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中軍區

鎖定
蘇中軍區是中國共產黨於1941年在江蘇如皋縣(今為江蘇省南通如東栟茶鎮 [1]  建立的軍區,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一師兼蘇中軍區,粟裕葉飛先後任司令員,劉炎、粟裕(兼)、葉飛(兼)先後任政委。蘇中軍區先後下轄第一、二、三、四、五、六軍分區和聯抗司令部,蘇中各地相繼建立10餘個縣獨立團或警衞團,分屬各軍分區。 [5-6] 
中文名
蘇中軍區
建立時間
1941年
建立地點
江蘇省如皋縣(今屬南通市
司令員
粟裕

蘇中軍區軍區簡介

1941年3月19日,中共中央華中局決定:為了適應新的抗日鬥爭形勢,抗日根據地實行小省制,劃定東台、興化、寶應以南,黃海以西,長江以北,運河以東為“蘇中區”,決定成立蘇中軍區,由新四軍第一師兼任,蘇中軍區為新四軍軍事指揮機構,受新四軍和中共蘇中區委雙重領導。
1941年4月26日,蘇中軍區成立大會在泰東栟茶(現如東栟茶)徐氏宗祠召開。徐氏宗祠位於栟茶中市街西南部,與原繆氏宗祠一牆之隔。主體建築“明三暗五”大堂敞廳一座,祠宇雄闊,東西兩側建有附屬用房相配,共計30餘間。前面有一片寬闊的廣場。是栟茶較大的宗祠。
是日,會場大門兩旁牆上寫着“保衞夏收”、“實行減租減息”等大幅標語,會場內掛滿各方面送來的錦旗和賀聯。徐氏宗祠敞廳正中是大會主席台,正面掛着“蘇中軍區成立大會”的橫幅,在孫中山先生遺像兩側懸掛着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新四軍代軍長陳毅、一師師長粟裕、副師長葉飛、政委劉炎、政治部主任鍾期光、蘇中區黨委副書記陳丕顯、蘇中行政委員會主任管文蔚等領導出席了大會。參加大會的有蘇北各專區、各縣黨政軍機關及羣眾團體的代表,蘇北區黨委、蘇北區行政委員會的幹部和工作人員,蘇北行政學院全體學員,部隊戰士。
大會由蘇中行政委員會主任管文蔚主持,新四軍代軍長陳毅作報告。會上,前國民黨東台縣縣長、栟茶中學校長徐一朋和青抗會代表徐長生、工抗會代表蔡文彬、教抗會代表何晴波、商抗會代表汪廷甫等相繼發言,祝賀蘇中軍區成立。各界人士發言結束後,人們齊聲高唱“蘇中軍區成立歌”。大會自下午2時30分開始,直到6時才告結束。這天晚上,栟茶區各抗日團體聯合舉行了慶祝蘇中軍區成立的羣眾大會,與會民眾超過千人。一師師長兼蘇中軍區司令粟裕特地到會,作了有關抗日形勢的報告。他的精彩演講不時被陣陣掌聲打斷。蘇中反戰同盟支部日本戰士也在會上作了發言。餘興節目為蘇北區政治部、蘇北行政學院演出的《三月新歌》《打漁殺家》等。
成立蘇中軍區,是新四軍東進後的一個重大戰略舉措,為團結蘇中各方面抗日力量,締結抗日統一戰線,進一步壯大抗日力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蘇中軍區領導由一師師部兼任。一師師長粟裕兼軍區司令員,軍區政治委員劉炎(後粟裕兼),副司令葉飛,參謀長劉先勝,政治部主任鍾期光。蘇中軍區先後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軍分區6個軍分區、教導旅和直屬教導團。轄區為揚州、淮安、鹽城到啓東之間,後擴大到上海蘇州、鎮江一線以北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蘇中軍區成立後,分管通如海啓的第四軍分區於同年4月成立。季方任司令員,一師三旅旅長陶勇任副司令員,嚮明任政委,陳同生為政治部主任。統一領導和指揮所屬部隊在通如海啓等地與日偽軍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
新四軍第一師兼蘇中軍區後,實行主力部隊地方化,陸續組建了12個警衞團和3個海防團。1942年3月31日,中共中央華中局決定由新四軍第一師第一、第二、第三、第十八旅分別兼蘇中軍區第三、第二、第四、第一軍分區。6月,日偽軍對蘇中地區“掃蕩”“清鄉”,在中共蘇中區委領導和第一師兼蘇中軍區指揮下,經過艱苦的軍事鬥爭,取得了勝利。到1944年3月,蘇中軍區地方武裝規模空前,自衞隊達33.5萬人,民兵達10.3萬人,對日偽構成了很大的軍事威脅。
同年11月,第二軍分區撤銷。1945年4月,因第一師主力已分兩批渡江南下,重新組建蘇中軍區,司令員管文蔚,政治委員陳丕顯,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張藩,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吉洛(姬鵬飛)。8月,所轄第五、第六軍分區劃歸蘇浙軍區建制。同月,蘇中軍區為適應大反攻需要,組建了17個步兵團,編為第一、第二、第三旅。抗日戰爭勝利後,蘇中軍區隸屬華中軍區。1947年11月,與蘇北軍區合編為華中指揮部。 [1] 

