘(以前需要40多分鐘)。1985年船閘通過量300多萬噸,是1953年的30倍。附設公路橋與閘身同長,寬8米,閘孔墩連結橋墩,為鋼筋混凝土澆築,上部鋼筋混凝土T字架,橋面澆築水泥混凝土,上鋪10釐米厚瀝青保護層。橋兩側有鋼筋混凝土欄杆和照明路燈。淮寧公路穿閘而過,車輛晝夜川流不息。 [12] 
運東分水閘及船閘 運東分水閘及船閘
運東船閘,是溝通蘇北灌溉總渠與京杭大運河的交通樞紐工程。位於運東節制閘南,運東大橋西,離節制閘中心線上閘316.3米,下閘216.7米。建於1972年1月,當年12月通航。船閘按6級航道標準設計。上游引洪1000公方/秒,下游引洪800公方/秒,上下游翼牆導航墩按3級建築標準設計。結構採用鋼筋混凝土反拱底板塊垛空箱閘牆,下游導航牆及靠船墩為漿砌塊石重力式。上下閘首淨寬10米,閘室淨寬13米,長140米,其中消能箱佔5米。上下游引航道各長350米,其中直線段上游引航道240米,下游引航道200米。上下游共建27個靠船墩,間矩20米,靠船長度240米、260米。船閘總投資488.43萬元。 [12] 
阜寧船閘 阜寧船閘
阜寧船閘,位於鹽城市阜寧縣陳集鎮境內,與阜寧腰閘、阜寧水電站並列橫跨在蘇北灌溉總渠上,構成阜寧腰閘水利樞紐。阜寧船閘於1972年11月開工,1975年5月建成並交付使用,承擔着蘇北灌溉總渠、射陽河及通榆河的交匯貫通、水位調節、航運保障等任務,是鹽城西向淮安,接通京杭運河的重要水上過船設施。阜寧船閘現狀按Ⅵ級航道、Ⅱ級水工建築物標準設計建造(上閘首、下閘首為Ⅱ級水工建築物,閘室為Ⅲ級水工建築物;導航牆、靠船建築物、圍堰均為Ⅳ級水工建築物,其餘臨時性工程為Ⅴ級水工建築物),採用一閘三首的佈局形式,上閘首通向總渠上游,另兩個閘首通向總渠下游及小中河航道。 [1] 
阜坎南船閘 阜坎南船閘
阜坎南船閘,位於張家河北段與總渠交叉點上,是總渠配套工程之一,是張家河南段通往蘇北灌溉總渠的紐帶,同時溝通了總渠與射陽河的航道,不僅有利於通航,還可以調節張家河水位。若遇射陽河水位低,張家河斷航或灌溉用水不定時,可放總渠水補給。 [21]  淮河入海建設過程中,該閘已經改建為節制閘。 [21] 
另外,沿線碼頭規模較大是運西渠南通用碼頭1座,泊位21個,500噸級(兼顧1000噸級)。還有13處無許可證碼頭、堆場及船廠等。 [1] 

蘇北灌溉總渠江淮水北調工程

蘇北灌溉總渠京杭運河以西段至淮陰站,為南水北調東線的引水線路,調運河水至洪澤湖,再經二河泗陽站下,引水流量220立方米每秒。水功能區水質六垛閘上Ⅲ類,六垛閘下Ⅳ類。 [3] 
江蘇省實施的江水北調、淮水北市工程大都通過總渠引水,相關河道建築有:
淮安第一、二抽水站,位於淮安縣城南郊,蘇北灌溉總渠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的西南角,是淮安水利樞紐重要組成部分,是江水北調的第二梯級站。它由江都站抽引江水北上,至沙莊引河的引河閘,關閉新河北閘,連同第二抽水站抽水180立方米/秒入運東閘上灌溉總渠內,可灌溉200萬畝農田,此外還可排白馬湖地區69萬畝農田澇水和補給運河航運用水。 [12] 
淮陰抽水站,位於淮陰市清浦區和平鄉、蘇北灌溉總渠北側、二河堤東側,是江水北調第三梯級站,接轉淮安抽水一、二站之水。該站從蘇北灌溉總渠抽水經二河北調,也可以向洪澤湖補庫,待排澇涵洞建成後還可排清浦區渠北三角地區100平方公里的澇水。第一期工程已建成抽水120立方米/秒,最終規模包括越閘抽水站在內共可抽水400立方米/秒。在總渠北堤建引水涵洞三孔,每孔淨寬5米,引水120立方米/秒。該站採用堤後式結構,選用4台ZL―30―7―5型立式軸流泵,4台TL―2000―48/3250立式同步電機4台,每台功率2000千瓦,電壓6000伏,每台設計流量30.立方米/秒。該項工程於1984年開工,1987年竣工。按Ⅱ級建築物設計,抗震烈度7度設防,共投資932.86萬元。 [12] 
越閘抽水站,位於淮陰市清浦區和平鄉與洪澤縣交界處,東臨蘇北灌溉總渠,西瀕二河,是該市江水北調的第三梯級簡易站。該站抽引由淮安站接線的灌溉總渠之水,通過越閘進入二河。當洪澤湖枯水,二河閘不能泄放時,湖水可經高良澗進水閘放入灌溉總渠,再由越閘站抽入二河,起到挖洪澤湖死庫容,保證淮北地區工農業用水的作用。初建於1974年1月,安裝抽水機400台套20392馬力,由省水利廳第四抗排隊調機安裝。1978年9月到1979年7月對該站進行改建擴建,使該站成為簡易抽水站,改裝61―35柴油機配ZOHB―40型水泵100台套和6135型柴油機配26HB―40型水泵80台套,總裝機容量19600馬力,設計揚程3.5米,設計流量130立方米/秒。 [12] 

蘇北灌溉總渠河道管理

蘇北灌溉工程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江蘇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是蘇北灌溉總渠工程的主管機關。工程沿線的市、縣(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是各自管理範圍內的蘇北灌溉總渠工程的主管機關。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江蘇省蘇北灌溉總渠工程管理處,負責蘇北灌溉總渠工程行業管理及高良澗閘、運東閘、阜寧腰閘、通榆河立交、六垛閘等管理範圍內的具體管理工作。淮安市、鹽城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和蘇北灌溉總渠沿線洪澤縣、清浦區、經濟開發區、淮安區、阜寧縣、射陽縣、濱海縣七縣(區)水行政主管部門及縣(區)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淮蘇北灌溉總渠管理機構負責管理範圍內的河道堤18防、穿堤建築物、供水等具體管理工作。蘇北灌溉總渠與淮河入海水道共用一道北堤,蘇北灌溉總渠的管理範圍從北堤的南肩至南堤堤腳外排水溝。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