蘇中軍區人員組成

蘇中軍區司令員為粟裕,政治委員為劉炎(後粟裕兼),參謀長為劉先勝,政治部主任為鍾期光。先後轄第1、第2、第3、第4、第5、第6軍分區,教導旅和直屬教導團、海防團。轄區在江蘇省揚州、淮安、大中集(今大豐縣城關)、啓東之間,後擴大到上海、蘇州、鎮江一線以北地區。第1師兼蘇中軍區後,實行主力部隊地方化,陸續組建了12個警衞團和3個海防團。1942年3月31日,中共中央華中局決定由新四軍第l師第1、第2、第3、第18旅分別兼蘇中軍區第3、第2、第4、第1軍分區。6月,日偽軍對蘇中地區頻繁進行“掃蕩”和“清鄉”,蘇中軍民在中共蘇中區委領導和第1師兼蘇中軍區指揮下,經過艱苦的軍事鬥爭,取得了勝利。到1944年3月,蘇中軍區組織自衞隊33.5萬人,民兵10.3萬人。同年11月,第2軍分區撤銷。1945年4月,因第1師主力已分兩批渡江南下,重新組建蘇中軍區,司令員管文蔚,政治委員陳丕顯,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張藩,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吉洛(姬鵬飛)。8月,所轄第5、第6軍分區劃歸蘇浙軍區建制。同月,蘇中軍區為適應大反攻需要,組建了17個步兵團,編為第1、第2、第3旅。抗日戰爭勝利後,蘇中軍區隸屬華中軍區。1947年11月,與蘇北軍區合編為華中指揮部。

蘇中軍區政黨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在新四軍第1師活動區域設立的一元化集體領導機構。1941年3月經中共中央華中局批准,由劉炎、粟裕、鍾期光、周林、管文蔚、陳丕顯、蔡良7人組成,劉炎任書記。1942年12月蘇中區軍政黨委員會撤銷。

蘇中軍區軍區歷史

1942年3月,江(都)高(郵)地區開闢後,成立第1軍分區 [2]  ,温玉成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江都高寶、邗東獨立團。3月31日,中共華中局指示,新四軍第1師各旅分別兼蘇中軍區各軍分區。4月15日,蘇中軍區所轄第1、第2、第3、第4軍分區,依次由新四軍第1師第18、第2、第1、第3旅機關兼。5月,抗大第9分校成立,歸新四軍第1師兼蘇中軍區建制。7月,泰東警衞團編入第2軍分區。11月,組建蘇中軍區海防團。12月,第2旅主力南下溧水、溧陽地區,第2旅與第2軍分區分開,另成立軍分區機關,梅嘉生任司令員。陳時夫任政治委員。是年,蘇中軍區先後參加了反日偽軍“掃蕩 [3]  ”、反“清剿”作戰和反“蠶食”鬥爭。
1943年1月,第1師第2旅與第16旅會合後合編為第16旅屬第1師建制,王必成任旅長,江渭清任政治委員。2月,海防第2團組成。3月,蘇中軍區決定,蘇中行政委員會警衞團改稱蘇中軍區教導團。4月,參加反“清鄉”鬥爭。5月,海防第3團組建。9月,新四軍第1師兼蘇中軍區決定,將各海防團合編為海防縱隊,仍歸蘇中軍區建制。1944年2月,蘇中軍區教導團改稱蘇中軍區特務第1團(2月,編入第1師第3旅)。6月1日,抗大第9分校改稱蘇中公學。9月,新四軍決定,撤消第18旅,另成立第1軍分區機關。10月10日,蘇中軍區決定,聯抗司令部撤銷,所轄部隊歸第1旅兼第3軍分區建制。11月,中共蘇中區黨委決定,第2軍分區與第4軍分區合併,原第2軍分區番號撤銷。勇士,成立第5、第6軍分區,歸蘇中軍區建制。12月,新四軍第3旅免兼第4軍分區機關。1944年3月,蘇中部隊開始反攻,至11月,先後進行了車橋戰役和討伐(泰運)戰役。
1945年3月28日,新四軍第1師率第1旅(又稱教導旅)等部隊南下蘇浙邊區後,中共華中局批准,第1師和第1旅免兼蘇中軍區和第3軍分區,另組建蘇中軍區和第3軍分區機關。至此,蘇中軍區由管文蔚任司令員,陳丕顯任政治委員,張藩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姬鵬飛人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下轄:第1軍分區,黃逸峯任司令員,陳時夫任政治委員;第3軍分區,陳玉生任司令員,許家屯任政治委員;第4軍分區,張震東任司令員,盧勝任政治委員;第5軍分區,韋永義任司令員,金柯任政治委員;第6軍分區,包厚昌任司令員,錢敏任政治委員;海防縱隊,陸舟舫任副司令員;直屬第52團,張友宜任團長;特務3團,童炎生任政治委員。7月,中共華中局命令,以蘇中軍區第52團、江都獨立團等為基礎,組建蘇中軍區教導第1旅(又稱新教導旅),劉飛任旅長。1945年上半年,蘇中軍區部隊先後參加了春季攻勢和夏季攻勢作戰。同年8月,參加戰略反攻。為適應反攻的需要,在日軍投降前夕,蘇中軍區又新建了3個旅,其中,新建第1旅,陳玉生任旅長,李幹輝任政治委員;新建第2旅,胡炳雲任旅長,陳時夫任政治委員;新建第3旅,張震東任旅長,盧勝任政治委員。8月22日,,中共華中局決定,蘇中軍區第5、第6軍分區劃歸蘇浙軍區建制。解放戰爭時期,該軍區的沿革見中國人民解放軍蘇中軍區。 [4] 

蘇中軍區軍區主力團

蘇中軍區一等主力團

1團
1團是新四軍1師1旅1團,其前身是34年9月由閩東紅軍地方武裝組建的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37年11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福建抗日遊擊第2支隊,38年1月底改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第6團,39年5月改編為江南抗日義勇軍第2路,同年10月編入新四軍挺進縱隊為第1團,40年7月改編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1縱隊1團,41年2月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1旅1團,同年4月改稱第1師第1旅兼蘇中軍區第3軍分區1團。該團是老紅軍團隊,野戰攻防能力超強,後發展為20軍58師172團,是20軍第一主力團。
7團
7團是新四軍1師3旅7團,其前身是27年底由方誌敏領導的弋陽、橫峯起義的農民武裝組建的贛東北農民革命團,29年4月該團擴編為江西紅軍獨立第1團,30年6月擴編為紅軍獨立師,7月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10軍,33年1月改編為紅11軍,同年7月改編為紅7軍團,34年7月改編為北上抗日先遣隊,同年10月與新紅10軍合編為紅10軍團繼續北上抗日,35年2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38年1月與閩南紅3團、中央紅軍第24師第71團的部分部隊合編為新四軍第2支隊第4團,39年10月改編為蘇皖支隊,40年7月編入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為第3縱隊第3團,40年11月在縱隊編成內改編為第7團, 41年1月25日隨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第3旅第7團,42年10月20日獲“老虎團”光榮稱號,該團也是老紅軍團隊,在蘇中軍區以攻堅能力最強,後發展為23軍69師205團,是23軍第一主力團。

蘇中軍區二等主力團

52團
52團是新四軍1師18旅52團,其前身是40年11月6日由江南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第1、第5支隊合編的江南抗日救國軍第1縱隊,41年2月4日改稱新四軍第3支隊(新3支隊)第1縱隊,同月18日改編為新四軍第6師18旅52團,同年11月改稱新四軍第1師18旅52團,42年3月改稱第1師18旅兼蘇中軍區第1軍分區52團,該團是沙家浜團,號稱“江陰老虎”,後發展為20軍59師175團,是20軍主力團。
特3團
特3團是新四軍蘇中軍區特務第3團。其前身是以新四軍第1師第1旅第1團2營為基礎組建的泰州獨立團,1944年3月補入泰興、如西兩縣獨立團(內有主力地方化的4個紅軍連隊)各一部組建蘇中軍區第3軍分區特務團;12月,上升為蘇中軍區特務第3團。粟司令認為該團戰鬥力在52團之上,後發展為29軍85師253團,是29軍第一主力團。
特4團
特4團是新四軍蘇中軍區特務第4團。其前身是上海地方黨組建的崇明自衞總隊,40年10月改編為崇啓海常備旅同年11月改稱蘇北第4區遊擊第3旅,41年2月編入新四軍第1師第3旅為第9團,同年7月中旬與南通獨立團合編為南通警衞團,44年2月下旬整編為蘇中軍區特務第4團。粟司令認為該團戰鬥力在52團之上,後發展為23軍69師206團,是23軍主力團。

蘇中軍區三等主力團

特1團
特1團是新四軍蘇中軍區特務第1團。其前身是陳玉生起義部隊改編的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獨立支隊,40年8月編入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3縱隊為7團,後調歸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保安司令部為警衞團,41年4月改稱行委會警衞團,42年7月與1師特務營等部隊合編為1師兼蘇中軍區教導團(由師特務營為第1營、保安隊兩個連及師政衞連遍為第2營、行委會警衞團為第3營),44年2月改稱1師兼蘇中軍區特務第1團。後發展為23軍67師201團,是23軍主力團。
特2團
特2團是新四軍蘇中軍區特務第2團。其前身是蘇中2分區特務營,44年2月以該營為基礎組建的蘇中軍區特務第2團。後發展為20軍58師173團,是20軍主力團。
特5團
特5團是新四軍蘇中軍區特務第5團。其前身是是40年10月由新四軍和蘇北地方實力派李明揚、陳泰運各派一個連組建的聯抗第1團,44年10月編入新四軍蘇中軍區為特務第5團。後發展為24軍72師214團,是24軍主力團。
參考資料